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纽约是报》的指南丛书系列,文化界著名评论家的权威之作,100部精选歌剧及其最出色录音的热情洋溢而见解深刻的完全指南。
歌剧把戏剧的视觉行动和音乐的强烈情感交织在一起,即使通过唱片来体验,这种感觉也丝毫不减。在这本最好的歌剧和唱片指南中,作者钻研了故事与音乐是怎样结合在一起从而创作出微妙而有效地感动我们的那些时刻的。在本书中,作者挑选了那些经年不衰的唱片,并抓住了每一出歌剧的音乐的丰富多彩与故事的戏剧性。无论是对于音乐发烧友,还是对于新入门者,托马西尼都是一个关于歌剧的激情与趣味的完美的向导。
来自《纽约时报》的指南丛书系列,文化界著名评论家的权戚之作,100部精选歌剧及其最出色录音的热情洋溢而见解深刻的完全指南!
歌剧这一艺术体裁是戏剧表演与爵乐芝术的结合,然而通过录肯聆听歌剧亦无损于它的艺术魅力。在这本关于百部歌剧佳作与最佳录青版本的指南中,《纽约时报》的首席古典音乐评论家安东尼·托马西尼深入探讨了歌剧作品是如何通过故事与音乐的结合,从而巧妙地表情达意并产生震撼人心的岂术感染力的。
托马西尼生动再现了歌剧史上的伟大作品的演出盛况,以及对歌剧角色和音乐做出权威诠释的伟大歌唱家与指挥家当年的风采。书中所推荐的录音版本多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无论是指挥家还是歌唱家的表现皆可圈可点,例如阿图罗·托斯卡尼尼指挥的《波希米亚人》,该剧1896年首演后五十多年来一直深受好评;指挥约瑟夫·克里普斯对莫扎特的《唐·乔瓦尼》的黑色喜剧化演绎,他在剧本作者的扉页巾找到了灵感;以及莉奥泰恩·普赖斯在著名的悲剧《游吟诗人》中饰演的莉奥诺拉——托马两尼心目中最为完美的威尔第女高音。
同时,托马西尼也向读者推荐了自己心目中最出色的当代歌剧及其录音版本,其中包括捷尔吉·里盖蒂的《伟大的死亡》。这部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歌剧融合了漫画式的讽刺夸张与《圣经》中世界末日善恶决战的隐喻,现已成为现代主义歌剧的典池。在全书的100篇短篇评论中,托马西尼把握住了每部歌剧的音乐结构本质,故事的戏剧性以及特定歌唱家在塑造某一角色时所用的演唱技巧。无论是歌剧爱好者还是刚接触这一艺术类型的读者,托马两尼都是引领你探索歌剧的激情魅力与趣味之处的最佳向导。
序言
1.约翰·亚当斯,《尼克松在中国》
2.贝拉·巴托克,《蓝胡子的城堡》
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费德里奥》
4.文森佐·贝利尼,《诺玛》
5.文森佐·贝利尼,《清教徒》
6.奥尔本·贝尔格,《沃采克》
7.奥尔本·贝尔格,《露露》
8.赫克托·柏辽兹,《特洛伊人》
9.乔治·比才,《卡门》
10.本杰明·布里顿,《彼得·格兰姆斯》
11.本杰明·布里顿,《卢克蕾蒂娅受辱记》
12.本杰明·布里顿,《比利·巴德》
13.本杰明·布里顿,《螺丝在拧紧》
14.本杰明·布里顿,《仲夏夜之梦》
15.本杰明·布里顿,《魂断威尼斯》
16.费鲁乔·布索尼,《浮士德》
17.阿伦·科普兰,《温柔乡》
18.克劳德·德彪西,《佩利亚与梅丽桑》
19.盖塔诺·唐尼泽蒂,《爱情灵药》
20.盖塔诺·唐尼泽蒂,《拉美莫尔的露西娅》
21.安东尼·德沃夏克,《水仙女》
22.卡莱尔·弗罗伊德,《苏珊娜》
23.乔治·格什温,《波吉与贝丝》
24.昂博托·乔达诺,《安德烈亚·谢尼埃》
25.克里斯托夫·威利鲍尔德·格卢克,《奥耳甫斯与欧律狄刻》
26.克里斯托夫·威利鲍尔德·格卢克,《伊菲姬妮在陶里德》
27.查尔斯·古诺德,《罗密欧与茱丽叶》
28.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恺撒大帝在埃及》
29.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奥兰多》
30.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阿尔奇娜》
31.保罗·欣德米斯,《画家马蒂斯》
32.利奥斯·雅纳切克,《耶奴法》
33.利奥斯·雅纳切克,《卡佳·卡芭诺娃》
34.利奥斯·雅纳切克,《马克罗普洛斯案件》
35.捷尔吉·里盖蒂,《伟大的死亡》
36.朱尔斯·马斯奈,《维特》
37.奥利弗·梅西安,《阿西斯的圣弗朗索瓦》
38.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奥菲欧》
39.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波佩阿的加冕》
莫扎特歌剧简介
40.沃尔夫冈·阿马迪厄斯·莫扎特,《伊多梅纽》
41.沃尔夫冈·阿马迪厄斯·莫扎特,《后宫诱逃》
42.沃尔夫冈·阿马迪厄斯·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
43.沃尔夫冈·阿马迪厄斯·莫扎特,《唐·乔瓦尼》
44.沃尔夫冈·阿马迪厄斯·莫扎特,《女人心》
45.沃尔夫冈·阿马迪厄斯·莫扎特,《魔笛》
46.莫德斯特·穆索尔斯基,《博里斯·戈杜诺夫》
47.莫德斯特·穆索尔斯基,《霍万斯基之乱》
48.约克·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
49.弗朗西斯·普朗克,《断头台上的修女》
50.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赌徒》
51.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谢苗·科特科》
52.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情定修道院》
53.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战争与和平》
54.贾科莫·普契尼,《曼农·莱斯科》
55.贾科莫·普契尼,《波希米亚人》
56.贾科莫·普契尼,《托斯卡》
57.贾科莫·普契尼,《蝴蝶夫人》
58.贾科莫·普契尼,《图兰朵》
59.亨利·珀塞尔,《狄朵与埃涅阿斯》
60.莫里斯·拉威尔,《孩子与魔法》
61.尼古拉·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隐城基特与少女费夫罗尼娅的传说》
62.乔阿奇诺·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
63.乔阿奇诺·罗西尼,《灰姑娘》
64.乔阿奇诺·罗西尼,《塞米拉米德》
65.保罗·鲁德,《使女的故事》
66.阿诺尔德·勋伯格,《摩西与亚伦》
67.迪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穆森斯克郡的麦克白夫人》
68.斯蒂芬·桑德海姆,《理发师陶德》
69.理查德·施特劳斯,《莎乐关》
70.理查德·施特劳斯,《伊莱克特拉》
71.理查德·施特劳斯,《玫瑰骑士》
72.理查德·施特劳斯,《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
73.理查德·施特劳斯,《没有影子的女人》
74.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浪子生涯》
75.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尤金·奥涅金》
76.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黑桃皇后》
77.弗吉尔·汤姆森,《四圣徒三幕剧》
78.弗吉尔·汤姆森,《众人之母》
79.朱塞佩·威尔第,《麦克白》
80.朱塞佩·威尔第,《弄臣》
81.朱塞佩·威尔第,《游吟诗人》
82.朱塞佩·威尔第,《茶花女》
83.朱塞佩·威尔第,《西蒙·波卡涅拉》
84.朱塞佩·威尔第,《命运之力》
85.朱塞佩·威尔第,《唐·卡洛斯》
86.朱塞佩·威尔第,《阿依达》
87.朱塞佩·威尔第,《奥塞罗》
88.朱塞佩·威尔第,《法斯塔夫》
89.理查德·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
90.理查德·瓦格纳,《唐豪瑟》
91-94.理查德·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
《莱茵的黄金》
《女武神》
《齐格弗里德》
《众神的黄昏》
95.理查德·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96.理查德.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
97.理查德·瓦格纳,《帕西法尔》
98.库尔特·韦尔,《马哈戈尼城兴衰录》
99.朱迪斯·韦尔,《一夜京剧》
100.雨果·韦斯高尔,《六名寻找作者的剧中人》
20部精选歌剧
精选参考书目:更深入了解歌剧
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无数精妙而让人捉摸不定的表现形式,但说到他的人生,如果撇开他那反复无常、暴躁易怒而又多愁善感(正如H.L.门肯所指出的,贝多芬有时会付给佣人额外的酬劳,有时又会用瓦罐丢他们)的脾气不谈,贝多芬是一个刚毅坚忍、严于律己甚至有些刻板的人,对人性的弱点鲜少有同情心。正因为如此,他对音乐剧缺乏热情亦不足为奇。当贝多芬最终接受维也纳剧院的委托,决定创作一部歌剧的时候,他选择了一个多少带有二元对立色彩的主题,其中既有不公的受难,也有英雄主义的坚定信念。贝多芬对此颇有共鸣,因为这一主题正暗合了他的个人经验:1804年,他正因为听力减退而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贝多芬用了十年时间创作这部歌剧,它共有三个版本(包括四首不同的序曲),我们现在所听到的《费德里奥》是完成于1814年的最终版。尽管它的演出效果沉闷拖沓,剧情中充满了不合理之处,但它仍不失为一部成功的作品——随着乐章的次第渐进,人们不得不承认贝多芬的确是一位音乐巨匠。他用音乐征服了观众的情绪,从而迫使他们将情节中的荒谬之处抛至脑后。罕有歌剧能够如此感人至深。然而由于剧中的音乐极具挑战性,鲜少有人能够将之完美演绎,因此理想的演出效果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
歌剧的情节由两条互相重叠的线索构成,整个故事是一部家庭轻喜剧:洛克是西班牙塞威监狱的一名狱卒,他美丽的女儿马兹林迷上了费德里奥——一名刚成为洛克助手的年轻人,而杰奎诺——另一名狱卒助手,则渴望得到马兹林。
但实际上,费德里奥的真实身份是西班牙贵族弗罗伦斯坦的妻子利昂诺,她是一位勇敢的女性。弗罗伦斯坦是某个神秘解放组织的拥护者。利昂诺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年轻男子到监狱去工作,希望能救出丈夫。根据唐·皮扎罗——一名腐败的政府官员的命令,她的丈夫被关押在一个秘密地牢中。
剧中的音乐有时滑稽可笑,配合剧情,与喜剧化的场面相得益彰,比如洛克在劝说费德里奥明白金钱的价值时,就采用了夸张的咏叹调;但有时音乐却压过了剧情,比如第一幕中那赫赫有名的弦乐四重奏。这段四重唱的内容乏善可陈,在剧情上仅用来交代利昂诺、马兹林、洛克和杰奎诺四人在各自处境中的个人想法,但伴奏音乐的主题和曲式变化却都经过精心推敲,让人惊叹不已。音乐响起之初,中声部的管弦乐协奏与由低音大提琴拨弦衬托的柔顺和声交织在一起,马勒交响乐中的部分乐章便是改编自此处。以这段四重唱为例便可以发现《费德里奥》这部作品中所存在的悖论:即无论剧中人物在说什么,无论情节如何微不足道,这段庄严而神秘的音乐都足以让人觉得他们在思索着人生中最深奥的事。
而有时,贝多芬则牢牢抓住了戏剧性的那一刻,比如第二幕中弗罗伦斯坦的登场:直到第二幕开场,被拘禁的弗罗伦斯坦才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在绝大多数的演出版本中,他身披镣铐,铁链互相碰撞作响,被关押在昏暗的地牢之中。而在音乐上,贝多芬则以沉重凝滞的管弦乐序奏来烘托出人物的悲惨处境,压抑的音色加深了角色所遭受的痛苦折磨,直到一声石破天惊的呐喊进发而出:“Gott!Welch' Dunkel hier!”(上帝,这里是多么黑暗!)如果由一名强而有力的戏剧男高音扮演该角色,一定会取得令人震撼的效果。
有一名男高音似乎是为这个角色而生的:乔恩·维克斯。在我最频繁出入剧院的那段时问里,只有一次有幸在现场听过他与波士顿歌剧院乐团的合作演出。幸运的是,在著名的1962年百代经典系列的录音版本中,维克斯饰演了弗罗伦斯坦这个角色。伟大的奥托·克勒姆佩雷尔担任指挥,出色的女中音克丽斯塔·路德维希饰演利昂诺。维克斯浑然天成的嗓音中带有一种动人的悲伤,与西格蒙德、特里斯坦和弗罗伦斯坦这类年轻的英雄的角色非常契合。路德维希饰演的利昂诺也是一个为戏剧女高音而创造的经典角色。路德维希的演唱充满激情和热诚,而她嗓音优雅,具备敏锐的乐感和理解力,这些为她的音乐表现力增色不少。倒数第二幕中,当利昂诺救出她的丈夫时,路德维希和维克斯共同演唱了一首欢快的二重唱,“哦,无尽的快乐”(O namenless Frede),他们的歌声活泼轻快、轻盈自如,跳跃音程迈进高音的极端区域而仍游刃有余,令人几乎难以察觉这其中所要求的超凡的高音技巧。沃尔特·贝里则成功地塑造了皮扎罗这个粗鲁而又阴险的恶棍。
为了录制这张唱片,机智的出品人沃尔特·莱格还从德国的各大剧团招募了其他出色的歌唱家,包括声音沙哑的男低音哥特罗布·弗利克,饰演洛克一角;女高音英格堡·哈尔斯坦,饰演马兹林;另外由男高音格哈德·昂格尔饰演杰奎诺。由克勒姆佩雷尔指挥的英国爱乐乐团和合唱团对该作的演绎清晰透彻而又充满激情。在终曲部分的大团圆场面中,当镇上的人们极力歌颂利昂诺的勇敢和弗罗伦斯坦的坚定、衷心祝福他们之时,在克勒姆佩雷尔的指挥之下,歌剧所呈现出的欢快力量令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最后一章《欢乐颂》都相形见绌。百代唱片公司会永远将这张唱片收录在其目录中。说实在的,我真的很羡慕那些即将首次聆听这张唱片的人们。
P8-11
歌剧是一门舞台艺术。这一点尽管看似明显,却经常被人们所忽略。所以,体验歌剧的最佳方式,自然就是亲临剧院。即使你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艺术类型,也请接受我的建议,去剧院尝试一下吧!哪怕是前所未闻的冷门作品也不必驻足不前——自从剧院开始使用字幕系统以及其他同步翻译系统以来,观众就告别了必须在歌剧开场前阅读剧情概要的时代。突然问,哪怕是新手上路也会恍然大悟:“噢,我正置身演出现场,我要做的就是舒舒服服地坐着,享受整个演出过程就行了。”
与此同时,歌剧也是一门特殊的、由音乐构成的舞台艺术。歌剧的戏剧表演成分与音乐密不可分,一部伟大的歌剧亦是一场美妙的音乐盛宴。因此,人们在前往剧院观摩《波希米亚人》之后,会想重温其中的动人旋律与著名唱段;会想一听过去与现在饰演过这些标志性角色的伟大歌唱家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演绎;亦会渴望聆听与该作的诞生关联紧密的艺术家对作品的权威诠释一一例如指挥家阿图罗·托斯卡尼尼,他在1896年指挥了《波希米亚人》的首演,50年后,他与NIAC交响乐团与令人回味的演出班底录制了该作的著名录音。
或许,这就是为何某些歌剧的完整录音版本被乐迷视若珍宝的原因所在。我未能有幸亲耳聆听玛丽亚·卡拉斯的现场演唱,但借助贝利尼的名作《诺玛》的1954年录音版本,我亦能感受到卡拉斯那激动人心的演绎效果,仿佛亲眼所见她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这一血肉丰满的角色。此外,有许多充满艺术魅力的歌剧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很少被搬上舞台,例如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的杰作《隐城基特与少女费夫罗尼娅的传说》,该剧只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上演,令其他地方的观众无法一睹为快。因此,这些歌剧的完整录音版本对乐迷而言,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也正因为如此,除了亲临剧院之外,在家聆听歌剧唱片也是了解歌剧的一种方式。尽管观摩现场演出能够令人激动不已,但静下心来,凝神专注于音乐,亦能帮助你深入理解作品,提高对歌剧的感受能力。
本书提供了100部我认为是必听歌剧的相关评述,包括相关录音版本的推荐评价。这并不是一本提供剧情概要的书,尽管了解剧情概要对于理解一部歌剧作品来说的确非常实用有效,但世面上已有为数不少的同类书籍(读者不妨一读约翰·W.弗里曼的12卷《优秀歌剧故事》系列,由大都会歌剧院协会与纽约诺顿出版公司联合发行)。在探讨一部歌剧作品的过程中,总结剧情主线亦非我的主要目的,当然,本书将不可避免地深究其中的角色与情节。除此以外,为了对一部歌剧作品进行整体介绍与综合评价,将要涉及的内容还有:该作品在歌剧界的地位、代表的成就、提出的挑战、作品的历史语境、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等等,并说明这一部或两部录音版本值得收藏的理由。我始终试图对作曲家的生平背景和创作历程进行概括总结,并将其融入对作品的评价之中,但在涉及莫扎特的作品时,本书将只对这部分内容提供概要性简介:因为在我看来,想要阐明莫扎特是如何以惊世之才在当时西方歌剧界中逆流而行、乘风破浪,其所需篇幅实非本书可以容纳。
与此同时,本书亦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减速以及CD发行速度的剧增,多年以来古典音乐唱片工业始终面临着举步维艰的生存状况,推荐歌剧唱片的书籍亦面临着在问世不久之后就变成明日黄花、惨遭淘汰的命运。大多数录音公司并未将经济挑战看作一个重新定义自己艺术任务的机会,反之,他们以不断发行新的唱片充斥市场作为回应,藉希望于其中部分唱片能够在销量上有所突破,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下,重要的录音版本曾经一度被毫无顾忌地从唱片目录中删除。尽管目前对古典音乐唱片工业而言最可怕的危机已经成为过去,新的销售方法,特别是通过互联网,让唱片公司能够承担更多的发行量而不必删减唱片目录。但考虑到市场的变化无常,我仍尽可能地推荐在唱片分类目录中占据固定地位的唱片,它们很少从唱片店中消失,也能从网上买到,如Amazon.com或barnesandnoble.com等网上书店。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会尽可能地列出多种选择,并尽量推荐近期发行的、容易找到的录音版本。
再来说一下DVD。很明显,一张现场歌剧演出的DVD提供了视觉以及听觉两种元素,这是非常诱人的。在此之前,没有哪种技术的推广速度可以与之相比。然而,正如本文中所提到的,许多歌剧的真正经典录音只有唱片发行,因此本书中只推荐作品的录音版本。而这样做的另一个原因是:尽管有些老套,但我仍然认为,同样是在家中欣赏歌剧,CD的效果要比DVD来得好。就像我对由奥托·克勒姆佩雷尔指挥、由首席男高音乔恩·维克斯和第一女中音克丽斯塔·路德维希演绎的贝多芬的《费德里奥》这一权威之作的录音版本百听不厌,它提供了一个让我迷失在音乐中的机会,而无需受到角色形象所带来的视觉干扰。
最后,本书的目标读者是何许人也?尽管我期待自己对歌剧作品和作曲家的评论能够引起资深歌剧爱好者的共鸣,但同时我亦希望此书能为刚刚踏入歌剧殿堂的新手提供帮助。当然,这绝不是一本歌剧初级读本,但对于毫无经验的初级爱好者,相信从本书中针对某些关键问题的概要阐述亦能获益匪浅,因为对于初学者而言,以下内容正是最容易混淆的部分:
……
关于本书的推荐标准
对于从未接触过歌剧这一艺术类型的人来说,100部歌剧可能略嫌数目庞大。但威尔第一个人就创作了28部歌剧,其中至少有10部是无可置疑的经典之作。如果将《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作品视作4部作品的话,那么在任何100部经典歌剧推荐的书中都可能会出现10部瓦格纳的作品。因此,想要削减书中所推荐的歌剧数量并非易事。
有些歌剧爱好者可能会认为本书推荐某些歌剧而不推荐另一些歌剧的做法是古怪的,但鉴于歌剧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因此对我而言,从20世纪的歌剧作品中选择适当数量的作品非常重要(本书中亦有两部21世纪之初的作品)。也许有人认为本书推荐布索尼的《浮士德》而非古诺的《浮士德》的做法过于异端,而我的想法是,古诺的《浮士德》广受赞誉,已无需我再做进一步的赞美,而布索尼的《浮士德》虽同样迷人却鲜为人知,应当有人对其进行宣传。另外,我希望这本书能至少反映出自己近期所关注的对象,如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包含几部重要的室内歌剧,就像是布里顿的《螺丝在拧紧》以及朱迪斯·韦尔的《一夜京剧》。这意味着有时我不得不将如瓦格纳的《罗恩格林》以及施特劳斯的《阿拉贝拉》等经典之作放在一边。然而可惜的是,有些我真正想要推荐的现代歌剧并未录制成唱片,例如卡雅·萨里雅霍的《遥远的爱》——我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上欣赏过该作,以及托马斯·阿迪斯的《暴风雨》——该作于2003年在伦敦皇家修道院花园歌剧院进行了成功的全球首演。
相信我,这本书所推荐的每一部歌剧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至于说到因我的个人爱好而入选此书的作品,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作品,也请读者相信,每一部收入这本指南中的冷门歌剧都是我深为赞赏而不得不强烈推荐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