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一开篇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极高明的境界:“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我们处事立身,关键是在认识到“天之所为”的情况下,如何去尽我们的“人之所为”。
作者自在出入于佛道之间,以禅宗公案参解庄子寓言,别开生面,深得道家与禅宗三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禅说庄子(3大宗师)/国学普及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冯学成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宗师》一开篇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极高明的境界:“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我们处事立身,关键是在认识到“天之所为”的情况下,如何去尽我们的“人之所为”。 作者自在出入于佛道之间,以禅宗公案参解庄子寓言,别开生面,深得道家与禅宗三昧。 内容推荐 全书围绕“大道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大宗师》的核心主题,阐释了道家哲学的精髓,并为读者开启了入道与修道的门径。作者自在出入于佛道之间,以禅宗公案参解庄子寓言,别开生面,深得道家与禅宗三昧。 目录 第一讲 天之所为与人之所为 把人跟天的界限分清楚 庄子最推崇的境界 一面是已知,一面是未知 我们为什么要“养不知” 谅你虾跳也不出塘 道家哲学是对生命的礼赞 你一分钟以后想什么 庄子点出的人类困境 画圈圈与跷跷板 第二讲 古之真人的精神境界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真人的第一重境界 从睡觉到吃饭的功夫 贵人金口不常开 你的呼吸能达到脚后跟吗 耆欲深者天机浅 古之真人的生死观 乾坤一室须何怨 老天爷不会听你的指挥 给古代真人看看相 圣人也要与时俱进 从事功上看真人的高深境界 品尝自受用三昧的滋味 孤鹤闲云与利乐有情 与真人打交道的感觉 你的道气从哪里来 大道无门任出入 当生则生,当杀则杀 君子以厚德载物 做一个行者最舒服 知其一,万事毕 第三讲 善生与善死 命到底是什么东西 直教人生死相许 从取舍与起居中谈养生 不要随便践踏好因缘 相忘于江湖 但尽凡情,不求圣解 只怪老天爷把我生下来 实践庄子学说的禅师 藏天下于天下 转自己归山河国土 参万化而无穷 享受一下大道之美 第四讲 得道的人是怎么样的 大道的情与信 知之浅矣,不知深矣 把握自己内心的道 大道可传而不可受 怎样走出修行的陷阱 德山禅师的底牌 造物主的妈妈是谁 大家都来看星星 第五讲 入道与修道的门径 学道最要命的问题 圣人之才与圣人之道 真正的师家手眼 要以活法给予人 我们的心就是这个样子的 万花筒中看大干世界 寒暑到来如何回避 修行见道的次第 第六讲 在天地这个大冶洪炉中 造化在我们身上的表演 道人是如何探病的 彻法源底的感觉 请不要干扰造化的运行 生死就跟睡觉一样 第七讲 方外之士与方内之士 庄子与《金刚经》 道人相逢唯一笑 借孔夫子之口唱戏 老和尚下辈子到哪儿去 身体这个臭皮囊 看蝉是怎样脱壳的 修行全凭一点道气 放不下,担取去 修道要甘于做小人 第八讲 勘破人生之大梦 不妨找找梦游的感觉 把对生之贪恋去掉 劫火洞燃,大千俱坏 今日方知我是我 你是醒着,还是在梦中 第九讲 逍遥于造化之中 当儒家遇见了道家 何处是你的容身之处 意而子的争辩 高举绝圣弃知的旗帜 上帝说要有光 虚云老和尚的对联 第十讲 坐忘与命运 孔子师徒谈修炼 公则通,不公则不通 跟着庄子学打坐 《庄子》与印度沙门思想 共春风,物我何差 好好端详自己的命 试读章节 一面是已知,一面是未知 庄子开宗明义地说了“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后面又进一步进行解释,说“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他采用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把答案告诉我们——什么叫“天之所为”?就是“天而生也”,就是那些属于天道的、自然的,属于造化运行的、宇宙的演化的等等。用孔夫子的话来说,就是“天何以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天地宇宙的整个自然的运化,就是天之所为,就是天而生也! 那么“人之所为”又是什么呢?庄子接着自问自答道:“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什么叫“知之所知”?这个在认识论里,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婴幼儿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但是在家长的呵护下,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进入社会,他的“知”是慢慢形成的。这个“养”字简直妙不可言,为什么呢?你想一下,一个刚生下来的婴儿,到了大学毕业,他需要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这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你说他是在学还是在养?中国字的确很微妙,这个“养”给人的感受就是自然而然地积累,而“学”则是有为、有心地去吸取。如果离开了“养”字,这个“学”就像皮影戏一样的,是没有灵魂、没有血肉的。 道家学说的圆融之处、高明之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还把生命与精神融为一体。它很重视生命的形式,在生命的形式上谈精神、谈认识。生命是本,精神是本,而知识、认识是用,是末!这个在我们上一篇讲《德充符》,讲到神与形的关系的时候,已经说得很多了。所以,人之所为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看到人类社会的一切,哪样不是人之所为呢?不管是意识形态也好,不管是经济基础也好,总之市场经济、科学技术,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之所为。这个人之所为,也是由小到大,慢慢集聚、积累起来的,或者说就是被养起来的! “以其知之所知”——知来源于智,这个地方体现出了心与境的关系。作为一个人,他要获得知,就要借助于心与境,以心去对境、去了境,并从境中取得反馈。这样,他才能形成一定的知识、一定的经验。在这个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以养其知之所不知”,就逐渐地扩大他“知”的半径。 这里面还有一层关系要说透。譬如我们这个黑板现在还能写字,如果已经满了,就只有擦掉,然后再写。一张空白的黑板就是“不知”,写了的就是“知”。庄子在这个地方所说的“养不知”,一般人是不懂得“养”这个“不知”的!都是因为自己有“知”,所以就飘飘然的、得意洋洋的,自以为了不得!所以禅宗里面,包括老庄里面,它经常讲的是绝圣弃知,也可以说是绝圣弃智。其实这就是要我们养这个不知!这个不知实际上就涵盖了道家常说的道,佛法里常说的真如。所以禅宗里边爱说一句“不知最亲切”。在修学中,我们就是要守住这个叫做“不知”的空瓶子,这样才好装水,满瓶子就装不了水了。所以这个“不知”,就是个真正的无底洞!只有无知,才有对知识的最大容量的盛放!它是一个巨大的、半径无穷的大容器! 所以人之所为,在道家学说来看,最高明的是什么呢?是“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知之所知,并且还在不断扩大这个半径,这个半径和未知是对立的。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已知的半径越大,所接触的未知空间也就越大,已知的半径越小,所接触的未知的空间也就越小。 但是人类在知识上、在理性上,永远都处在这个矛盾之中,一面是已知,一面是未知,也就是无知,无论我们怎么发展,都要面对这个永恒的话题,除非我们成佛了,得了大圆镜智,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大圆镜智是什么呢?简单点来说,就是只有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我们谁也没有资格成为上帝,所以对人而言,这个是“决定见”。我们永远都处在已知和未知的十字路口,无论你怎么样,哪怕成了菩萨,你还是一面是已知,一面是未知;对待过去是已知,但是对待未来我们永远是未知,对明天永远是未知,这就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矛盾。 很多人面对这样的矛盾,焦虑、烦躁,行为失常,引起社会的种种不安。对一个道人而言,明白这个道理,承认这个道理,就可以“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这里面,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把已知的东西全部洗去。用老子《道德经》的话说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学日益”,做学问要多多益善;“为道日损”,为道呢,要损去它。“损之又损”,就是把它减去,做减法。“以至于无为”,这就是为道。 P5-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