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路走来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荆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本平静的书,一本有间离感的书,一本冷静中蕴涵突破的书。著者以平易的证据叙述一段尘封的往事,那些往事几乎被我们淡忘,在某个酒后梦回的时刻,他突然觉得有必要去写,于是我们看到青弋江畔的一盏灯光彻夜点燃。

作者想叙述自己的记忆,不想成为全能的上帝,将一切都解读明白。他要忠于自己的真实的心,不想编造一个深沉的悲哀的故事,因为他想展示一般生活的原貌。

“一个法粒般的生命,终究要折射一点历史的微光。”

内容推荐

这部小说是一部极具地域文化色彩的长篇小说,以多姿多彩的文笔书写了江南青弋江两岸城乡生活,从饥饿的农耕时代到改革开放的都市,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小说以主人公河娃的成长史为主线,以家族的集体生活际遇为依托,既有宏阔的时代大背景,又有个性的情境与思绪。以散文的笔调,子弹头式的结构,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文化内质。

目录

序:土地的精神传奇——荆毅的长篇小说《一路走来》

1 生在冬天

2 故乡的夏天

3 饥饿的年代

4 逃亡之夜

5 爱情的“红字”

6 娶个哑巴做女人

7 少年艄公

8 女同学春妹

9 去城里读书

10 校园春秋

11 乡村的年关

12 秋云姐私奔

13 告别青葱岁月

14 初尝失恋滋味

15 城市里的燕儿

16 父亲去了天堂

17 恋爱时光

18 困顿的家境

19 母走燕儿飞

20 护士芦苇

21 婚姻比春天来得还早

22 写给县长的信

23 女儿降生 全家进城

24 弃医当记者

25 江边有座古塔

26 妻子不在家时

27 不一种信息叫温情

28 离婚风波与非典

29 中年之天空(代后记)

试读章节

1.生在冬天

我们要家族的那么悠长的历史干什么呢?我们都是些串在一起的“糖葫芦”,本也没有太多的相干,时光取走一个,又安上几个,那一串一串的糖葫芦,不过是一些独立的个体,说那是缘便是缘,说是碰巧就是碰巧。

在青弋江两岸,有数不尽的村庄。当青弋江穿过皖南山脉,拐过九个弯,进入平原与水乡交接,河水就显得妩媚起来。河边洗衣的妇人,摆动的衣衫常在不经意间带起一瓣两瓣桃花,幽青的洗衣石四周长满暗绿的青苔,那时有着乌油油脊背的鲳条鱼,争相啄食妇女淘洗漏弃的食物。若在夏天,鱼就啄这些站在水中的女人们健壮的小腿和雪白的大腿。她们谁也不经意,盘着发髻,或挥动棰棒捣衣,或与来河边挑水的男子打趣,鱼儿啄多了只是微微觉得有点痒,挺受用。

但眼下是严冬,河水瘦削了身肢,两岸河床显出夏日的水位线,半裸的河床显得有些冷峻苍凉。幽暗的河面刮来的风有切肤之感,河湾平静处,已结着厚厚的冰,胆大的小孩,正拭探着从冰上走路。一个中年妇人在用棒棰使劲儿砸开冰冻,打算洗一盆尿布,她的头上扎了一块大红手帕,头顶搭着两条黄底起碎花的毛巾。这种着装在当地妇人中,不是病了,就是产褥期。而这个来洗尿布的妇人,显然是个产妇,生孩子尚未满月,而那一盆又脏又臊的尿布就是我的杰作。在这个大冷的季节,我实在是难为我的母亲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过意不去。这是公元一九六六年十二月的一天。我想我的父亲一定外出挣钱未归,而我的哥哥还不能胜任。难为母亲了。

我的母亲年轻时白白净净,小巧玲珑。有一张发黄的相片上,母亲拖着一条粗黑的辫子,明眸皓齿,那是母亲十九岁照的,也是她青年时代惟一的一张相片。可惜,我没能见到风华正茂的母亲,母亲生我时已是三十几岁,这个年龄对一个农村妇女来说,早已告别了女性的风韵,更何况等我记事,她还要四十开外呢。

我的出生对我很重要,但却并不是这个普通农家的大事。家里已经有了两个男孩。我和同年月的儿童一样,不过是那些农夫农妇劳作之余自然恩爱的生理结果。不足周年时,我因病,乡医在未做皮试的情况下给我打青霉素,在打第二针时,几乎要了我的命,人没了气息,大伯已将蓑衣拿来准备裹了我葬回沙墩,肥沃自家一片麦田,母亲却不让,说还有点温热,抱在怀里又拍又抖。合该我要在人世走上烦烦恼恼、是是非非、恩恩爱爱、也平平淡淡的一圈,我又醒转来。看完露天电影的父亲回来看见我偎在母亲怀里吃奶,就大大咧咧地问了一句:“没死?”母亲怨恨地剜了他一眼。其实,在我后来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是很爱我的。我现在想起来大概是人生下不久,父爱尚未透过厚厚的襁褓在我身上立足,而且浑身红红皱皱,病不啦叽的样子,如只小猫小狗,实在也让一个养家糊口、辛劳困顿的汉子难以上心。再说,生性喜欢热闹的父亲,一场露天电影实在是一顿精神的盛宴,他一辈子也没看上几回,自是稀罕不已。这就像后来我们兄弟守着长期病重的父亲,守久了忍不住要下棋一样。人有时是敌不过一种渴求欢乐的本能的。我的父亲就是这样。我们活着都趋向一种欢乐,像藤儿蔓儿趋向阳光和水一样。我原谅我的父亲。实在说来,父亲本就没有什么需要我来原谅。

我的出生使家中人口增加到五口,在我前面已经有了两个兄长。我无法描写我的祖父、祖母,在我出世前,他们早已作古。父母亲似乎也不大愿意跟我们多谈起,偶尔我们问了,母亲也只轻描淡写地说:你祖母是个小脚女人,一把桃木梳醮点唾沫把个小巴巴头梳得精光。还经常跟你祖父两个对吸水烟枪。你祖父嘛,是个开店的小掌柜,但不善经营。晚年时因灶屋起火,烧了全部家当。你们这个家是你父亲挖藕、打工、放排、开荒挣起来的。这就是我对于祖辈所知的一切。我没有多少寻根溯源的意识,我觉得只要有了身边的父母,就踏实,就足够了。我们要家族的那么悠长的历史干什么呢,我们都是些串在一起的“糖葫芦”,本也没有太多的相干,时光取走一个,又安上几个,那一串一串的糖葫芦,不过是一些独立的个体。说那是缘便是缘,说是碰巧就是碰巧,我不怎么在乎父亲以前的先祖,恐怕将来也未必留意孙辈以下的后嗣,但这是后话,谁也难料。

我躺在摇篮里,或是把眼盯着草屋顶,或是咿咿呀呀似唱似哭。母亲怕草屋顶上掉下蜇茅虫,害了我的眼睛,就用帐子搭在摇窝上遮挡。如果那时我还醒着,就要哇哇地哭。母亲就用脚边踏摇篮边哼“摇呀摇,摇呀摇,宝宝睡觉觉”拉长了声音,正如他手里纳着鞋底的线。而这种声音倒是很能催眠的。这时,我那在屋外屙屎,受了谁惊吓的三岁多的二哥,慌慌张张跑进屋来,将那扇通风漏亮的门用背顶上,一脸惶恐。母亲问:“怎么了,儿子”。二哥涨红了脸,断续又急切地说:“一个老头子,戴顶兵帽子,豺狗子眼睛,要吃小把戏。”母亲哈哈大笑,放下鞋底,把二哥拥在怀里。而我那个头不高,人却结实的大哥,正跟着村上的劳力在麦地拔草。春天暖融融的阳光晒得他老要瞌睡。经历了一场大饥饿后,新的生活使他在满足中又带着余悸。本来要去祠堂小学读书,但自从那天送他到村头的母亲,发现在大哥必经的坟茔地里立着只大豺狗后,母亲再也不让他去念书了。命比识字要紧。现在我的大哥成了一名做三分工的小社员了。我却只知睡摇篮,二哥只知蹲在稻场边屙屎。我那未来的小妹,还不知以一种什么样的微粒存在着,但我相信那是一种看不见的生命因缘。你瞧,这就是我们卑微而平凡的一家。父母与长兄生命的旗帜已经展开多时。我小得还不能辩认世界的色彩,可一切会随着时间到来的。一个尘粒般的生命,终究要折射一点历史的微光。

P1-4

序言

序:土地的精神传奇

——荆毅的长篇小说《一路走来》

伍立杨

“在无边无际的春天的田野,金黄的油菜花与紫红的红花草,是最有气势的,这是百花谱中找不到的花儿,在这样大片的土地上却成为一种统治,她们的气息被春天的风吹散开去……”故事便在微风吹皱的青弋江流域徐徐展开,青光粼粼,一如人生的多样。主人公们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悲伤、令人叹息而又回味不已的历史剧。

土地,作者所赖以生存的根基,其间寄托他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形象认识。前半部有恢宏气魄。在他的梦中,他的幼少时期的记忆中,农业生活的深沉节奏,颇为原初的社会和道德风尚,一幅简朴生活的生动画面,颇为触动人心。很快,混乱骚动时代破坏了安谧井然的景象。

过度的“匮乏”,为生存而挣扎,即饥饿这个主题,是那时个时代的本相。《礼记》中说,“夫礼之初,始自饮食。”从匮乏来看礼崩乐坏,又可以说是双重饥饿(“食饥饿”与“性饥饿”)的产物,“饥饿”是那个时期中青年的胎教。性描写处于剧烈的社会张力与艺术张力之中。

自有历史以来,人类一直就是在无休止的杀伐征战中一路走过来的。而杀戮劫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资源。几十年运动的结果,是家园的消弭。人类的文明之舟自占就依水而行。水,自古以来就是生命的摇篮和象征。但作家笔下的青弋江桃源梦不在。在个人心路历程里面,侧笔烘托青弋江的污染,心中的圣地,宁静而美好随风而逝,人类的破坏始于人类道德的败落。触目惊心的叹惋!

这些具有历史意义面貌的人、事、物从开篇起,仿佛融雪,是微小的水滴,组合为一体时就进发出巨大的感染力。人性的魅力贯穿全篇。

青弋江之美在于作者用细致人微的笔触描绘出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高手匠人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基于作者对青弋江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从春天到冬天,他不厌其烦地描绘着那片博大的土地,每一朵青弋江的浪花,每一片田野里的草叶,每一颗苍穹上的繁星,还有春水泛滥中的鱼群,麦浪翻滚中的大雁……只有对乡土爱之人骨的作家方能如此。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传奇、风采、历史及其崇高的寄托,土地所传达给他的某种特殊启示,凝聚成他赖以表达的字符,他的笔调所传达的,是那种最擅长抒发心灵和情感之美的语言,是从炎夏、寒冬、火塘,是从长葡萄的农家或积雪的高山之间获取灵感,获取文字的力量和决心,只有对乡土的眷恋如此、痴迷如此,他的文字方能如此从容不迫和富有个性。

作品的后半部,焦点由青弋江向主人公聚焦,在这时代变迁的长卷里面,清明上河图式的画卷,异变为以主人公为主轴的人物画廊。在生存竞争对爱情的打击和考验中,生老病死,生活的铁幕,幻化出令人嗒然若丧的感伤。长篇后记的散体思索,更是深广的涧谷,接竹引泉,将人物的命运,痛苦的绝叫,终极关怀,人最终的无能为力,烘染得历历如绘。思绪被他的文笔紧紧揪住,久久难以释怀。

当此际,他每每有神来之笔,有时候仅仅是一个简短的感叹,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速写。在精神病院的时候,一个患者是这样的,她摇摇头说:“那些波浪和花朵之所以自然地生息,是因为它们是被动的,她们只能那样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我是主动的有思维的。”她说:“人生就跟雨山湖里波浪一样,前浪刚涌过,后浪就推下去它。活着是没什么意思的。叶子黄了就掉,花儿开过就凋,我不想等又老又丑时再死,不如趁现在年轻漂亮就去死。”

这让人想起契诃夫的《第六病室》。好像在苦涩的黄昏,远处响起那哀婉的小提琴。……“爱是一种彼此的感受,彼此的欣赏,彼此的牵肠挂肚,彼此的刻骨铭心”。

作者的叙述别致而强有力。他善于反复地拷贝,致使文章回肠荡气,也可以说是近二十年先锋小说横霸文坛以来的一个异物!在他叙述的脉动中,随时以后来的H艮光,来审视,包括外国名著,甚至中西文化习俗,巧妙点染,来增加情绪哲学的份量,增强复合的力量。那些叮惊的细节,罕见的民俗,一一挖掘之。当前文坛弥漫着虚假的现实主义、庸俗的现实主义,作品的故事百分之百真实,整体的精神却是虚假的,现实主义被曲解的结果。而荆毅,他的构想来自作家灵魂,来自作家内心。荆毅对他的作品的估价:“你是个很自我的写作者。你的那些文字不是大路货,很理想很浪漫也很软弱。是小鸟的歌唱,不是大漠的风声。”这样的评价我以为既妥帖,也疏离,说妥帖是道中他的文字风格,叙述心境;说疏离,是因他在前半部表现的烘托经营结构的沉重沉痛沉雄笔力,令人肃然,但中间出现的几个女角,攫人心魄,原以为会有她们的结局,结果消失在呼之欲出之问。我想把他这部小说称之为子弹型结构,基座庞大,后半尖锐,读者诸君,偶被射中,能不为之神伤乎!

后记

中年之天空(代后记)

亲爱的读者,首先我要声明,这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不是我的自传!如果说有一些你我的影子,那也是表现的需要,切莫对号入座。并且我用这篇冗长的《中年之天空》代后记,也只是为了不想正面题解小说,而想将我一些未尽的思索,以另一种方式传递给你。

1

在人生的中年,我有一种伤感常常袭来,我觉得有多少的美好滋味还没来得及品尝,自己的牙齿就有些松动了,这是多么让人怀念时光的事情。《叶芹草》是普列什文的一篇散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有人将整个内心生活都寄托在一条狗的身上,于是这条狗的生命,就比物理上任何伟大的发明都更具有无限现实的意义。”读到这段话时,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突然记起自己曾编发过的一篇叫《怀念狗》的文章,我想假如是更为深情些的怀念,就是属于这样一种了,比如童年时和一条狗,或者老人与一条狗,在这样一种非常单纯的人与动物之间,常常会有常人难以理解的深情出现。我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时候,人们常常把一些很美的情感当着泥沙一样忽略了,看不到蕴藏在其中的美丽和至善来,这就是人类感情普遍粗糙的原因所在。作者还说:森林从来不会空的,如果你觉得空那是你错了。因为在那些你认为空的地方,有很多你看不见的小生命,比如几只蚂蚁,比如蛰伏的小虫,总之那里肯定不会是空着的。其实一个人只要经历过,它的内心也不会是一片空白的,他总有一些情感留在自己心中的一个角落,会在无人的寂静中复活起来。因为只要爱过,只要真诚的爱过,任何一个理由都不能成为被忘却的理由。

有机会我要再好好地读一读普列什文的《叶芹草》。只有书才是我们心灵最妥贴、最可靠的安慰。我们有时候不是被别人欺骗,而是被自己欺骗。我想一个人能够在走过一段路后,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脚印,是件并不多余的事情。如果等走得太远了才想起来回头看看走歪了没有,那时就不大可能来弥补一些失误了。

我们被自己欺骗的地方,常常是欲望丛生的地方。我们被自己断送的地方,也往往是欲望丛生的地方。我想,我们不是不要人生的欲望,没有欲望和没有信仰一样让人无所依托。问题是不能荒芜自己的田园,人生田园的季节太短。这就需要有一个能动地调节自己欲望的本领,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缺少控制力的人,就容易被一些他碰上的事物卷走,像一根木头被洪水卷走一样。等待他的是不可知的漂浮。

2

“你的美丽让我心痛”。我不知道这句歌词是谁想出来的,但我可以肯定这不是凭空生造出来的,一定是有了一种感受后才突然涌上心头的。有许多情感上的东西虽然可以凭着人生的经验来加以揣摸,但特别准的东西,非亲身感受不能为。我们是这个世界的旅客,我们要想写出对这个世界的见闻,我想旅行越多的人,就会写起来更方便一些,因为只要他们愿意就可能对这个世界多一种直观的发现,这种发现成就了他们一些道人之不能道的本领。有人说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就可以写出大文章来,这多半是对的。但要是写出打动心灵的美文来,我想还需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否则,就会写出似是而非的东西。尤其是情感上的东西,把握得不好就会适得其反,让人感动不了你的感动,让人悲伤不着你的悲伤。

有些东西是一个人的悟性问题,文字的沟通也不能例外,这是毫无疑问的。我比较倾向天生的论调,慧心,是天生的,同样的需要学习,但是质地是内因,没有这个基础,一切就是徒劳的。同样的面对生活的变故,思想常常成为抉择的因素。比如说,一个女儿劝母亲不要因为父亲有了外遇就与他离婚时说:婚姻好比两个人的一盘棋局,中途他可能停下来喝口水,看看窗外的风景,或者是去浇会儿花,但他只要还能够将这盘棋下完,心思还没有完全离开这盘棋就不要去离婚。这是朋友小说中出现的一个细节,我总是耿耿难忘。我总觉得那个女儿是具有慧心的。

那天在酒桌上,几杯酒下肚,人的话就多了起来。一位豪饮的先生边脱外套边说:人生就是脱脱穿穿!我觉得细细品味很有些意味,的确是这样的呢,从赤裸裸的出生后,不就是年复一年的脱脱穿穿吗?而且因为这脱脱穿穿的内容不同,人生也就呈现出千姿百态来。而且这一“脱”一“穿”两个动词,把人生的那份庸常与重复说得很到位。似乎还有那么点食色性也的意思在里面。我对他戏称,你要是不注册的话,以后在我的文章中就会出现这句名言的。

他们在酒桌上还谈到那个名叫孟尝君的古人,说他如何的会用人,如何的将一些鸡鸣狗盗之徒也能用上。说孟一次被堵城里,因急着出城,就让手下的人学鸡鸣,看城门的人以为天已快亮,就放下跳板打开城门,孟等一行人不费吹灰之力就顺利地出了城。所以孟尝君能成为春战国四君子之一,能成为一个被历史流传下来的名士。这些人物虽然以前也接触过,课本里也读过,但时过境迁,好像又陌生了,而在这样的场合重新听到有人喷着酒气说出来,印象就格外的深了。这还让我记起京戏里的一个盗马贼窦尔墩,明明是盗马不盗名,却流名百世了。读书的人,常常因为手头没有了书,他的空虚就变得无边起来。但如果你不是那样依赖书本,你会发现比书更丰富的是生活本身。

……

15

我想谈谈中年人的文字。

前些日子,我应约在《金周刊·情缘》上写了篇文章《随风而逝》,看上去披露了一场无人知晓的灿烂与凋零。这种情感际遇的文字自然会引起身边亲近者的关注,这也正常。从大背景来说,一切叙事性的文学作品都带有或多或少的自传因素。自传因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加强文字的真实感。不记得是哪位作家说过:有的人叙事真事说得跟假的似的,没血没肉;有的人叙事则把假事说得跟真事一样,有鼻子有眼。对这种题材的书写,其实是每一个对文字有些期待的写手内心深处的欲望——那种重构自我历史的野心与梦想。

人到中年,见过爱情模样,明白爱情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它会出生、成长,自然也要衰弱和死亡。他和她在一起,不管有多久,那些爱的记忆仍然像一张电脑磁盘,一样会受潮,一样会缺损,爱或者恨,都只是一种记忆碎片。那么恨一个人究竟能恨多久?爱一个人究竟能爱多深?如果将这些记忆转换成文字,就会形而上地化为表现同时代人精神上失落感的一种形式。我写《随风而逝》这类文章,不管不顾你是看到了床还是看到了性,正是基于这样的原由。

其实,只有伪装的人才不敢袒露自己。对于女人,他没有作为的时候,那是“守身如玉”,他有所作为的时候,那是“出淤泥而不染”。说心里话,我觉得中年为文,不可俗套,有道是墨陈如宝,笔陈如草。那种陈词滥调,密不见人的俗套文字,那种不能让读者从中推导出观念、动机、冲动以及情感的文字,就不能达到为文的目的,就没有独创性和灵魂。我喜欢女作家陈染文章中的一句话:关键是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不要空白掉,无论当作家还是做情人。复杂后的简单,动荡后的宁静,悲伤后的快乐,应是中年为文与做人的一种境界。

有人说,生活着的人,会有一个狂妄的年龄,可我活到现在,内心从未体验“狂妄”的意味,只记得一些梦想、一些脆弱、一些感伤的时光一去不返。多半的日子模糊难忆,少许清楚记得的日子常常让我有一种记录它们的冲动。真正的伟人似乎乐于写自传的不多,但别人会为他们立传,只有平凡如我、平庸如我的人,倒常常有些顾影自怜,写下自己一些琐屑的人生景况。但同忆是杂乱无序的,那种跳跃,稍纵即逝和涣散的状态,用文字真难描述成迹,尤其像我这种缺少结构能力的写手,要想录下复杂些的事件,必得以某为经,以某为纬下笔。就是这样落了笔,仍然将许多的事件蒙在一种文字的粉饰里。

我用一年的时间,写完20多万字的小说《一路走来》,如果有人预备着看一个小人物的隐私那就会失望了;如果想走近一颗小人物的心灵,看看他曾经的梦想,平凡的爱欲,以及对周遭人世一点浅显无欺的看法,还是能感到文字里散发的一点真诚、一点善良、一点朴素的光芒,并且能够感受到他以独特视角描述时代变迁的努力。从青年写到中年,我是多么想把自己经历过感受过的庸常、复杂,我触摸过的美丑善恶,以一种平朴简约传递给你。没有什么比挤压的心意更让人百转千肠了。原谅我对于语言和文字的无能和无奈吧,只有你自己也受过文字的压迫,只有你从青年写到中年还没出名,才能体会我现在的苦衷,我常常用手摸着自己的书稿自语:唉,这是一个苦恼的、破灭的地方!

可是,我并不天天这样自我折磨,现实中,我是达观的,我的苦难感多半是虎头蛇尾的,尤其是那天看到自己的偶像作家贾平凹,因为没得到茅盾文学奖说的一段话,我更释然了。贾说:我的不足是我的灵魂的能量还不大,感知世界的气度还不够,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部的工作还没做好……

你看看,贾平凹还在为自己的文字能力与文学胸襟苦恼着,我就别太在意了吧。中年为文,顺其自然的好……

感谢你打开书并翻到这一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