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记叙周恩来总理工作、生活、斗争、保护老干部等实录。作者都是曾经在周总理手下工作过的人,其中也有周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广大读者诉说起过去发生过的一幕幕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事件。本书分为六章:共和国总管家、亮相国际舞台、润物细无声、盛开海棠花、“救火队长”撑危局、特殊的病房。
周恩来一生廉洁奉公,为党、为国、为国鞠躬尽瘁。曾经在周恩来身边生活、工作过的人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周恩来这一伟人的壑智风范、品格气度,以及他的风趣幽默、亲切随和。让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走进西花厅。
西花厅位于中南海的西北角,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的工作处所和居室。这个地方不仅是中南海的地理坐标,也可以说是周总理的对外名片。
周恩来一生廉洁奉公,为党、为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本书通过那些曾经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他的亲属、受过他接见的人们的深情回忆,将他处理国家大事、亮相国际舞台、与工作人员相处、文革中力挽狂澜、在三○五医院工作到最后一刻的经过娓娓道来,展示出他的睿智风范、品格气度,以及他的风趣幽默、亲切随和。
《实话实说西花厅》通过第一人称讲述和第一手影像,让我们眼前的甩恩来更加生动、更加真实。走进红墙,走近真实,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折射出周恩来伟大的人格魅力,并再现当年的风云岁月。
第一章 共和国总管家
康世恩(曾任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水静(原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夫人)
吴冷面(曾任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后兼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赵行杰(1954年9月至1961年8月任周恩来卫士)
余秋里(曾任国家计委第一副主任、主任,国家院副总理)
第二章 亮相国际舞台
李越然(原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姚力(1953年至1957年任周恩来办公室秘书)
黄镇(1961年4月-1964年3月任外交部副部长)
柴成文(1969年10月至1972任中苏边界谈判中国政府代表团副团长)
赵正洪(1971年任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代表团团长)
第三章 润物细无声
王昆(著名歌唱家)
袁雪花(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
张瑞芳(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胡万春(著名作家)
张水华 于蓝(著名导演、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胡契青(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夫人)
第四章 盛开的海棠花
张佐良(1965年至1976年,任周恩来保健医生)
李琦(1950年至1956年任总理办公室秘书、副主任)
张文健(1956年至1966年在中南海警卫处任科长、副处长)
徐熊(时任新华社记者)
周尔萃(周恩来堂弟周恩硕之子)
周保章(周恩来堂弟周恩彦之子)
周保庄(周恩来堂弟周恩彦之子)
张佐良(1965年于1976年任周恩来专职保健医生)
邓颖超
第五章 “救火队长”撑危局
童小鹏(1958年至1976年任周恩来办公室主任)
穆欣(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员)
谭启龙(曾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济南军区第一政委)
金城(曾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傅崇碧(曾任北京卫戍区司令)
成元功(1945年8月至1968年3月曾任周恩来警卫战士)
雍文涛(1966年8月任北京新市委中学文化革命委员会主任和新市委书记)
商振普(1961年至1976年任周恩来卫士)
杜修贤(新华社高级摄影记者)
吴德(1966年至1972年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兼北京市市长)
第六章 特殊的病房
周秉德(周恩来胞弟周同宇之女)
张佐良(1965年至1976年任周恩来专职保健医生)
高振普(1961年至1976年任周恩来卫士)
周总理亲临大庆视察。他握着钻工满是油污和泥浆的手和蔼地说:“没关系,我也当过工人。”他肯定了大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肯定了大庆注意取全取准资料、按科学态度办事的做法。
周总理第一次到大庆视察,正是大庆艰苦创业、进行会战的1962年。当时,大庆全体干部群众住牛棚、干打垒,以5两粮加野菜保三餐,进行着艰苦的油田开发建设。
6月20日。余秋里同志和我专程赶到齐齐哈尔迎接周总理。晚上,在开往大庆的列车上,周总理和同来的邓大姐听取了关于大庆会战情况的汇报。汇报一直持续到深夜1点多钟,陪同总理的同志见时间太晚了,劝总理休息。总理笑笑说:“年纪大了,更应该多做工作啊!”
6月21日,千里油田。碧空如洗,芳草萋萋。10点30分,总理乘坐的客车缓缓开进萨尔图车站。周总理敏捷地走下列车,与在站台上迎接的会战指挥部领导同志和干部群众紧紧握手,并深情地说:“同志们辛苦了。”我们请总理先休息一下,总理说:“时间不多,要抓紧在大庆多看几眼。”
周总理和邓大姐首先来到正在打井的1202、1203钻井队。周总理健步登上钻台,和工人们一一握手问候。当班工人见自己手上满是油污和泥浆,不好意思地在衣服上猛擦,总理主动上前紧握钻工的手,和蔼地说:“没关系,我也当过工人。”接着他又亲切地和围在身边的同志拉家常:“多大年纪了”,“当了几年钻井工人”,“老家在哪里”,“冬天野外钻井冷不冷,穿的工服暖不暖,爱人接来没有”……他一面细心询问,一面耐心倾听大家的回答,不时深情地点头,发出爽朗的笑声。当总理听说国产钻机性能还不错时,非常高兴,一再鼓励我们要再接再厉,多打井,打好井。这时,总理看到一位柴油机司机坚守岗位不能站到近前,他马上从司钻操作处很窄的地方挤过去,一把握住司机那满是油污和老茧的手。那位司机激动得久久不肯松手。快要离开井队时,总理听说钻井工人想和他合影留念,便伸出两个胳膊,搭在身边的两位老工人的肩上,留下了难忘的镜头。接着我们陪同周总理来到大庆首先创立岗位责任制的试点单位北二注水站。总理详细地看了贴在墙上的各项岗位责任制度,边看边点头说:“好,你们这样做很好。”总理发现泵站流程图没有填写绘图时间,就嘱咐:“要把时间标上。”邓大姐也补充说:“记上日期,别人看着明显。”总理还对化验员意味深长地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啊!”
从泵房出来,陪同人员示意总理时间不短了。总理说:“来一次不容易,多看看高兴啊!”总理又来到附近的职工宿舍、食堂。在食堂,总理和炊事员握手、问候,还拿起锅盖,用勺子搅了搅正在煮着的红高粱米粥,又亲口尝了尝另一个锅里的菜汤,深情而又体贴地对炊事员陈玉珍说:“你们很辛苦啊!”陈玉珍回答说:“不辛苦。”周总理环视了一下周围的同志们说:“艰苦是一个事实,说不艰苦是假的,人家卡我们的脖子要债,又遇上自然灾害,现在确实存在困难,但我们只要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将来一定会好起来的!”
从食堂出来,总理一回身发现200米外一位家属从地窝子里出来倒垃圾,就朝地窝子走过去。我们劝总理不要下去了。总理却一个劲地向前走。家属杨德群又激动又担心。她对总理说,里面又黑又暗,首长就别进去了。总理说:“你们能住,我就能进。”周总理弯腰走进地窝子。在地窝子里总理深情地端详着躺在土炕上刚刚满月的孩子说:“同志们现在生活得确实很艰苦,但将来一定会好起来!”这时,照相机留下了总理走进地窝子的难忘镜头。
总理来到大庆视察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油田上传开。但国事繁忙的总理,当晚就要离开大庆了。人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萨尔图车站,秩序井然地为总理送行。在余秋里同志陪同下,总理上了火车后,又再次下来,频频向群众挥手告别。
这次视察,周总理充分肯定了大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肯定了大庆注意取全取准资料,按科学态度办事的做法。对大庆结合实际情况。分散建设居民点、工农村也很赞扬。他热情地对我们说,像大庆这样的矿区,不搞集中的大城市,分散建设居民点,家属组织起来参加农副业生产,可以做到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对生产、生活都有好处。以后总理又把它概括为“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形成了大庆矿区的建设方针。
“你们很辛苦,整天和油、泥打交道。这是你们的光荣啊!”周总理带头为石油工人鼓掌。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受总理鼓励来到大庆,体验生活。话剧《初升的太阳》获得成功。P14-17
访问加纳前夕,加纳发生了谋剌恩克鲁玛总统案件。从政治上大的方面着眼,周恩来冒险前往。在突尼斯停机加油,不料停机加油升级为正式访问。
——黄镇(1961年4月至1964年3月任外交部副部长)
“我今天特来和你商量,能不能再增调两亿斤粮食,支援中央,救救燃眉之急。”共和国总理也有难处。
——水静(原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夫人)
“我是总理,我应该也必须多做些具体的事,好让毛主席、少奇同志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些大的问题。”斯大林逝世,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的一次看到总理落泪。
——李琦(1950年至1956年任总理办公室秘书、副主任)
“你们要揪斗陈毅,我就站在人民大会堂门口,让你们从我身上踏过去!”听说一伙人扬言要拦截陈毅的汽车,周总理连续18小时吃不下饭,心脏病又犯了。
——傅崇碧(曾任北京卫戍区司令)
日理万机的周总理被告知患了癌症。在医疗小组的反复劝说下,他决定住院。6次大手术,8次小手术,谁能知道周总理要忍受多大的痛苦?
——高振普(1961年至1976年任周恩来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