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盛--最后的赢家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美)里莎·埃迪里奇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高盛历经140年,虽磨难重重,却巍然屹立。在百年未遇的这场金融危机中,高盛如何独善其身?领导层、职员和公司文化是高盛成功的秘诀所在。本书将带您进入这家华尔街银行巨擎的机密会议室之内。

本书向我们翔实生动地描述了高盛在遭受多次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如何成长为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公司的发展历程,还给我们讲述了这神秘背后的故事:高盛如何被英国传媒大亨麦克斯韦欺诈;如何在不良交易中损失惨重;如何就尝试上市一事反反复复。

内容推荐

高盛银行是华尔街最后一家保留合伙制的银行。合伙制是迄今人们发明的最好的风险控制机制之一。它要求合伙人对共同利益进行高度的互相监督。尽管1998年8月,高盛公司合伙人会议决议将高盛公司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从而结束了合伙制的投资银行历史,但这种文化仍然得以保持。高盛的合伙制度在它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独特性使高盛公司的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对于外界来说具有相当大的神秘性。

《高盛:最后的赢家》将带您进入这家华尔街银行巨擎的机密会议室之内。由一位德国移民在1869年始创的小小的家庭产业,在1990年之后成为世界顶尖的投资银行,而这一切都是在其未成为上市公司之前的成绩。它吸引了业内最具天才的精英并塑造了卓越超群的企业形象。本书的作者,里莎·埃迪里奇,高盛前副总裁,写道“高盛的神秘来自于她的成功和低调”。作者凭借着自己对公司的了解和在公司的人际关系,揭开了高盛公司神秘的面纱。这本书向我们翔实生动地描述了高盛在遭受多次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如何成长为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公司的发展历程,还给我们讲述了这神秘背后的故事:高盛如何被英国传媒大亨麦克斯韦欺诈;如何在不良交易中损失惨重;如何就尝试上市一事反反复复。书中强调了高盛公司长期以来对公司核心价值观——顾客至上、团队精神、以长远利益为主以及以人为本的坚持,这正是高盛银行能够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揭示华尔街最后一家私人合伙制公司内部秘密的高水平著作。

目录

第一章 独辟蹊径

第二章 家族企业

第三章 世界级“选手”

第四章 领导层的更换

第五章 顶峰

第六章 成功的咒语

第七章 通向IPO之路

试读章节

高盛的管理结构是水平式的并且形式松散。下级到最高级之间通常不超过两个级别,这样,组织计划就能够流畅地传达。鲁宾在1986年描绘了一幅公司组织结构图,圆圈的中心是管理委员会,外围则是各个操作部门。每个管理委员会既处在圆圈中心,又处在各自的圆圈上面(表示实际操作部门),代表它具有双重角色。高盛的这种管理结构与其他大型投资银行陡峭的金字塔式结构图有着很大区别。在那些机构中,位于最高层的人员是全职的管理者。

高盛的合伙人是在一起奋斗并成长起来的,在他们成为合伙人的道路上,存在许多交汇点,也就是说,在他们作为准合伙人和副总经理的那几年中,他们是在一起共事的,因此,当他们成为合伙人时,很少有不认识的人,客观上促使他们之间产生了信任感,而这恰恰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业务需要,合伙人每天都需要相互动用银行帐户。更为关键的是,作为管理者他们不需要频繁地指导手下的职员——高盛企业文化替他们做了这项工作(教育职员间互相信任——译者注)。

高盛文化中最明显的部分就是对外不显山露水。鲍伯。鲁宾每天夹着破旧的公文包上班,就像一个经济拮据的穷学生;另一个老牌合伙人马克·温克尔曼经常乘坐地铁。即使在80年代炫耀之风盛行时,拥有巨大财富的高盛合伙人却有意识地不显山露水,他们觉得钱是应该存入银行帐户的,而不是用来炫耀的。有一次,公司一位年轻交易员说道:“在商店里,我看见的东西没有买不起的。”这番话被《纽约时报》加以引用,整个高盛都为之汗颜。

高盛公司的办公大楼位于华尔街南边的第三街区,它就像是高盛文化中不喜声张的“纪念碑”。大楼建于1983年,这幢30层的混凝土建筑没有向参观者“透露”任何有关公司的信息。就像英国的私人银行或者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位于百老汇大街拐角的J.P.摩根集团总部一样,在高盛总部大楼的前面没有标出“高盛”字样,大门上仅有的标志是“85”(门牌号——译者注),即使是一楼大厅保卫人员签发的通行证上,也没有写出公司名称,只是写着“参观者”字样。二楼的会议休息室铺着未加装饰的砖块地板,未经擦亮的大理石墙壁,一切都给人一种冰冷的非人性化的感觉,庄严的公司标志——由一个盆状物包着的“高盛”字样——也不知被放到了哪儿,附近也没有威严的警察和红色的保护伞。

办公大楼横跨在商店大街上,阻碍了两边的交通,大楼建造时期在地基周围进行考古挖掘的痕迹仍能够清晰地看到。透过透明的地板,可以看出17世纪的统治者莱夫雷斯建造的酒楼遗迹以及18世纪的蓄水池遗址。在大楼里面,笨拙的铜制电梯随时准备在每一层楼打开,把参观者送上令人厌烦的黑暗的木盘状区域,里面堆满了骆驼皮沙发,偶尔还能见到一两张椅子。公司古老的舞台装饰永久地保持着高质量,已经有15年没人动用过它了。总的来看,这里没有一样东西是新的或者是闪亮的。

鲁宾有时会拿竞争对手富丽堂皇的设施开玩笑。有一次,他和作为助理高级合伙人的弗里德曼参观同行经营的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在首席执行官办公室外面,鲁宾环顾了一下宽敞的起居室,起居室里装饰着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和东方地毯,鲁宾问弗里德曼:“有没有想像把我们的整个交易大厅搬进这套起居室?”高盛总是把着重点放在如何创造财富上,而不是如何展示富有,在高盛总部,没有一件物品可以显示出这是美国最富有公司之一的中心和最有钱人的工作场所,高盛喜欢凡事谨慎小心。

甚至合伙人就餐的食堂也有点像稍大的自助餐厅,而其他许多公司的食堂则富丽堂皇得像高级饭店。食堂主要提供简单的健康食品,酒类很少出现在餐桌上,更不用说那些佳酿或者烈性酒了。餐厅位于大楼30层,俯视下去,纽约港的景色一览无余,这也许可以算是世界上少有的用餐景点了。餐厅里的桌子都已经很陈旧,有些甚至已出现破损或脱皮现象,破旧的墙壁看上去也需要重新粉刷。餐厅里还设有麦克风和隔音天花板,使这个地方更像个工作场所,而非休息之地。雇员的自助食堂位于地下室,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屋子。

与周围暗淡无奇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一间不平常的艺术一品收集室,它不仅起着点缀办公室的作用,更吸引人的是,里面摆放的都是美国艺术和手工制品的精品,这里不仅有巨大的风标,明亮的现代油画,各种各样的碎布被,甚至还能看见不太常见的和服。在一个接待处,悬挂着从19世纪的电梯取下来的熟铁大门。在这里,艺术品收集的标准仅仅是有趣味且不昂贵。

当所罗门兄弟公司1986年计划建造一个能够俯瞰中央公园的华丽楼塔时;当德雷塞尔·本汉姆·莱姆伯特把具有赢利能力的交易员搬迁到位于贝弗利山的属于自己的办公室时,高盛却把更多的职员赶进更小的空间,没有购买更多的地产,也没有请来建筑师,当发现公司的纽约总部拥挤不堪时,管理者们首创了“空间优化法”。史迪芬·弗里德曼发现,如果让职员们坐得更靠近一点,就可以省去不少费用开支,很快他还发现,可以从每间小室里腾出一张椅子,规定只用来放公文包和挂雨衣。他估计,通过缩小职员的工作空间,每年可以为公司节省至少5000万美元支出,于是他在公司里到处“鼓吹”这种经费节省法,并把它弄上了新闻媒体。

高盛的每一个办公室,不管位于伦敦还是东京,看起来都是极其相似的。一样的黑色的、长长的木制交易席;一样的符合人体构造学的椅子。合伙人的办公室总是稍微有点破旧,显示出悠久的历史,办公室里没有几样东西能够显示出他们非凡的人格,可能轻微的破败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果全体合伙人得到通知,限他们10分钟内搬迁办公室,大部分合伙人会觉得这并非难事,他们会拿起很有品位的家庭合照和一些表明过去业绩的纪念品(大部分是关于这些成功交易的新闻报道),抓起办公文件和软盘,从门后取下挂着的夹克,然后立即走人。高盛的合伙人有时候被新闻媒介描述成“灰色外套男人”,这是因为从总体上来说,高盛的合伙人缺乏出色的公众形象,这一点上不如他们的一些竞争对手。

P24-26

序言

在高盛公司高级合伙人约翰·怀特黑德办公室的墙上,有关福特汽车公司1956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正式声明已经挂了很多年,这是高盛公司引以为自豪的一项成功业务。高盛是这次股票发行的策划者,作为当时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事件,福特公司股票的上市是高盛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功之一。在装饰精美的声明书下面,有参与福特股票包销业务的公司名单,数目达到惊人的722家,包括了当时的所有主要投资银行和绝大部分的小型投资银行。

怀特黑德“建造”了一个无形的“墓碑石”,这些年以来,每当同行业中某个公司不再存在——或者被对手兼并,或者被大企业集团收购——他就会用红墨水笔在名单上勾掉这家公司。最先是豪希朗·威克斯公司,然后是类似于怀特·威尔德和布诺兹公司之类的公司。逐渐地,随着主要竞争对手们一个接一个地放弃合伙人制度,怀特黑德手中的名单簿变红了。只剩下高盛公司单独地坚守着合伙人制度。

1998年8月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当高盛公司的188名合伙人投票决定将公司的部分股份出售给公众投资者的时候,标志着高盛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几个世纪以来被投资银行界广泛接受的合伙人模式在现代社会已不再流行。高盛公司的这一变化并不是因为私人合伙人制度不能为公司带来成功——事实上,1998年的上半年,高盛公司又创造了赢利纪录,许多合伙人坚持认为这个制度是公司的胜利源泉,而且因为公司高层管理者制定的扩展计划需要公开的股票交易以获取相关业务,加上许多合伙人觉得需要由公众投资者来承担部分业务风险。

随着行业竞争以惊人的速度加剧,以及美国股市出现了历史上最持久的牛市态势,再也不会有更好的公开售股机会出现。作出这样的抉择是一个艰难并且令人痛苦的过程,在激烈的争论和斗争中,谁也没有预料到即将到来的_二切将如何改变高盛。

本世纪初,高盛只是一个很小的家族企业,声誉不响但却怀有伟大的梦想,到了本世纪末,高盛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资银行之一,它的成长历程是20世纪中最伟大的金融公司发迹史。高盛公司起家时在同行业中并不突出,在其成长史的前100年中,差点成为“灭绝的恐龙”——被那些资金实力更强大、拥有更多经营特权的对手挤出竞争舞台。到了本世纪70年代,高盛开始崛起,逐步成为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佼佼者,成为投资银行界的领头公司,高盛的成长史并不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在其成长的历程中,曾经遭受到很多次挫折和打击,有几次甚至是致命的,但是它从来没有停止前进,在125年多的历史中,高盛保持着私人合伙人制度并成为华尔街巨头和这个世界上赢利能力最强的公司之一。

高盛的成功依赖于三个支柱:领导层、职员和公司文化。伟大的公司总会有非凡的领导人物——站在时代前列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拥有一席之地的男人和女人。高盛公司的经营者具有超人的智慧和想像力,每一位高级合伙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给高盛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不管是合伙人、竞争对手、前雇员还是公司客户,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高盛有着同行业最优秀的职员,其招聘的员工都具备聪明、自信和能融合于高盛文化的优点。同样,高盛文化被同行业者广泛效仿,是高盛的成功之源,并且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特色。

在高盛工作的日子里,我被这种文化深深地感染着——尽管我对它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一无所知,作为一名部门副总和外汇交易员,我对于困扰高层领导多年并且引发激烈争论的上市售股一事,知之甚少。

在将近130年的时间里,高盛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其财务状况和业务运营状况对外界始终是个秘密——这是私人合伙人制公司的特权。那些金融界的业内人士可能会从金融出版报上了解到一些高盛的内部经营情况,但是对于那些华尔街之外的人士而言,对这家私人公司的内部情况可能知之不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满足读者对高盛的好奇心。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揭示一个伟大机构——华尔街上最后一家私人合伙制公司的内部秘密和华尔街金融世界运转情况的高水平著作。

——《新闻日报》专栏作家詹姆斯·索罗维基

作者身为高盛的前副总裁,凭借着对公司的了解和人际关系,给我们讲述了高盛如何从一个很小的家庭企业成长为世界最著名的投资银行的成长历程和幕后故事,揭开了高盛的神秘面纱……一部让人爱不释手的作品。

——《纽约时报》理查德·伯恩斯坦

至今少有的、揭示世界最著名投资银行的引人入胜的作品。高盛的成长历程是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公司发迹史。

——《芝加哥论坛报》威廉姆·史麦赫司脱

《高盛:最后的赢家》向我们讲述了华尔街上最后一家私人合伙制公司的独特成功文化——忠诚、合作、低调和神秘……作者身为高盛的前副总裁,将笔墨聚焦于高盛成功的文化——团队合作和对长期利益的追求。高盛的成功正是源于对这种文化的长期坚持。

——《华尔街日报》罗杰·罗文斯坦

高盛多年来一直是美国最为赢利的投资银行之一,同时也因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华尔街独树一帜。本书的作者里莎·埃迪里奇是高盛前副总裁,她向我们揭示了高盛成功的秘密:合伙人制度如何让高盛不断壮大:无问的团队精神如何让高盛的企业文化闪闪发光;高盛银行是如何炼就的。向我们娓娓道来高盛卓越超群的企业形象形成的不平凡历程。

——《出版人周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3:5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