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命之重(中国百位诗人献给汶川的100首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茶居//萧何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5·12”汶川大地震100天之际,海峡文艺出版社推出纪念诗集《生命之重——中国百位诗人献给汶川的100首诗》。

《生命之重》由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高洪波担任名誉主编,谢冕、孙绍振作序。收录了100位中国诗人以汶川大地震为主题,用悲痛与感伤、感动与震撼写就的100首诗歌。其中的许多诗作者,经历了灾难的现场,也有许多是在灾难发生后,随中国作协作家团进入灾区的,因此,他们的“目击”和“叙述”更加的动人心魄。从诗歌简短的文字里,不仅表现“灾难”,表达“哀思”,更叙述“救援”,看到“希望”。

内容推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地动山摇,山体滑坡,房屋倒塌,无数鲜活的生命瞬间被埋在瓦砾之中……一时间举世悲痛,哀歌动地!

100位中国诗人,100首诗歌,用悲痛与感伤,用感动与震撼,用文字的锤子、灵魂的利刃,描述了这一场千年不遇的空前灾难。不仅传达了旷世的悲情,表达了无尽的哀思,更叙述了关怀:友爱、亲情,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与生命的坚强不屈。

这是地震的废墟上绽开的感天动地、不畏苦难的诗之花;是中国老中青三代诗人记录这一重大灾难的全面而真实的文本。

目录

2008年5月12日,大地摇晃

 2008年5月12日,大地摇晃/靳晓静

 像邱少云,像碾路机/凸凹

 在这个时候/安遇

 乡音/罗铖

 日记片段:成都,2008年5月12日一20日/哑石

 请允许我唱一首破碎的苕西/林雪

 哀歌/何小竹

 一个诗人的悲伤和感动/梁平

等着,我们来了

 记住汶川:14点28分/李小雨

 瓦砾中的中国/汤养宗

 在废墟下唱歌/金晓

 以父亲的名义/阎志

 等着,我们来了/柯健军

 挖掘啊,我们挖掘/刘立云

 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叶浪

 地震现场,胡锦涛速写/张新泉

 他和孩子/李瑛

 总理/庞壮国、

 旗帜永远守望着光明/海顿

 向天空敬礼/潇潇

 从灵魂的高空跃下/哈雷

 “让我再救一个!”/荣荣

 就在那一刻/宁建

 “我们都是汶川医生”/安琪

 大爱啊,也许只是一滴……/叶延滨

 汶川,你听我说/吉狄马加

 汶川挺住/柯平

 生死不离/王平久

回不去鲜花盛开的五月

 国殇:5·12之祭/余笑忠

 泪水让我们变得干净/姚风

 大地震/张玉明

 灾区长镜头/韩作荣

 废墟/冉冉

 轻些……/大卫

 当爱人离开/宋子刚

 揪心之日/毛子

 数学课/阳飑

 “地震伤”/庞培

 绝对之诗/曹疏影

 哭亡灵/周瑟瑟

 明天/李小洛

 献给汶川地震中的生者和死者/小海

 把三尺之上的圣洁归还给你/佟为韬

 长祭/大仙

 收信人地址/陶文瑜

 经验达不到的地方/张漫青

 无声而泣/李轻松

 补充缺口/刘川

 夜歌/谢湘南

 难/师永刚

 汶川的油菜熟了/江非

 告别书/谈骁

 来不及向你们告别/东荡子

今夜,写诗是轻浮的……

 今夜,写诗是轻浮的……/朵渔

 今夜,又多了一个可耻的人/谢宜兴

 哀歌/张执浩

 五月的悲伤/何三坡

 绝句:南丁格尔/叶丹

 请默哀/张作梗

 怎么可能不悲伤/沈浩波

 为汶川地震写下的/潘维

 你在长江边散步的时候会不会遇见岷江漂下来的灵魂/小引

 人民/王家新

 请原谅我的沉默/画眉间

 回答/曹卫平

 5·12。断章。 (节选)/黑枣

 我体内有全部的废墟……/沈苇

 救援队哀歌/苍耳

 地震中想/杨黎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苏善生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黄芳

 亲爱的妈妈/苏浅

 永远的乳汁/胡茗茗

 废墟里的小手/弥赛亚

 手和笔/刘春

 废墟中,一本染满鲜血的字典/老铁

 染血的课本/高洪波

 一只美丽的发卡/谭延桐

 队礼/安卡

 你才5岁/小蚕

 断肠十四行/孙谦

 哪有这么近的往事/伊路

 群星之外/黄礼孩

 北川的鸽子树/韩静霆

 天堂的路上/亿万阳光

 让我为你擦干眼泪/金波

 手拉手一个跟紧一个/马莉

 他们都比我更应该活着/老巢

有妈妈做的晚饭,我们就还有明天

 灾难中的生物/吕约

 此生此地/稻菽

 之后/灯灯

 祷告/子梵梅

 大地的伤口/唐兴玲

 今夜万籁俱寂/谷禾

 今夜,我们点起蜡烛/远人

 沉默/李以亮

 5月19日的月光/王小妮

 如果我们还有屋檐/丁燕

 幸存者/郑玲

汶川恋歌

 汶川恋歌(长诗)/潘漠子

编后记

试读章节

5月12日

往光华校区赶,天,越来越黑。

大地仍不时摇晃……

急死人了!孩子妈妈的手机根本打不通。

借同事小灵通,打通座机,

又根本没人接听!

大约18点,终于收到孩子发回的短信:平安。

心里那根要命的绳索,

才缓缓放松些。

孩子,爸无法马上赶来照顾你,请原谅!

我们相距几十公里,

奶奶太老了,我得守着她。

我相信,你和你妈妈,会勇敢、冷静。

5月12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话,我早熟悉,

有时还得意洋洋据此论述某些“哲理”。

今天,仅仅几分钟,

曾经鲜活的世界,因此消失——

地动天摇,惊骇莫名!

心中的某些东西,也消失了。

现在,守着年迈母亲,又

想起这话,挤在西财堆满人的操场上。

冒着微雨,我真想对星空

大声叫嚷:去你妈的!去你妈的“哲理”!1

5月13日

太惨烈了!!!映秀、漩口、汶川县城,

我都去过,大约十年前。

那时,曾在心里暗自赞叹她的美:空气澄甜,

山水畅然,仿佛一块轻轻呼吸的古玉……

可现在,她,她是一片废墟!

谁也无法进入的、被硬生生挤碎胸腔的废墟!!’

山水之美,难道就是为毁给时间看?!

北川,我过去没去过。

现在报出的死亡人数已达七千多!

还会增加的!!恐怖地增加……

我想重新定义加法:一加一小于零点五,

二加二小于一……数千加数千,

数万加数万,也一定不能超过一百……

世界与美,难道总执行着错误的算术?

5月13日

周围的一些博导们,开始

抽着名烟,喝着茶,

(眼神中,不时闪过恐慌)

讨论天灾的哲学意义、国际影响……

他们都曾是我很好的朋友。

突然,我开始厌恶他们,

说不出理由。

我扭头离开他们,来到离学校最近

的采血点,献200毫升血。  足足排了4个小时的队,

队伍中,大多是年轻人,甚至

有的看起来还嘻嘻哈哈的,

(雨中,有一对恋人还站着接吻)

显然不严肃。我得承认,

今天,我真的、真的更喜欢他们。

5月13日

主要是听着交通广播电台了解一切。

大家都呆在屋外。天黑了,

操场上简易帐篷里亮起微明的灯。

雨越下越大……我认识的人

都哭过……有一瞬间

我觉得:那些被压在瓦砾下的孩子们,

真的一直在注视着我们!

似乎还努力说着什么,譬如:

宽恕这惊慌的世界,宽恕

现代科技面对泥石流、塌方时

让人揪心的卑微与无能——但我内心

实在是想骂娘啊!有一种痛,

可能会终生贯穿我:我很幸运……

5月14日

安排好老母亲。赶到几十公里外

看望女儿和她妈妈。

汽车上,我做了个奇怪的梦,醒来时大汗淋漓的。

心里,有种冰凉的东西沉积下来。

刚见面,14岁的女儿

就扑进我怀里,号啕大哭起来,泪水

很快湿透了我的衣领:

“呜呜呜,那些娃娃好惨哦……

呜呜呜……那些娃娃……呜呜呜……”

紧紧抱着女儿。就这样吧,

孩子,爸爸不想在你面前稀里哗啦流泪,

但希望你默默记住:世界与人,

人与世界,都有孤单、狂暴的一瞬……

5月14日

学校来电通知明天复课。

人群中有各种传言:水污染,更大余震……

我想,这场灾难,究竟要多久

才会从人们心里渐渐淡去呢?

也许永远不,也许很快。

唐山大地震,距今32年。

32年,在人类史上算多长?

对于自然史,够不够得上一瞬?

女儿更单纯,一再追问我

我们可以为那些娃娃实实在在地

做点什么。我告诉她

爸爸也在想这个,除了捐钱、捐物,

做志愿者……但实际上,我

感到多么无力啊,言辞脆弱,

双手无比困顿……但人们啊,  一如那些漫画书上的兽界战士

会一浪浪涌来,带着罪业、悲伤与热忱。

5月15日

有什么力量能让浑水纯净?

有什么生命

能在被压断脊骨72小时后依然坚挺?

有什么语言,不是炫耀,

不是煽情,却能丝丝入扣地

传递我疼痛的心跳,

并在废墟深处,撑起一片绿荫?

女儿,当了一天志愿者。

她的指纹,覆在伤员盖着的棉被上。

她做的事很小、很微弱,

她比昨日沉默……

电话里,我触摸到那种静。P8-12

序言

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或是因为召唤,或是因为期待,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悲哀。人民需要诗歌宣泄苦难,人民更需要诗歌安慰心灵。

记得那年,那个寒雪凝冰的冬天,人民的心头压抑了过多的悲愤和苦难,终于找到了诗歌这个喷火口,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悲壮的抗议。那次诗歌集会,因为促使并最终宣告了一个动乱时代的终结,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不泯的记忆。

这次则是由于一场千年不遇的空前的灾难。人们永远记住那个可怕的时刻——2008年5月1 2曰14时28分,突然的天崩地裂,造成了波及川、渝、陕、甘、滇几个省区数十万人伤亡、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的大惨剧。一时间举世悲痛,哀歌动地!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它在第一时间里传达了旷世的悲情。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生命之重》,以及为数众多的、以汶川大地震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和诗集。地震发生之初,当时的焦点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灾区,并在废墟中抢救生命。人们的心头只有一句话:“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而这就是那首瞬间传遍中国的《生死不离》中的动人的诗句。

与此同时,一首题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也在亿万人人群中流传,人们泪眼模糊地互相传递着那令人悲痛的母子对话——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地走……

即使是此刻,当我在复述这些诗句时,我还是忍不住哀伤的泪水。我们流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表达了我们内心的痛楚和悲情。我们感动,是因为这些诗歌重新走向了广大的人群,走向了人们共有的关怀、友爱和同情。灾难使诗歌重温了人性与亲情这些永恒的话题,当然也有政治,而政治正是由于完整而鲜明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而显得崇高了。

灾难也唤起了人们对已经变得陌生了的诗歌使命的记忆:传单,号角,警世钟,甚至止疼药。诗人说,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己的悲欢变得虚弱而且渺小了。诗人还说,以往我们太注意怎么写,而且也太不注意写什么了。当然,怎么写是诗学的,而写什么是伦理的,但要是写什么出了误差,怎么写最后也要失去意义。这话看来有些陈旧,而陈旧未必就是错。

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为诗人提供了调整写作姿态和重新体认诗歌使命的契机,于是,在地震的废墟上绽开了感天动地的诗之花。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给我们以极大的欣慰。

2008年6月24日,于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后记

我们和大地有多大的距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时刻自我拷问的。“5·12”汶川大地震,把这个问题极其惨烈地砸在了我们每一个人面前——你不回答,或回答不出,或答非所问,都难免被某种罪感所纠缠。

这不仅是对当下诗歌现实的质询,也是对整个当代诗学的审视,更是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伦理、心灵品质和美学趣味的探问:在大地面前,我们有多少的想象力、创造力,有怎样的诚挚、悲悯与体贴,而无愧于作为“大地赤子”的精神身份和作为“人”的身体。今天面对大地苦难,我们被触发的,是加入大合唱的冲动,还是语词宣泄的快感,抑或是人性善根的萌醒?毫无疑问,由这一沉重的苦难(大地苦难,家国苦难……)带来的生命悲情,已深深卷入了我们当下的生活,也必将持久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情感、思考与写作。

所以,当考虑做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便为之定下了这样的调子:既是一个优秀的诗歌选本,也是一份真诚的生命见证——首先必须强调诗歌本身的品质,同时兼顾题材的尽量丰富和作者的广泛性。5月20日左右,我们即开始了这项工作,通过各种媒体,包括主要报刊、诗歌论坛、诗人博客等,阅读,选择,比较——既有相似题材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也有同一诗人不同作品的比较。我们的想法是,选100位诗人的100首诗;同时考虑整本书的构成与布局,使这100首诗在不同的场域中有一种相互的呼应和整体上的推进感。我们不急,不“抢新闻”,我们期待更多的好诗进入我们的视野。从初选到定型,六易其稿,不断调整,不断地删与增,最终形成这样一个大体的格局:现场,救援,哀思,反省,招魂,祈福,恋歌——我们借助其中的诗题或诗句予以命名:“2008年5月12日,大地摇晃”,“等着,我们来了”,“回不去鲜花盛开的五月”,“今夜,写诗是轻浮的……”,“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有妈妈做的晚饭,我们就还有明天”,“汶川恋歌”。总为七辑,对应于整个大事件的不同侧面。除最后一辑是独立的一首长诗外,各辑当中都注意到题材的自然转换和抒情方式的渐次变化,以使其有一个内在的贯穿之气,而不是一个个作品的组合堆砌。

编辑这个选本的过程,是我们面对灾难炙烤、体验生命之重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反思“灾难面前诗歌何为”的过程,更是我们检视心灵、丈量心灵与大地的距离的过程。当诗歌被证明是一项心灵的事业以后,所谓生活,所谓时代,所谓灾难,都必须经由诗人的心灵的发现与打开,才可能成为诗的事实,才可能实现诗对现实(历史)的去蔽和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灵的废墟与现实的废墟一样可怕,一样令人痛苦。

当大地撕裂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心灵有更大的撕裂。此时是我们的心灵与大地的相互卷入、相互扎根、相互打开。这大地,是我们身体的栖息处和灵魂的疗养谷,而这些关于大地的隐喻都只有落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转化为人的精神源泉:我们所在的大地,即我们的生命本身,即诗歌本身。那么,我们的愿望是,这个选本在以诗歌的形式记录“5·12”汶川大地震在这片大地上留下的撕裂的痕迹的同时,能够成为见证中国当下几代诗人共同的痛与爱的心灵之书。

是的,这是大地的事情,更是心灵的事件。而生命之重,就在于生命自身既包含了对大地的承诺,也承载着心灵的高贵、丰富与细腻。

编者

2008年7月11日

书评(媒体评论)

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或是因为召唤,或是因为期待,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悲哀。人民需要诗歌宣泄苦难,人民更需要诗歌安慰心灵。

——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一个汶川,100首诗,100位中国诗人。无论是生,是死,是爱,是恨,是低吟,是高唱,是饮泣还是呐喊,诗歌都是我们历尽沧桑,心灵最终停留的地方。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