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人之一,并担任首任力学系主任,他亲自为1958级、1959级学生讲授“火箭技术概论”课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对我国近代力学教育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决定整理出版《钱学森“火箭技术概论”手稿及讲义》,并编写《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动见证了钱先生作为教育家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书育人的大家风范。两册书中所体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预见,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钱学森火箭技术概论手稿及讲义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2册)(精)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航空航天 |
作者 | 侯建国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人之一,并担任首任力学系主任,他亲自为1958级、1959级学生讲授“火箭技术概论”课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对我国近代力学教育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决定整理出版《钱学森“火箭技术概论”手稿及讲义》,并编写《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动见证了钱先生作为教育家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书育人的大家风范。两册书中所体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预见,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推荐 《钱学森“火箭技术概论”手稿及讲义》收入当年钱学森先生讲授“火箭技术概论”课程的备课手稿、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密”的《火箭技术概论》讲义,弥足珍贵。作为附录,书中还选录了当年听课学生的笔记,以及近50年后学生重聚回忆的座谈记录。 《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收入钱先生对技术科学、近代力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论述,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建系及教学活动的宝贵资料,给学校领导、教师相关的亲笔书信,以及当年与钱先生共事的教师和当年听课学生的回忆文章等。 目录 《钱学森“火箭技术概论”手稿及讲义》 教学日历表和教员任课表 手稿 附录测验题 附录学生笔记及习题 讲义 附录 中国科大1958、1959级近代力学系校友座谈回忆 编后语 《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58~1964年钱学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活动大事记 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的文章和讲座 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介绍 力学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的基础课 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和外文 196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告的提纲 谈谈工作与学习 近代力学的内容和任务 如何做好“毕业论文” 在近代力学系毕业论文导师会上的发言 燃烧、烧蚀和化学流体力学 论技术科学 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关的部分通信 1962年10月10日致武汝扬 1964年9月29日致刘达 1984年2月8日致陈霖 1984年9月17日致陈霖 1985年1月4日致马兴孝 1985年lO月12日致王礼立 1988年12月8日致谷超豪 附录 1988年11月7日致杨乐 1988年12月26日致李福利 1989年2月14日致陶先刚 1989年12月28日致鲍吉人 1989年12月30日致朱源 1992年9月3日致葛庭燧 1994年4月20日致汤洪高 1994年5月20日致汤洪高 1994年9月4日致柯资能 1996年1月25日致伍小平、虞吉林、夏源明 1996年4月21日致白春礼 1996年6月16日致陶先刚 1997年4月21日致路甬祥 1997年5月2日致虞吉林、伍小平、何世平 1998年3月20日致郭光灿 1998年9月9日致朱清时 2008年1月28日致白春礼 钱学森与近代力学教育 钱学森教授与近代力学教育 附录力学和力学工程系教学计划 关于力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童秉纲 在“钱学森书信展”开幕式上的发言孔祥言 钱学森先生引领我从事科研的人生道路吴有生 身教言教终身受益杜善义 钱老为我国载人航天做出的历史贡献刘济生 回忆系主任钱学森先生纪念科大建校五十周年张瑜 回忆钱学森教授的几件事黄吉虎 与钱学森有关的文献资料 力学系钱学森主任召开教学研究会议 我校召开科学研究工作报告会 中科大庆祝钱学森先生90寿辰 中科院向中科大赠钱学森手稿等校史资料 钱学森先生相关学术著作捐赠我校 《钱学森书信》捐赠我校 我校举办“钱学森书信展” 涂元季先生做客中国科大论坛畅谈钱学森的科学精神 “钱学森书信展”圆满结束 关于成立钱学森著《火箭技术概论:手稿及讲义》编委会的通知 试读章节 中国有句老话:“读书明理。”亦就是明白自然界的规律。掌握自然界的规律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基础。在学校里,它反映在基础课中,亦就是同学们过去几年所学的内容。这些知识如何才算真正掌握呢?就是要提纲挈领地掌握这些内容,能够用一个纲把它们抓起来,能够用几条线把它们串起来。这些内容要了解得最透彻,要明白自然界中什么是行的,什么是不行的。例如由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得出永动机是不可能的。这一结果很重要,它告诉我们,凡是类似于永动机的机构都是不可能的。像通俗刊物上所介绍的问题,打开电气冰箱是否能降低室内温度,我们一看就能判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有电能的消耗,只能散发出热量,不可能降低室温。从能量守恒的观点出发,并不需要对电气冰箱的构造作详细的了解,我们就能做出行与不行的判断了。 过去,我看到老师看别人的论文时,只看看首尾,就能做出评价,判断好坏,自己非常佩服,后来慢慢地,自己亦能这样判断了,这并不奇怪,亦并不神秘。因为在一篇论文的前面,总是介绍了问题的提出,以及说明处理的方法,在末尾,总是介绍所得出的结果和结论。因此根据我们以往对自然界规律的了解,就可以做出判断,行还是不行,合理还是不合理。也许有人说我思想不解放,把自然界规律认为是一成不变的,难道能量永远守恒吗?当然可以这样问。也许将来掌握了更多的事实之后,发现能量是不守恒的,不过亦要依据客观事实来解放思想。如果有人问我太阳从哪边出来,我一定回答是从东方起来,因为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经验的总结。我当然亦不认为这是绝对不可改变的,不过没有其他事实出现以前,我是不怀疑的。同时,亦只有在深刻了解过去的基础上,才能发现新的事物,才能认识新发现的意义。因为有时候你并不是真正的有发现,而是把原有的事物了解错了。 所以掌握理论时,重点应该放在定理的条件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定理才是正确的。例如能量守恒的条件是封闭系统,不是封闭系统,能量就不守恒了。一本好的教科书中,条件都是交待清楚的,我们不仅要掌握定理的主要结论,还应该掌握这些条件,这是认识事物、判断事物的依据。也许你在第一遍学习时,注意不够,现在应该补起来。例如牛顿三定律成立的条件:一是物体运动的速度不能太大,要远小于光速。当速度接近于光速时,牛顿定律不再成立,这是相对论力学所讨论的范围了;二是运动的物体不能过小,在微观世界中适用的则是量子力学。不明白这些条件,则在应用时,就是盲目的。因此,在学习中,必须明确一个理论或定理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时候不能用。对四年级同学来说,可以自己检查一下,好好地复习一下,看看自己到底是否真正的掌握了。 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因果关系亦是很重要的,就是要知道什么问题是决定其他问题的,什么问题是可以决定的,什么问题是不可以决定的。例如问题中有三个未知数,而只有两个条件,则问题是不确定的,因为确定三个未知数,一般需要三个条件。条件多了亦不行,亦要出问题。如果发现未知数和方程数不符合,首先就要从大前提来判断,检查问题的提法和分析,这就是提纲挈领的方法。否则做下去,亦做不出什么结果来的,只是浪费精力和时间。这些问题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是都是决定工作能否成功的前提。 我们进一步以力学作为具体例子来分析。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总起来称连续介质力学,以别于一般力学。其处理方法有类似之处,不外乎三个方面:(1)连续介质不能有空隙,根据物质不灭定律,不能无中生有,亦不能有中生无,这在流体力学中就是连续性方程,在弹性力学中就是协调方程式;(2)介质由于变形而产生相应的应力关系,在固体力学中就是应力应变关系,在流体力学中就是应变率和压力间的关系;(3)动力学方程式,都是牛顿第二定律。其中第一个是运动学的问题,后一个是动力学问题。中间一个是它们之间的桥梁。如果在连续介质运动中考虑到化学变化或电磁场问题,则从能量观点,再加上一个能量方程式,这些就是连续介质力学建立的基础。抓住这些问题,才算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要点,才算掌握了前后因果关系。 其次来看看弹性力学和黏性流体力学之间的相似性质。弹性力学中的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关系,黏性流体中的压力张量和应变率之间关系中,两个基本假定是各向同性和线性关系,因此其间只有两个常数,在弹性力学中是杨氏模数和泊松比,在流体力学中是第一黏性系数和第二黏性系数。有第三个是不可能的,要少一个就必需外加一个假设。这是很有力的,知识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就在于此。 再来说说流体力学,不外乎运动学和动力学两部分。在理想不可压缩流体中,运动学和动力学是分开的,在流场的计算中,不需动力学,只需要运动学知识,亦即连续性方程。只有当计算压力时,才考虑到动力学性质,即伯努利方程式。但是在理想可压缩流体中,运动学就和动力学交错在一起,而不能孤立开来处理了,问题就复杂得多了。这样就会加深我们对问题的了解,在解决问题时才会头绪明确,应用灵活。要学习,就要学这些东西,细节问题记不住是可以查书的,是不是真正懂得,就在这些地方考验出来。当然学习是有过程的,教师亦不能光讲提纲挈领,还要讲具体问题,以帮助你们逐步地、具体地来认识问题。但是通过学习之后,必须掌握这些提纲挈领的问题,它将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来帮助你解决问题。 我没有参加过国内研究生论文答辩。在国外考的就是这些东西。例如应力应变关系,你只要说在各向同性和线性关系假设下,只有两个常数,这就行了。因为解决问题,就依靠这些知识的核心。掌握知识,就是要服务于人类,所以不要死啃书,不要学究气,而要明理,明白道理。P25-27 序言 今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科大)建校50周年。钱学森教授是最早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培养新型建设人才的倡议者之一,也是科大的创办人之一,曾参与科大办学方针、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设置等重要决策的讨论和制定。他亲自创建了力学和力学工程系(1961年5月更名近代力学系),并长期担任系主任。他还在1961年秋为1958、1959级学生汫授“火箭技术概论”,时隔40多年,当时聆听这门课程的同学们对此仍念念不忘。 幸运的是,在上级筹划建立钱学森图书馆期间,钱先生家人在清理家中浩如烟海的资料时,发现了当年讲课的“手稿”和“讲义”。鉴于“手稿”和“讲义”与科大的特殊关系,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希望整理出版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为此,特别成立了以常务副校长侯建国院士为主编的编委会。为出好这部书,编委会广泛征集相关资料,并组织这两届同学进行了座谈。 本书分正副册出版,正册含“手稿”和“讲义”。“手稿”是钱学森先生手书的讲课纲要。“讲义”是当年雷见辉和喻显果两位助教根据课堂笔记进行整理,经钱先生审阅后铅印而成。此后,作者对“讲义”进一步修改、完善,定名为《星际航行概论》,1963年2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不久又作了第二次印刷。与“手稿”和后来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相比,“讲义”有一个特点,就是各章后面附有一定的习题。《星际航行概论》出版后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热心的读者还提出了若干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作者曾安排在1966年左右出第二版,对内容作进一步充实和提高,包括采纳读者提出的某些有价值的建议,并适当增加部分章节。已经明确的是要增加《人造仪器卫星的技术实现》一章,其主要内容包括测地卫星、通讯卫星、预警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侦察卫星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目标未能实现。 在对“手稿”和“讲义”进行编辑出版的过程中,由编委会相关成员对“手稿”和“讲义”分别作了注释和勘误,以脚注的形式印在相关页面。限于当时的印刷条件,1961年印制的“讲义”中应配置插图的位置留了空白,这次影印出版,为方便阅读,配上了《星际航行概论》书中的相关插图。作为“手稿”附录,还收集了当年听课学生尹协远和吴永礼两位同学的部分课堂笔记、习题和作业,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弥补手稿部分缺失的遗憾,另一方面是为了表明当时学生记笔记做习题的认真程度。书后还附录了根据听课学生座谈会整理而成的《中国科大1958、1959级近代力学系校友座谈回忆》一文。副册为《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要汇集钱学森参与科大建校建系及教学活动的有关资料,与科大校系领导和有关人员的通信,对技术科学、近代力学的有关论述,校友及当年听课学生的回忆文章等。 钱学森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培养现代科技人才,可谓呕心沥血,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的办学形式。在科大任职期间,除积极参加全校性的工作外,对近代力学系的教学工作更是安排得井然有序,亲自撰写系和专业的介绍,出面邀请、聘用任课教师。他还在化学物理系主讲“物理力学”,招收和指导研究生。 希望这部书的出版,对后人,特别是科技、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能有所启迪,使钱学森作为人民科学家和教育家的风范、科学精神、诲人不倦的气质、高尚的思想品德能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编委会 2008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