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樟花开了,五色鸟的晨唤响了;睁开一双心灵的眼,自然界从此与众不同。用文学的眼看生态,用生态的视角观世界,金恒镳,一位站在有情世界里的科学家。他在潜心研究专业领域之余,一直不忘提笔撰写专栏,以期“用浅近的文字推广生态观念,引起社会的普遍关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中的一个钟头/台湾学人散文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金恒镳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四月的樟花开了,五色鸟的晨唤响了;睁开一双心灵的眼,自然界从此与众不同。用文学的眼看生态,用生态的视角观世界,金恒镳,一位站在有情世界里的科学家。他在潜心研究专业领域之余,一直不忘提笔撰写专栏,以期“用浅近的文字推广生态观念,引起社会的普遍关切”。 内容推荐 作者在潜心研究专业领域之余,一直不忘提笔撰写专栏,以期“用浅近的文字推广生态观念,引起社会的普遍关切”。本书把如此文字结集成册,与读者共同感受、关切这片美好天空下的土地。 目录 序一 台湾学人散文丛书”总序/周志文 序二 生命的严肃/金恒杰 序三 站在有情世界里的科学家/林朝钦 序四 用文学的眼看生态/林登秋 第一辑 生命中精彩的戏码 山中的一个钟头 四月的樟花 敦化路的樟树林 都市的绿色血管 蝉蜕完了壳,夏也就走了一半 黑树干上的碧玉 生命中精彩的戏码 野生动物的语言 盆栽里的小世界 靠得太近了 生命钟的晨唤 远离家园的植物 走棋盘的树根 水泥裂缝内的车前草 伸手摘下三楼窗外的玉兰花 第二辑 残破的绿丝巾 不必等到植树节 《溪流》 《鸳鸯湖旁的斑光》 对美的欣赏能拯救这世界 被逐页撕毁的自然百科全书 残破的绿丝巾 消失中的绿文化 半截的动物 基因改造作物 黑角舞蛾 外来种入境 离不开自然的系统 大地之母 自然,吹又生 第三辑 让溪水自流 铺在垃圾上的柏油路 垃圾鬼域 天堂与地狱不过一步之遥 废土 送一个环保礼物 “在此乱写字的是王八” 只需带一个杯子 山是活的 让溪水自流 请勿打断自然的步伐 有森林就有水? 让自然来照顾你 种一株小树苗吧 摘野菜 请远离上空 隐形危机 小阳春的气味 上空的逆温层 政治污染环境 给神的重礼 枯倒木的生态价值 毒蛾事件 街头狗 给流浪犬一个家 救难犬的待遇 小虫子也有生命 争看与抢购 还我天空与大地 君子远市场? 餐桌上的智慧 食肉的代价 从口中抢救海洋 樟树林的故事 午夜客厅的幻觉 书的枷锁 不到眼瞎永不分离 后记 可以传家的嗜好 试读章节 清晨六时 台北下班后开车,夜八时抵福山试验林,讲课二小时后旋即就寝。 次晨天微亮,六时许。我起身披一件风衣。一出门便看到远处的小草坪上一只中型山羌低头啃着草。等我走近相距约25公尺处,它抬起头,面向着我,两耳略为竖起,显出警觉的戒备。我马上把头撇开,没敢正视,但不时用眼角的余光扫视它的下一步动作。不过一分钟,它低下头专心啃草了。它一面从容地啃着草,一面往草坪边的树丛走过去,不久没入树林。 半分钟后,一只相当大的公山羌从我身后冲出,快步跳到草坪中央。它的皮毛光亮,身体看起来很壮健。这么健美的山羌,在台湾的其他山区并不多见。这时,它突然朝着树林的方向吼叫一声,再小跑跳入树林。 这一声的吼叫,不甚悦耳,可是我听得懂,它在宣告领域。此地原本是它们的地盘,当然尊重它的统治权,我当下快步离开草坪边。 清晨六时一刻 我坐在福山研究中心外的石阶上,面对着墨绿的树林,静静地等待天趋亮,远山还浸淫在水雾中。 当眼前的大山羌消失于树林的时候,我收回目光,浏览近物。我瞥见与我双眼平视齐高之处,有个细细的白絮般的东西停在空中,有若一枚蒲公英飞散的种子,也像有骨无顶的迷你伞。经验告诉我,蒲公英的种子浮飘空中之际,会随着风向同速流动,不会滞留在半空。 我于是趋身向前探个究竟,原来那是一只蜘蛛,一条看不见的细丝必定连在三公尺高的屋檐,它才能一动也不动地悬在半空。 我定睛看着,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约等了三分钟不见任何动静,我捺不下心,便轻轻地朝它吹了一口气。那只蜘蛛毫无预警地如断线的风筝,瞬间掉在石砖地上,但还是一动也不动。 我知道这场景若发生在树林里,那蜘蛛便会轻轻地降落在草丛,安全地躲了起来。我耐心地等待它的动静,同时用数码相机留下记录。我顺便看看附近地上有什么可观察的事件。这时手机突然震动起来,一位早起的朋友送来一句“早安”的短信。空气还是冰凉的,四周阒无人迹,我的心里却升起一阵温暖,不自觉是孤独的,在这空旷的山区里。 我又想起那只蜘蛛来,它却已不知去向。奇怪,难道它这么会利用我不留神的机会逃离我的视线? 不久,又有一只浮飘半空的蜘蛛出现在我眼前,我猜就是刚才那一只,坠地时,细丝很可能根本没断,它因而可随时升回空中。 P2-3 序言 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源流既深,影响又广,完全是在西方文学家的意料之外。西方有散文,但在文学的比重上,一向甚轻。举例而言,由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最多的是小说,其次是诗,再其次是剧作,几乎没有靠散文得奖的。在中国则不然,中国传统把文类分成韵、散两类:韵文指广义的诗,而无韵的就是散文。散文几乎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全是它的范围。唐代韩愈提倡古文,是表示与当时的骈俪之风不同调,而明代中期之后所标举的“古文”,是与考试应制时所写的“时文”(即八股文)区隔,而古文指的是传统散文,都是熔铸经史、陶冶百家的。明清以来的古文选家都持这个看法,比如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林云铭的《古文析义》、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以及坊间最容易看到的《古文观止》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散文在中国不仅包罗广大,甚至是文学的主流。当然,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诗”是言志的,志比较个人化,所以诗中容许有自我意识;而“文”是载道的,道往往是由社会集体所形成,所以论文时多重视文中所含的道理是否充足、是否客观,作者的个性反而较为淡薄。这使得中国传统对诗的态度较轻松,而对散文的态度则较严肃。 然而“五四”之后,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散文改变了熔经铸史的传统,从而向纯文学靠拢,变得更纯粹、更有艺术性——简言之,是所谓的散文“诗化”。这样的处理方式当然有所建树,它使得散文摆脱历史的纠葛,重新在文学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然而也有缺点,散文在无形中被窄化了,邯郸学步地跟随着诗的脚步——作为纯文学中的一个文类,其存在的意义都不禁令人怀疑了。 有人说“五四”以来的文学解放,是自明代晚期的文学中得到启发,这个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晚明文学有一特色是诗论发达,大部分有特色的文学见解是在诗的讨论中发展出来的,譬如公安派的主要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原是诗论。然而,晚明甚至整个明代像样的诗人很少,真正能够流传百世的诗作也不多,倒是晚明文人在散文革命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把传统散文“载道”的观念扭转了回来。“五四”时期的文人强调晚明的“小品精神”,其实是有点弄错了,小品并不是指散文要轻薄短小,去表现“小处的美”。晚明文人搬出小品,其实是要与经邦济世的传统散文信仰相对抗,因为过分耽于大道,往往会丧失自我。所以,这种“小品精神”即自由创作的精神,强调自我意识与自我风格,与形式上的大小长短反而没有什么关系。 “五四”以来的文学革命,可以说是延续了晚明的精神,部分散文的“诗化”,其实可视为散文朝“言志”方向发展。然而散文并不等于诗,不论在其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比诗更宽广的空间,“言志”固然可以,“载道”亦无不可,不过“道”不再是以往集体认可的圣贤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五四”之后的散文,如果仅以文学的范围来讨论,比以前有更大的创作和发挥空间。 后记 我诞生在烽火连年的浙南小镇——永嘉。抗战期间为逃离战火,我坐在挑夫的篓子中搬到更乡下的山地村——平蛘,直到抗战胜利才搬到温州市。我的祖父是温州中学的校长。他是留日学教育的,表现的却是温和宽厚的为人个性。父亲是文学家,却疾恶如仇,容不下无理的事。 我记忆中比较清楚(当然还是片断残缺)的最早一段生命,是五岁启蒙上小学的那段时候。一个在乡绅家庭长大的小孩子,虽然已是五岁上小学的年龄,还是宝贝,得由家里的长工抱着到学校的。据说只有五分钟的路程,其间穿过数条小溪(江南多小溪,如今很多已填掉或加盖了),溪上跨着石拱桥,桥上的石刻突起横条已经风化得相当厉害了,加上江南多雨,因此一上一下是不太容易走的。我上课的学堂是在家族祠堂内的一个厢房,里面有长排的书桌与板凳。同一间厢房有两个年级同时在上课。那位老师(当时称为“先生”)教一年级的时候,二年级的学生则写毛笔字或做算术。反过来则是一年级写毛笔字或做算术,老师教二年级。我不记得有体育课或音乐课了。 五岁的我在心灵中已有若干自尊,不愿被同学看到自己是被抱到学堂的。因此,我在远远看到学堂之前,便会扭动身体,挣扎着要下来自己走。但是长工怕家人指责,于是每天两次在离家到学堂及学堂回家之间的路上,是我记忆中一天最不愉快的时光。 后来,我们全家逃到台湾。当时我七岁,刚来时父亲以为台湾也是暂时居住的地方,并没有让我上学。但因为从小开始写毛笔字、读《千字文》《三字经》等,我的国文程度比一般本地人要好。直到后来知道无法回到大陆,搬到乡下后,才又开始入学读书。这时读书最辛苦的就是“注音符号”,因为我是插班入小学的,已经跳过学习“注音符号”的阶段,所以至今々、女、几仍然分不太清。 阅读老街上的店铺 我的小学后半段及初中,是在中坜度过的。小学班上有位同学的父亲,以卖破铜烂铁为生,收集了很多刚从大陆带过来摆在地摊的书,我们就从他家借《水浒传》《封神榜》等古典章回小说来读,当初也有大陆作家的小说。初中时则开始看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父亲对于我们的阅读并不限制,我们可以自由读红、黑、黄等各色的书。他认为书看多了我们自然就学会选择了。 我们家有六个兄弟姊妹,租一本书许多人争着看。武侠小说是成套租来,有时多达十几、二十本,于是谁拿到哪一本,就从哪一本开始看,看到最后一本再从头接着看,整个故事后来方在心里连起来。因为自己也买了很多书,我还曾和弟弟恒炜摆过租书摊,出租给其他小孩子,然后把得到的钱再拿去买书或租书。因为自己在摊子旁边还看书,往往忘了租书和收钱的事,于是一个多月便结束了。当然是亏本,不过现在回想起来也颇好玩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