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是最能体现中医学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以其系统的整体观念、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治疗方法、切实的临床疗效、灵巧的医疗手段、安全的施治途径令中外医学界刮目,尤其是近现代,西医药诸多弊端的日渐显露,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大量出现,使数千年自然疗法的中医学在全世界掀起热潮,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无胃肠道反应及肝肾损害等毒副作用的中医外治在此热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本书对损容疾病的中医外治法疗效理想的疾病进行分述。诊断以西医为主,治疗以中医为主;略于基础理论,详于防治方法。按【病因病理】、【诊断要点】、【外治方法】、【现代研究】四个部分进行逐一分述,力争使整个内容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更进一步贴近临床和科研。
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化生活,追求健美已成为当今的一种时尚主流。中医对损容疾病的认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方法,仍被广泛而卓有成效地应用于现代临床,并深得广大患者的欢迎。本书从中医外治法的角度来探讨,大量参考国内相关文献,并结合作者自身的临床经验,博采众说为一体,以指导临床诊治为宗旨,突出损容疾病治疗中以中医外治为核心的方案。全书从【病因病理】、【诊断要点】、【外治方法】、【现代研究】四个部分系统介绍了32种常见损容疾病。是一部较为完善和实用的中医外治方法临床用书。可供从事医学美容专业的I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也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了一本好的读物。
二、头癣
头癣是某些真菌侵犯头皮和头发而引起的浅部真菌病。多见于儿童,传染性较大。临床有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之分。本病在解放前流行很广,现在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有的地区已基本消灭。中医学一般称黄癣为“肥疮”、“秃疮”,白癣为“白秃疮”、“蛀毛癣”,黑点癣为“黑癣”,脓癣为“赤秃疮”等。
【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黄癣的病菌是许兰氏癣菌;白癣主要是由铁锈色小孢子菌引起,其次为羊毛样小孢子菌;黑点癣是紫色毛癣菌及断发毛癣菌所引起;脓癣是由小孢子菌及发外型毛癣菌引起。本病主要由于直接或间接接触带菌的痂屑或毛发引起,如理发工具、患者的枕头和帽子等,另外,带菌的猫狗也可以是传染源。
【诊断要点】
1.黄癣
俗称“瘌痢头”。初期在毛囊周围出现轻微炎症,于发根部出现小丘疹和脓疱,继而出现黏着性点状黄色或灰色薄痂,逐渐扩大增厚,形成米粒至黄豆大小脓癣痂。典型者呈边缘翘起的碟状癣痂,中心有一根或数根毛发穿过。黄癣痂由黄癣菌和表皮碎屑组成,与头皮附着较紧,不易剥离,刮去后基底潮红、湿润。病情发展缓慢,逐渐黄癣痂融合成片,表面可转化呈灰白色。数年后可遍及头皮,黄癣痂有特殊的气味,被形容为“鼠尿味”或谷物发霉的味道。严重者除头皮外,还可侵犯面部、颈部、躯干和甲部。
2.白癣
好发于学龄前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初期损害为头部环状红斑和群集的毛囊性丘疹,继而扩大,呈鳞屑性斑片,以头顶部和枕部多见,数周内皮疹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较大斑片,周围可见较小的卫星状损害。鳞屑为灰白色糠秕样,无光泽,病发在头皮上0.3~0.8 cm处有折断。在残留的毛干上,有灰白色套装鳞屑包绕,称为“菌鞘”,患部头皮一般无炎症反应。本病青春期可自愈,不留瘢痕,毛发可完全生长。
3.黑点癣
儿童和成人均可感染。初期损害为小片丘疹鳞屑,以后发展、成为多数甲盖大小的鳞屑小斑,散在于头部和枕部,小斑也可融合成大的斑片。重要的特点是患处病发刚长出头皮即有折断,留下残发在毛囊内,呈黑点状,故称“黑点癣”。有的患者断发发生弯曲,隐藏在鳞屑下面不易查到,须仔细观察方可看到。
4.脓癣
比较少见,为白癣和黑点癣的一种特殊类型,多由亲动物性和亲土性的真菌引起。如狗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疣状毛癣菌等,可从动物传染给人或接触土壤而传染。由于机体的反应性强烈,所以出现脓疱样损害。初期为群集的毛囊炎性丘疹,迅速发展成为多数毛囊性脓疱的肿块,逐渐扩大,可呈胡桃大或更大,肿块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有多数蜂窝状排脓小孔,从中排除脓液。发根很松,易拔出,损害常为单发,自觉症状轻微,耳后及枕后淋巴结可肿大,愈后有瘢痕形成。
5.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应取黄癣的黄癣痂或痂上失去光泽的病发,白癣的菌鞘发和黑点癣的点状断发作标本。黄癣病发可见菌丝,有时菌丝分隔像关节孢子。黄癣痂可见孢子及粗细不一、形似鹿角的菌丝。白癣的病发可见很多的小孢子镶嵌堆积在发周(发外型),黑点癣可见圆形孢子,较白癣并发中所见稍大,呈链状排列,充满发内(发内型)。
(2)真菌培养:必要时可作培养,应取病发接种于沙堡培养基上,温度25℃,3~5天后开始生长,1周后可做出菌种鉴定。 (3)滤过紫外线灯检查(wood灯检查):在暗室中用wood灯检查,白癣发亮绿色荧光,黄癣发暗绿色荧光,而黑点癣没有荧光。
6.鉴别
注意与头部脂溢性皮炎、头部银屑病、石棉样糠疹等相鉴别。
【外治方法】
1.清解汤
(1)处方:一枝黄花、千里光、百部、野菊花、苦参各15g。
(2)方法:将上药共用水煎汤,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2.三黄汤
(1)处方:黄连、明矾各20g,黄精、大黄、藿香、紫草各30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3 000 m1,煎煮至2 000 m1,微温时外洗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3.雄苦汤
(1)处方:轻粉3g,冰片5g,硼砂、苦参各30g,白鲜皮、土茯苓、黄柏、雄黄各20g,蜈蚣1条。
(2)方法:将后6味药加水2 500 ml,煎至2 000 ml去火,再加入前3味药搅匀,先熏后洗头皮30分钟,每日1剂,日熏洗1次。
4.苦胆汤
(1)处方:苦参100g,猪苦胆1个。
(2)方法:将上药共用水煎汤,洗患处。
5.铁莲汤
(1)处方:冰片5g,云南铁线莲叶50g,枯矾15g,雄黄10g,小黄芩25g。
(2)方法:先用云南铁线莲叶煎汤洗患处,再将其余各药共研为细末,外涂患处。
6.紫药膏
(1)处方:紫草、黄蜡各60g,百部125g,麻油370g,朴硝50g,硫黄15g,樟脑6g。
(2)方法:先将麻油人铜锅内,然后加人百部、紫草,熬至半枯,去渣离火,逐渐加入朴硝(起泡沫时应慢慢加),后加人硫黄、樟脑搅和,最后人黄蜡调和成膏。治疗时先剃光患处头发,然后将药膏敷于患处,每日1次。
7.绿石膏
(1)处方:铜绿、石膏、滑石各200g,枯矾、松香、青黛、黄柏各100g。
(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极细末,人凡士林内调和成膏,外敷患处。
8.白黄膏
(1)处方:煅白矾、青矾(生用)各30g,硫黄(生用)、生石膏各15g,食油脚(即麻油、豆油等沉淀物)120g。
(2)方法:先将前4味药共研为极细末,入食油脚中调匀,然后上锅中蒸之即可。治疗时取棉签蘸药膏涂搽患处,每日2次。
9.雄黄膏
(1)处方:雄黄5g,氧化锌10g,凡士林85g。
(2)方法:以上方药调成药膏,外擦患处,每日2次。
10.肥油膏
(1)处方:番木鳖、当归、藜芦、黄柏、苦参、杏仁、狼毒、白附子、鲤鱼胆各适量。
(2)方法:以上方药按常规制成药膏,用时患处头发剃净,外敷药膏。
11.脂黄膏 (1)处方:赤石脂6g,枯矾、雄黄、硫黄各9g,冰片1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为细粉,用凡士林调成膏,涂患处如铜钱厚。
12.茶油膏
(1)处方:黑火药15g,食盐3g,花椒、百草霜各10g。
(2)方法:先将上药共研为细粉,以茶油调匀成糊,再将头发剃净,外涂患处。
13.桑矾膏
(1)处方:鲜桑椹30g,枯矾粉12g。
(2)方法:将上药共捣烂,调匀,外涂患处。
14.黄鳖膏
(1)处方:硫黄、雄黄、木鳖子、土鳖虫各等量。
(2)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加猪油调成膏,外涂患处。
15.香油膏
(1)处方:明矾15g,松香30g,生猪油60g。
(2)方法:将明矾、松香共研为细末,同猪油调匀成膏,外涂患处。
16.白冰膏
(1)处方:鲜白头翁250g,冰片1.5g。
(2)方法:将上药共捣烂如泥状,外敷患处。
17.楝油膏
(1)处方:苦楝子15g,猪油30g。
(2)方法:将苦楝子研为细末,用猪油调成糊,涂抹患处。
18.粉香膏
(1)处方:轻粉、铜粉各6g,冰片、乳香、薄荷各3g,凡士林90g。
(2)方法:将前5味药共研为细末,加凡士林调成膏,外涂患处。
19.葱香膏
(1)处方:松香30g,雄黄3g,葱汁适量。
(2)方法:将前2味药共研为细末,用葱汁共调成糊,外涂患处。
20.铜矾膏
(1)处方:铜绿、铜粉、松香、枯矾各等量。
(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加凡士林适量调成软膏,外涂患处。
21.草枝膏
(1)处方:铜绿、紫草根各9g,槐枝100g,头发30g,艾尖10g,香油360ml,黄蜡90g。
(2)方法:上药中除黄蜡外,其余各药均放人香油内炸焦,去渣,再放入黄蜡熬成膏。每日先用温开水洗净患处,再用药膏涂之。
22.桃皮膏
(1)处方:石灰30g,鲜核桃青皮100g。
(2)方法:将上药共捣烂,外敷患处。
23.乌银膏
(1)处方:生草乌、花椒各15g,水银25g,冰片5g。
(2)方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加凡士林100g调匀,外涂患处。
P16-22
中医外治是最能体现中医学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以其系统的整体观念、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治疗方法、切实的临床疗效、灵巧的医疗手段、安全的施治途径令中外医学界刮目,尤其是近现代,西医药诸多弊端的日渐显露,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大量出现,使数千年自然疗法的中医学在全世界掀起热潮,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无胃肠道反应及肝肾损害等毒副作用的中医外治在此热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有鉴如此,我们特组织相关专家、教授,集体编撰中医外治方法系列丛书,其目的旨在系统总结中医外治历年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方法,使之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以供临床、教学、科研同道及广大患者参考、借鉴,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医外治法的发展。
本系列丛书分若干分册,对中医外治法疗效理想的疾病进行分述,如颈肩腰腿痛、骨与关节病、风湿病、皮肤病、妇科病、常见外科病、常见内科病、脊柱病、常见脑病、筋伤病、损容疾病、五官病等。
总的编写原则是:诊断以西医为主,治疗以中医为主;略于基础理论,详于防治方法。每病按【病因病理】、【诊断要点】、【外治方法】、【现代研究】四个部分进行逐一分述,力争使整个内容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更进一步贴近临床和科研。
本系列丛书的编辑和出版,始终得到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借此深表谢意!丛书中所述的外治方法包含了原作者及编著者的智慧和心血,凝聚了他们大量的汗水和艰辛,于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不足乃至谬误之处在所难免,祈望广大同仁及读者关心她、批评她,使之为中医外治事业的发展、为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主编 徐三文 易海容 黄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