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帝导演的并购(从瑞士联合银行到瑞银集团)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瑞士)迪尔克·许茨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瑞士联合银行为什么会投入比它小得多的瑞士银行公司的怀抱?本书揭露了欧洲规模最大的银行合并的幕后真相。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1997年的合并风暴,第二部分探讨了瑞士联合银行历史上的重要决定。

内容推荐

数十年来,瑞士联合银行一直是瑞士经济的基石,骄傲,自得,无懈可击。然而,1997年12月的一个早晨,这家瑞士最大的银行却投入了明显比它小得多的瑞士银行公司的怀抱。

这样的事为什么会发生?坐落在苏黎世车站大街的UBS大楼冠冕堂皇的门面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这本书揭露了欧洲规模最大的银行合并的幕后真相。这场合并无疑暴露出瑞士联合银行10年来每况愈下的衰落之势,而管理层的个人私心也应该对这样的结果负责。

目录

自序/1

第一部分 命运转折的1997年——瑞士联合银行是如何被并购的

1 布鲁塞尔/3

2 第二次说“不”/11

3 那年夏天/28

4 马蒂斯说再见/37

5 金矿的枯竭/59

6 苦涩的12月8日/73

第二部分 125年鼎盛之后的10年衰落——为什么瑞士联合银行只剩合并一途可走

7 上升之路/89

8 千差万别的一对/101

9 快乐的男性俱乐部/112

10 挥向“矩阵体系”之刀/124

11 留着一撇小胡子的男人/141

12 握刀/153

13 结语/161

瑞士联合银行大事年表/168

试读章节

奥斯佩尔和卡比亚拉维塔可不一样。尽管他也常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巴塞尔的三天狂欢夜在他看来非常神圣,有关他的报道都暗示他在激进分子的阵营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在生意场上,他鲜有多愁善感的言词或举动。当然,他在密切的员工中也有一个核心小组,不过,这些人很清楚,一旦自己无所作为,很快就会失去饭碗,他们也会将这样的信息传达给其他的员工。这就是他始终不渝地实施的所谓“精英策略”,只有凭着自己的业绩才能获得晋升。年龄、出身、关系在他那里不起任何作用。这就是他从盎格鲁萨克逊的金融世界里接受的东西,他将瑞士银行毫无争议地变成了欧洲大陆的一个美国化银行。

比如,1995年,当他接管历史悠久的英国投资银行华宝银行(S.G.Warburg)时,让观察家们印象深刻的首先是他这样一句话:“我要获得客户的特许权。”也就是说,让他感兴趣的不是华宝旗下的员工,而是客户名单。他是一个专注于结果的人,人事决策必须由他说了算。这是他和卡比亚拉维塔的区别之所在。他也不会始终充满活力,激情四射。他常常思考良久才对一个问题作出回答,但他的回答往往更为确切。而且他一贯以谦逊和温文尔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这会让他的某些谈话伙伴产生某种优越感。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他们俩相识之初,想必卡比亚拉维塔也产生过这样的优越感。不仅是因为他比奥斯佩尔大5岁,他的银行财力也明显要比奥斯佩尔的更强。不过,他们第一次接触时,双方都没留下太多好感。两位雄心勃勃的新生力量相识之时,都是明日之星。至少卡比亚拉维塔不完全听凭这样的偶遇来使彼此亲近起来。“你认识奥斯佩尔吗?”他肯定向他那些非常了解巴塞尔的下属询问过,“他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当时就明白,3家瑞士大银行很难在金融世界中长期共存下去。早在1989年,他就告诉英国的财经杂志《欧洲货币》(Euromoney):“这个世界上的银行太多了。”在他看来,合并的道路是难以避免的。

卡比亚拉维塔努力和奥斯佩尔保持着接触,而奥斯佩尔也没有表示出拒绝的态度。于是就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了:卡比亚拉维塔和奥斯佩尔一起在某个豪华饭店,比如苏黎世的“皇宫大厅”里用餐,虽然以这种方式见面未必符合从大山里出来的男人应有的风格。熟悉卡比亚拉维塔的人必定深信不疑,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铁路雇员的儿子,名字又很难发音,但他心里始终抱有这样的信念:自己的名字将作为欧洲最大银行的缔造者而载入史册。而当然是自己,而不是奥斯佩尔,将成为这家新银行的主要力量和最强大的人物。有一些员工甚至坚信,这是他从年轻时候就有的梦想。

不过,这两位成功的银行家见面更多是在瑞士证券交易所(Schweizer Borse),他们在那里代表着各自的银行。他们很快变得亲密无间了。从1992年起,他们开始保持定期的接触。如果有一个人想了解另外一个银行的情况,另一个人一定会告诉他,当然,这些情况属于机密的范畴。他们成了对方的联络人。当自己属下某一个部门递交年终报表之类的东西,并准备比较同类竞争对手的数据时,可能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卡比亚拉维塔马上站起来,更为详尽地描述瑞士银行公司的数据。他会公开表示和自己的亲密朋友奥斯佩尔已经作过交流了。

1996年,奥斯佩尔第二次结婚时,也邀请了卡比亚拉维塔和他的荷兰妻子西尔维亚(Silvya)参加婚礼。自此以后,两位太太也相处得十分融洽。“有朝一日我们一起干吧。”两位银行家之间经常会这么说,有时很正儿八经,大多则是说着玩的。但他们之间达成了某种协议:一旦其中一个人想作出什么革命性的举动,在此之前必须和另一个人进行沟通。而现在,在这个秋曰,在布鲁塞尔希尔顿饭店的会议室里,发生革命性事件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银行家们都很看重他们的每次聚会。他们在小型的工作小组里商讨各种各样的问题,完全摆脱了日常工作的压力。晚上和第二天还安排了一些社交活动。在欧洲银行家之间还没有比这更好的交流方式,因此赶来参加聚会的人很多。卡比亚拉维塔是第三次到场,奥斯佩尔是第二次。有些业务就是在这样的聚会中策划完成的。至于这一个星期四将会改写银行史,这一点,欧洲的高层银行家们当时并没有预料到。

直至7周以后,他们才从报纸上得知,这两个瑞士人就是在这儿作出了合并的决定。这些银行家们肯定是惊慌失措地将自己的高层管理人员召集起来,对于如何对这次“地震”作出相应的反应而争论不休。这两个瑞士人无疑向他们更多地表明了这一点:他们与别的欧洲人不一样。他们用一种旁人难以理解的语言取得了共识,在另外一个同盟里自由驰骋着。200年来,这个世界上的富人们最愿意将他们的财产放到这个人口只有700万的安全的阿尔卑斯国家里,因此有些人不无嘲弄地将瑞士的银行账户视作这个国家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最大贡献。1997年,存放在瑞士银行账户里的外国资金达到了令人难以想像的30000亿瑞士法郎,比除瑞士外的全球银行存款的1/3还要多,这是世界其他地方无法达到的。银行业务带来的巨大收益使得这三家瑞士的大银行在国际上迅速扩张,而欧洲其他银行只有梦想的份儿。而此刻,他们又准备加快扩张的步伐了。

卡比亚拉维塔到布鲁塞尔可不是为了去宣传瑞士银行秘密的优势。他已经成功地走出了第一步,对他的许多员工而言,这一步引起的后果将是很残忍的,这一点他明白。和奥斯佩尔见面的第一天,卡比亚拉维塔就把他拉到一边。“来,我们现在要干了。”这是他的开场白。就在这一刻,拥有135年历史的瑞士联合银行和拥有125年历史的瑞士银行公司走到了尽头。奥斯佩尔立即明白要“干”的究竟是什么,并且期待这样。早在五六月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针对银行合并的事进行过洽谈,当时卡比亚拉维塔中断了谈判。“对瑞士联合银行的损伤太大。”他对他的朋友如此表态。现在,过了不到4个月,他又走回头路了。

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瑞士银行中最大也是最显赫的银行,竟然会在1997年的秋天,投入一个明显更小的对手的怀抱?这对其银行的损失明显大于4个月前,而卡比亚拉维塔为什么选择这时候采取行动呢?4个月前恐怕还能够做到相同层次的伙伴之间的合并,可现在完全做不到了。“这表面上是一次合并,实际却是规模较小的瑞士银行公司接管了瑞士联合银行。”全世界经济刊物中最著名的声音——英国的《经济学人》(Economist)杂志在两家银行公布合并的消息后,冷静地撰文写道。

P6-9

序言

1998年6月这部书第一次出版至今,全球金融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8年第三季度是金融界历史上最为可怕的一个季度,整个行业都受到了震动,即使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银行也受到了重大影响。1998年10月2日,新组建的瑞银集团(UBS)监事会主席马蒂斯·卡比亚拉维塔(Mathis Cabiallavetta)宣布辞职。瑞士联合银行(UBS)和瑞士银行公司(SBC)合并后的头3个月里,又有其他3位银行的高级经理随卡比亚拉维塔一起离开。辞职的原因是:在美国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损失了9.5亿瑞士法郎。由于1998年8月的俄罗斯金融危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濒临倒闭。合并之前的1997年夏天,卡比亚拉维塔领导下的瑞士联合银行采取了此项高风险的投资手段,这说明银行内部监控出了问题。

为什么一位在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银行家会因为一项对银行安危几乎没有影响的损失而引咎辞职呢?为什么卡比亚拉维塔除了辞职别无选择?瑞士联合银行的监控缺失是否在合并时已经是一个重大问题了?本书将一一回答这些疑问。

没有更强烈的对比了。1998年3月,欧洲中央银行首任行长、荷兰人维姆。德伊森贝赫(Wim Duisenberg)才将“1997年度欧洲银行家”奖授予马蒂斯·卡比亚拉维塔和时任瑞士银行公司主席的马塞尔·奥斯佩尔(Marcel Ospel)这两位合并大师。不管当时还是现在看来,这个阿尔卑斯小国里的新金融集团都是绝对最重量级的银行之一。它是世界最大的资本管理机构,是投资银行界的领军级欧洲银行,同时也是伦敦这个欧洲金融中心里最重要的报价人。其员工超过5万人。根据它自己的估算,其2002年的盈利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高达110亿瑞士法郎。德伊森贝赫颁奖时赞扬道:瑞士联合银行和瑞士银行公司的联合是“银行史上最为重要的合并”。

可是,1997年12月8日宣布的这次合并并不像一些评论家们所希望的那样,是瑞士联合银行和马蒂斯·卡比亚拉维塔的胜利。瑞士金融业的专家们为此惊讶不已。因为合并的过程首先是瑞士联合银行这家迄今为止瑞士最大和最让瑞士人自豪的银行衰落的过程。如果换在几年前,谁也不会想到事态会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瑞士联合银行是瑞士经济不可动摇的支柱。它究竟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

在调查研究中,本书作者和上述的瑞士联合银行的前任和现任职员们进行了大量谈话,从谈话中体会到了一种或许迄今为止从未在瑞士的大企业中感受过的痛苦滋味。瑞士联合银行的职员们感觉自己被出卖了,他们中许多人准备在保证匿名的前提下去叙述他们对这段历史的解释。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瑞士联合银行内部士气低落到了极点,瑞士联合银行是当时瑞士三大银行中最为坚不可摧的一家。这种士气低落笼罩在全球2.8万名员工身上,无论是在瑞士苏黎世的银行总部,还是在国外最重要的两大基地——伦敦和纽约。总共有三十多位银行前任或现任高级经理,包括最近20年里近一打的董事们在他们的谈话中表达了这样的情绪。这其中就有瑞士联合银行前任监事会主席罗伯特·施图德(Robert Studer)和马蒂斯·卡比亚拉维塔。1998年4月初,我和他们两位分別作了一个半小时的谈话。

瑞士联合银行的衰落分成两个阶段。但被征询者对这两个阶段的评佔存在分歧,对于衰落的原因也众说纷纭。亲历1997年数月动荡的人将卡比亚拉维塔视为衰落的关键人物。可是谁要是也关注一下施图德时代,即1988年到1996年那一段时间,可能更愿意将衰落的主要原因归咎于施图德时代。因此,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1997年的合并风暴,第二部分探讨了瑞士联合银行历史上的重要决定。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即便在那些闻名遐迩的大企业里,即使它们的企业报告都业绩卓著,总裁们的自私自利还是多于他们的战略眼光,因而无法作出伟大的决策。这是一个定数——尽管变化形式各种各样。  1998年12月于苏黎世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瑞士银行史中最真实的片段。”

——慕尼黑《南德意志报》

“经过4个月的不懈努力,作者终于推倒了苏黎世车站大街45号UBS总部厚重的沉默之墙。”

——苏黎世《周日报》

“这部书更像是惊险的侦探小说。”

——柏林《每日镜报》

“由利己主义、任人唯亲和错误决策导致的灾难图景。”

——伯尔尼《联邦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