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秋(我们的节日)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冯骥才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在中国众多影响广大的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具有独特的品格和别样的情致。

中秋节源于对天象、四季、节令、岁时以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计月的阴历(即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其节日习俗、行事以“月”为中心展开,故又称月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这是农历12个月、四季中的秋季之仲,故又称秋节或仲秋节。因八月十五正是八月的二分之一,民间又将之称为八月半、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时月亮是全年12个大圆月中最圆最大的一次圆月,它象征着团圆,民间有在这一天让回娘家的媳妇返回夫家过节团聚的习俗,所以,中秋节又叫做团圆节。

中秋节正式成为一个节日约在唐时,这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是晚出的一个节日。但是中秋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却由来有自,历史渊源深广。

中秋民俗以月亮为核心。月亮与太阳,白天和黑夜,每天都伴随着人类,是人类最早瞩目的天体天象。在远古蛮荒的时代,人类形成之初便观察四时更替、风雨雷电,太阳是光明和温暖,也是赤地干里和酷暑难当。太阳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太阳与光明走后,黑夜和恐惧一起来临。早期人类不得不采取穴居和巢居来躲避黑夜中的虎豹狼虫。直到人类发明了用火,发明了房屋的建造,他们才有了黑夜中的更安全的居所。在漫漫暗夜中,一轮明月悬挂天空,照亮了大地和荒原。月亮是黑夜中的太阳,是无边暗夜中的光明使者。月亮是安详和宁静,它不是风,不是乌云,不是雷电,不是暴雨如注。所以,从原始时代起,人类对太阳还经常流露出爱恨交加的情感,对月亮却几乎是众口一词地歌颂与称赞。

月亮的阴晴圆缺具有规律性,观月以定历法成为众多民族的共同选择。研究表明,从历法发展史看,所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最初的历法都是阴历,即以29天或30天称为一个月,把12个月称为一年。这几乎是这些古老国家的共同的也是最初的年历。

月亮在神话时代是温润、女性、阴柔、静谧、和谐、安宁、幸福的化身。关于日月的神话,是与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共生共长的。全世界各个民族中没有哪个民族没有太阳和月亮的神话。在我国各民族的创世神话中,日月星辰诞生和运行是其重要内容。著名的盘古开天地神话里,日和月分别是盘古的两只眼睛化成。瑶族神话《伏羲兄妹歌》、白族神话《创世纪》、布依族神话《开天辟地》、彝族神话《梅葛》、哈尼族神话《奥色密色》等,也说日月是天神,或虎、或牛的双眼变成。新西兰土著神话、印度某些神话、古代日耳曼入神话等都有同类讲述。这大概是眼睛与光明的关系和日月普照犹如天神注视大地万物一般,故有此类神话想象。

太阳的阳刚和月亮的阴柔,也导致许多原始民族把它们想象为男性和女性。哈萨克族有一则神话说有一对男女叫阿娼阿塔和阿娼阿娜,因魔鬼阻挠他们结婚,他们就飞到天上,男的变为太阳,女的变为月亮,二人至今还在互相追寻。由于总是不能相聚便常常痛苦落泪,这泪就是雨雪纷纷的原因。壮族有一则神话说日月本是夫妻,星星是他们的孩子,太阳嫌孩子太多,常把他们抓来吃掉,月亮妈妈心疼孩子,就在太阳出来时带着孩子们躲藏起来,等太阳下去了,再带孩子们出来玩。彝族、哈尼族、苗族等有神话说日月原是姐妹,因为妹妹年幼不敢夜晚出来,所以做了太阳,而姐姐则做了月亮,夜晚出来。

日月神话的母题远不止以上内容,如果全面考察,会发现这是一个丰富、多样的文化呈现。特别是太阳与大旱灾有直接因果关系时,太阳神话中普遍出现了射日神话,如我国的后羿射日。这表明早期人类在对日月的长期观察、体验、思考中积累了丰富的想象与感受。月亮的“与人为善”,则显得更为突出。所以,古代多有祭月、拜月习俗与礼仪。我国古代文献《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说明春天祭日,秋季拜月已是帝王之礼制。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书中载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等活动。《尚书-尧典》中有: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这是“仲秋”一词的最早出处。

祭月活动从周代开始已经岁时化。《周礼》:“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说的是中秋夜里,击鼓吹乐,望月而祭。其时,“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

秦汉时期月祭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汉武帝时,曾用羊、猪祭月,用牛祭日。

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朝廷祭月,这、就是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明嘉靖祭祀》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夜明之神东向;二十八宿云神,周天星辰之神,木、火、土、金、水之神南向。”又日:“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清沿明制,但每年一祭,每三年一大祭;平时年份则派大臣代祭,遇丑、辰、未、戌年则皇帝亲祭。

祭月仪式也见于民间,汉代以来见于典籍的嫦娥传说,有一种版本就说嫦娥奔月后,后羿十分想念嫦娥,晚上就在庭院中摆放供果,向天上的明月叩拜遥祭,盼望夫妻团圆。邻里乡亲见状,也纷纷摆供桌供果,遥祝他们团圆。从此成为八月十五民间民俗性的拜月、赏月活动。这当中也可见拜月在民间曾流行一时。

从月亮神话到祭月拜月,月亮作为天体和天神的重要象征和组成部分,代表着自然和天象的神圣、庄严、权威,以及对人类的居高临下和震慑。人们敬畏月亮表达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景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一种表达形式。

但是,由于月亮在所有天体天象中的独特品性,或者说人类在长期的观察和体验中,发现月亮几乎对人类没有任何威胁。太阳不用说了,就是风雨雷电,都曾经暴虐地伤害过人类。星星有时还有陨石坠落带来意外灾难。所以,月亮作为大自然中一个可亲可爱的对象,培育与激发了人类情感中玩赏与审美的经验。

……

P8-13

后记

本书是我们的节日系列读本的第三本中秋节读本。内容以介绍中秋节的各种知识、神话、传说、风俗、诗文等为主,间以各种图片,便于普及与传播中秋节文化。本书体例基本沿用《清明》、《端午》,以使大致统一,但也有小的微调,这主要是根据中秋节自身的特点作出的。全书的宗旨依然是追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图文并茂。希望我们努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理解。

本书的编撰工作依然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有关同志承担。冯骥才作总序,向云驹负责话说中秋节的撰写,朱芹勤负责神话、传说部分的文字编选,王锦强负责风俗部分的文字编撰,刘晓路负责饮食部分的文字编撰,冯莉负责文艺部分的文字编选和编务工作。高育武负责图片和插图工作。封面、封底“节”字由庄默石篆刻。全书由向云驹统稿。冯骥才、罗杨、赵铁信分别对全书作了审定。

本书的完成还得到了中国文联、宁夏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专家的关心和指导,谨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编者

2008年8月12目

目录

总序/冯骥才

话说

神话

传说

风俗

饮食

文艺

后记

序言

个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节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

节日是一种纪念日,内涵却多种多样。有民族的、国家的、宗教的,比如国庆节、圣诞节等等;有某一类人如妇女、儿童、劳动者的,这便是妇女节、儿童节、母亲节、劳动节等等;也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这类节日都很悠久,很早就有了一整套人们喜闻乐见、代代相传的节日习俗。这是一种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传统的节日为中华民族所共用和共享。

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农耕时代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或为了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赐,或为了庆祝辛苦的劳作换来的收获,或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或为了加强人际的亲情,经过长期相互认同,最终约定俗成,渐渐把一年中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并创造了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如仪式、庆典、规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艺、装饰与食品,来把节日这天演化成一个独具内涵与情氛的迷人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还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中。因此,它是中华民族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极致的表现。可以说我们的传统——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这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

然而,自从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传统节日的淡化必然使其中蕴含的传统精神随之涣散。然而,人们并没有坐等传统的消失,主动和积极地与之应对。这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觉。

近五年,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面展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一浪高过一浪的推行;2006年国家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2007年国务院又决定将春节假期前调一天,把除夕列为法定放假日,同时三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也法定放假。这一重大决定,表现了国家对公众的传统文化生活及其传承的重视与尊重,同时这也是保护节日文化遗产十分必要的措施。

节日不放假必然直接消解了节日文化,放假则是恢复节日传统的首要条件。但放假不等于远去的节日立即就会回到身边。节日与假日的不同是因为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那么重温与恢复已经变得陌生的传统节日习俗则是必不可少的了。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谁说传统的习俗全过时了?如果我们不曾知道这些习俗,就不妨去重温一下传统。重温不是模仿古人的形式,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与情感。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这便是我们节日的主题。我们为此而过节。

由此,我们便有了编写此书的初衷。在刻下恢复传统节日之际,将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传统节俗收集起来,供大家了解。有的久已废弃,且从中可以体味到古人的用心;有的至今还沿用,则使我们更明了它的意蕴与初衷;有的尚可采纳,不妨摹习,恢复传统,丰富节日。每节一册,以应时节;配图插画,为了直观。由于时间仓促,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敬希诸位明白人多多指正,以便不断修正和完善,使之成为一本普及传统节日文化工具性的小书。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大家过好我们的节日,保持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为了今天,更为了明天。

2008.3.20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普及传统节日文化工具性的小书。目的是为了大家过好我们的节日,保持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本书的出版,可谓应时节,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各种知识、神话、传说、风俗、诗文等内容。配图插画,直观性强。

编辑推荐

本书是节日系列读本的第三本,内容以介绍中秋节的各种知识、神话、传说、风俗、诗文等为主,间以各种图片,便于普及与传播中秋节文化。本书体例基本沿用《清明》、《端午》,宗旨是追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图文并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