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再见少女时光(散文集2009年卷)/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麦阁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麦阁的散文仿佛一幅幅粉墙黛瓦的村庄图画。从她清纯、忧伤的文字中可以读到对童年的追忆、对故乡人事的怀想,以及感受到亲情带给她内心的湿润。

麦阁喜欢在汉字的写作中寻找快乐。她以既形象又讲究的语言,独特而细腻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对于自己少女时代的艺术回望和情感告别。

本书收录了其多篇散文作品。

内容推荐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中华文学基金会策划,由专门的编审委员会经过严格程序编选的青年作家作品集。本丛书意在扶植文学新人,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创作成绩和潜力,尚未出版过文学专集的青年作家的作品均可列入备选范围。本丛书已出版11卷,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2、2004、2005、2006、2007、2008年卷已分别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

本书为该丛书2009年卷之《再见少女时光》,收录了麦阁的散文《家族里的女人之一》、《世界的五月》等。

目录

总序

序:文重细节

第一辑春潮

阁楼

春天

废墟上的午后

深记

如蜜蜂的忧郁

家族里的女人之一

蓝布裙

余慧

宛如幻觉

在蓝色炊烟里

狭口

他的喑哑一生

正年

一刻的忘忧妈妈

第二辑夏昼

白太阳

奔跑

更显幽暗

途经

盛夏

泉大

塘溪

世界的五月

雨天往事

寂静之昼

蛾子

叙事

生活不理会我的叹息

再记夏天

河上

桐铃花树下的大池河

第三辑秋晚

火车

北门

她是如此陌生

一次远行

对一位少年的片段叙事

黄昏

梦——虚幻或真实

石板路

歌声见证的年华

露水秋天

家族里的女人之二

图书馆

邻居

清晨中告别故乡

第四辑冬夜

东沈记忆

河岸的空宅

畏惧

人事

岁末之夜

树权间的河流

十二月

晚安,亲爱的姑姑

县城

梦中的父亲

书橱

少年

飘摇中的安静

消逝

试读章节

东门有一个硕大的炼油厂,每年盛夏,那里发出的炼油气--息就会一直飘到村庄之上,沐浴村庄上的每一寸事物。村子不大,总共四十来户人家。村北有一条进出村庄的石板路,一块块很大的青石板,已被磨砺得那么光亮。一条小河清悠流淌着,伴随旁边,走过它的几个波纹,就见粉墙黛瓦的房子分坐两边;再往前走有一座小桥,小桥旁边一棵有了年代的槐树和一棵同样有了年代的泡桐,典型的水乡村落格局。村子西边是大片田野,春秋两季分别种着小麦和水稻, 一片一小片的油菜穿插其中。东南面,就是环绕着小城的东西两九,其中一沈,就是我所熟知的东沈湖……

已经,多少代人在这里将一件新衣服穿旧,房子住漏了以后再修,实在不行就重新再建;已经,多少人在这里降生,多少人又在这里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站……生活这本难念的经,被这里的人们念了一代又一代……然而,它们现在都已经消失了, “那悬挂的村庄啊,如今已经飞离了大地”。一些时间过去以后,没有人会再说起,那片柏油路之下,曾经是谁的家,那块停车场之下,曾经是开着黄花的大片油菜地……

每一座城市,都会感觉愧对村庄吗?

是二○○六年的春节,我从另一座城市回家,塘溪已是一片废墟。说没有就没有了。离塘溪约五百米的地方,一处新建的居民住宅区内,是母亲他们拆迁所得的新住所。

年初六。地上有红色的塑料袋和一些鞭炮的碎屑在风中飞扬,强调着一些新年的气氛。然而仍能清晰地感到,心里全然没有了以往过年的惬意与酣畅。

下楼沿着新筑的宽大公路向东走。那是东沈的方向。我想再去看一眼那座叫塘溪的村庄。现在,它们还以废墟的形式存在着,等我下一次回家,那里或许已经再找不到一块可以随意踢起的小土块。它们不可避免地将被钢筋水泥的森林覆盖。

记得那年年前没多时,母亲还在电话里跟我说,有可能还可以在那里过上一个年。母亲知道,我们和她一样,是多么希望能在紧靠着东沈旁的屋子里再过一个新年啊。我们要趁着新年团聚,再好好跟它作一番告别。我要把每一个抽屉都翻一遍,像我小时候那样。母亲曾说,翻抽屉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母亲在电话里的声音充满祈盼。她知道我有多么不舍得那一片宽大的露天晒台。我在那里看家门前大池河上植物们的疏影横斜,天上碎钻般的星星。看让我产生过无限想象的湖水——在那里,我生活到二十岁。

可那个愿望最终没能成为现实。那处储蓄我们悲欣记忆的偌大房子,终于还是在年前的几声巨响中轰然倒塌。

看着眼前一片残垣断壁,乱石横陈。原来,一座村庄的最后形式是这样的啊。那些碎石,那些曾经都是作为“家”的、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碎石啊,这一刻,它们显得多么苍白、无援而又多余。

站在那些砾石上,一些曾经的生活场景像电影里的蒙太奇镜头,在脑海里飞速闪现。说不清心中有几多感慨,只是任凭泪水在风中的脸颊上尽情地流……

这里曾经住着我的曾祖母,已逝久远的那年秋天,她抱着三个月大的大哥一人自言自语地说,你是我的命宝。喉咙里像现代人得了慢性咽炎那样,习惯性地干咳两下清清嗓门儿。一双三寸金莲走路飞快。我未曾和她谋面,从母亲的转述中我感觉到了她的慈祥。年轻的时候眉目清秀,唇红齿白。这是在我心里最早留下的祖先形象。这里也曾经住着我的祖父祖母。有一点懂事的时候,我看到仲夏的一丝凉风吹过坐在门口竹椅上的祖父。他用白色的搪瓷杯喝着红茶,半杯茶叶。他把《楚汉相争》里的《鸿门宴》唱段哼在喉咙口,只有从他身边走过的人才会听得见。祖母总是在这样寂静的午后从东沈岸旁的桑园挑回桑叶,身上满是那边带回的闷闷炎热。她头也不抬一口气喝完半碗白开水,坐在一张小木凳上扇着蒲扇,让自己从劳累中恢复。风再吹一吹,他们的青丝就变成白发了。风也吹走了他们留在那里的最后一声叹息……

同样是在眼前的那一些碎石之上,那一年冬天,十九岁的穿着红缎袄的母亲,二十四岁的挺拔的父亲,他们在西面的堂屋里正拜着天地,对接下来的生活充满遐想企盼。在那里他们迎来了大哥、姐姐和我。那里见证和吸纳了我们降临人间时母亲的疼痛与叫喊。我们剥落的童年,傍晚时疯玩的嚣叫声中,谁家母亲喊着其中一个的乳名——家来吃夜饭噢。南面的雪白墙壁上,曾经挂着父亲心爱的笛子与二胡。印象里在他的怀里他曾经手把手地教我吹过笛子,只一发出音,父亲就说好,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早接触的乐器。闲暇时父亲不吹笛子不拉二胡就看书,烙下印象的是一本白皮封面的《家庭医生》。父亲在他的藤椅上看得津津有味。从挂在壁钩的竹篮里,他变戏法似的给我们掏出枇杷。他比母亲有趣得多,然而父亲不久就生病了,接下来的时间我总以为他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父亲的离世全然影响和改变了我的生活——喑哑与幽闭——我找不到释放它们的出口……

那一刻的心情,甚至不愿意用手去捋一捋被风吹乱的头发,一任由它。我只是想告诉我的东沈湖,它该知道我的心结,多么不愿意走,不愿意离开。我要在这里再呆一会儿,感受并记住它的最后体温。记住向南的两株盛大桃花,她们在三月盛开的蓬勃姿势。记住南面低地,那里鲜活的蔬菜瓜果,绿火焰似的青麦苗。记住可以通向村外的石板路,它左边的紫楝树,以及树权间的瘦河流。记住每一个早晨从湖岸线尽头升起的红色朝霞……记住……记住……唯有记忆,才能回望,唯有回望,才能证明它的曾经存在。

道再见——是必然。谁说的,再见——就是不再相见。这就是时间的形式,不停地在来临,又不停地在离去。时间的形式——多么神秘,它已然无比强大地颠覆了世间所有事物的形式——来临的势不可当,逝去的无从挽留——无从挽留啊,它、它们,已在不断地、不断地坍塌飞离。直到,有那样的一个少年,再也找不见那躲在树杈间鸟巢里的红月亮。

……这样的一座村庄,说拆就拆了。母亲说,讲也没有用,讲多了要流泪。她对我说,就要拆了的那几天,你没看见呢,墙上都写满了字的,年纪大的有人写,我们只想做一个乡下人,种地吃饭,死在这里。还有更极端的,这里不便记录……

最可怜的是沈福余他们这对老夫妻了。他们是和儿子媳妇分开过的,住着的房子被拆以后,没地方住,租住了别人的一个地下车库。为了省钱,舍不得用煤气,就在那个狭小的空间内,他们生起了蜂窝煤炉。结果,住进去才几天呢,那天早晨他们的儿子去看他们,两人均话都讲不出了,送到医院已经太晚了。母亲说,两条命呢,拆房子拆房子就拆没了,村里人都说要是不拆迁他们不会死。P254-257

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本世纪初叶,同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共命运,在内忧外患。雷电风霜,刀兵血火中写下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崭新篇章。现代文学继承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悠长丰厚的文学遗产。顺乎20世纪的历史潮流和时代需要,以全新的生命,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文体(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以至评论)建立起全新的文学。将近一百年来,经由几代作家挥洒心血,胼手胝足,前赴后继,披荆斩棘,以艰难的实践辛勤浇灌、耕耘、开拓、奉献,文学的万里苍穹中繁星熠熠,云蒸霞蔚,名家辈出,佳作如潮,构成前所未有的世纪辉煌,并且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80年代以来,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的历史新时期,推动文学又一次春潮汹涌,骏马奔腾。一大批中青年作家以自己色彩斑斓的新作,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画廊最后增添了浓笔重彩的画卷。当此即将告别本世纪跨入新世纪之时,回首百年,不免五味杂陈,万感交集,却也从内心涌起一阵阵欣喜和自豪。我们的文学事业在历经风雨坎坷之后,终于进入呈露无限生机、无穷希望的天地,尽管它的前途未必全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绿茵茵的新苗破土而出。带着满身朝露的新人崭露头角,自然是我们希冀而且高兴的景象。然而,我们也看到,由于种种未曾预料而且主要并非来自作者本身的因由,还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作者不一定都有顺利地脱颖而出的机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为出书艰难所阻滞。出版渠道不顺,文化市场不善,使他们失去许多机遇。尽管他们发表过引人注目的作品,有的还获了奖,显示了自己的文学才能和创作潜力,却仍然无缘出第一本书。也许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转换期中不可避免的暂时缺陷,却也不能不对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因而也不能不使许多关怀文学的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叹息,焦虑不安。固然,出第一本书时间的迟早,对一位青年作家的成长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关键的或决定性的一步,大器晚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及早地跨过这一步呢?

于是,遂有这套“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设想和举措。

中华文学基金会有志于发展文学事业、为青年作者服务,已有多时。如今幸有热心人士赞助,得以圆了这个梦。瞻望2l世纪,漫漫长途,上下求索,路还得一步一步地走。“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也许可以看作是文学上的“希望工程”。但它与教育方面的“希望工程”有所不同,它不是扶贫济困,也并非照顾“老少边穷”地区,而是着眼于为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文学作者搭桥铺路,有助于他们顺利前行,在未来的岁月中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我们想起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期间,鲁迅先生先后编印《未名丛刊》和“奴隶丛书”,扶携一些青年小说家和翻译家登上文坛;巴金先生主持的《文学丛刊》。更是不间断地连续出了一百余本,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当时青年作家的处女作,而他们在其后数十年中都成为文学大军中的中坚人物;茅盾、叶圣陶等先生,都曾为青年作者的出现和成长花费心血,不遗余力。前辈们关怀培育文坛新人为促进现代文学的繁荣所作出的业绩,是永远不能抹煞的。当年得到过他们雨露恩泽的后辈作家,直到鬓发苍苍,还深深铭记着难忘的隆情厚谊。六十年后,我们今天依然以他们为光辉的楷模。努力遵循他们的脚印往前走去。

开始为丛书定名的时候,我们再三斟酌过。我们明确地认识到这项文学事业的“希望工程”是属于未来世纪的。它也许还显稚嫩,却是前程无限。但是不是称之为“文学之星”,且是“21世纪文学之星”?不免有些踌躇。近些年来,明星太多太滥,影星、歌星、舞星、球星、棋星……无一不可称星。星光闪烁,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目不暇接。星空中自然不乏真星,任凭风翻云卷,光芒依旧;但也有为时不久,便黯然失色,一闪即逝,或许原本就不是星,硬是被捧起来、炒出来的。在人们心目中,明星渐渐跌价,以至成为嘲讽调侃的对象。我们这项严肃认真的事业是否还要挤进繁杂的星空去占一席之地?或者,这一批青年作家,他们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星吗?

当我们陆续读完一大批由各地作协及其他方面推荐的新人作品,反复阅读、酝酿、评议、争论,最后从中慎重遴选出丛书入选作品之后,忐忑的心终于为欣喜慰藉之情所取代,油然浮起轻快愉悦之感。“他们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星吗?”能的!我们可以肯定地并不夸张地回答:这些作者,尽管有的目前还处在走向成熟的阶段,但他们完全可以接受文学之星的称号而无愧色。他们有的来自市井,有的来自乡村,有的来自边陲山野,有的来自城市底层。他们的笔下,荡漾着多姿多彩、云谲波诡的现实浪潮,涌动着新时期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伤,也流淌着作者自己的心灵悸动、幻梦、烦恼和憧憬。他们都不曾出过书,但是他们的生活底蕴、文学才华和写作功力,可以媲美当年“奴隶丛书”的年轻小说家和《文学丛刊》的不少青年作者,更未必在当今某些已经出书成名甚至出了不止一本两本的作者以下。

是的,他们是文学之星。这一批青年作家,同当代不少杰出的青年作家一样,都可能成为21世纪文学的启明星,升起在世纪之初。启明星,也就是金星,黎明之前在东方天空出现时,人们称它为启明星,黄昏时候在西方天空出现时,人们称它为长庚星。两者都是好名字。世人对遥远的天体赋予美好的传说,寄托绮思遐想,但对现实中的星,却是完全可以预期洞见的。本丛书将一年一套地出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之后,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作家如长江潮涌,奔流不息。其中出现赶上并且超过前人的文学巨星,不也是必然的吗?

岁月悠悠,银河灿灿。仰望星空,心绪难平!

1994年初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