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忆昔花间相见时(吟不尽的幽幽闺阁情)
分类
作者 袁江蕾
出版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花间集》的研读笔记,浓情散文。作者从五百首花间词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进行感性解读。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诗词背后所隐藏的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人物更加鲜活,可读性更高,更加值得珍藏。

内容推荐

花间词发源于晚唐五代时期,以春花秋月、闺闼绣阁、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读之满口皆香,荡气回肠,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本书是《花间集》的研读笔记,浓情散文。作者从五百首花间词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进行感性解读。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诗词背后所隐藏的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人物更加鲜活,可读性更高,更加值得珍藏。

目录

序言\\裴钰

第一章 早情如好花须初开

 晚逐香车入凤城

 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黛眉山两点

 还似花问见,双双对对飞

 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见绮筵时

 私语口脂香

 远风吹散又相连

 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

第二章 情似落花任飘零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梦觉云屏依旧空

 红纱一点灯

 蕙心无处与人同

 旧欢思想尚依依

 送君千万里

 不道离情正苦

 何处杜鹃啼不歇

 相见何处是

 回首挥泪千行

 正是落花时节

 含情无语倚楼西

第三章 道是无情却有情

 玉楼春望晴烟灭

 玳筵一曲当秋夜

 莺啭一枝花影里

 一笑动君心

 故国吴宫远

 永巷寂无人

 寂寞上阳宫里

 天上妲娥人不识

第四章 情深已是死生时

 红楼别夜堪惆怅

 白头誓不归

 翠华一去寂无踪

 伤心一片如珪月

 风流可惜当年

 石城依旧空江国

 笙歌未尽起横流

 鸡禄山前游骑

 紫塞月明千里

 何处戍楼寒笛

 雁门消息不归来

第五章 唯向花间闲情寄

 春暮黄莺下砌前

 绣罗红嫩抹酥胸

 小山重叠金明灭

 暖香惹梦鸳鸯锦

 豆蔻花垂千万朵

 暗里回眸深属意

后记

试读章节

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

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张泌《浣溪沙》

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滔滔红尘流过。他是岁月遗落在水面的一苇扁舟,是道旁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微不足道的一滴渺小。混迹、麻木、安静、徜徉。四季往复、波澜不兴。

猝不及防,竞被她的路过惊扰。一朵被月光惊醒的睡莲。又仿佛一觉醒来,忽见窗外世界银妆素裹,玉树琼花。满眼无边无垠的白。一时晕眩。

驰过、风起、帘动、芙蓉面,似有若无浅笑低眉。画面流畅,似剑上寒芒,刺痛他的眼。

一世太长,一面太短。决计以太长换太短,亦只在闪念瞬间。

一个“狂”字,不管不顾。绣着彩凤的锦帘,再度掀起一角。他瞥见躲在阴影里的她,双眉簇起,又舒展。他听见她樱唇翕合有声。他知道,这一刻,他只是个被摄去了魂魄的提线傀儡。

“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似曾相识。周邦彦一首《解语花》,其中点睛之句即沿用了此词意境。暗尘随马,惶惶随车而去的,更有他的痴心。

道旁沟渠里,一径春水收拾黯然飘落的梨花。消失在远处藏青色高城下的车马,载走一厢情愿,留下无可奈何。尘嚣中兀自挺立……

张泌的这首《浣溪沙》,因鲁迅先生《唐朝的钉梢》一文中曾经引用,为许多人所熟识——“上海的摩登少爷要勾搭摩登小姐,首先第一步,是追随不舍,术语谓之‘钉梢’。‘钉’者,坚附而不可拔也,‘梢’者,末也,后也,译成文言,大约可以说是‘追蹑’。”其实,唐朝也好,摩登也罢,追逐不过是最初的轻狂本能。终结追逐的时日,正漫长无涯。

世上人分两种。一种如积岁堆垛的柴薪,由潮湿到干燥,再潮湿,始终等待被引燃。姿态安然淡定。一种恰似松明,天生被赋予追逐使命。期许共焚一刻。总有机缘成就碰触,天雷地火的瞬间,璀璨若烟霞,随即复归原初寂灭。寂灭有时,燃烧亦有时。

谁是谁的因,谁是谁的果?

最初,一遇而有情,不由分说。迅捷到仿佛未经历任何过程,一切就已发生。刹那芳华。呆滞的瞳仁里进放异彩,平缓的呼吸如潺潺溪流一跃而成瀑布。生命如黯弱残灯爆裂出耀眼灯花。记忆中绝美,至有朝一日一切灰飞烟灭,俯视狼藉遍地,仍令人不免驻足流连。萦思回想。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乱了方寸,荒了心智。就在这满树灼灼桃花下,他曾与她痴痴相望,言语尽失。人面桃花,烙下永世不愈的伤。此段奇遇,是才子与佳人的邂逅。唯其未果而愈显凄美动人。

而一代乱世枭雄的他,与佳人的最初相遇,又该算做什么呢?

唐末乱世,苟延残年。四方藩镇割据,战祸频仍,天灾连年不断。普通黎民百姓早已无可聊生。地方盗匪遂铤而走险,野草般疯生。叛乱此方平罢,彼方复起。英雄枭雄代出,不论出身。生灵涂炭,一言难尽。

他与她,恰在此时此境遭遇。情如绝壁罅隙间突兀而出的野花,于绝无生机处挣扎生长,妖娆绽放。过程与姿势皆足够匪夷所思,惊世骇俗。

他,生性暴戾荒淫,嗜杀成性。分崩离析的人唐王朝最终就结果于他的手上。辉煌盛世最名副其实的掘墓人。

她,端庄秀雅,贤淑淳良,正气凛然。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自嫁了他以后,更是终其一生救人于水火,难以计数。被后世史家赞许为“五代第一贤后”。翻遍唐末五代正史野史,妇人千面,若非妖姿媚态蛊惑人心,即是懦弱无能任人宰割但求自保。难见几个如她一般,伴宿豺狼夫,却始终清净若水,滋溉众生者。

那年孟春时节,如张泌那首《浣溪沙》中的情景,他傻里傻气追蹑她的车驾。彼时,她还是宋州刺史的千金。而他,纯粹一介草民,寒微到连属于自己的半片屋瓦皆无,弟兄二人自幼随母亲往大户人家帮佣,无家可归,所幸主家待他尚且不薄。他发迹后,亦曾眷顾主母多多。总还算个知恩图报之人。

一日,弟兄俩像往常一样,清早即背起弓箭,跨马出门打猎。策马正穿行于山腰密林间,偶然看见山谷道路上一队车马正自经过,气派来头不小。他如着了魔一般,一路紧跟着车马队急急潜行。有林木障眼,加之他骑术高超,未被人察觉一直跟到一座寺院门前。

车帘一掀,她施施然探出身来。他看到她第一眼,大唐寿数即进入了倒计时。无可挽回。绝世红颜,非如妲己褒姒般人品可疑,仍有可能倾人家国。

佳人貌美如花,气质更卓尔不群。史家演义中评说,她的美非同凡响,隐隐露出凛凛英气。女子的美亦分许多流品。大抵,她的美绝不应与小家碧玉同流。邪佞若他,必被她磅礴大气的美艳一时惊慑。从此注定一世翻不得身,甘心受她辖控。

她进庙里上香,他壮起胆子蹩进庙门,就近端详。心下愕然称奇,天下竞有如此标致的人儿!

她匆匆离去后的整座寺院,似刚被放干了水的池塘,颓败空寂如死。他就是这干涸无望中被晾晒于烂泥地上的鱼。

忽然,他想起汉光武帝刘秀未发迹时的一句豪语。为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没有通往她的路,与其死赖活赖再追在她的车后一程,再一程,莫如铤而走险,隐忍数载,拼死挣出一片天。即使为贼为盗,总强过临水照花,望空叹月。哀哀自伤,为伊消得人憔悴,决不是他的风格。今生不与她相携,死不瞑目。

他,就是后来篡唐的后梁帝朱温。不折不扣的乱世枭雄。

自那次相遇后,他随即回家辞别了母亲和主母,伙同哥哥一起离开了家乡。辗转无路,最后竞投在黄巢起义军帐下。数年军旅,朱温于黄巢军中舍命征战,四处冲锋陷阵。白骨血染草,黄沙鬼守尸。他能有命活下来,又因战功卓著而得以越级升迁,位居要职,实为上苍早有定数,说好了要借他这把屠刀结果大唐。乱世刀枪说话,江山社稷终以热血头颅换取。

他甚至曾欲为她倾下一座城。为寻找她,他竞一再怂恿黄巢攻打宋州。可惜,她早已不知去向。

东奔西走,南征北战,朱温一路肆意掳掠,奸淫美色。只是,一夜温存过后皆如过眼烟云,被他弃若敝履。始终未立妻室,只因他心中始终无法忘记她。大奸大恶的一厢痴情,如满头白发中的一缕青丝,叫人莫置喜悲。

再后来呢?当初的大家闺秀历经战乱,竞至家破人亡。孤女无助,反被掳来匍匐在他的帐前。开向人间非得计,跌落尘埃。

有几个女人落到此种境地,还会想到眼前这高高在上的匪首,竟会是当年早早就立誓非她莫娶的痴心人?

英雄难过美人关,自有悲情迷醉如酒。然而枭雄呢?完美经典与异彩纷呈,你会选择哪个?

即使有一万个不般配理由,即使品性才学皆差如天壤,她,还是在他深情表白的那一刻,轻轻,融化了。

P3-6

序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所以历朝历代都有很多诗品和诗话,这些诗品和诗话多是知识分子文艺批评的作品,给诗歌划分门类,给作家排名立派,有多少文人因为李白和杜甫的排名座次而争论不休。这些中世纪的诗歌品评作品,最根本的弱点,就是忽视了个体心灵的感受,从宏观叙事出发,而不是着眼于个人体验,从历史学、文化学的角度,而不是从人的心灵去品评诗歌。我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字字珠玑,满纸余香,可转念一想,这本书给读者设置的门槛也不小,非得有相当古文和诗词底蕴的文化人不可,古文基础一般,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对《人间词话》的感受恐怕不会非常强烈,诗词如果仅仅是人们学习的对象,而不能引发每个人的内心共鸣,那么,诗词也就会黯然褪色,我们需要符合当代普通人审美层次的诗词品评之作,将中国传统的诗词文化在当代传承下去?这种传承不应该局限在文化人之间,而是需要把诗词的性灵之火放在每个人的心中,以供命运和人生双重困境中的人们,或悲伤慰藉,或幽然神思,或心灵取暖,或爱恋困愁……袁江蕾的这本新书,就是这样一种诗词品评的薪火相传之作。

关注个体体验,写就诗歌的心灵史,这是袁江蕾的全新的角度,也是一个全新的方法,能够在紧张劳累的生活中,慢慢地品读诗词,用自己的视野和感觉,从最基本的要素入手,以一个当代大都市女性的爱和理性,去感知千百年前中国人的心灵诉说,袁江蕾不说诗词的写法,也不谈诗词的考据版本,她不是研究诗词,而是在感受诗词,并把个人纯粹的、诗意的、细腻的、美的情怀体验,分享给每个读者。袁江蕾的方法不仅新颖,而且,她的才华和天赋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她的品评方法和个人才华,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想这也是本书最独特魅力的所在。

我们今天探讨文化重建,这个话题已经是文化界的大热门,文化重建并不是恢复旧有的文化模式和学术体系,恰恰相反,是要在现代民生人文的立场上重新构建中国文化。令人遗憾的是,这个道理大家不难弄懂,但是务虚的高谈阔论太多,务实的创作实践很少,一方面,创作的手法和模式必须是现代人文型的,不能是旧有的知识积累型的,也就是说,新角度、新视野,并不是走过去版本考证的老路,而是要切实地走进入的心灵,文学的本质毕竟还是“入学”。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需要作者个人的才华和实力,再好的文化理论,也是哲学层面的,如果缺少具体的作品,也是空谈。袁江蕾作为目前活跃在一线的随笔作家,在这本书里,她以严肃的文学立场,生动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诗词品评的心灵之作,我感到很高兴,相信很多读者读过本书之后,都会对袁江蕾崭新的角度,人文的立场和卓越的才华所感动,每首诗词都是心灵的一个感动,诗词品评的作品也让人感动,这是非常难得的境界,我想袁江蕾做到了,她的这本书,是一种恢宏气象的具体缩影,被她感动的将不仅仅是本书的读者……

裴钰

2008年11月23日

后记

完成整部书稿的文字校改,是在高雄的某个夜阑人静时分。由二十六层楼向外眺望,台湾南部的这座著名港口城市,睡姿一如婴儿般,恬静安详。

那一刻,我惴惴然悬了许久的心,终于稍稍得以解脱。

从计划写这本书,到真正坐下来敲第一个字,足足拖了一年之久。其间发生很多事,无外乎人世间常见之喜悲。而今回想,偏是伤痛的记忆尤为凛冽。一时,甚至几乎丧失了言语表达的能力。那段日子,是属于我的五代十国。

背囊虽已早早打好,却莫名其妙耽搁了行程。凡人行事,往往如此。

动笔书写花间,竞出奇顺畅。一个又一个夜晚,我用抖颤恍惚的手,于无边静默中,拈起一枝枝盛放千载的花。那些十一二岁上开始偷偷喜爱的词句,在历经人世沧桑后再读,仍一一亲切,如故园草木;字字可心,如闺中知己。全无隔阂。

花间阆苑,奇葩异卉纷呈。我非先入先见者,亦定非返身掩门而去的最后一人。且我见我赏之花,未必恰好是你所中意的那朵。之所以写下这些篇章,不过是特意来知会你——那里,真的有一座丰盛灿烂的人间花园。且目今看来,尚人迹鲜至。

幸在,我自觉未曾辣手催花,更未敢妄自主张,将其随意采撷出苑,据为己有。

需要感谢,曾为我于曲径深幽间,点拨指引过前行方向的老师;以及研究花间词,并发表了权威著作的专家学者;甚至无法查考到姓名,在网上发表过相关精彩文章的作者。

五百花间词,采选于此为我所演绎的实在有限。如此分类,目的只为提醒初读花间者,勿以先见视之。花间诸词,其实涉“情”范围极广。且文人填词,除却愈加“清绝”外,更或多或少倾注了词人个人的情感。值得用心去细细品味。

将自己放逐吧,回到晚唐五代时。我以为,去看彼时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方能真正读懂花间词。

自始至终并未就词说词,除了希图增加文字更广泛的可读性,招揽来更多善感的心灵,关注于花间词外,亦有拉“帮手”来协助品词人,于联想与思索中加深词作印象的意愿。

这些“帮手”,即是一则则故事。

希望,我种下的梅花,适逢你以耐心等来的飘雪,于腊月间,静静开放。

袁江蕾

2008.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