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创造灵魂的人(多克特罗随笔集)(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国)E.L.多克特罗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多克特罗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其随笔集《创造灵魂的人》由16篇文章组成,大多是多克特罗在学术会议上的演讲、发言,或是为相关作家作品写的引言或后记。《创造灵魂的人》要旨是探讨想象性思维的本质问题。想象性思维不仅涉及文学、文化,还涉及科学乃至社会。围绕这一本质问题,多克特罗从文学谈起,由《圣经》到众多作家——如爱伦·坡、斯托夫人、马克·吐温、海明威、阿瑟·米勒等,再到喜剧,最后到科学与战争。

内容推荐

多克特罗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又是深具慧识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

本书为多克特罗文学与文化随笔集,共收长短随笔十六篇,旨在探讨和反思人类创造活动的本性,以文学评论为主,内容涉及爱伦·坡、卡夫卡等十几位经典作家、《圣经》、喜剧演员哈波·马克思、科学家爱因斯坦和20世纪一大创造——核弹。

作者既是文学创作者,又是文学研究者,深谙此中的门道。他带我们步入创作者们的精神世界,品读创作背后的因缘、欣喜、惶惑与迟疑。

目录

引言

1 《创世记》

2 埃德加·爱伦·坡

3 哈莉叶特·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

4 《白鲸》的创作——可能发生过的事情

5 萨姆·克莱门斯的两个男孩儿

6 辛克莱·刘易斯的《阿罗史密斯》

7 菲茨杰拉德的《崩溃》

8 马尔罗、海明威与西班牙内战

9 多斯·帕索斯:《美国》

10 哈波

11 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

12 阿瑟·米勒

13 弗朗茨·卡夫卡的《美国》

14 温弗里德·格奥尔格·泽巴尔德

15 爱因斯坦:洞察未知世界

16 炸弹

各篇发表情况

试读章节

1 《创世记》

从其庄严的措辞来看,17世纪早期翻译的钦定版《圣经》似乎为古老的传说、宗谱和人类起源诸事件增添了一种诗意的光泽。那些笃信《圣经》神性的牧师们,常常引用这一版本里面的话语。当然了,《创世记》1—4主要讲述了世界的形成、人类的出现以及亚当、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的经过,在这儿,再没有比莎士比亚时期的英文更合适的语言了。《圣经》中出现的不协调和自相矛盾之处,要比神秘的希伯莱人和误入歧途的希腊人——《圣经》故事就是由此而来的——还要多,但英王詹姆斯丝毫不会为此苦恼。一旦你诗意地认定了作者那神圣的身份,那么,不完美之处就只能来自你的理解而不是文本了。

然而,当你熟悉了修订标准版《圣经》中在讲上述故事时所使用的那些当代措辞以后,钦定版所表达的经文与你听到的就相当不同了。在言辞朴实的现代英语中,《创世记》——特别是从大洪水和通天塔,到亚伯拉罕、撒拉、以撒、利百加的事迹,直至对雅各、拉结和约瑟夫及其弟兄冒险经历的详尽描述——似乎明显带有文字出现之前那种讲故事的口述传统色彩,也正是在这样的口述中,衍生出了《圣经》的文献;而那个时候,历史和道德教条、宗谱、法律、科学以及面对上帝的重要时刻等,还没有纸草或是黏土板的记载,都只是保存在人们的大脑里,通过口述的方式代代相传。因此,修订标准版《圣经》读起来更加亲切——仿佛那只是一本讲述人们如何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的故事集而已。

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如果对照着修订标准版《圣经》来阅读钦定版《圣经》,将会感觉轻松自如。某些有趣而逼真的事情引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对上帝的虔诚并不妨碍人们使用叙事策略。

即使不是在所有故事当中,至少也是在所有神秘的故事当中,作家的写作总是向后设计的。结局是已知的,而整个故事的设计也是一定要达到那样的结局的。如果你知道世界上的人们讲着许多种语言的话,那便是结局。而通天塔的故事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委。生命已知的结局是死亡: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以及区别善恶之智慧树上的禁果的故事,都将告诉我们这样的结局。我们为何受难?我们为何死亡?哦,你看,就是因为那个伊甸园啊……这个故事把人类的生存状况变成了它是怎么来的这样一个连贯的叙述;它利用冲突和悬念为人的存在搭建了一个道德的框架。曾有观点说,假如禁果未被偷吃的话,关于人性就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了,因此,也可以说是顺理成章吧,这就给后来把这个故事解读为“原罪”意义的幻想家们留下了修订的空间。

雅各临终前赠予十二个儿子的祝福也很有艺术性。每一份祝福都是对他们各自性格的精到的评价,都阐明了分别由十二个儿子领导的各个部落未来的命运。对作者而言,每个部落的历史结局都是已知的,那么,这就需要编好一个开端。我们不必在意的,不是说非要根据《圣经》原始资料的客观主题,才能理解父亲授予各个儿子领导权的问题——毕竟它们出自诸多不同的作家和编者之手啊——作家们不过是据此来讲述故事罢了。性格决定命运。而上帝主宰下的生活总是一种寓言。

另一种很庄严的故事叙述实践,是对已有故事的挪用。所谓“挪用”,更为人所知的说法是“改编”,它采用的是文学上的地方自治主义的准则,这样的准则允许我们将他人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拿来为己所用——莎士比亚对霍林斯赫德《编年史》的依赖就是一例,由此可见,莎士比亚应该与之分享版权才对。在《创世记》中,古代的作者们对早先曾在美索不达米亚和苏美尔地区流传过的大洪水的故’事加以重组,包括来自《吉尔伽美什》中那些生动的阐释。然而,尽管作为一种改编,其情节大体一致,但其中重大的意义已有所不同。诺亚成了世上史无前例的最后一个敬畏上帝的正直的人……不过,也许他喝的酒略微超出了对其有益的分量。《创世记》中的上帝,是超越了苏美尔史诗概念的神灵。

《创世记》的宇宙论是美好的,正如一些信徒所坚信的那样,人们所知的一切甚至可能证实了《圣经》具有隐喻性的预见性。有人想象,许多讲故事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来考虑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切:白天和黑夜、陆地和海洋、大地和天空、结果的树木、结籽的蔬菜、野兽、家禽、飞鸟、鱼儿以及所有的昆虫。

P1-4

序言

评论还可以这样写

郭英剑

埃德加·劳伦斯·多克特罗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被冠以后现代主义作家之名。

之所以说著名,是因为他的作品屡获美国大奖,如获得过美国全国图书奖,两度获得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三次获得全国书评家协会奖。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伊迪丝·沃顿小说奖,美国艺术与人文学院威廉·迪恩·豪威尔斯奖。1998年,他获得了由美国总统颁发的国家人文奖章。其众多作品已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流传世界。

多克特罗1931年出生于美国的纽约市,其父为俄国犹太人后裔。他曾在纽约市的布朗克斯科学高中上学,1948年入肯尼恩学院读哲学,大学期间曾师从诗人、新批评家约翰·兰塞姆。1952年大学毕业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专业是英国戏剧。但一年后应征入伍,被派往德国。

退伍回到纽约后,多克特罗创作了第一部小说《欢迎来到艰难时代》(Welcome to Hard Times),该书出版于1960年。此后,他做了九年的图书编辑,先是在新美国文库出版社,后来到日晷出版社做总编辑。在此期间,他出版了不少美国著名作家的作品,包括詹姆斯·鲍德温和诺曼·梅勒等。

1969年,他离开出版行业,成为加州大学厄湾分校的驻校作家,专心写作。1971年出版的《但以理书》(The Book of Daniel)被《卫报》誉为一部“杰作”,《纽约时报》从此把多克特罗归入“一流美国作家”的行列。

他的小说《拉格泰姆时代》(Ragtime)被誉为“20世纪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他后来的作品如《进军》(The March)、《上帝之城》(City of God)、《诗人的生活》(Lives of the Poets)、《世界博览会》(World's Fair)、《比利·巴思盖特》(Billy Bathgate)和《供水系统》(The Waterworks)等更是为他带来了无尽的荣誉,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多克特罗曾在普林斯顿、耶鲁等名校任教,目前是美国纽约大学的英文教授。

多克特罗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

作为作家涉足评论界,在国内和国外的文学界都很常见。仅就美国而言,一位作家兼作评论,既多产又赢得了批评家声誉的恐怕莫过于当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了。虽然多克特罗无法与厄普代克相提并论,但我认为,把批评当做副业的多克特罗,其思想、见识都并不输其他专业批评家。

《创造灵魂的人》一书由十六篇文章组成,其中一篇谈《圣经》之《创世记》,十二篇谈文学,一篇谈喜剧,一篇谈科学——主要谈爱因斯坦——最后一篇谈战争。这里的文章大体都是多克特罗应邀在学术会议上的演讲、发言,或是应出版商的邀请为相关的作家作品写的引言或后记。

那么,总括地看,《创造灵魂的人》一书的要旨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它探讨的是想象性思维的本质问题。想象性思维不仅涉及文学、文化,还涉及科学,同样也涉及社会。就这个本质问题,多克特罗从文学谈起,由《圣经》到众多作家——如爱伦·坡、斯托夫人、马克·吐温、海明威、阿瑟·米勒等,再到喜剧,最后到科学与战争。

多克特罗的评论文章有着鲜明的特征。

首先,他的评论都会涉及一些具体、有趣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我们都知道,《白鲸》是一部描写白鲸的海洋小说,但作者问,在一部五百六十六页的小说中,为什么直到五百三十七页,白鲸才露出水面开始喷水呢?再如,著名作家劳伦斯从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中推断出坡“精神恶化”的结论——我相信不止一个人会这么看待爱伦·坡(包括与坡同命运的作家们!),但多克特罗的问题是:一个真正的精神崩溃的人怎么可能创作出长达数百页的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美学原理呢?还有,那个从未到过美国的卡夫卡,是怎样想到,又是怎样写出了《美国》这一经典之作的呢?

评论中的这些问题,会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跟随着作者的思路前行。应该说,这是多克特罗的高明之处。

其次,他的作品视阈广阔、思想深刻、观点新颖。

一般来说,评论文章总会有些真知灼见,但多克特罗很大的一个特点是,他不是为评论而评论,不是为深刻而深刻,而是让读者真的看到了他的洞见,让你感受到他对作品是读得进去,也走得出来的。他的许多观点都令人深受启发。

比如,他在论述《创世记》的一篇和引言中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知识的储藏室。很久以前,我们的人类只有故事,故事就像我们祖先使用的铁锹一样重要。只因这些故事一代代口耳相传,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历史,也才有了后世认识世界、了解历史的可能性。

再如,他在高度评价爱因斯坦对世界的贡献时,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产生爱因斯坦的时代,既产生了一大批科学界的英才,更产生了一大批文学界、艺术界的精英。多克特罗仿佛在告诉我们,文学艺术与科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三,他采用新批评式“细读”的方法,很有说服力。

从某种角度讲,作为一名作家从事文学与文化批评,要比一般不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对作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能洞悉作家的创作心理乃至精微的叙事技巧。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多克特罗对作家叙事手法或是技巧的透彻分析之中。

比如,他在认真地阅读《白鲸》后认为,就其叙事而言,在一部海洋小说中,其重点应该是与白鲸的相遇,但麦尔维尔却将大部分篇幅都花在了陆地和人的叙述上,这样一来,作为作者的麦尔维尔,在创作时会不会有焦虑感呢?

再如,多克特罗对卡夫卡的《美国》的分析十分精到。他给我们引用了该书主人公卡尔对美国政治集会的细致观察,然后说:“这是一场从欧洲的阳台上观察到的美国的政治集会。”不能不承认,他从叙事角度得出的这番结论令人叹服。

身为作家,自然而然会重视其他作家的叙事手法,同时,这些思考无疑也会反映作者本人的创作思想与艺术手法,但在我看来,这些更多的还是给我们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第四,他的评论语言朴实、言简意赅。我特别提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很多评论的文章都喜欢或者习惯于使用艰深的理论,晦涩难懂,仿佛不如此,评论就不深刻。多克特罗的文章有长有短,短的不过两页,尚不足两千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应该是评论文章的重要特征。对这一点,看看多克特罗的评论,就一目了然。

最后,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多克特罗的评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多克特罗的思想是入世的,因而对世界多有关注,对社会也多有评论。他在获得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后发表的两分钟感言中说:“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将人文从生活中分离开来……我有时很担忧,在我们的文化中,把人文与艺术放在一边,另一边则是严肃、实用和坚硬的商业世界,这样的分类方法实在是个错误。”应该说,从本书所选的文章来看,多克特罗是由人文、艺术的视角来观照这个世界的。作为一名左翼知识分子,多克特罗在书中毫不隐讳自己左倾的政治观点,包括对现任总统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不留情面的批评。

在很多时候,一个有着激进政治观点的人往往会影响其认识世界、看待人生、评价社会的尺度与标准。但我想说的是,多克特罗的政治观点虽然激进,其政治态度在美国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但这并没有遮蔽他锐利的目光。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这个时代是极为敏感的,其想象力丰富,分析颇为透彻。比如,他的“爱因斯坦”和“炸弹”两文,都让我们看到了理论物理学家“悖谬而痛苦的命运”,虽然他们“个个才华横溢,但他们在研究中所取得的科学进展和发现,却总是无法在情感上同工作背后那灰暗的目的联系起来”。

总而言之,思想深刻、见解独特、语言简洁,可以说是不断思考世界和历史的多克特罗的文学与文化评论的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读多克特罗的评论,在茅塞顿开的同时,也感到心情愉悦。

在我看来,评论就应该这样写。

2008年8月3日晚

定稿于北京家中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部文字晓畅、书名狡黠的文学沉思录中,多克特罗呈现给我们一个关于想象之可能性的世界,它是压缩的,而可以裂变至无限广大。

——《纽约时报》

多克特罗看似戏谑的书名掩盖了他真实的意图——探究人类创作的奥秘与神奇……这是一部一流作家的一流评论集。

——《科克斯评论》

当多克特罗坐下来写一篇评论性随笔时,他便化身为一位沟通神奇与平凡的信使,一位创作哲学的诠释者。

——《哈特福德报》

不论你是偶然翻阅,还是像多克特罗那样因为创作者们伟大的作品和魔力而对他们怀着深沉而持久的爱,这本书都会给你带来愉悦。

——《书签杂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7: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