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对话,为何心理治疗师与患者间的对话显得如此神秘?心理治疗师又是如何做到“话”到病除的?
《心理治疗师的问答艺术》试图引导心理治疗的初学者们了解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言行所蕴涵的意义,以及此时此刻的治疗场景中应如何表达具有治疗意义的言谈举止。全书共17章,从初次接触来访者,建立治疗联盟,采集生长发育史,形成治疗方案,解决治疗困境,移情一反移情,一直到治疗结束的全过程,以及治疗设置,电话访谈,迟到与爽约,保密原则,药物治疗等注意事项都做了详尽的描述,作者还根据心理治疗的常见实情,在书中模拟出一个个案例。
同样是对话,为何心理治疗师与患者间的对话显得如此神秘?心理治疗师又是如何做到“话”到病除的?
本书将为你解答。这是一本心理咨询与治疗指导用书,融“心理学”与“语言艺术”于一体,引导心理治疗师在访谈中说什么、为何说、如何说;内容覆盖从预约来访者到治疗终止的心理治疗全过程。
本书巧妙地将心理学知识融入治疗实例,根据心理治疗师的咨询实践模拟各种情形的对话场景。独特的对话设计、正反例证的运用使您在工作实践中可以轻松理解和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技巧。
“你好!我叫萨利·甘恩,初级保健医生让我给你打电话。我有意接受心理治疗。你能给我回电吗?我的电话号码是555—2121。”
在给萨利回电之前,我不得不承认,接诊第一个病例,我是多么焦虑不安。当时,是我刚独立工作的第二天,一时还难以适应治疗师这一角色。结果,我出现了躯体反应——急性胃部不适。
类似的躯体化反应还有血压突然升高导致的面部潮红。有些同事为克制这些反应就在治疗与研讨间隙浮光掠影地浏览大量心理治疗书籍。而有位同学则表现得异常平静并自负,说:“心理治疗不就是凭直觉嘛!我相信自己的直觉,我想我为任何人治疗都不在话下。”诸如此类。
一般而言,大多数初学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与焦虑。为了平复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如上所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督导们初涉治疗行业时,或许也有类似的焦虑体验,然而,随着治疗技能日臻娴熟,他们也许会逐渐淡忘以往那些经历。另一方面,适度的焦虑可激发人的潜能。当感到焦虑时,我们建议您首先承认焦虑,然后向颇有同感的同事倾诉,从中获得支持。若一开始就极力否认,则往往适得其反。
承认自己的无知,这种谦逊的态度本身就对患者帮助极大。心理治疗本来就是一个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治疗师的职责就是令患者将其内心体验和盘托出。假如您能认真倾听患者的回答,您问得越多,双方对问题的理解就越深入。这与案例讨论一样,您问督导的问题越多,您对案例的了解就越多。自以为是或不屙一顾,这种浮夸的作风对于治疗有百害而无一利,当您确需指导却仍踌躇不前时,则危害尤甚。
开始学习心理治疗时,想到患者耐着性子接受我的治疗,而不另寻更有经验的治疗师,我就感到愧疚。我的许多朋友均有同感。而这恰恰使我们对待患者更加认真负责,正如麦斯纳博士告诫我们实习生时所言,初为治疗师者常会有出人意料的表现,叫人不可小觑。人云:“作为实习医师的首批患者,是幸运的。”是的,的确如此。
做一名实习医师的患者,既可从热情而富有同情心的治疗师处得到热心与细心的服务,同时通过督导,也可获益于资深治疗师。实习生若能将之有机地结合,并排除理想主义与乐观主义的不良影响,就可为患者提供周到、有益的治疗。我甚至听到患者为有幸成为治疗师的首位病人而高兴和自豪。
在此,我们向您推荐一种能有效缓解初次访谈紧张感的常用应对机制。面对新患者,您只需记住:对方肯定比您更紧张。他/她长期遭受情感困扰,需要多大的勇气才决定将自己托付给一个陌生人。寻求治疗也许是数周或数月辗转反侧后的孤注一掷。对于治疗师而言,无论治疗多么错综复杂,多么令人焦虑,但只要理解患者内心的感受,就一定会唤醒同情,恢复镇定。
也许读者暗想:应答电话有什么复杂的,有必要用一章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吗?对此,我们略做说明。给一个潜在患者回电,常被视为第一次临床互动,这也是治疗师向患者展示治疗关系特点的首次机会。治疗师既要重视患者的需要,同时,又必须遵守明确而严格的职业界限。基于这种考虑,甚至回电的用词都应字斟句酌,因为这将设立治疗关系和将来访谈的基调。
那么,该如何回复呢?
首先,我对萨利的居住细节一无所知。她也许独居,也许与他人或父母共用一部电话机。她是禽将其求治决定告诉了同住者?我亦无从得知。在这种情况下,回电留言就有必要慎重斟酌。
为了替萨利保密,留言不宜给人留下“心理治疗”的口实。访谈可代之以“约会”或“见面”。考虑到与萨利未曾谋面,在称谓上应相对正式些——“萨利·甘恩”或者“萨利·甘恩女士”。
第一次电话留言,我更愿只报姓名(“苏珊·班德”),而不带职业称谓(“苏珊·班德医生”),我感觉这样比较随和。有些医生对此有不同看法,他们强调使用职业头衔。以上两种观点均有优缺点。一方面,如果在电话里以较正式的称谓称呼对方,那么,报上自己的职业头衔,似乎更能前后呼应。但另一方面,我无法预知谁将听此留言,“医生”这个字眼有可能引起他人的好奇与猜疑。而不说明身份(“苏珊·班德”而非“苏珊·班德医生”)、不具实质性内容的留言则可避免猜忌。因此,除非对患者的居住情况比较清楚,否则,为保护患者隐私,我宁愿有过之而无不及。P3-5
目前,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正日益普及,获得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专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也日益增多,如何能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于自己的日常咨询和治疗工作中,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译著《心理治疗师的问答艺术》的出版,无疑为满足这一需求提供了一条有用的途径。
操练武功者十分推崇习练武艺要从“有形”到“无形”,即初习武功者,应模仿师傅的招式,亦步亦趋,或出拳,或起脚,须丝丝入扣;而武艺渐成者,常需“忘却”武术套路的形式,熟习各种招式的要领后,在现实搏击中闪、展、腾、挪,浑然天成……学习心理治疗亦然。将心理治疗的理论、技巧、典型案例的经验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治疗实践,形成与自己个性特征、世界观相符的治疗风格,是每个初涉心理治疗实践者所向往的境界。《心理治疗师的问答艺术》试图引导心理治疗的初学者们了解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言行所蕴涵的意义,以及此时此刻的治疗场景中应如何表达具有治疗意义的言谈举止。全书共17章,从初次接触来访者,建立治疗联盟,采集生长发育史,形成治疗方案,解决治疗困境,移情一反移情,一直到治疗结束的全过程,以及治疗设置,电话访谈,迟到与爽约,保密原则,药物治疗等注意事项都做了详尽的描述,作者还根据心理治疗的常见实情,在书中模拟出一个个案例。尽管这些模拟的案例似有人工雕凿的痕迹,但这对学习和掌握访谈中的动力学却是再好不过的了。
本书的第一作者是位资历不深的心理治疗师,她与她的老师合著了这本书:书中所描写的常见失误主要来自第一作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而第二作者与之呼应,提供了许多良好的治疗例证和督导过程。我们在翻译此书时,我的学生钟慧也刚完成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研究生学习阶段,止经历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她负责对全书的翻译与各章节的统稿。在此基础上,我统筹安排书中的理论取向和各章的节奏,并负责全书译文的审校。这种与原作者相似的经历,使我们在整个翻译工作过程中,能感到一种与原作者的默契,对内容也有一份特殊的领会,相信具有类似经历的细心的读者将不难体会到这种默契。
李鸣
2007年春于苏州
人类不断推进心理卫生领域的知识向纵深发展。伴随精神药理学、神经科学、神经影像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人类生理与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些认识所带来的崭新的治疗方法,更为倍受煎熬的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然而,无论我们对大脑功能的认识多么深入,都无法穷尽对人类心灵奥秘的探究,因此,心理治疗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治疗师的成长历程复杂而艰辛,但也催人奋进。尽管初出茅庐时举步维艰,可只要持之以恒,就终能拨云见日,感悟治疗的真谛。有朝一日,您将独挡一面实施治疗,此时,即可纵览治疗全过程,认真审视自己的“言”与“意”,并能适时寻求督导。
我们竭诚为初学者剖析治疗师言谈举止中所蕴含的意义,并努力提供有效开展心理治疗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当然,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基于治疗师的善解人意——对自己,也对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