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元世祖忽必烈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耀廷//赵连稳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元世祖忽必烈是少数民族皇帝中统一中国的第一人,其文治武功可以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相提并论。这是一部全面介绍元世祖忽必烈的历史人物传记,从“成吉思汗留下的遗产”写起,直到忽必烈去世后元成宗继位,前后涉及近百年的历史。本书是一部学术性与可读性有机结合的、启人心智、引人入胜的优秀史学作品。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全面介绍元世祖忽必烈的历史人物传记,从“成吉思汗留下的遗产”写起,直到忽必烈去世后元成宗继位,前后涉及近百年的历史。“开府金莲川——汇集治国之才,探讨治国之道”是忽必烈事业的起点;南征大理,借路吐蕃,结束了云南数百年的分裂状态,将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建立别具特色的帝师制度,是忽必烈为祖国统一事业所做的重大贡献;而南下伐宋、平定叛王之乱等则完成和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大统一;定鼎大都,全面规划城池宫殿,使北京成为全中国的首都、繁荣昌盛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北京城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忽必烈所建立的大元帝国既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又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他在位期间也曾对周围国家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在国内则实行了民族压迫的四等级制,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一样,他既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又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本书对元世祖忽必烈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是一部学术性与可读性有机结合的、启人心智、引人入胜的优秀史学作品。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前人遗留的基业与矛盾

 第一节 成吉思汗窝阔台留下的遗产

一、成吉思汗留下的遗产及对忽必烈的厚望

二、窝阔台大汗的遗产及其遗留的矛盾

1.拖雷监国 窝阔台继位大汗(2) 2.实行封建化改

革(3) 3.假道南宋 联宋灭金(7) 4.拖雷猝死之

谜(9) 5.长子西征及拔都与贵由的冲突(11)

6.窝阔台之死引起的风波(12)

 第二节 贵由大汗短暂而矛盾重重的统治

一、乃马真氏“称制摄国”

二、贵由继承汗位

三、西凉会谈吐蕃内附

四、贵由大汗猝死之谜

 第三节 蒙哥称汗一 蒙古帝国汗位转移

一、海迷失大妃摄政

二、拔都主持选汗大会

三、汗位转移——蒙哥称大汗

1.关于正式选汗问题的交涉(25) 2.蒙哥继位和林(26)

3.处置反对派(28)

第二章 汇聚精英的金莲川幕府

 第一节 汇聚治国之才 探讨治国之道

一、汇聚治国之才

二、接受儒家思想探讨治国平天下之道

 第二节 以汉法治汉地

一、试治邢州

二、“关陇大治”

三、“河南大治”

 第三节 皈依佛门 南征大理

一、忽必烈与八思巴的初次交往

二、借路吐蕃皈依佛门

三、三路征大理

四、蒙古政权对云南地区的进一步征服与管理

五、萨迦派佛教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第四节 修建开平城

 第五节 渡过“理算”难关

第三章 牵动全局的汗位之争

 第一节 蒙哥攻宋 佛道论争

一、蒙哥三路攻宋

二、忽必烈主持佛道大辩论

 第二节 小濮议兵 蒙哥之死

一、忽必烈重掌军权 小濮州访问得失

二、郝经《七道议》及《东师议》

三、蒙哥死于钓鱼城下

 第三节 南进还是北归

一、渡淮临江

二、渡江攻鄂

三、郝经上《班师议》

四、议和北归

 第四节 开平称大汗

一、选汗大会为何改为在开平召开

二、开平选汗时出现的争论

三、忽必烈继位大汗及其即位诏书

 第五节 牵动整个蒙古帝国的兄弟之争

一、草原上出现了两个太阳

二、漠北战场——龙兴之地的决战

三、秦蜀河西战场——势在必争之地

四、察合台汗国战场——连锁战争

五、阿里不哥之降——忽必烈坐稳了天子之位

第四章 影响深远的李璮叛乱

 第一节 李碹叛乱及其被平定

一、李璮其人

二、李璮之叛

三、平叛战争

 第二节 理财大臣王文统之死

一、难得的理财能臣 治国之才

二、王文统获罪的原因及证据

三、王文统被处死证据不足 罚不当罪

 第三节 取消世侯制 改变用人格局

一、追查叛党适可而止

二、取消世侯 态度坚决

1.“兵民之权,不可并居一门”(127) 2.罢世侯,取消世

袭权(127) 3.制定易将法,进一步削弱私家军权(128)

4.撤销封邑,削减世侯的土地、民户占有权(128)

三、李璮叛乱对元朝用人格局的影响

1.李璮叛乱前忽必烈用人政策的特色(129) 2.李璮叛

乱后的用人格局——蒙、汉、色目相互制约,“永为定

制”(132)

第五章 “祖述变通”的建国定制

 第一节 建元表岁 改国号 立朝仪

一、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

二、更定国号——见天下一家之义

三、立朝仪——辨上下而示等威

 第二节 内立都省 以总宏纲

一、设立总政务的中书省

二、设立秉兵柄的枢密院

三、设立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

四、设立宣政院和大元帝师制度

 第三节 建大都 确立上都巡幸制度

一、“升开平为上都”

二、迁都大都

三、确立两都制 实行上都巡幸制度

四、元大都旧城规划的文化内涵

1.匠人营国与井田圣制(146) 2.中轴布局与“中正”思

想(148) 3.天人合一与象天法地(149) 4.阴阳八卦的

具体体现(150)

 第四节 行省制度的确立

一、外设总司 以平庶政

二、设立行中书省——地方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

1.行省的设立(154) 2.行省的职掌(156) 3.忽必烈

对行省的控制(157)

 第五节 军事制度

一、怯薛军的恢复与调整

二、新建的一批侍卫亲军

三、分地分族设防的镇戍军

第六章 统一中国的征服战争

 第一节 南北大战的导火线

 第二节 先事襄阳 浮汉入江

一、关乎战争胜负的攻宋方略的调整

1.郭侃献策(171) 2.刘整降蒙(172) 3.刘整献策“先

事襄阳,浮汉人江”(173)

二、包围襄、樊一蒙 汉诸军协力征进

三、长围而缓攻——切断襄、樊对外联系

1.筑土墙于鹿门山(175) 2.筑垒于白河城(175)

3.史天泽相要害、起一字城(176) 4.张弘范建议筑城万

山(176) 5.在汉水中流修筑实心台(177) 6.调军数

路,合围襄、樊(177)

四、新建水军——剥夺南宋水上优势

1.新建水军,得练卒七万(177) 2.水陆协同,两败夏贵、

范文虎(178) 3.义勇民兵张顺、张贵名留青史(180)

4.忽必烈用人不疑,识破宋人反间计(182) 5.贾似道扣

押告急公文,见死不救(182)

 五、切断襄、樊联系 水陆炮兵配合

——先下樊城再下襄阳

1.张弘范、刘整献计切断襄、樊水上联系(183) 2.水、

陆、炮兵协同作战,攻克樊城(183) 3.吕文焕以私怨拒

绝高达援助(184) 4.招降吕文焕,占领襄阳(184)

5.贾似道饰非拒谏,正确意见被否决(185)

 第三节 选帅命将 志在灭宋

一、选帅命将声罪止杀

1.定策南征 选择将帅(186) 2.颁发诏书,声罪止

杀(188)3.三路出师,一人节 制(188) 4.贾似道一意

孤行,南宋危在旦夕(189)

二、伺隙捣虚见机而作

1.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190) 2.避实击虚,飞渡长江,

攻占鄂州(191) 3.天泽北归,文焕招降(192)

三、决战丁家洲 灭宋军主力

1.贾似道被迫出师,再派宋京求和(194) 2.丁家州消灭

宋军主力(194) 3.南宋江淮招讨使汪立信自杀身

亡(196)

第四节 确定“先南后北”战略 宋室被迫投降

一、南宋救亡图存

1.贾似道迁都之议被否(197) 2.谢太后下《哀痛诏》,号

召各地起兵勤王(197) 3.李庭芝、姜才、刘师勇等坚持

抗战(199) 4.贾似道受到应得的惩罚(200)

二、元朝展开政治攻势

1.忽必烈重申止杀之令(201) 2.阿里海牙招降湖北制

置副使高(201) 3.廉希贤等出使被杀(202)

三、焦山之战 火烧战船

四、伯颜奉诏回朝与文天祥的抗元方略

1.伯颜“先南后北”的战略设想被肯定(204) 2.文天祥

临安建策被否决(205)

五、伯颜分兵三路直攻临安

1.伯颜进攻常州,城破“尽屠其民”(206) 2.阿剌罕攻克

独松关(206) 3.董文炳制止屠城(207)

六、会师临安 宋室投降

1.伯颜遣使约降,稳定形势(207) 2.谢太后张榜朝堂,

文武大臣我行我素(207) 3.宋使求和被辱,谢太后同意

“称臣”(207) 4.文天祥、张世杰建议背城一战(209)

5.留梦炎、陈宜中临阵脱逃,文天祥、吴坚临危受命(209)

6.文天祥至元营与伯颜谈判(210) 7.文天祥怒斥贾余

庆及吕文焕叔侄(212) 8.伯颜正式受降(212)

 七、伯颜上表世祖颁诏

 八、伯颜与南宋皇室北上

1.太学生北上(215) 2.伯颜致书宋福王赵与芮(215)

3.南宋皇室北上(215) 4.李庭芝等救驾失败(217)

九、欢庆胜利的诈马宴

1.忽必烈与朝中百官欢迎伯颜胜利归来(217) 2.忽必

烈接待南宋皇室(217)3.君王大开诈马宴,欢庆胜利尽

开颜(219)

 第五节 崖山之战 扫清六合

一、祈请使团北上及文天祥中途逃离

1.船泊谢村(221) 2.船泊留远亭(222) 3.船泊瓜州

见阿术(222) 4.宋扬州守将李庭芝拒绝投降(222)

5.京口脱险(223)

二、南宋益王即位

1.温州江心寺定策(224) 2.益王即位于福州(225)

3.分兵出击(225)

 三、文天祥再次起兵

1.至行都受命(225) 2.南剑聚兵(226) 3.拒降(226)

4.江西大捷(226)

四、忽必烈命将出师 宋军屡遭败绩

1.忽必烈命将出师(227) 2.蒲寿庚投降与陈宜中逃

跑(227) 3.南宋端宗之死和帝呙之立(228)

五、江西行省军追击文天祥

1.庐陵东固方石岭阻击战(229) 2.空坑之战(229)

六、忽必烈专任张弘范 全力南征

1.张弘范、李恒受命(230) 2.文天祥五岭坡被俘(230)

七、崖山之役四海归一

1.文天祥拒绝招降(232)2.崖山血战,南宋灭亡(232)

3.张弘范劝降(234)

 第六节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文天祥北上大都

二、文天祥不食元粟宁死不降

1.不食元粟(235) 2.留梦炎劝降(235) 3.赵■劝降;

君臣义绝,忠于社稷(236) 4.王积翁谕降(236) 5.亲

属劝降(237) 6.忽必烈亲自劝降(237)

三、天祥就义正气长存

1.忽必烈下令处死文天祥(237) 2.文天祥在狱中作《正

气歌》(238)3.天祥就义(238)

第七章 农商科技并举的富国强兵方针

 第一节 以农桑为急务 安业力农

一、由屠杀掠夺向发展社会生产的转变

二、上下总动员的重农措施

1.设置专门机构,主抓农业(243) 2.在农村组建“社”级

组织,将重农政策落实到基层(244) 3.严明赏罚,以“户

口增”、“田野辟”作为考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246)

4.编辑农书,指导农业生产(247) 5.禁止蒙古军队的掠

夺、屠杀及其他破坏农业生产的行为(247) 6.招抚流

亡,整顿户籍(248) 7.开垦荒地,大力屯田(249) 8.兴

修水利(251) 9.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252)

三、重农的效果

 第二节 农商并重政策

一、既重农又重商的政策

二、促进商业发展的一代钞法

三、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

四、沟通南北的漕运与海运

1.漕运——开通大运河(260)2.海运(262)

 第三节 集中全国力量 发展科学技术

一、忽必烈时代相对集中的科技成果

二、积极开展国家级科技项目的研究

三、科技管理机构的设立与完善

四、保护遗产 鼓励创新的科技政策

1.努力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272) 2.大力汇聚科技人

才(273) 3.创造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274) 4.精神鼓

励与物质鼓励并举的奖励政策(274)

五、巨匠辈出 成果辉煌

1.刘秉忠与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筑(275) 2.郭守敬与

《授时历》(276) 3.编制《大元大一统志》(277) 4.考察

黄河之源(278) 5.李冶及其《测圆海镜》和《益古衍

段》(279) 6.阿尼哥与白塔寺(280) 7.兵器制造技

术(282)

第八章 理财富国的功臣与罪人

 第一节 阿合马理财与大都暴动

一、阿合马被重用

1.阿合马被启用的历史机遇(286) 2.阿合马其人及其

升官图(287)

二、阿合马的功与过

1.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和市政策,既利国库,又中饱私

囊(290) 2.普查户口,整顿税收,增加国家收入;“扑买”

天下赋税,误国害民(292) 3.理算钱谷,进行经济清查,

“行骗钱之术”,打击异己(292) 4.从推广纸币制度到滥

发纸币(293) 5.安插亲信,擢用私人(294) 6.排斥异

己,与汉法派诸臣势不两立(295) 7.抢男霸女,随心所

欲(298) 8.报复私怨,杀人害命(298)

三、群臣弹劾 未能动摇

四、大都暴动锤碎其首

1.王著与高和尚的秘密交往(301) 2.大都暴动的经过(302)

五、大都暴动的影响

1.大都暴动后市民的反映(304) 2.大都暴动后的善后

措施(306) 3.忽必烈下令剖棺戮尸,追查阿合马党荆(307)

 第二节 卢世荣主政与太子真金之死

一、和礼霍孙清算阿合马

1.裁撤滥设官府,查处阿合马党羽(309) 2.起用旧臣,

革除弊政(309)

二、忽必烈改组中书省

1.忽必烈寻找理财大臣(310) 2.御前廷辩,改组中书省(311)

三、卢世荣的理财措施

1.建立理财机构(312) 2.整顿钞法(313) 3.实行盐

铁官营、盐酒专卖政策(314) 4.实施“国营对外贸易政

策”(315) 5.宽商利民,着手解决官吏俸禄问题(316)

6.以九事诏告天下(317)

四、卢世荣被杀

1.陈天祥上书(318) 2.墙倒众人推(321) 3.御前对

质,卢世荣被杀(322)

五、太子真金之死

1.南台御史上书(323) 2.阿合马死党追查奏章 (323)

3.真金之死(324)

 第三节 桑哥理财及其失败

一、程钜夫南下选才

二、南北名臣议钞法 重建尚书省

三、更定钞法 印行至元宝钞

四、理算钱谷打击经济犯罪

五、增收赋税限制对贵族的赏赐

六、大都市民为桑哥立碑颂德

七、专横武断 树敌过多

八、不忽木程钜夫及怯薛重臣对桑哥的弹劾

1.刑部尚书不忽木与桑哥势不两立(335) 2.江南行台

御史程钜夫入朝(336) 3.武平地震,赵孟頫建言(336)

4.怯薛重臣也里审班、也先帖木儿、彻里等进言(337)

九、桑哥之死

十、历史的反思

第九章 兼容并包的宗教与文化

 第一节 多元一体的文教政策

一、三足鼎立的国子监

二、各级各类地方官学的普遍设立

三、书院的兴建

 第二节 确立帝师制度 争取佛教各派

一、颁布珍珠诏书 开通万里驿路

二、建立萨迦政权

三、创“八思巴文”确立大元帝师制度

四、汉地佛教各派

 第三节 道教在元朝的地位

一、全真道地位的升降

二、正一道在元朝

三、大道教与太一道

1.大道教(367) 2.太一道(368)

 第四节 伊斯兰教在元朝的传播

一、特殊的历史契机

二、“其寺万余”“回回遍天下”

三、参与政治 投身商贸 坚守信念

 第五节 基督教在元朝的传播

一、景教在蒙古帝国时期的传播

二、景教在元朝统治时期的传播与发展

三、天主教在蒙元帝国统治时期的传播

四、基督教在元朝消亡的原因

第十章 分立纷争的诸国与诸王

 第一节 钦察汗国

一、拔都别儿哥的汗位转移

二、别儿哥的政治宗教倾向和主要业绩

三、忙哥帖木儿的统治

四、脱脱可汗战胜权臣那海

五、元廷的钦察分地及钦察人

 第二节 察合台汗国

一、察合台去世后的汗位之争

二、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时察合台汗国汗权的更替

三、八刺奉命返国及其与海都联合

四、察合台系在元境的分地及驿路交通

 第三节 伊儿汗国

一、旭烈兀建国及其宗教情感与内外政策

1.旭烈兀建国及其与元朝的关系(393) 2.旭烈兀的宗

教情感对战争政策的影响(394) 3.旭烈兀的宗教情感

对外交政策的影响(395)

二、阿八哈的统治

1.忽必烈的忠实拥护者(396) 2.优待基督教会和支持

景教总主教马古斯(397) 3.阿八哈的对外政策(398)

三、阿鲁浑制止波斯的伊斯兰化

1.汗位及宗教信仰之争(399) 2.停止波斯的伊斯兰教

化,但“决不轻视穆斯林宗教”(402)

四、合赞汗改信伊斯兰教

1.借助宗教信仰夺取政权(404) 2.穆斯林式的国内政

策及其与元朝的关系(405) 3.继续执行旭烈兀、阿八哈

的对外政策(408)

五、伊儿汗国与元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1.元朝的岁赐与大汗在伊朗的属民(409) 2.伊儿汗国

与元朝的商贸交流(410) 3.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412)

 第四节 窝阔台后王海都之乱

一、海都之乱的起因与契机

二、西北三汗国联兵反元

三、以和缓战铁连出使

四、皇子出镇与重臣辅军

1.那木罕驻防阿力麻里(419) 2.右丞相安童北上辅

军(421)3.昔班出使(423)

 第五节 蒙哥之子昔里吉之叛

一、昔里吉内部反叛皇子军团一朝瓦解

二、元军主力北上叛王自相残杀

三、恢复皇子军团 亲王重臣共守北边

 第六节 乃颜海都反元联盟的失败

一、东道诸王乃颜与海都建立新的反元联盟

二、忽必烈御驾亲征

1.两军激战(436) 2.处死乃颜,胜利回师(438) 3.消

灭乃颜余党(439)

三、海都的最后失败及笃哇的内附

1.伯颜驻军和林,阻止海都东进(440) 2.皇子军团与知

枢密院重臣共守边防(441) 3.海都之死与笃哇内附(442)

第十一章 亦战亦和的对外政策

 第一节 蒙元与高丽的关系

一、和平的契机

二、舅甥关系的确立

三、高丽在元日战争与平定诸王叛乱中的作用

‘四、元朝和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

1.文化交流(451) 2.经贸往来(453) 3.蒙古习俗对

高丽国的影响(454)

 第二节 元朝与日本的关系

一、遣使宣谕日本

二、两次征日战争

三、试析元军失败的原因

1.关于“神风”(460) 2.军事素质和武器装备(461)

3.将领的选派、军队部署和战术的指挥(462) 4.元军士

兵的心理变化对战争的影响(463) 5.日本军民的抵抗(464)

 第三节 元与爪哇的战争与和平交往

一、“甲东洋诸番”的南海强国

二、元朝出征爪哇

1.元军征伐爪哇路线(467) 2.征伐爪哇的经过(467)

三、战后双方的友好往来

 第四节 元与安南的战与和

一、攻占占l城

二、安南款服及矛盾再起

三、征伐安南

四、元与安南的使节 往来与和平交往

 第五节 征伐缅国 灭蒲甘王朝

一、元缅之间的几次战争

1.至元十四年:缅人对元开战(472) 2.至元十六年:元

军入缅(473) 3.至元十七年:诏而未征(473) 4.至元

十九年:议征缅国(474) 5.至元二十年:江头之战(474)

6.至元二十一年:太公之战(475)

二、元朝调兵

1.至元二十三年冬:调兵遣将(476) 2.至元二十四年:

重新调兵(477)

三、至元二十五年:元灭蒲甘

1.云南王挂帅(478) 2.蒲甘之战时间(480) 3.元军

获胜(480)

 第六节 元与东南亚、非洲和欧洲的交流

一、元与东南亚西亚地区的交流

二、元与非洲地区的交流

三、元代与欧洲的交流

第十二章 《马可波罗行纪》中的忽必烈时代

 第一节 幅员辽阔 风俗奇异的大元帝国

一、幅员辽阔的大元帝国

二、风俗奇异的边疆诸州

三、《行纪》中的大理和云南府

四、伯颜征服蛮子地域

 第二节 繁荣的城市经贸和相关制度

一、中国的主要市场

1.汗八里——国内外经贸交流的中心(495) 2.杭

州——商品辐辏地、中国的威尼斯(497) 3.苏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499) 4.大理、昆明——盐井、蟒

胆与余银矿(499)

二、中国的经济命脉——水上交通与驿路

三、居于世界前列的货币制度——与黄金

无异的纸币

四、忽必烈时期的各种产业及税收情况

五、《行纪》中反映的对外经贸及征收进

出口税情况

 第三节 别具特色的汗八里及其宫殿

一、汗八里的城建史

二、元大都的规模与规划

三、皇宫 太子宫的布局与特色

四、两都制及春秋狩猎活动

 第四节 特色鲜明的礼义政策

一、带有浓厚草原特色的朝会之仪

二、万寿节 、春节 庆祝活动及诈马宴

三、利民救灾政策

1.设常平仓,控制物价(532) 2.荒年饥岁的蠲免赈恤政

策(533)3.临时救济措施(533)

第十三章 后继有人及千秋功过

 第一节 元成宗继位——忽必烈后继有人

一、皇太子制度的确立及忽必烈之死

1.确立皇太子制度(535) 2.忽必烈驾崩紫檀殿(537)

二、成宗之立——权臣谋划 明智选择

三、忽必烈后继有人

 第二节 超越前古的一代伟人——中外史学家

眼中的忽必烈

一、超越前古的一代伟人

二、中国古代史学家眼中的忽必烈

1.度量弘广,知人善任(545) 2.信用儒术,以夏变夷(547)

三、欧美史学家眼中的忽必烈

四、中国当代史学家眼中的忽必烈

1.对元世祖忽必烈应该一分为二(551) 2.关于忽必烈

的人才政策(552) 3.忽必烈是继成吉思汗之后最伟大

的军事家之一(553) 4.关于13世纪蒙古统一战争与藏

传佛教的关系(553) 5.如何看待忽必烈的统一(554)

五、走向世界历史舞台

附录:元世祖忽必烈大事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二、漠北战场——龙兴之地的决战

漠北地区是蒙古汗国的发祥地,用汉人的话说即蒙古国的龙廷、龙兴之地。从窝阔台以来也可以说曾经是蒙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统治地区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忽必烈十来年的经营,漠南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在不断上升。由于阿里不哥占据漠北和林,忽必烈被迫在开平称汗,但没有漠北地区和中道诸王的支持,不仅是不合法的,而且很难长久统治下去。因此,战胜阿里不哥,争取漠北诸王及其部民,就成为忽必烈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当务之急。自从阿里不哥称汗以来,忽必烈借助漠南地区人力物力的支持,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中统元年(1260年)五月,“以阿里不哥反,诏赦天下”。同时,诏立十路宣慰司,以加强对漠南地区的控制;同月又“诏平阳、京兆两路宣抚司签兵七千人,于延安等处守隘,以万户郑鼎、昔剌忙古带领之,贫不能应役者,官为资给”。征诸路兵3万驻扎燕京附近,命诸路买马1万余匹供应上都开平。六月诏燕京、西京、北京三路宣抚司运米10万石,运往开平及抚州、沙井等地以备军需。同月,命令东平路万户严忠济等发精兵15000人开赴开平;不久,又诏十路宣抚司造战袄、裘衣、帽子,各以万计,运往开平。七月,命令燕京、北京、西京、真定、平阳、大名、东平、益都等路宣抚司,制造羊裘、皮袄、靴子等,皆以万计,运往开平。

那年七月,忽必烈决定亲征阿里不哥,将战略的重点放在和林。霸都鲁、兀良合台、塔察儿、也松格等蒙古名将、东道诸王均率部参战,并成为此次战争的主力。不久,又命毫州张柔、归德邸浃、睢州王文干、水军解诚和张荣宝、东平严忠嗣、济南张宏等汉军七万户,率领部众随征阿里不哥。李治安先生认为“此时忽必烈用于进攻漠北和防守幽燕的军队,估计有十五万左右”。

据《史集》记载:“忽必烈的先锋为也松格和纳邻合丹(应为也可合丹),他们在巴昔乞地方相遇交战,阿里不哥的军队被击溃;主木忽儿和合剌察儿带着少数残众从战场上逃出。”忽必烈军获胜,直指和林。“阿里不哥和他的军队惊慌地溃散,逃到了乞儿吉思地区,在逃走之前,他们将被囚禁的那两个宗王和一百名使者全都杀掉了”。

“哈刺和林的饮食,通常是用大车从汉地运来的。忽必烈合罕封锁了运输,那里便开始了大饥荒,物价腾涨。”漠北的物资供应是由漠南汉地提供的,蒙古草原上人口膨胀得太快,仅仅依靠草原的畜牧业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尽管官府鼓励外来百姓去和林周边耕种土地,但事实证明那里不适合农业生产,如果不能从汉地源源不断地运来粮食等日常生活用品,和林就要面临饥荒的威胁。在此南北争战之际,忽必烈不得不下令切断对漠北的物资供给。再加上1250-1270年间,蒙古草原遭受了低温灾害天气,使蒙古这种生态脆弱的地区出现牲畜大减的局面,于是蒙古地区便发生了大饥荒,物价飞涨,无法支持一场持久的战争。为了摆脱困境,阿里不哥说:“最好是让早就担任宫廷职务、通晓各种事情、法度、规矩的察合台的儿子拜答儿的儿子阿鲁忽去掌管自己祖父的首邑和他的兀鲁思,以便把武器和粮食送来援助我们,并守卫质浑河边境,使旭烈兀的军队和别儿哥的军队不能从那方面前来援助忽必烈。”

阿鲁忽本来没有继位的资格,阿里不哥的这一决定对他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因此,“阿鲁忽像离弦的箭般地飞走了,他着手安排自己的事。当他到达可失合耳边境时,他已聚集了大约十五万骑勇士。他开始作乱,进行对抗”。

“这时,惊魂未定的阿里不哥,带着瘦弱饥饿的军队驻扎在谦谦州边境(乌斯)河附近,由于害怕忽必烈合罕前来攻打他,他派遣急使去请求宽恕”,实际上是派使者向忽必烈假投降,说:“我们这些弟弟们有罪,他们是出于无知而犯罪的,你是我的兄长,可以对此加以审判,无论你吩咐我到什么地方去,我都会去,决不违背兄长的命令,我养壮了牲畜就来见你,别儿哥、旭烈兀和阿鲁忽也将前来,我正在等待他们的到来。”当使者向忽必烈传达了这些话后,忽必烈低声细语地说:“浪子们现在回头了,清醒过来、聪明起来、回心转意了,他们承认自己的过错了。”又说:“旭烈兀、别儿哥和阿鲁忽到那里时,让他们立即派急使来,他们的急使一到,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下应当在何处聚会,首先应当让他们守信用,如果你们在他们到达之前就来,那更好。”忽必烈要求使者把这些话带给阿里不哥,自己则在今蒙古国翁金河一带度过冬天后,返回了开平。留下10万大军让宗王也松格率领驻扎和林,“等阿里不哥到达时,同他一起前来”。

“这时,旭烈兀和阿鲁忽都倾向于忽必烈合罕方面,两人不断互相派遣急使。”旭烈兀甚至“向阿里不哥派去急使,责备他并力图制止他的称合罕之举,他向忽必烈合罕也派去了急使。同样,阿鲁忽也向忽必烈派去了急使,当他得知海都和忽秃忽在阿里不哥方面后,便数次攻打他们,把他们赶走。”而钦察汗国的可汗别儿哥则“向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双方都派去使者,劝他们和解”。以上记载反映了当时的四大汗国对忽必烈、阿里不哥之争的态度:其中伊儿汗国的可汗旭烈兀、察合台汗国的可汗阿鲁忽明显“倾向于忽必烈合罕方面”;钦察汗国的可汗别儿哥则不愿直接介入双方的矛盾,只是向“双方都派去使者,劝他们和解”;只有被分为6个王国的窝阔台后王中的海都和忽秃忽站在阿里不哥一边。为了争取这几大汗国的支持,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一是直接派人“告知旭烈兀和阿鲁忽”:“各地区有叛乱。从质浑河岸到密昔儿的大门,蒙古军队和大食人地区,应由你,旭烈兀掌管,你要好好防守,以博取我们祖先的美名。从阿勒台的彼方直到质浑河,可让阿鲁忽防守并掌管兀鲁思和各部落。而从阿勒台的这边直到海滨,则由我来防守。”这不仅是重新明确两大汗国的领地,明确各自守土卫国的责任,而且表明作为帝国的大汗,忽必烈将会大大减少对各个汗国内部事务的干预,而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从阿勒台的这边直到海滨”,也即放在原中国境内。忽必烈的这一旨意,应该看做是允许各个汗国独立发展的开端。二是千方百计地对诸王贵族进行赏赐。蒙古国的赏赐政策由来已久,尤其是新的大汗即位之初,往往要倾国库所有赏赐支持自己的诸王贵族。忽必烈即位时,和林的国库在阿里不哥的掌控之下,他自己所能掌握的只有开平府和燕京万亿库的财富,根本不足以赏赐诸王功臣。为此他重用王文统和阿合马等人,实行纸币制度和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财富,这才为忽必烈进行长期的战争和赏赐诸王功臣创造了条件。于是忽必烈颁布了一个赏赐诸王贵族的名单,将大批银两、财物赏给了宗王、后妃和立有军功的大将、重臣,其中包括一直支持自己的塔察儿、木哥、也松格、拔绰以及合丹等宗王,也包括旭烈兀、别儿哥、阿鲁忽等几大汗国的可汗,甚至连反对自己的海都,忽必烈也按汗国可汗的标准给予了大量赏赐,这一做法大得人心,对于瓦解阿里不哥的联盟起到了重大作用。

P97-100

序言

元世祖忽必烈出身于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之孙,其父为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其母为克烈部的唆鲁禾帖尼,其同母兄是蒙古汗国第四任大汗蒙哥。在拖雷诸子中,他排行第四,而在拖雷嫡子中却排行第二,其三弟为建立伊儿汗国的旭烈兀,四弟则是与他争夺蒙古国汗位的对手、曾一度称蒙古大汗的阿里不哥。

忽必烈出生于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这一年蒙古军攻克了金朝的首都中都(今北京市);1232年,他18岁时,其父拖雷英年早逝;1234年,他20岁时,蒙古灭金;1235年,窝阔台大汗组织了长子西征,其长兄蒙哥成为西征主将之一;1242年,他28岁时,在漠北王府向海云和尚问道,召纳了其弟子子聪和尚(刘秉忠);1251年,他37岁,蒙古国发生汗位转移,其长兄蒙哥继位为蒙古国大汗,他受命统领漠南汉地军民事,成为举足轻重的亲王之一;1260年,他46岁时继位为蒙古帝国大汗;1271年建立元朝;1279年灭亡南宋,统一中国;1295年,81岁时去世。忽必烈统治中国北方及全中国近半个世纪,庙号元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语为薛禅皇帝,意即聪明天子。

元世祖忽必烈是“马上皇帝”成吉思汗的嫡传子孙,但他却从民族征服走向了祖国的统一,由马上皇帝转化成了名副其实的封建帝王。他走出草原,面向汉地,靠的不仅是蒙古铁骑和利箭长弓,其中还有儒术汉法、佛祖道长。他结束了以段王爷为首领的云南大理三百余年的割据局面,又与大元帝师八思巴一起将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他灭掉了被贾似道一伙操纵的黑暗腐败的南宋小朝廷,其后人解决了台湾的归属问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大统一;他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并在云南、岭北、东北地区正式设立行省,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他定都大都,使北京成为全国的首都,在北京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所建立的大元帝国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他统治的时期在马可波罗眼里则是东方的乐园、人间的天堂,他的文治武功和历史功绩不仅可以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相提并论,在不少方面还有所创新,有他自己新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超越前古的一代伟人。当然,他也有自己民族和阶级的局限性:他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征服战争曾经给双方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他实行的民族四等级制则给元朝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他的悲欢离合牵动着当时政权的兴亡和国家的盛衰,他那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则可以引导广大读者进入一个神秘的未知领域。对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研究,不仅是历史学,也是民族学与北京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它对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对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都有一定现实借鉴意义。

作者:朱耀廷

2008年4月18日于北京

后记

本书是朱耀廷教授承担的2003年北京市教委的一个科研课题,朱教授负责全书的设计、部分初稿的写作及修改定稿。从1999年下半年起,朱耀廷教授就开始写作历史小说《元世祖忽必烈》,2007年1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2004年完成了大型历史剧文学剧本《忽必烈》的写作任务;2006年,朱耀廷教授主编的《元世祖研究》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朱耀廷教授编著的《正说元朝十五帝》,在此基础上,赵连稳博士对朱教授的部分初稿进行了整理加工,形成了本书的初稿;朱教授又从头到尾进行了修改,赵连稳博士进行了校订,朱耀廷先生指导的研究生杜丽、陈伟编写了本书的大事记。

其中,我们还参考引用了朱耀廷教授主编的《元世祖研究》中的4位先生的4篇论文:

萧启庆,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教授:《忽必烈“潜邸旧侣”考》;

孟繁清,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忽必烈、桑哥与世祖朝的海运》;

李迪,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管理系教授:《略论忽必烈的科技政策》;

佟洵,北京联合大学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教授、所长:《蒙元帝国时期基督教的传播与消亡》。

同时还参考了其他4位先生的3篇论文:

石坚军博士的两篇论文:《忽必烈征大理路线考》、《忽必烈朝元缅战争探析》;日本学者九州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中岛乐章副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讲师四日市康博先生:《元朝新附军与海外经略——关于日本鹰岛海底遗迹出土的南宋殿前司文字资料》;朱耀廷教授指导的、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2005级学生苏晨的学年论文:《浅析元军侵日失败的军事原因》。

以上见相关章节注释。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唐代韩愈则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元世祖忽必烈传》涉及问题太多、知识面太广,本人虽然花费了十几年时间进行研究,但许多问题还是研究得不太深透,因此只好借花献佛,以弥补本人知识的不足、研究的缺陷。可以说,本书的正式出版既是我们多年研究的一个成果,也是一个集思广益之作。在此,我们特向诸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何瑞田老师、张凤珠老师、胡双宝老师和社领导表示感谢。

《元世祖忽必烈传》是一个大题目,尽管我们做了多年的努力,并吸收了不少专家学者的成果,缺点和失误也在所难免,我们希望广大读者和相关专家学者及时进行批评指正。

作者:朱耀廷

2008年4月18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23: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