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说中国传统农具
分类
作者 张力军//胡泽学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采取图文并茂形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编写方法,传播、普及古老的中国农业文化,让普通读者在工作之余,学生在学习之余,饱览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

本书以传统农具为主线,阐述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并穿插叙述中国农业史的知识。本书读者定位于青少年及一般受众,所以,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可读性强。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地述说中华民族农耕历史的书。农耕史上的许多事项是不便用“图”来“说”的,所以本书用了能够体现历史演替进程、有实物形态的传统农具作为叙述的主线。这些已经成为农业博物馆收藏品的传统农具,千百年来,勤勉地谱写了大地的乐章,忠实地记录了历史的轨迹。它们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它们吟唱着悠远的歌。本书还在每个章节之中穿插了一些“农史小知识”,介绍那些不能用图来述说的农史内容,比如农业政策、农业思想以及农民日常种地的技巧等等。相信读者会有兴趣来阅读这些文字。

目录

第一章 原始渔猎农耕工具

 蒙昧初开的两大步/3

 一万年前的工艺杰作/5

 农业从渔猎、采集中诞生/7

 定居了,才能种植和养殖/12

 谁发明了复合型耕作农具/15

 收割农具,从纯天然材质到陶制的飞跃/19

 先民用啥给粮食除壳和粉碎/2l

 拥有高效渔猎工具,人类成为地球霸主/23

 从线到片——原始的纺织技术和工具/27

 熟食炊具带来人类的飞跃/32

 美酒是怎样酿成的/35

第二章 金属冶炼与青铜农具

 夏代为何没使用青铜农具/39

 商代出现了金属农具/40

 寻踪之一:青铜锸/41

 寻踪之二:青铜镘(镢)/43

 寻踪之三:青铜铲/45

 寻踪之四:青铜镰(钰)/46

 寻踪之五:青铜犁铧/48

第三章 铁农具的普及与畜力耕作

 铁是怎样炼成的/51

 铁制农具是何时发明的/52

 喜看遍地铁农具/54

 寻踪之一:铁犁/56

 寻踪之二:铁镘/58

 寻踪之三:铁锸/61

 寻踪之四:铁锄/63

 寻踪之五:铁铲/65

 寻踪之六:铁镰与铁钰/66

 人力大解放——役畜犁耕/67

第四章 北方旱地农具

 翻土开地——旱地犁/73

 粉碎土块——旱地耙/75

 松土保墒——耱/78

 压土平地——碌碡/80

 沿用两千年的播种耧车/82

 砘车是干什么用的/84

 锄禾还是锄草/86

 杠杆提水用桔槔/89

 滑轮提水用辘轳/91

 自动提水的筒车/93

 古老的收割农具——镰/95

第五章 南方水田农具

 泥泞水田轻松行——曲辕犁/99

 钉齿平地牛牵引——水田耙/102

 整地碎土搅匀肥——耖/103

 小农之家翻土忙——铁搭/106

 荡磨泥面如排挤——田荡/108

 拔秧移栽乘木马——秧马/110

 稻田除草直起腰——耘荡/112

 双人提水灌田地——戽斗/114

 齿轮唧筒汲不停——翻车/117

第六章 畜力运输工具

 从历史长路走来的马车/121

 负重安稳的牛车/125

 改良畜力运输的驴、骡车/127

 雪地运输的畜拉爬犁/128

 穿行在山间的畜力驮运/130

第七章 渔捞业的专用工具

 从徒手捕捉到鱼具捕捞/135

 来自远古的复合式捕鱼工具——鱼镖/137

 结绳为网——网捕/138

 水上交通工具——舟船/142

 投竿而求诸海——竿钓/144

 浅水捕鱼方法——罩鱼/146

 插竹排捕洄游之鱼——扈/151

 各种有趣的捕鱼方法/152

 从天然捕捞到人工饲养/154

 “稻田养鱼”——世界农业遗产之一/156

 周代已有渔业管理/158

第八章 纺织手工业专用工具

 从纺线、编织,到真正的衣服出现/161

 历史悠久的植桑养蚕用具/163

 丝织的步骤和专用机具/168

 最古老的纺纱工具——纺坠/171

 现代织布机的始祖——原始腰机/174

 高效织布机——斜织机/177

 纺车的发明和改进/179

 从人力纺车到水力纺车/181

 “丝绸之路”/183

 绚丽色彩的制造者——提花机/184

 第一本织造专著——《梓人遗制》/185

 黄道婆与棉花纺织技术/186

第九章 农产品加工器具

 原始人类的粮食加工工具/191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192

 手工向机械过渡的碓/195

 杜预与连机碓的发明/199

 石转磨的出现/200

 祖冲之与水碓磨/202

 粮食破壳取粒要用砻/203

 精米加工要用碾/206

 “水轮三事”与“水转连磨”/209

 《诗经》里的簸箕/211

 水击面罗玉尘飞/213

 连簸带扬的风扇车/214

 木制榨油工具/216

 甘蔗压榨机/218

 奶制品生产用具/220

 种类繁多的制酒器具/222

 制绳、编席机具/223

 造纸器具的发明和改进/225

第十章 储藏器具

 占人怎样储藏粮食之一:窖储/229

 占人怎样储藏粮食之二:仓储/232

 古人怎样储藏粮食之三:罐、缸、盆/239

结语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发明拖拉机/241

中国农业史年表/247

附录一 图片目录/261

附录二 参考文献/274

附录三 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的换算/275

后记/276

试读章节

◆蒙昧初开的两大步◆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大约已经有二三百万年了。在原始社会早期,我们的祖先取得了两大文明进步:一是学会用.人,二是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类诞生以来,在物质文明领域中取得的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大进步,是人类与猿类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距今大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迄今已知的最早的远古祖先。他们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在大自然的温暖和谐的怀抱里,原始人类度过了平静而漫长的100多万年。

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西南郊的居民是“北京猿人”。他们的体质结构已经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特别是他们的脑模上语言区部位的隆起,表明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交流思想的语言。在他们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属于40多个不同性别、年龄个体的人骨化石,还发现了10多万件经过打击的石片、骨片以及100多种动物化石,以及用火的遗迹。

原始人类最初是从制作木质工具开始踏上文明征程的。他们用木棒、树枝来猎捕动物,挖掘植物的地下块茎,拍打树上的果子等等。我们可以这样说,历史上第一位折下树枝来追捕野兔的原始人,应当被封为“文明始祖”。

◆一万年前的工艺杰作◆

距今约250万年到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北京猿人出现之后20万年,一群生活在太行山西边的被称为“丁村人”的远古祖先,在石器制作方法上有了新的进步,而且石器在功能用途上也有了初步分工。比如,砍斫(zhu6)器用来砍斫木棒和切割兽皮兽肉,刮削器用来修制工具和加工兽皮,尖状器用来猎捕、刺杀动物等等。

再到距今只有两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已经是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也是原始的渔猎、采集经济的末期,他们距离农业的发明只有一步之遥了。其中最能反映山顶洞人技术水平的是一枚精制的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直径只有3.1毫米。它的制作,要经过切割兽骨、刮削、钻孔、研磨等复杂工艺过程。试想,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要钻挖出骨针上的小孔,需要多么高超的技艺!在同一个遗址中,发现了许多钻着小孔的小石珠、兽牙、海蚶壳和青鱼眼上骨,还有刻纹的鸟骨管,有的拿赤铁矿粉染成了红色。显然,山顶洞人将制作骨针的技艺也运用到制作佩饰品上了。

以石器的制作技术作为区分标准,考古学家将漫长的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大的发展阶段。旧石器是指打制而成的粗糙的石器。这种石器的制作,首先是选用适合的天然小石块作为制作材料,然后用人工敲击打制的办法,使石块形成比较锋利的刃。可是,我们今天怎样确定地下出土的粗糙的石片是古人制作的石器而不是天然的石头呢?这主要是从石器上的刃面来断定的。比如从图卜4右面的刮削器看,这个石片上有左右两个刃面,只有在悬空受力的情况下才会形成这样的形状,也就是说,它是被人握在手上敲击而成的。如果是自然力砸出刃面,那么当它的一侧被撞击时,另一侧会由于反作用力的存在而被击钝,不会同时形成左右两个刃面。这就是常用的鉴定旧石器的方法。

到了新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增添了磨光、刮削、钻孔、刻纹和着色等技术,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人工制作的痕迹,有的石器制作精巧得让人叹为观止。新石器的制作,是在天然石块打击出的刃面基础上进行磨光,让它平滑锋利。有的还要刮削出一定的形状,比如,在石器的手握处刮削成凹槽,把握使用时就省力轻巧。这个时代最“高新”的技术当然委数在石器上的钻孔技术了。可以想象,在还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要在一块石头上钻出个圆孔,是多么不容易。大家都听说过“钻木取火”的传说。在石器上钻孔的方法就是受了钻木取火的启迪而发明出来的。它首先选择大小适合的硬木棒或老竹棒(通常是火烧烘干后变坚硬的一段),在石器上用手反复擦搓,有时为了增加木棒与石块间的摩擦力,还会在研磨处洒上一些坚硬的细砂。就这样,石器上慢慢地就会被磨出一个圆孔来。后来又在手搓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磨孔工具,又快又省力。具体步骤是这样的:首先制成一把以坚韧的皮筋为弦的“弓”,将弓弦在木棒或竹棒上缠绕一圈,然后在木棒的手握一端套上一个空心的短竹筒。操作时,一只手握住竹筒,一只手来回拉动弓杆,木棒在弓弦的带动下快速旋转,这样很快就可以在石器上磨出一个圆滑的石孔了。

◆农业从渔猎、采集中诞生◆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摘植物的花果叶芽和猎捕禽兽虫鱼。在我们的想象中,总是以为远古祖先们的生活极为艰难。其实,那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稀少,到处都是森林、草原、湖泊、河流,野生动植物非常繁盛。古人已经拥有猎捕群兽的组织协调能力,捕猎能力比猎豹、狮子等猛兽强得多,用不着花费很多时间就能满足食物需要。

但是,到了距今13000年前,地球气候一天天变暖起来。天气变暖,树木就生长得很快,森林就侵占了草原的领地。草原面积大大缩小了,许多食草大兽也减少了,有的甚至灭绝了。这种生态变化,使人们猎取动物变得困难起来,于是想到要改进和发明效率更高的捕猎工具。这样,可以远距离猎杀动物的弓箭被发明出来了。应当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发明。但是捕猎能力越高,被捕杀的野生动物就越多,可供狩猎的资源就越少。

人类第一次遇到了生存压力,不得不寻求新的谋生之路。他们把活捉到的易于驯养的野生动物带回住处饲养,把采集来的野生谷物的种子撒播在住处周围的土地上。就这样,农业产生了。

在距今7000—8000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原始农业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采集和狩猎退居到次要的地位。再到距今5000年前后,农业已遍布我国各地,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雏形,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比如,我们的种植方式和饮食习惯,我们的农业工具的形状,都带有原始祖先的文化印记;甚至我们的日常语言中,都有农耕文明的遗存:我们常说“承蒙老师栽培”、“选拔青年干部”,这里的“栽培”原意是指田间耕种,而“选拔”原意是作物育种的方式。

P3-8

序言

农耕文明,万年的辉煌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地述说中华民族农耕历史的书。农耕史上的许多事项是不便用“图”来“说”的,所以我们用了能够体现历史演替进程、有实物形态的传统农具作为叙述的主线。这些已经成为农业博物馆收藏品的传统农具,千百年来,勤勉地谱写了大地的乐章,忠实地记录了历史的轨迹。它们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它们吟唱着悠远的歌。我们还在每个章节之中穿插了一些“农史小知识”,介绍那些不能用图来述说的农史内容,比如农业政策、农业思想以及农民日常种地的技巧等等。相信读者会有兴趣来阅读这些文字。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过灿烂和辉煌,那些世代传承的农业技术不仅长期领先于世界,而且作为被广泛传播的先进农学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国家。简而言之,我们的祖先在下列四个方面对农耕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

一是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特别讲究“天人合一”,注重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吕氏春秋·审时》第一次用“天地人”思想来解释农业生产:“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著名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xie)也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他甚至辛辣地讽喻“任情返道”(违反客观规律来从事农业生产)就像“入泉伐木,登山求鱼”一样,结果就是“劳而无获”。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我国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就产生了农业资源保护意识。近年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睡虎地秦简·田律》中,已经有了关于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条款。可见,中国的环保意识和资源保护思想历史悠久。

二是注重耕地的施肥和保养。我国的农业历史已经近万年。在年复一年的长期耕种中,大多数的农田不仅肥力没有衰退,反而越种越好,实现了几千年的可持续发展。奥秘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种地与养地”相结合。土地也需要保养和呵护。要合理耕作,防止水土流失;要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养分;要轮作复种,提高耕地的利用率;要种植绿肥,涵养土壤肥力。这些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做到了。这是很了不起的贡献。特别是在农田里种植绿肥作物,至今仍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倡推广的技术。在古代,我国的农学家就提出了“用粪如用药”的命题,这与今天的“精准农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是注重选育优良品种。在中国最早的诗歌典籍《诗经》里,有个诗人唱出了“诞降嘉种”的诗句。这里说的“嘉种”就是好的品种。这说明在春秋时代,我国先民已经有了良种的概念。汉代的农学家们总结了一整套选育良种的方法,将它们写进农书里,广为传播。公元6世纪, 《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甚至绞尽脑汁制定了一套作物品种命名规则,因为那时候新育成的品种已经很多了。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收录的16省水稻品种就达3400多种。我国现在保存的水稻品种资源达3万多份。许多品种都有着优良的特异性,有的抗旱,有的耐涝,有的早熟,有的美味可口。历史上专供皇室享用的“贡品”,大多就是各地选育出的优质品种。我们的民族就是在这些“嘉种”的养育下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

四是注重研制精巧实用的传统农具。正如读者将在本书中所看到的,在研制传统生产工具方面,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通过利用自然材质如木、石、骨等等制作了许多轻巧实用的工具,继而发明了结构复杂的畜力农具,借助水力、风力推动的农产加工器械。可以说,在传统的“冷农具”即非电热机械农具的时代,我国的农具制造技术,无论力学结构、材料加工,还是简便实用,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但是,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体系也有它的缺陷。这就是它强调对事物的宏观把握而缺少微观分析,比较注重于整体观察、外部描述和经验积累,因此被称为“经验农学”。近代以来,西方先进国家发明了一种新的农学方法。这种方法与我们的传统方法的最大区别是,他们更注重对事物的个体观察、内部剖析和科学实验,因此称之为“实验农学”。这两种农学体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在农业生产上的实践效果却差别很大。

从本质上说,经验农学的出发点在于人与自然的协调,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就是对自然界的生产要素的利用;实验农学的出发点在于人对自然的征服,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就是人为地创造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生产要素以提高产量或品质。举例说,经验农学只利用自然界存在的有机肥和矿物肥,而实验农学则由于掌握了植物体对各种化学元素的需求而人工合成化肥;经验农学只依赖于发现适合良种目标的自然变异植株来育成新品种,而实验农学则由于掌握了生物遗传变异规律,能够按照事先设计的育种目标进行杂交选育和基因育种,在较短的时间内育成符合生产需要的新品种。在生产工具上,经验农学的全部发明都处在没有机电动力的“冷农具”范围之内,实验农学则广泛吸收了工业革命的机电装备成果,相继发明了拖拉机、收割机等以电热能源推动的农业机具,实现了农业机具的高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不过,实验农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它自身的缺陷。这就应验了那句老话:凡事都有一利必有一弊。例如,它过多消耗有限的石油能源,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破坏生态平衡,大型机具造成农田土壤结构恶化,以致近年出现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忧虑等等。产生这些弊端的根源在于实验农学所依据的“征服自然”的哲学基础。人类的文明实践已经证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平衡的整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一个分子,而不是主宰。因此,自然总是“征而不服”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农学思想,正与当今人们所孜孜追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相吻合。近年兴起的“生态农业”、“有机食品”,则是对于被人类误解了的“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反思。

中国传统农学与西方近代农学的区别,在原理上有点类似于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把人体及其周围的环境当成一个和谐的相存相依的整体。如果身体某个部位出现病痛,肯定是与它相关的其他器官出了问题。因此中医治病,有时会“头痛医脚、脚痛医头”。从西方医学的角度看,这简直是匪夷所思的荒唐之举。然而在中国传统医学的解释体系中,这是很正确的。我们不妨假设,人体各器官组织正如同长江一样是一个整体,你很难把上游和下游截然分开。有一天,长江下游出现洪涝灾害,决堤了。西医采用的办法是迅速用速干水泥堵住决口,高筑大堤,洪涝暂时解决了;中医的办法则不同,一方面用树枝草袋甚至沉船来堵决口,另一方面,还要去长江上游的山坡上去种树种草、挖鱼鳞坑,在支流上建小水库,等等。这样一来,再有百年一遏的大雨,雨水就被截留在上游的千山万壑之中,下游何患水灾?这就是中医的治本之术,调理之术。这就是中医的高明之处。其实,中国传统农学在原理上与中医如出一辙。

我们很庆幸先贤先哲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博大精深的农学体系和文化传统。我们真诚希望,读者在读过这本小书之后,能够正确认识我们的传统农学,能够弘扬和继承中华农耕文明的精华,推陈出新,再创辉煌。

后记

中国农耕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母文化。中国传统农具则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核心元素,是中国农耕文明物态表征之一,是中国农业文明发生、发展、进步的重要见证物,同时也是学习研究中国历史的基础。中国农业史学界有关中国农耕文明的研究成果和出版物不少,但是面向普通读者特,别是中小学生的中国农耕文明科普读物尚不多见。《图说中国传统农具》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编写方法,传播、普及古老的中国农业文化,让普通读者在工作之余,学生在学习之余,饱览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这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初衷,也是一个博物馆工作者和农业文化研究者的责任所在。

本书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和学苑出版社共同策划完成。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国家级农业专业博物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阵地和窗口,承担着抢救、保护、收藏和研究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弘扬悠久的农业文明,展示古代农业科技成就,交流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传播农业科普知识的重任。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中国农业的过去、现状和未来,是博物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书由张力军、胡泽学任主编,李建萍任副主编。编撰分工为:前言、结语:曹幸穗;第一章原始渔猎农耕工具、第二章金属冶炼与青铜农具:范荣静;第三章铁农具的普及与畜力耕作、第六章畜力运输工具:刘彦威;第四章北方旱地农具、第五章南方水田农具:胡泽学;第七章渔捞业的专用工具、第八章纺织手工业专用工具、第九章农产品加工器具、第十章储藏器具:李建萍;农史小知识:曹幸穗、张苏;胡泽学、曹幸穗负责全书统稿;张力军审稿。

本书承蒙中国农业博物馆王红谊、唐珂等领导、专家的指导,书中吸收了中国农业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参阅并引用了有关单位和专家的学术成果和图片资料,在此谨表谢忱。

由于篇幅所限,部分农具未收录本书。书中错漏、失当之处在所难免,我们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正。

《图说中国传统农具》编写组

2008年10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22: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