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幽默小品文著称的《论语》半月刊风靡一时,成为现代文学史著名杂志。本书作者作为《论语》半月刊主要的编辑之一,于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重新回忆当年《论语》杂志由诞生到畅销的点滴往事,以生动的笔法再现当年各位主创人员和撰稿作家的性情与才华。当时的趣闻逸事,幽默文华,也在尘封多年后重获与读者见面的机缘。作者林达祖及其后嗣林锡旦先生均深得当年的《论语》精神,行文轻松随性,风格幽默而富有机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沪上名刊论语谈往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达祖//林锡旦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幽默小品文著称的《论语》半月刊风靡一时,成为现代文学史著名杂志。本书作者作为《论语》半月刊主要的编辑之一,于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重新回忆当年《论语》杂志由诞生到畅销的点滴往事,以生动的笔法再现当年各位主创人员和撰稿作家的性情与才华。当时的趣闻逸事,幽默文华,也在尘封多年后重获与读者见面的机缘。作者林达祖及其后嗣林锡旦先生均深得当年的《论语》精神,行文轻松随性,风格幽默而富有机锋。 内容推荐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年最久的刊物——《论语》半月刊创刊。作为《论语》杂志的编辑人之一,林达祖先生在这本回忆性的文学著作中详细回忆并记录了《论语》创办之始末、文章之风格、同人之个性,将其风貌原原本本地还原给当代读者。当年《论语》半月刊的同人,无论主编林语堂,还是编辑郁达夫、李青崖,都已仙逝,为《论语》写稿的著名作家,也多已离世,唯林达祖先生高寿,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写下当年历历往事,读之历久弥新。林锡旦先生系林达祖之子,协助其文完成本书的著作,相信对于有兴趣了解现代文学史趣闻轶事的读者,这本书会是一个既有趣又丰富见识的选择。 目录 前言 一、《论语》杂记 二、《论语》的九位编辑 三、我与邵洵美 四、我和章克标 五、“我们的莫泊桑”李青崖 六、艺术设计曹涵美 七、《论语》助编江上风 八、明耀五为《论语》谢幕 九、论语社同人 十、周作人的《论语》文章 十一、也忆丰子恺 十二、曹聚仁与“捉放曹” 十三、文化人徐蔚南 十四、漫画家陈惠龄 十五、“老友之最”徐淦 十六、曾今可与“从管他娘说起” 十七、关于《论语》中的“他的话” 十八、《论语》中的“论语” 十九、论语社通电抗日 二十、纵谈《论语》专号 二十一、我是如何编辑《论语》的 二十二、谈《论语》幽默 后记 试读章节 1986年,香港《读者良友》12月号载有我的《我编(论语)的几点回忆》,这是由于那年4月份《香港文学》第16期发表了蒋启韶的《后期(论语)主编林达祖近况》一文,勾起我的回忆,遂写了几点回忆。 《论语》在当年是畅销刊物,不仅向国内发行,且远销香港、新加坡等海外地区以及日本、美、英等国。从今天来看,昔年刊物,其内容之有待重新估价是正常的,《论语》不会例外。因其销路广,影响不小,我是参与过编写工作的,头脑中印象很深,要谈回忆,非数千字的短文所能尽。兹仅就记忆所及,想点写点,凡属牵涉及《论语》者,不分次第,统而记之,题日《(论语)杂记》云尔。 《论语》的产生与编者 《论语》的产生,初无计划,是在偶然的闲谈中谈出来的。当时有几个弄弄笔头的朋友,经常在邵洵美家里闲谈今古,话得投机,忽而想起办一个不受任何一方嘱托的自由发言的刊物,一人提出,众人附和。那时邵洵美手里有“时代图书杂志公司”,出刊发行,全无问题,说办就可以办。这个刊物与官方无关,其中谁都不是领导,谁都可以各献主张。但征稿、集稿、发稿,总有一些管理工作,当场大家推林语堂主其事,于是林语堂就成为《论语》第一任编辑。后来一炮打响,生意兴隆起来,各方投稿也多了,在逐渐正规化之下,需要有一位专职编辑来处理日常编务,由林语堂推荐原在邹韬奋的《生活周报》任职的陶亢德来担任。约一年之后,林语堂看到《论语》的生意兴隆而眼红了,而这个刊物毕竟是时代图书杂志公司的,或者说是邵洵美的,想自己辛苦,只是为了他人作嫁衣裳,一念之私,他决定自己去办《人间世》、《宇宙风》,把陶亢德拉去做助手,于是《论语》改由郁达夫与邵洵美合编。不久,郁达夫离沪去闽,邵洵美一人忙不过来,就邀我与他合编。 《香港文学》上说我是后期《论语》主编。我是抗日战争前夕继郁达夫之后与邵洵美合编《论语》。如果以抗日战争前后分为前期、后期的话,我则是经历了《论语》前期和后期的编辑。当时在版权页上,我们也不称编辑,称“编读”。我们在“编读随笔”里说明:编者是编编读读,希望读者也来读读编编。 定名《论语》的来由及封面题字 这里应提一下关于定名《论语》的来由。当时,林语堂、邵洵美等决定要办一个自由闲谈的刊物了,可刊物的名称叫什么呢?大家商量来,商量去,定不下来。大家“都想要有一个雅俗共赏,有吸引力、号召力,要喊得响,站得起,而且惊人又迷人,又是大家都熟悉的”名字。最后是章克标提出用《论语》两字。大家知道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中有一部书叫《论语》,它是孔子及其门弟子日常语言的记录,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小品文章集锦,而语堂、洵美等拟议中要办的刊物就是让大家来发表小品文,克标这一提出,立即获得一致赞成。他怎么会想起借用这个旧书名呢?据他自己说:“……众口嘈嘈之际,我忽然想起了林语堂的大名‘林语’两字声音相似的论语,心里想,不是大家在又论又议吗?有论有语,论论议议,干脆借用中国人全知道的孔夫子的《论语》这书名来作我们刊物的名字,刊物的名字就这样决定了。”(引语均见香港《读者良友》1986年12月号章克标《闲话(论语)半月刊》) 刊物既定名为《论语》,林语堂认为封面上的《论语》两字,不宜用流行的所谓艺术体,也应带点古色古香。那么请谁去写呢?语堂一向很欣赏郑孝胥的书法,可是当时郑已是伪满洲国的伪总理,尽管不能因人废字,但总不便直接去请伪总理来写。怎么办?邵洵美想出了聪明办法来:剪下郑孝胥手笔中的“论”“语”两字拼合而成。这样,匿名不具,字体仍可欣赏,此事外界知之者不多,而封面题字,关系不大,也从未听说过有人追究。《论语》半月刊创刊于1932年9月,距今已半个世纪以上,所载文章内容已大多模糊,遑论封面题字;过去都认为是林语堂所写,连八十余高龄的邵洵美夫人盛佩玉的《忆邵洵美》一文中提及封面题字也说是语堂手笔,其实她是记错了。 《论语社同人戒条》 《论语》半月刊出版之后,销路大好,创刊号重版了几次,轰动一时,正因销路之好出乎意外,很自然地引起广大读者的议论与猜测。有人说讽刺有力,很有意思;有人说乱语三千,简直无聊。论好论坏,在论语社同人听来,毫不在乎。但也另有一些人专门研究某个刊物属于何党?某个刊物属于何派?有人看到《论语》之声势浩大,断定必受某方面之津贴,甚至传出了具体数字,内部如何分配等等。为了澄清一些人的胡思乱想,《论语》第3期上发表了《论语社同人戒条》,全文共十条,抄录如次: 一、不反革命。 二、不评论我们看不起的人;但我们所爱护的,要尽量批评(如我们的祖国、现代武人、有希望的作家及非绝对无望的革命家)。 三、不破口骂人(要谑而不虐,尊国贼为父固不可,名之为王八蛋也不必)。 四、不拿别人的钱,不说他人的话(不为任何方作津贴的宣传,但可做义务的宣传,甚至反宣传)。 五、不附庸风雅,更不附庸权贵(决不捧旧剧明星、电影明星、交际明星、文艺明星、政治明星、及其他任何明星)。 六、不互相标榜,反对肉麻主义(避免一切如“学者”、“诗人”、“我的朋友胡适之”等口调)。 七、不做痰迷诗,不登香艳词。 八、不主张公道,只谈老实的私见。 九、不戒癖好(如吸烟、啜茗、看梅、读书等),并不劝人戒烟。 十、不说自己的文章不好。 这是《论语》当年重要的历史文献。从中可以探索《论语》究竟是一一种什么性质的刊物。《论语社同人戒条》现被《(论语)选萃》丛书饰为封面内页装帧,可谓选得其要领,安得其所哉。 在《论语》第3期的编辑后记中,针对来稿虽多、却没有认清本刊性质的现象作了提示,归结起来有三大毛病:1.某某室随笔、某某斋闲话有六七种。中国文人可怜得很,只会做一条一条的笔记,两千年来是如此的。这类笔记可以少写一点。有可取的,可以放入“雨花”,或做补白。希望能多得成篇文字。2.格调俏皮的多,幽默的少。二者之界限不易分,但俏皮到了冲淡含蓄而同情境地,便成幽默。3.香艳诗词太多了。这些绝对没有刊登的希望,请勿徒费邮资。其余请详本社戒条。所以这《论语社同人戒条》的及时制定刊出,还具有对读者、作者的指南作用。P1-4 序言 看到《解放日报》上罗伟国先生的文章,介绍上海书店出版社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蜚声文坛的《论语》半月刊分门别类,按题材与文体相结合的方式精选出小说卷、散文卷、随笔卷、韵文卷、杂文卷、小品卷、谐文卷、特写卷、札记卷、译文卷等10个专集,作为“《论语》选萃”丛书发行,感到万分高兴。 因为《论语》杂志创刊于1932年9月,终刊于1949年5月(抗战期间暂停),是当时众多文学刊物中历时最长、期数最多、销量最广的刊物之一,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今日寻阅已难觅得。上海书店出版社慧眼卓识,沙里淘金,使几近湮没的《论语》杂志重新辑选与读者见面,岂不功德无量!而《论语》杂志主编之一的林达祖,在耄耋之年能见到半个世纪前的作品再现青春,能不万分高兴?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幽默小品文集。当时由林语堂、邵洵美等率先倡导,使“幽默”两字从humour的音译,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幽默语义的产生,到幽默概念的逐步形成完善,以致逐渐成为人们熟悉的口头语。论语社同人以各自的幽默文章,身体力行,使幽默的内涵日见丰富,其外延日见分明。幽默不同于讽刺,更不是滑稽,而是以轻松、戏谑但又含有深意的笑为其主要审美特征,表现为意识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内庄外谐的态度。幽默在引人发笑的同时,竭力引导人们对笑的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而被幽默对象即使怒从心上起,也会笑向嘴边生。幽默实在是一种巧妙的文学艺术手法。正因为如此,提倡幽默的《论语》杂志在其经历的过程中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当年《论语》半月刊“有书为证”的编辑七名:林语堂、陶亢德、邵洵美、郁达夫、林达祖、李青崖、明耀五,迄“《论语》选萃”出版时,尚在人间者仅林达祖一人。林达祖,字涵之,辛亥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年即1912年5月6日生于苏卅,时封建王朝已被推翻,与世同为新生。其曾祖“瑞-恩,又名于周,字酉生,别字霭亭,号菊壶外史,工画,尤善牡丹,人争宝之,以一金易一花,称‘林牡丹’,兼精医理,贫者给药,乡里称善”;祖父“继昌,字杏春,亦工画”(见《吴县志》);父秉臣,前清秀才,在章太炎为之题“冷月”的《冷月画评》上,留下秉臣题冷月先生诗一首:“浩气凌空别有天,挥毫落纸绕云烟,不经万里山河后,那得神来到笔巅。”所谓家世,仅此而已。如若,则出身也算书香门第了。因处五四运动前后,所以从小接受了新老交替时期的两种文化,先后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和上海持志大学文科国学系,获文学士学位。国学既深厚,英语亦可通。以其所长,与同时代的上海名流邵洵美一见如故,遂结下三十年的文字交。与邵洵美合编《论语》至抗战停,复刊后又合作至终刊前夕,成为《论语》编辑中编辑时间最长的二人。诚如林达祖俚句充小传所云:“风景苏州好,幼居吴县前。先辈皆读书,家风长绵延。我登茹经堂,国学勤钻研。文坛当年盛,《论语》邀我编。” 林达祖继章克标、孙斯鸣、林语堂、陶亢德、邵洵美、郁达夫诸文坛名将主持笔阵后接任《论语》编辑,时年方二十五岁,一初出茅庐之青年耳。既任编辑,不敢懈怠。林语堂曾有专栏。·我的话”,邵洵美有“你的话”,林达祖则辟“他的话”专栏,在编务之余,先后撰写专栏稿、编辑随笔、述评、专号征文等238篇,成为当时幽默文学流派主要作家之一。1937年由邵洵美推荐介绍参加世界笔会中国分会。在林达祖主编《论语》时期,尊重各家所说,与老舍、章克标、俞平伯、周作人、曹聚仁、赵景深、施蛰存、曹涵美、丰子恺、陈惠龄、梁实秋、沈从文、海戈、何容、王向辰等作家、学者、漫画家精诚合作,百花竞放,稿源丰富,与其他文学流派、各联盟从无相互攻击。所发时论,常是在老虎头上拍苍蝇,甚至涉笔宋子文、行政院、“党国总裁”,以敢于说话的幽默文章而独树一帜,致使《论语》畅销海内外。 时隔甲子六十年,到《论语》和邵洵美重新为读书界所关注时,林达祖已八十有五,垂垂老矣。“深宵漫话疑如昨,昔日闲情渺若烟。”林达祖对“下笔当年似有神”的昨日“事如春梦了无痕”了。承蒙上海书店出版社约谈《论语》,林达祖当尽力而为,无奈旧事虽记忆犹新,近来却下笔健忘,是以嘱在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的小儿锡旦协助著述。即由林达祖回忆往昔,林锡旦笔录整理。为核准史实,多次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并与文坛诸先辈通信联系。据此著述,言之有物,引之有证。终于使与《论语》有关的人和事一一成为书中内容,是实实在在的史料。许多难得的《论语》趣闻轶事得以首次公之于众。《(论语)杂记》为文坛掌故,己重加厘定。《我与邵洵美》为当年文稿,纪念邵洵美去世二十年而作,真诚地述说了文字论交三十年的许许往事,为之悼念,为之立传,情真意切。邵洵美不朽矣!林达祖无憾焉。其他篇章成稿后,一一得到林达祖认可赞许。善举初成,无愧于《论语》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幽默小品文著称的《论语》半月刊风靡一时,成为现代文学史著名杂志。本书作者作为《论语》半月刊主要的编辑之一,于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重新回忆当年《论语》杂志由诞生到畅销的点滴往事,以生动的笔法再现当年各位主创人员和撰稿作家的性情与才华。当时的趣闻逸事,幽默文华,也在尘封多年后重获与读者见面的机缘。 相信诸位读者在幽默文章中浏览,也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发现原来劝世、警世之言,幽默远胜于讽刺;在浮躁之世,更需要深沉的思考,宁静的处之。风趣深邃的幽默感,或许对人的素质与和谐社会不无裨益,此则《论语》谈往所祈望者也。 林锡旦于姑苏三元书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