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云雀为谁歌唱/中国儿童文学名家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张昆华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学的生命首先在于它自身的内容的美与艺术形式的美,还在于有人发现它的美,展示它的美,然后才是有人欣赏它的美。只有这三者的不断交融、不断完成,才能使文学逐步走向完美的境界。

本书为张昆华散文、诗歌、小说精粹选编,绝大部分作品都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等地的海内外报刊发表过。

内容推荐

张昆华集散文、诗歌、小说创作于一身,被誉为文学三头鸟。

在三头鸟辛勤营造,诚心守望的文学园地里,无论是披戴风雨雷电的《红杉树》、歌舞绿草白云的《黑颈鹤》,或是跳荡奇波异浪的《蓝色象鼻湖》,都流动着美感与情感,突显着云南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与多种民族的人文特色,孕育着平凡而崇高的生命光彩,闪耀着真实而浪漫的艺术魅力。

本书为张昆华散文、诗歌、小说精粹选编,绝大部分作品都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等地的海内外报刊发表过。主要作品被译成英、法、朝鲜、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外文出版,许多作品或荣获国家级、省级文学大奖,或入选各种各类辞典、精品、精编、年鉴、文库等,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好评和广大青少年读物的喜爱。

目录

散文卷 冰心的木香花

 园殇墓园的回声

 苍凉的回声

 杜鹃醉鱼

 云雀为谁歌唱

 牧帐里的月亮

 祖母的胸怀

 情恋司岗里

 遥远的风情

 梦回云杉坪

 你的离情别绪

 葫芦崇拜之光

 水火有情

 澜沧江船夫

 边寨茶趣

 轻舟入画

 探访古茶树

 豹子做窝的地方

 思念石钟山

 欲上高楼且泊舟

 金马碧鸡重新走向历史

 圆通山上樱花树

 春成绿意

 歌者不会沉默

 故乡的泥土

 漂泊的家园

 阿猛没有童话

 在聂耳墓前

 闻一多的歌

 冰心的木香花

 拜访冰心

 送别冰心

 泸沽湖之旅

 光未然的昆明情结

 沈从文的文学林

 寻呼汪曾祺

 问候你的灵魂

 崇高的泥土精神

 拉合尔五月鸟语

 心灵空间之桥

 野玫瑰

 浪花辉映晚霞

 美丽的蓝天

 卡斯米,三位卡斯米

 已是播种的时候

 有朋自远方来

 曼德勒星光

诗歌卷 黑颈鹤

 海鸥

 黑颈鹤

 老鹞鹰

 金丝猴

 船帆

 滇朴

 送别

 旧桥

 蹄痕

 红草莓

 圣诞树

 天空

 大地

 黄昏

 河流

 琴声

 岁月

 暮霭

 海潮

 骨肉之情

 时间

 空间

 阳光

 红土情

 雁翎

 蚯蚓

 竹桥上

 灯光

 巡逻归来

 邻居

 桥

 哨

 琴

 摇篮

 山

 禾哨

 送子

 儿歌三唱

小说卷 蓝色象鼻湖

 第一章 澜沧江边的曼占寨

 第二章 背回一头小野象

 第三章 走向茫茫的原始森林

 第四章 啊,蓝色象鼻湖

 第五章 野象发出了怒吼

 第六章 在无花果树上安家

 第七章 深夜,“贵客”来访

 第八章 糯晓鸟啼鸣的时候

 第九章 猎人们在歌唱

 第十章 再见吧,勐西纳森林

附录

 张昆华主要获奖作品记录

 张昆华作品要目

 文学的生命——代“后记”

试读章节

我多次去过腾冲。每次都要去大盈江畔、来凤山麓拜谒国殇墓园,那片占地足有53300平方米的陵园,只是祖国960多万平方公里辽阔陆地上的一个小小的角落,但它却因为埋葬着来自祖国各地的抗日将士的遗骨而显得像祖国母亲一样广博的胸怀。墓园建成60年来,正如不知有多少人吟唱过屈原的《国殇》一样,记不清有多少中华儿女、外国友人来瞻仰过墓园,来悼念过安息在墓园里的抗日烈士们了。

我每次跨进国殇墓园,走在林木葱茏的甬道上,胸中便涌动着屈原《国殇》中的诗句:“……旌旗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屈原在这里说的是敌虽若云但楚国的将士争先杀敌,战死之后遗体丢弃在原野的惨烈之状。默诵至此,我就会想起上个世纪的1944年9月14日光复腾冲的抗日战役刚结束,时任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先生即倡导修建阵亡将士公墓,在战争的火光中,奋笔上书国民政府:“理应丰碑伟冢,以纪英烈,状形绘声,传之史志,俾边人春秋祭享,永志不忘。”那时的中国毕竟与战国时代的楚国不同了,于是于1945年初动工修建墓园,于1945年7月7日中国抗战开始的卢沟桥事变八周年时落成,使在光复腾冲战役中牺牲的英烈们有了安息之地。

国殇墓园完全可以认为是中华陵园的经典之作,放射着中华墓葬文化的精粹之光。有李根源题书的“国殇墓园”四字镌刻在墓园大门的牌楼上方。沿中轴线的百米甬道来到忠烈祠的基台前,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的“碧血于秋”石刻。忠烈祠即纪念堂内外方廊柱上,悬挂着蒋中正、于右任、李根源的题额,还有何应钦、卫立煌、霍揆彰、周福臣、阙汉骞、顾葆裕等将军的挽词楹联。祠内正中墙壁嵌着孙中山先生遗像和孙先生“天下为公”的题字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鎏金联语。两侧墙壁镶嵌着76方腾冲战役阵亡将士9168人名录碑及孙科、陈诚、龙云等军政要员和地方各界人士的挽诗悼词刻石数十方;祠前沿廊碑石有以委员长蒋中正名义签署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霍揆彰撰写的《忠烈祠碑》、李根源的《告滇西父老书》、腾冲抗日县长张问德的《答田岛书》以及《印度华侨捐资芳名录》等。

忠烈祠后是一座山包,名叫小团坡,坡顶矗立着十余米高的纪念塔,塔尖为方锥体,东、西、北三面镌刻着“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陆军上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南面镌刻着“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在乙酉季夏”。塔身为矩形,东北面即正面镌刻着李根源书“民族英雄”四个大字。其余三面镌刻着第二十集团军军部撰写的《腾冲会战概要》,记叙了从1944年6月底至9月14日光复腾冲的战役历程。让后人知道,当年二十集团军5个师的兵力加上美国盟军14航空队的空军,从6月底对日军发起攻击,到7月下旬才拔除、扫清了四周山上的日军碉堡和各村寨的据点。日军退入城内,凭借坚固的城墙进行顽抗。盟军飞机轮流轰炸,炸开城墙60余处,攻城部队才于8月20日突入城内与日军展开近战肉搏战,历时25天,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小巷、每一间房屋、每一座堡垒都进行过激烈的战斗,都洒下了抗日官兵的鲜血,都付出过民族英雄的宝贵生命。到战役结束,城内两万多间房屋全部化为焦土,没有一片完整的瓦片,没有一棵立着的树木,没有一枚完好的树叶……这场收复腾冲的战争,比屈原《国殇》中描写的楚国时代的冷兵器战争还更加激烈、残酷,更加惊天动地泣鬼神!P4-5

序言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轫于上个世纪初叶,迄今已经走过百年历史。从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到年轻一代文学新秀,中国儿童文学五代人,用自己的智慧才情,共创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培植了繁花似锦的儿童文苑。在中国儿童文学版图上,特别是在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云南儿童文学都以骄人的成绩和非凡的魅力。占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重要位置。为向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先从云南儿童文学着手,逐步出版中国儿童文学名家作品,是出版人的愿望和责任。

弥漫着浪漫与芬芳气息的云南,具有丰厚的多民族的儿童文学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才华出众的作家迅速崛起,在全国一些重要儿童文学刊物和出版社,发表、出版了大量的艺术品位较高的作品,频频荣获国家级大奖,很快形成一个世所瞩目的在海峡两岸亦广有影响的作家群,被评论界誉为儿童文学的“一条新山脉”,是“一股来自大西南腹地的不容抗拒的风”,云南被公认为儿童文学大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儿童文学》等报刊多次发表文章指出,云南儿童文学努力发掘民族地域文化,具有不同于其它地域作家的艺术美学风格,从而丰富了中国儿童文学的长廊。云南儿童文学作家群,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沈石溪、吴然、张昆华、乔传藻等则是驰名中国儿童文苑的代表性作家。他们的创作,不仅对促进云南文学的繁荣发展,提高云南的知名度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国儿童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沈石溪、吴然、张昆华、乔传藻等四位作家,均有作品荣获全国大奖,创作各有所长,各具特色。沈石溪以动物小说著称,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他的动物小说《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红奶羊》、《鸟奴》曾分别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三以及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雄狮》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沈石溪虽然已于2004年从部队转业回原籍上海,但他的创作依然和云南密不可分。吴然的儿童散文、散文诗在全国独树一帜,与冰心、秦牧、郭风等大家同列为“中国儿童散文十家”。他的散文集《小鸟在歌唱》、《小霞客西南游》曾分别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天使的花房》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张昆华为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委员,他的创作熔小说、诗歌、散文于一炉,风格独特,色彩浓郁,作品多次获奖,其中《蓝色象鼻湖》曾获全国少年儿童优秀读物一等奖,并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散文《杜鹃醉鱼》获《儿童文学》杂志优秀作品奖;少年长篇小说《白浪鸽》获冰心儿童图书奖;散文《冰心的木香花》获中国广播节目一等奖。乔传藻既写散文,又写小说、童话,作品以语言精练,注重构思为其特点,童话则吸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营养,优美隽永。他的作品《醉麂》、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金竹筐》获《儿童文学》杂志优秀作品奖;《腊梅》获《散文》杂志优秀作品奖。四位作家都有30年以上的创作经历,他们的许多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及新课标语文读本和国家权威选本,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知读者的检验。把他们的作品精选出版,不仅是云南儿童文学成就的展示,也是向少年儿童读者捧献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份精美礼品。

儿童文学是未成年人的成长读物和心灵相通的伙伴。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号召,给中国儿童文学带来了又一个新的繁荣发展时期,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将伴随少年儿童的成长历程。

后记

文学的生命

——代“后记”

编选好这本散文、诗歌、小说集《云雀为谁歌唱》,总感到思绪万千,想说点什么。

二十多年前,当我的诗歌《小水沟》、《小星星》、《小燕子》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建国三十周年(1949—1979)优秀儿童文学《诗选》;当我的散文《杜鹃醉鱼》获《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当我的中篇小说《蓝色象鼻湖》获中央文化部全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和国家出版总局联合举办的全国优秀少儿读物评奖一等奖的时候,我看到了儿童文学美丽的风光、灿烂的前程。可如今,我当年的诗歌、散文、小说的读者,你们在哪里?你们好吗?茫茫人海中,你们不就是儿童成了青年,少年成了中年,青年成了老年了吗?作者的我就更不必说了,早已鬓发花白……

虽然岁月催人,年华流逝,但有文学伴随着我们的生命历程,我们的阅读、我们的记忆便不会衰老。比如《杜鹃醉鱼》从1979年11期《儿童文学》首发以来,便依然保持着青春。不妨举例说明:

入选《儿童文学二十年优秀作品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出版:

重载《台湾新生报》1991年7月5日;

入选《中华儿童文学作品精选·散文卷》,沈阳出版社1992年出版:

入选《散文中的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入选《中国香格里拉丛书·名家笔下的香格里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入选《鸟和云彩相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入选《儿童文学典藏书库·岁月留香》,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出版……

《杜鹃醉鱼》诞生二十多年来一直有不同的选本让它获得新生,让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读者不断地见面。这是散文的幸运,我也感到欣慰。前不久我去香格里拉参加滇西八州市笔会。主人客人在会上会下还多次提到《杜鹃醉鱼》,提到获奖并冠以“经典名篇”的称号,还提到台湾游客就是看了这篇散文才到香格里拉寻访碧塔海……会间我与文友们同游碧塔海,那是我散文中的碧塔海,我思念中的碧塔海,虽然这时是秋末冬初,看不到春天时节的杜鹃醉鱼。但这别一番红叶与山鹰共舞蓝天白云的风景,仍然让我感到自然中的人文与人文中的自然是多么的美、多么的和谐,这种美与和谐便是散文的生命。

《蓝色象鼻湖》与《杜鹃醉鱼》相比,命运就不太一样了。尽管前者问世时比后者显得更加热烈和轰动。可如今除了在某些图书馆里有《蓝色象鼻湖》,在书店市场上早已看不到“湖”的身影了。前些年,内蒙古社科院一位教授写信来向我要一本书以便进行评论研究,我都无法提供,只有表示遗憾。接着又收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柯玉生来函说:“鉴于您在我国儿童文学园地作过突出贡献,经研究决定拟将您的业绩载入大典”,要我提供《作家简介》和《蓝色象鼻湖》的《作品简介》以入编北京语文出版社迎接建国五十周年编辑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化五十年大典》丛书之《儿童文学卷》。这些事给我增添了信心:还有学者关心着《蓝色象鼻湖》,说明它还有文学生命。此外,也有一些小读者听他们的祖辈或父辈说到《蓝色象鼻湖》而来找我借书看的……

在云南召开的一次儿童文学会议上,我把上述情况给晨光出版社总编辑刘卫华谈了,并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人民文学》、《世界图书》、《中国文学大辞典》等报刊书籍发表的评论《蓝色象鼻湖》的十几篇文章送给她,请她看看。并建议是否有可能把云南在全国获奖的作品特别是那些早已绝版的优秀作品编选出版,来它个“精彩回放”呢?经过两三年的策划、准备,于是便有了这套丛书的编辑与出版,才使《蓝色象鼻湖》重新闪耀波光浪影,重新发出野象的吼声……

《蓝色象鼻湖》在大型文学季刊《红岩》1980年2期发表后,被天津新蕾出版社的一位编辑看到,很快于1981年3月出版单行本,获奖后又于1982年9月再版,印数达四万册,被天津市出版局列为“天津畅销图书”而予以表彰。此后由于这位责任编辑出走丹麦留学并定居于安徒生的故乡,做了大海的女儿的女儿。《蓝色象鼻湖》虽仍有读者和图书市场的需求,也就没有重版再印发行。只是远在海峡那边的《台湾新生报》副刊主编由于刊发了我的《杜鹃醉鱼》等云南民族风情散文而对彩云之南兴趣大增,才开辟“传奇”专栏于1991年9月17日至11月8日,连载53天全文刊登了《蓝色象鼻湖》。对此,有位文友幽默地说:看来是醉鱼的碧塔海把象鼻湖引领到了台湾。接着《蓝色象鼻湖》又吸引了一些海外读者。最早是翻译成朝鲜文出版,接着是翻译成孟加拉文出版,多年后又由中国外文出版社与巴基斯坦海岸出版社联合翻译成乌尔都文在巴国首都伊斯兰堡和第一大城市卡拉奇出版……

《蓝色象鼻湖》通过发表、出书、广播、改编连环画以及从北京到各地的报刊上发表的大量评论文章,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为我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仅举三篇评论为例:《十月》杂志1981年3期发表评论家刘锡诚题为《从崛起到繁荣——1980年的中篇小说》一文,在《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的小标题下评价说:“张昆华的《蓝色象鼻湖》以轻松活泼、行云流水的笔法展现了云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情风貌。”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艺年鉴——1981年》发表评论家晓丹的《可喜的丰收年》一文中说:“张昆华的《蓝色象鼻湖》描绘了云南边陲少数民族儿童捕象的故事,风光旖旎瑰丽,孩子心灵可爱,是一部具有田园诗式的韵味优美的中篇小说。”评论家缪俊杰、何启治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关的探索》一书中说:“《蓝色象鼻湖》荣获一等奖,是当之无愧的……不光对于青少年读者,就是对于成年读者,也具有十分动人的魅力啊!”这是文学对我上个世纪50年代在西双版纳当边防军人的生活经历的一种回报吧。我感谢文学,感谢生活,感谢我在勐腊、曼庄、勐养、橄榄坝、景洪、大勐龙、勐海、打洛等边防线上当兵时关心我爱护我的许许多多军队领导、战友以及傣家乡亲们,也感谢我骑过、亲过、喂过的大象和在中国老挝边境密林中悠悠觅食、在湖泊里嗷嗷戏水的那几群野象——那些野象是由于1954年印度支那战争从邻国逃到西双版纳躲避炮火的……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蓝色象鼻湖》长期以来在我的心灵上还遗留着一种遗憾、一个隐痛。这就是当初《红岩》杂志决定发表这部小说时,由于该刊先行定稿后的那一期只余那些篇幅了,而儿童文学也只可能是伴读的角色,硬要责任编辑李耀国(一位曾在云南临沧部队当过兵的我的战友)对原稿进行删节压缩。有趣的是,在小说获奖后的1982年冬天,当我出席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召开的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座谈会暨首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会的时候,同时与会的恰好有当年决定《蓝色象鼻湖》命运的《红岩》杂志负责人熊小凡——他当时是以获奖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儿女们》的责任编辑出席那次会议的。他见到我,便诚恳地向我表示歉意,说他当年在没有看过《蓝色象鼻湖》原稿的情况下,不是由于内容和文学的考虑,而仅仅是限于篇幅,就指定责编删减到X万字才发得出,真有点“削足适履”了。他哈哈大笑后,又严肃地建议我,以后恢复原稿重新出版嘛,并肯定地说:原稿一定比《红岩》发表的以及新蕾出版社根据《红岩》刊发稿出版的书要好得多……听到这样的话,对我是一种宽慰、一种鼓舞。

漫长的时光又快又慢地过去。直到晨光出版社决定出版这套丛书、这部选集,我才怀着童年般的喜悦,从书柜里翻出原稿,复印了新蕾出版社出版的书页对照着原稿进行了必要的增补。在这个重读和订正的过程中,文学使我的心态变得年轻、良好,仿佛又重返五十年前我在西双版纳的军旅岁月,难道这不就是文学的魅力么?当我在晨光出版社给予我快乐的2005年的春天里,在恢复《蓝色象鼻湖》当年的青春风采、治愈由删节压缩所留下的“内伤”的同时,也就把我那个二十多年前的文学隐痛消解了。

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蓝色象鼻湖》不但弥补了当年原稿被删节后的缺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根据本系列丛书的策划者刘卫华的意见,既尊重历史的真实,又关照现实生活与时代精神的要求与发展,从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的角度,对小说的立意和故事情节都作了重要的修改,自以为是比新蕾出版社的那个老版本更原始。更自然,更丰满,更合情理,也更关些了。如果"-3年读过老版本的读者有机会再看这个修改本的话,请你们不妨作点比较,究竟如何?至于今天的新读者,你们认为《蓝色象鼻湖》当年获得“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是否名副其实?对儿童文学的创新与研究是否有意义、有启示呢?

文学的生命首先在于它自身的内容的美与艺术形式的美,还在于有人发现它的美,展示它的美,然后才是有人欣赏它的美。只有这三者的不断交融、不断完成,才能使文学逐步走向完美的境界。因此无论老读者新读者怎样评价今天的《蓝色象鼻湖》,我都要向你们说声:谢谢!我还要像当年在西双版纳当兵时那样,举起右手,向为出版本书的主编汤汉清、监制周文林和各位编辑行一个军礼:感谢你们延长了文学的生命。

2005年7月于昆明之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3: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