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奥运情缘(一代武宗温敬铭的奥运传奇)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素娥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温敬铭,河北省历史上迈出国门参加奥运的第一人。在第十一届奥运会上,他和队友第一次把中华武术展示给世界,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奥运会上首次热烈的掌声。

本书为一代武宗温敬铭的传记,记录了他一生的奥运传奇经历以及与妻子相濡以沫的一生。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一代武宗温敬铭的传记。主人公温敬铭祖籍河北省蠡县,是我省历史上迈出国门参加奥运的第一人。在第十一届奥运会上,他和队友第一次把中华武术展示给世界,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奥运会上首次热烈的掌声。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温敬铭和刘玉华坎坷、凝重的奥运传奇以及他们相濡以沫的一生,令人肃然起敬。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蠡县城内的小拳师

 温喜太出生

 启蒙教育

 罗大枪来了

第二章 恩师传艺

 罗大枪收徒

 我的母亲

 休学回家

 了却父母心事

 离别

第三章 中央国术馆生涯

 深造

 张秀平舅母

 考入中央国术馆

 颇负赞誉的新星

第四章 奔赴柏林奥运会

 第一次出洋

 人选代表队

 第二次出洋

 柏林车站受辱

 女中豪杰

第五章 外祖父病重

第六章 威震奥运会

 上场前的窘迫

 上场后的威风

 心中的感慨

第七章 外祖父去世

第八章 辗转回国

 回国路上

 家乡之行

第九章 古道上的奔波

 彻骨寒冷

 “波涛两浮萍”

 中途解聘

 辛劳的纤夫

第十章 展露才华

 迎来新生活

 在民族体育大会上

 怀仁堂汇报

第十一章 精心施教

 找一个标本做试验

 武术的基石

第十二章 活下来

第十三章 五彩旗下

 武术之家

 奔走疾呼

 虎之两翼

第十四章 最后的日子

 死而后已

 人们的缅怀

 天堂之约

后记

试读章节

2、启蒙教育

童年的舅父终于背着新书包上学堂了。这书包自然牵扯着人们羡慕的目光,人们既惊异书包的面料,也惊异书包的做工。

在舅父上满一个月学堂时,我的外祖父就到学堂门口等着先生去了。

先生一出来,外祖父连忙迎上去问:“先生,我儿喜太他念得行么?”先生上来便朝外祖父伸了大拇指,说:“你家温喜太行,你家温喜太行啊。他不但字词学得好,算术还算得精呢。这孩子,日后保准是个好料子。”

外祖父一听便惊了脸,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只知道笨拙地一个连着一个地给先生作揖。

到了家,外祖父嘴唇还在打着哆嗦。外祖父给正在做针线的外祖母说:“太他娘,听了先生那句话,比给我块金子还强啊。一块金子终有花完的时候,咱们有了这么好的儿子,就等于有了数不清的金子啦。”

那些日子,外祖父母每天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着舅父写字。虽然舅父写的方块字他们几乎都不认识,但他们也要看。他们要看那笔道平不平,字行直不直,纸面干净不干净。

蠡县自古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民俗剽悍,具有尚武之风。

在20世纪初,旧官府对义和团起义的余惊未消,担心再聚集为民间武装势力,一再下旨严禁武刀弄捧、练拳习武。对屡禁不止者,以“拳匪”、“拳乱”问罪。一时间,蠡县习武之人悄然隐退。

到了民国成立后,世面上环境好转,原来远走天涯的义和团拳师们陆续回来了,习武之风才又渐渐兴起。这时的舅父温喜太已经懂得一些事理,也学会了思考和观察一些事情了。

1912年民国后的一系列新主张,舅父虽然几乎一窍不通,但无处不在的新气息也在铸就着他的人生品质。他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跟着邻居练习武功的。在蠡县城范字街坐北朝南的小院里,从黎明时分到夜半人静,便有一个矫健敏捷的小身影舞拳弄脚了。

外祖父母是典型的小城贫民。多少年来,他们一直是安安生生地忙于一家人的生计,对世面上的政治风云差不多从不参与。可是少年舅父在一些事物上却表现出了少有的敏锐。尤其一提到义和团起义造反的事情,眼看着心潮就在翻腾,两只小拳头也在咯咯地发力。

西北街有一位很有口才的老人,脑子里攒着许多故事。这老人亲身经历了义和团起义和后来义士们被追杀的经过。到了夜里,街上许多人便聚到老人家里一起谈今论古。那议论又神秘又刺激,少不了说些打打杀杀流血死人的事情。那一阵说得最多的是义和团怎样奋起斗争,又怎样惨遭镇压,许多壮士的鲜血染红月明河水的情景。在这些人里,有的自己曾经参加过,有的亲戚朋友参加过。即使没参与过的,对义士们也有一种揪心揪肺的感情。讲到悲痛处,大伙常常哀叹连连,泪水不止。后来人们发现,挤在墙角的一个小人儿也常常握着小拳头听得仔细,还常常面带泪痕。有人问这是谁家的孩子?有知道的说是温庆林的儿子。那人便问:“孩子,你为什么落泪?”

“他们可怜。”

“你怕么?”

“不怕。”

“要让你跟着去,你敢么?”

“敢!”

“你不怕死?”

“我学会武功就死不了。”舅父说着,小身子绷得直直的,眼睛里喷射着勇气。

人们便说:“哦,温家要改门面了。”  舅父从这时起,就开始知道了洪秀全、义和团、太平天国,开始了对民族英雄的敬佩,也开始了对镇压义和团刽子手的愤恨,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开始在他小小的心灵里扎根了。

在众多的英雄好汉中,舅父最崇拜的是本县一个名叫鲁锁的好汉。

当年的鲁锁是蠡县城内家喻户晓的人物。鲁锁英勇无畏,冒着洋人的洋枪洋炮,带领弟兄们攻破了高家庄的洋教堂,杀了无恶不作的传教士,为民众出了一口恶气。但最后鲁锁不幸被官府抓捕。鲁锁在监狱里,面对酷刑,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独自承担了杀传教士的责任。官府给他判了极刑。行刑那天,粗野的寒风硬生生地吹着,乡亲们扶老携幼流着泪赶到法场与好汉辞诀。去法场的路上,带着重镣浑身伤痕的好汉鲁锁,挺立在颠簸的囚车里。面对前来为他送行的父老乡亲,英雄眼噙热泪,抱拳惜别:“乡亲们,鲁锁谢啦!”“鲁锁谢啦,乡亲们!”乡亲们一路洒泪紧跟着囚车,声声不停地高喊“鲁锁好汉!”“好汉鲁锁!”鲁锁高呼:“掉颗脑袋不过碗口大的疤!”“再过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人群里有人高喊:“好汉鲁锁,唱上一段!”“唱上一段,好汉鲁锁!”好汉鲁锁果然不凡,望望四下里的乡亲,横起头来,挺直身子,激昂高亢的梆子腔立时响彻了蠡县城,响彻了通往法场的古道。人们的掌声、喝彩声如一阵阵巨浪掀起。到了法场,刽子手早就吓得面如土色、浑身筛糠了。第一刀砍下去,英雄还在叫骂;第二刀砍下去,叫骂声连连不断;第三刀砍下去,叫骂声还不绝于耳;第四刀砍下去,叫骂声虽然停止,双目还在喷着怒火;到第五刀,英雄鲁锁才算断了气。这个悲壮的故事,舅父听一次哭一次,再听一次,再哭一次。之后,一种抵制强暴、精忠报国的傲骨和豪情便形成了。

外祖父母看着儿子练习拳脚的小身影,常常既得意又疼爱,还有些担心。

在一个黄昏,外祖母做熟了饭菜并且已经叫了好几次吃饭,眼看着黄澄澄的玉米面饼子开始发凉,红红的高粱米饭也没了热气,可院里站桩的舅父还是不肯下来。

暮色里,我的外祖父看着桩上的儿子,神清气定、凝神敛目的样子,心里好生奇怪:这么小小的人儿,怎么跟个小道士似的?透过一脸的凝重和深沉,就知道这孩子在跟自己的小身子较劲儿呢。外祖父看着看着,便对外祖母说:“看来,武艺在这孩子心里是扎下根了。”

外祖母一听,立时慌张地说:“那可不行,练练拳脚,壮实壮实身子就行了,可别成了嗜好。这兵荒马乱的年头,身上有了功夫,少不了惹事生非啊!”

外祖父又看看舅父,对外祖母说:“没事,咱这儿子不是惹事生非的脾性。再说,他跟的师傅也是正门正路,这事我早打听好了。”

P8-11

序言

我的舅父温敬铭说:“1936年8月的这一天,是忧愤的一天,也是自豪的一天,还是惆怅的一天!”

那一天,他和69名中国运动员组成的中国体育代表队参加了第十一届奥运会。这个代表队由6个专业队组成,我的舅父参加的是武术专业队。这个专业队由6名男运动员和3名女运动员组成,而其中的一名女运动员刘玉华后来成为了我的舅母。

这是中国第二次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仅有一个叫刘长春的运动员。由于种种原因,刘长春只参加了100米和200米预赛就被淘汰了。

因此,中国这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意义非凡。参加这一次奥运会的队员,带着中华民族未了的心愿,带着人民大众的殷切期盼。

舅父温敬铭和他的搭档,不但经历了二十多天的海上颠簸,还经历了大日耳曼人的侮辱,更经历了旧中国官员漫不经心的轻蔑。可以说,他们是历尽艰辛把中国武术带到了第十一届奥运会上。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使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第一次轰动了奥林匹克的神圣殿堂。他们的表演赢得全场观众掌声雷动、喝彩阵阵,场内不时发出一次次惊叹:“奇迹!简直是人类的一个奇迹!”

表演完毕,他们谢幕十几次才下了场。

紧接着,他们又被拥上来要求签名留言的外国人围得水泄不通。

当时《柏林日报》称:“中国武术有三大价值——体育价值、攻防价值、艺术价值。”

正在柏林考察的郭沫若、冯玉祥、李烈钧等人也观看了这场表演,他们大加赞扬国手们的精湛技艺,赞扬他们为祖国争了光,为武术事业争了气。李烈钧对此还赋诗赞颂。

这情景已经过去72年了,我的舅父温敬铭诞辰已经103年,逝世也已经23年,我的舅母刘玉华也92岁高龄了,她于2008的新年来临之际离开了我们。更重要的是,第十九届奥运会即将在中国北京召开,舅父和舅母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在这样的时候,我生出了为我的舅父温敬铭写这本传记的想法。让人们了解在旧中国一个武术人怎样被贫苦的父母养大,怎样从河北蠡县范字街头走出,怎样成为旧中国武术国手,怎样把中国武术带到奥林匹克殿堂,又怎样经历感情、婚姻和家庭。

后记

总算艰难地把这篇传记写完了,按说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但我又觉得还有几件事情没有说清楚,还是在这里再作一个交代吧。

第一件事,是大枪罗成立的下落。

本书的前半部分多处写到大枪罗成立。每写到这位壮士,我总是难以抑制心中的崇拜和敬仰。但写到最后,他的资料就非常少了。

据说,壮士在兑现十年后去接女人的承诺时,到了女人娘家才知道,女人在他走后的第九个年头已经嫁人了。人们说是由于种种情况实在难以坚持,又由于连年炮火多年得不到壮士的讯息,在许多好心人的劝说下,女人就找了自己的出路。壮士挥泪与岳丈家人告别,之后才又娶了家室。

另有资料记载,壮士在抗战爆发、中央国术馆解散后就回到了家乡。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在国家体委召开的体育界名人座谈会上,提出武术发展方向为。健身为主,舞武结合”,得到了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赞同,也得到体育界同仁的认可。

到了“文革”时期,老人家受到了不小的风暴冲击。在受冲击中,老人家表现出了惊人的定力,这自然是人们能想象到的。老人家逝世于“文革”初期。

至今,老人家乡的人们还一直怀念着他,社会上了解老人家的人们,还一直颂扬着他的品行和功德。

第二件事,是我的张秀平舅母后来的日子。

张秀平舅母的女儿温新蕊(温杰),在1953年毕业于河北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同年,分配到河北沧州工作。1955年接张秀平舅母去沧州居住。女儿女婿及外甥男女对老人家都非常孝敬。

1963年,我的外祖母病重去逝时。张秀平舅母与舅父温敬铭见了最后一面。那一面当然会有些冲动,也会有些波折,但依旧又平静了下来。

张秀平舅母1980年病重后回到蠡县,病逝于蠡县西北街范字街温家老宅,葬于月明河边温家墓地。去逝前,她依旧枯竭着双眼,对精心侍奉她的亲人们说:“我活着是孤人,死了是孤灯啊!”可见,她虽然过着衣食丰盈的日子,但她心底里还在叹息,叹息她与温敬铭的那段姻缘。

第三件事,是我的二表兄温庄的一次回家。

2001年秋后,我在北京见到了从武汉来北京开会的二表兄温庄。

多年不见,温庄表兄看上去老了一些,但依然是武术传人的风度,矫健威武,率性利落。我说:“二表哥,这次来京的事情多吗?”他说:“来京要办的事情都办清了。”我说:“那后面的时间怎么安排?”他说:“有事吗?”我说:“有事。“他便说:“随你安排。”我说:“那跟我一起回趟老家好吗?”他看看我,又说:“好呀!”

二表兄的话让我心里万分惊喜。因为虽然老家人日盼夜想,他自己也早有此意,但回老家的事情,到了他五十岁这一年还一直没有实现。

第二天,我就带着他回到了蠡县城内范字街温家老宅。到家之前,我给我的堂表兄温瑞琴(我的温瑞英表兄因患脑血栓头脑不大清楚了)打电话说:“武汉的温庄表兄要到家啦!”堂表兄温瑞琴惊异地连问了许多遍才相信这是真的。

两个多小时后,我带着我的温庄表兄一进范字街温家宅院,就看见前后院的七八个表兄和七八个表嫂,率领着他们下一辈的十几个侄子以及他们的媳妇和孩子们,还有范字街上我叫不上姓名的几十口子人,都等着呢。从这些人的表情上,便能知道他们心中的喜悦和兴奋。

我的温庄表兄不愧是走南闯北的人物,一见那些人便问我:“表妹,这都是咱家人吗?”我连忙指着当时已经九十二岁的堂舅母,也是温家当时唯一一个健在的长辈说:“这是我的妗子,你该叫婶儿呢。”

温庄深情地叫了一声“婶儿”,纳头便拜。

我的九十二岁的堂舅母颤着白发、流着老泪忙扶住温庄,说:“我家孩子,难为我家孩子啊!”在场的人们都激动起来,早有人擦起了眼泪和鼻涕,突然不知哪个表兄说:“这正经是认祖归宗,快到坟地去拜祖宗吧!”

其实,来的路上我与温庄表兄就已经说好,到家后要到坟上去,也让想了他一辈子的爷爷奶奶去看看这更不是“白人儿”的孙子。

温家坟在月明河往西一里多的地方。

这天是个阴天,地里的小麦苗刚刚长出一寸多高,早上的露水还没有散去,秋风吹得麦苗一抖一抖地泼洒着露珠。温家坟上的秋草非常茂密,使坟头上多了许多生机。我们到了那里,早有几个着急的孩子提前跑到了,坟头上几只麻雀已经被孩子们惊了起来,秋虫也咝咝地纷飞着。因为是领着温庄表兄来拜祖宗,所以没有以往去坟茔的悲伤和凄凉。我带着几分欢乐,几分喜庆,指着我的外祖父母的坟说:“这是我的姥爷姥姥,你的爷爷奶奶。”温庄表兄郑重地打量一下坟头,又是纳头便拜。我和所有跟来的温家人一起都拜了自己的先人,接着,我看看我的温庄表兄,又看看我的堂表兄们,犹豫了一下,又指着我的外祖父母坟前的另一个坟头,也就是张秀平舅母的坟头说:“这是我家里的那位舅母,也就是……”我的话没说完,温庄表兄再次礼拜。

至此,所有温家人向温庄表兄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就在这时,我看见,张秀平舅母坟前飞起了几只彩色蝴蝶,翩翩起舞,似乎还带着一阵清香。纵然没有任何道理,但我也把它们认为是我张秀平舅母派出来表示心意的天使。

第四件事,是我准备了一捆荆条。

这也是我要说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我计划在这篇作品拿出来之后,我就背着这捆荆条去找作品中涉及到的亲人们,把荆条递给他们,因为在作品中,我难免要伤害到我的哪一位亲人,因为写作时间的仓促,写作水平的有限,历史脉络的久远,还因为许多许多,使我对这段历史中的事情难免把握不周。在我的亲人们认为有哪里把握不周的时候,在亲人们为此而气恼的时候,就请你们接过我呈上的荆条咿……

第五件事,是我表达一下感激之情。

本书从搜集资料到撰写出版过程中,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作协和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得到了省教育出版社领导和同志们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同时,还有我的同事和朋友们对本书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此,我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刘素娥

2008年3月1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5: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