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经过几十年的征战,从剽悍的元朝手中夺下了江山,大明王朝历16帝、17朝,在危机四伏中延续了276年。这16个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围绕着他们争夺皇位的血腥斗争,围绕着他们专制残暴的统治,在宫廷内外演绎出多少惊心动魄、曲折离奇的故事,也留下了多少千古之谜。
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打江山到爱新觉罗·福临登上太和殿的最高权力神坛,再到宣统被驱赶出紫禁城,大清王朝历12帝、13朝,在风雨飘摇中残喘了296年。这12个皇帝的血腥、风流、阴谋、悬疑、谜案传承了大清王朝由强盛到衰弱的主线。
翻开一页页浸透着血与火的历史。一步步拨开了岁月的迷雾。让历史走近现实。金顶红墙隔世绝,太液池边听秋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本书汇集了明清28位皇帝的小传,涵盖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朝廷政务、后宫生活及得位根由、身死原因,截取他们生平中最得意之事、最失意之事、最痛心之事,历数品评他们的千秋功过,层层揭开他们的身后留下的谜团,以史实为依据,兼涉轶闻、生活。因而,具有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
明清帝王的贤愚仁暴、国运的兴衰更迭、政治的清浊荣枯、民生的安乐艰辛,都能给后世以镜鉴。今天我们品读历史,钩沉帝王的史迹,传述他们的轶闻,小而言之,于今之借鉴、增知、休闲,不无裨益;大而言之,个人的修养成长,家庭的维系安顿,处世的进退取予,行事的韬略谋断,也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第一篇 承上启下的大明王朝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
皇帝个人档案 布衣天子——明高皇帝朱元璋
武功 横空出世,南征北战
文治 大兴学校,网罗人才
中外交流 皇帝与外国人的交往
生平最得意之事 一统天下,创大明不世之基业
生平最痛心之事 倾力培养太子,无奈朱标早逝
千秋功过 废相分权,精明治国;大兴冤狱,诛杀功臣
身后谜团 朱元璋籍贯之谜
与世界同步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
皇帝个人档案 落难皇帝——明惠皇帝朱允炆
武功 锐意削藩
文治 儒雅好文,大开科举
生平最得意之事 得天下民心
生平最痛心之事 皇位被夺
千秋功过 任用贤士,宽刑减赋;用人多疑,优柔寡断
身后谜团 朱允炆失踪之谜
与世界同步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
皇帝个人档案 千秋皇帝——明文皇帝朱棣
武功 六师屡出,开疆拓土
文治 组织编纂《永乐大典》
中外交流 皇帝与外国人的交往
生平最得意之事 夺得侄子的皇位
生平最痛心之事 三子争夺太子位
千秋功过 削废诸藩,巩固边疆;“诛十族”,“瓜蔓抄”
身后谜团 朱棣的生母之谜
与世界同步
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
皇帝个人档案 明昭皇帝朱高炽
武功 以弱抗强,保卫北京
文治 求贤若渴,广开言路
生平最得意之事 等待继位
生平最痛心之事 父子嫌猜
千秋功过 宽刑省狱,重用贤臣重农恤民,洁身自好
身后谜团 朱高炽暴死之谜
与世界同步
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
皇帝个人档案 促织天子——明章皇帝朱瞻基
武功 平定叔父叛乱
文治 唯才任用,重视文教
中外交流 皇帝与外国人的交往
生平最痴迷之事 斗蟋蟀
生平最痛心之事 立后废后
千秋功过 吏治清明,崇廉尚俭;撤兵安南;安民爱民
身后谜团 朱瞻基登临帝位之谜
与世界同步
明英宗——“俘虏”皇帝朱祁镇
皇帝个人档案 俘虏皇帝——明睿皇帝朱祁镇
生藏耻辱之事 被蒙古俘虏
生平最后悔之事 杀功臣于谦
千秋功过 太监专权;整顿朝纲;释放建庶人;废除殉葬制度
身后谜团 朱祁镇生母之谜
与世界同步
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
皇帝个人档案 八年天子——明景皇帝朱祁钰
武功 保卫北京
生平最得意之事 意外当上皇帝
生平最失意之事 儿子夭折,失去皇位
千秋功过 临危受命,迎还英宗
身后谜团 朱祁钰去世之谜
与世界同步
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
皇帝个人档案 幸运天子——明纯皇帝朱见深
武功 平广西瑶族叛乱,攘荆襄阳山区流民
生平最得意之事 太子位失而复得
生平最痛心之事 万贵妃去世
千秋功过 设置西厂、皇庄、传奉官
身后谜团 朱见深“恋母情结”之谜
与世界同步
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祜樘
皇帝个人档案 贤明天子——明敬皇帝朱祐樘
武功 整饬边备。经营哈密
文治 勤学识广,爱好广泛
生平最得意之事 组织编撰《大明会典》
生平最痛心之事 子嗣较少,只存一子
千秋功过 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外戚专权,土地兼并
身后谜团 朱祐樘终老娶一妻之谜
与世界同步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
皇帝个人档案 游戏天子——明毅皇帝朱厚照
武功 亲征蒙古,南征平叛
中外交流 皇帝与外国人的交往
生平最得意之事 建豹房,巡宦府
生平最不幸之事 无儿女
千秋功过 贪杯好色,荒淫无度,宠信奸臣:性格宽厚
身后谜团 朱厚照生母之谜
与世界同步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
皇帝个人档案 嘉靖皇帝朱厚■
武功擒杀海盗,平定倭寇
生平最得意之事 “大礼议”事件获得胜利
生平最痛心之事 曹端妃被处死
千秋功过 贪求长生,恋女色;权臣乱政,四海不平
身后谜团 “壬寅宫变”之谜
与世界同步
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重
皇帝个人档案 太平天子——明庄皇帝朱载■
武功 锐意武事,促成“俺答封贡”
中外交流 皇帝与外国人的交往
生平最得意之事 意外当上皇帝
生平最不幸之事 纵情声色,中风而死
千秋功过 革除前朝弊政,实施新政
身后谜团 朱载■的皇陵之谜
与世界同步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
皇帝个人档案 万历皇帝朱翊钧
武功 平定哮拜,援朝抗倭,讨伐杨应龙
生平最得意之事 查抄张居正家产
生平最痛心之事 没有立三子为皇太子
千秋功过 前期勤于政务,后期醉生梦死
皇室谜团 王大臣刺杀朱翊钧疑案
与世界同步
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
皇帝个人档案 一月天子一明贞皇帝朱常洛
生平最无奈之事 不被父皇喜爱,皇储位置不稳
千秋功过 撤回矿监、税监,发放内帑赏车
皇室谜团 未常洛暴亡之谜
与世界同步
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
皇帝个人档案 木匠皇帝——明■皇帝朱由校
武功 宁远大捷,大收女真
生平最得意之事 制作木器,醉心建筑
生平最痛心之事 子女皆早早夭折
千秋功过 文盲皇帝宠信“文盲太监”,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皇室谜团 朱由校的皇后下落之谜
与世界同步
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
皇帝个人档案 亡国之君一明庄烈、愍皇帝朱由检
武功 整饰边防,抚剿农民起义军
文治 善书法、诗歌、工于弹琴
生平最痛心之事 做亡国之君
生平最错误之事 冤杀袁崇焕
千秋功过 整肃朝政,任用贤才;刚愎自用,滥杀大臣
身后谜团 子女流散之谜
与世界同步
第二篇 落日余晖的大清王朝
清太祖——天命皇帝爱新党罗努尔哈赤
皇帝个人档案 奠基天子——清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武功 吞食东北,开疆拓土
生平最得意之事 创建八旗制度
制定抚蒙政策
生平最痛心之事 被袁崇焕打败
千秋功过 制定满洲文字,建立后金政权;撸掠民众,民族歧视
皇室谜团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身世之谜
与世界同步
清太宗——崇德皇帝爱新党罗皇太极
皇帝个人档案 开国帝王——清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武功 四面用兵,开拓疆土
文治 注重文教
生平最得意之事 夺得汗位
生平最失意之事 母亲早亡
千秋功过 开疆拓土,建立大清;抢掠财物,屠杀人民
身后谜团 爱新觉罗皇太极老婆下嫁小叔子之谜
与世界同步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皇帝个人档案 清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武功 逐鹿中原,平定南方
文治 发奋读书,尊孔卫教
中外交流 皇帝与外国人的交往
生平最得意之事 意外坐上皇帝宝座
生平最失意之事 爱妃早逝
千秋功过 缓和阶级矛盾,整顿吏治,恢复经济发展,与民养息
身后谜团 爱新觉罗福临出家之谜
与世界同步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皇帝个人档案 清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武功 削平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蒙古,抗击俄国
文治 编书纂典,发展文化
中外交流 皇帝与外国人的交往
生平最得意之事 计除■拜
生平最痛心之事 储位虚悬,诸子纷争
千秋功过 为政勤慎,严于律己;下令海禁;大兴文字狱
身后谜团 爱新觉罗玄烨死因之谜
与世界同步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皇帝个人档案争议天子——清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武 功 平定青藏叛乱,剿抚西南叛乱
中外交流 皇帝与外国人的交往
生平最得意之事 如愿以偿,夺取皇位
生平最残忍之事 幽禁兄弟,刻薄寡恩
千秋功过 整顿吏治,改革朝政,重本务实,任用贤臣;大兴冤狱,钳制思想
皇室谜团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死因之谜
与世界同步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皇帝个人档案 十全皇帝——清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武功 平定叛乱,安定边疆
文治 重视文化,编书撰典
中外交流 皇帝与外国人的交往
生平最得意之事 六十五岁时女儿十公主出生
千秋功过 发展经济:钳制思想,出巡无度,宠幸贪官
皇室谜团 爱新觉罗弘历身世之谜
与世界同步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皇帝个人档案 平庸天子——清睿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武功 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列强侵略
中外交流 皇帝与外国人的交往
生平最得意之事 惩办和珅
生平最失意之事 在神武门被刺
千秋功过 整饬内政,严于律己,禁绝鸦片;守成平庸,朝政废弛
皇室谜团 爱新觉罗顒琰死因之谜
与世界同步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宁
皇帝个人档案 昏庸皇帝一清或皇帝爱新觉罗■宁
武功 平定张格尔叛乱
生平最得意之事 下旨虎门销烟
生平最耻辱之事 鸦片战争战败,割地赔款
千秋功过 整顿吏治,生活节俭;昏庸,不能知人善任
皇室谜团 爱新觉罗■宁继位之谜
与世界同步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皇帝个人档案 逃难天子——清显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武功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生平最错误之事 宠信懿贵妃
生平最窝囊之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西方人赶出皇宫的皇帝
千秋功过 整顿吏治,任命贤能;纵情声色,醉生梦死,丧权辱国
皇室谜团 爱新觉罗奕詝之妻懿贵妃出生地之谜
与世界同步
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皇帝个人档案 荒淫皇帝——清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武功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
生平最开心之事 自己大婚选后
生平最郁闷之事母亲垂帘听政
千秋功过 智取权阎,荒淫享乐
皇室谜团 爱新觉罗载淳死因之谜
与世界同步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皇帝个人档案 傀儡天子——一清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生平最痛心之事 维新变法失败
生平最屈辱之事 签订《马关条约
千秋功过 主战日本,重建海军;生性软弱,丧权辱国
皇室谜团 爱新觉罗载湉死因之谜
与世界同步
末代皇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皇帝个人档案 最后的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中外交流 皇帝与外国人的交往
生平最无奈之事 三岁幼童哭闹登基
生平最错误之事 做伪“满洲国”的皇帝
千秋功过 背叛民族,助纣为虐;积极改造,公民新生
皇室谜团 爱新觉罗溥仪姻缘之谜
与世界同步
废相分权,精明治国
朱元璋很早就注意到占领区内的政权建设。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朱元璋率军攻下太平后,即改太平路为太平府。设置了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领元帅事。召陶安参幕府事,李习为知府。第二年三月,朱元璋攻占集庆,他又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称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自领总省事,置僚佐,并在辖区内设置府、州、县官,在江南建立了他领导下的政权系统。
其后,经过八年征战,朱元璋的辖区进一步扩大。湖广行省、江西行省也纳入了朱元璋的版图。因而,朱元璋又在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春正月,改称为吴王,建立中书省,设置左、右丞相管理行政。左、右都督执掌军政,御史大夫执掌监察。并于地方建置行中书省、府、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和主管地方军事的行都督府,基本上确立了后来的明朝政权的组织规模。
建立明朝后。朱明王朝的政治制度仍沿元朝旧制。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中书省下设六部,各部设尚书、侍郎。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凡事必先“关白”丞相,然后奏闻皇帝。行中书省总管一省民政、军政和司法。
不久之后,朱元璋即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同时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一省民政、司法和军队。
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从四品,均无定员。布政使掌一省之民政。主要责任为传布朝廷命令、考核属下官员和征收赋役。参政、参议分守各道,掌管粮储、屯田、水利、抚民诸事。布政使司下又设府、县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县。
提刑按使司设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正五品,均无定员。按察使负责本省刑狱与监察。
都指挥使司,管辖本省卫所。负责军务,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是省最高军事长官。
都、布、按并称三司。三司的设立,一方面使地方机构职权趋向专一化,从而加强了办事效能;另一方面,由于三司地位平等,虽共掌一省政务,但互不统属,分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从而有效地达到了权力制衡,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元璋设通政使司,长官称通政使,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稍夺中书省的“关白”之权。第二年。朱元璋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名杀左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尚书执行皇帝命令,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下置各司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
吏部下辖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选人才,赞天子治。
户部下辖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户部尚书掌全国户口、田赋之政令。十三司各掌其分省之事,兼领所分两京、直隶贡赋及诸司、卫所俸禄,边镇粮饷,并仓场盐课、钞关。
礼部下辖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尚书掌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
刑部下辖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尚书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复、关禁之政令。十三司各掌其分省及兼领所分京府、直隶之刑名。
工部下辖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尚书掌天下百官、山泽之政令。
明以前历代中央辅政体制是丞相制。其基本权力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决策权,一是行政执行权。丞相既“掌承天子”,直接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又“辅助万机”,作为百司首脑。主持对决策的实施。朱元璋的废相,对此结构作出了一大变更,行政执行权归属六部,决策权则全部收归皇帝手中。因而,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
政治上集权的同时,朱元璋在军事上也实行“分权制衡”。明初基本的军事力量是卫所军。卫所设有卫指挥、千户、百户等官。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卫所和在外都司。都督府所管仅是兵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军队。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而军队的调遣和最高指挥权则在皇帝。打仗时。兵部奉旨调兵、任命总兵,发给印信。战后,总兵官交还印信,士兵回归原来卫所。这样,兵部、都督府、总兵官都不能独专军权。
监察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明太祖朱元璋将它视为其政权的三大支柱之一。朱元璋即吴王位时便设置了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等。以邓愈、汤和为御史大夫,刘基、章溢为御史中丞。朱元璋指出“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卿等当正已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
建国后,朱元璋即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监察机构。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罢御史台。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置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陈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
都察院下设浙江、河南、广东、广西、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四川十二道监察御史。各道监察御史的职责为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军队行动则监军纪功,各以其事专监察,并且对御史台出巡有具体要求。明代御史官秩不高,但权力很大,职权行使,颇有雷厉风行之势,并且权限范围极广,每一御史都有权对内外所有机构、官员进行弹劾,并直接对皇帝负责。
除都察院系统外,对应于中央六部,朱元璋还创立了拥有独立监察权的六科给事中,六科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科均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吏科四人,户科八人,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六科职责为掌侍从,规柬、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六科给事中的创置,对于地位和职权都已提高的六部,起着钳制的作用,同时也分解了都察院的监察权。都察院和六科之间有一定分工,但并不绝对。给事中同御史之间,亦可互相纠劾。
P16-18
碧瓦红墙,古松苍柏;圣殿明堂,雕栏玉砌。恢弘巍峨的故宫将飘摇的思绪定格在记忆的底片深处,潺潺流淌的金水河让怀古的情愫在心底蒸腾反复。思绪在怀古中得以停泊,灵魂也在怀古中得以碰撞!忆往昔岁月,明清几代,谁人可主兴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这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中,高墙朱门内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深宫厚帷后深藏着无数世人所不知的前朝典故。这些事件中,有的透露出神秘的色彩,有的散发着恐怖的气息,有的浸染着血腥的罪恶。微风送来他们怀古的谈说,飞扬的思绪也飘向久远的岁月,好似放浪在历史的扁舟……
这是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李善长、蓝玉、徐达、傅友德、廖永忠……一位位功臣宿将惨死于明太祖的滴血屠刀之下;舒尔哈齐,一代英杰,终难免死于兄长清太祖之手;隆科多、年羹尧鞍前马后,也逃脱不了雍正的毒手……
这是一个迷雾重重的时代。叔夺侄位,一代建文皇帝不知所终;清兵入关,朱明皇室后代下落不明;年富力强的爱新觉罗·福临皇帝,冲冠一怒,削发出家,踪迹难寻;运筹帷幄、、精勤政务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畅春园驾鹤西去,是病故,是谋杀,众说纷纭;处事果断、扭转乾坤的雍正顷刻之间暴亡,是仇杀,是食金丹暴亡,莫衷一是……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雄才大略的朱元璋,横空出世,南征北战,创大明王朝万世之基业;开疆拓土的朱棣,卧薪尝胆,一战定乾坤,登临皇帝宝座,成万国来朝之太平盛世;血海余生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雄霸辽东漠北,奠定满清王朝霸业;有勇有谋的爱新觉罗·皇太极夺得汗位,确定了大清国号并初创帝制;八岁登基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勤奋好学,志向远大,十四岁铲除鳌拜,独掌大权,励精图治,宽民裕国,创“康乾盛世”之宏伟业绩……
这是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年代。端庄温柔的大脚马皇后知书达理、善解人意,为朱元璋夺取天下出谋划策、全力辅佐;懿安皇后头脑清醒、性情严正,于混乱局势中助夫、弟一臂之力;貌美如花的庄妃长袖善舞,收服洪承畴,计定多尔衮,保大清江山传至爱新觉罗·福临手中……
这是一个令全球都瞩目的科技文化时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元启的《农政全书》,卷卷都是中国科技的大成之作;《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本本闪耀着中华文化之辉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字字浸透着无数风流学士的才智风韵……
翻开一页页浸透着血与火的历史。一步步拨开了岁月的迷雾。让历史走近现实。金顶红墙隔世绝,太液池边听秋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经过几十年的征战,从剽悍的元朝手中夺下了江山,大明王朝历16帝、17朝,在危机四伏中延续了276年。这16个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围绕着他们争夺皇位的血腥斗争,围绕着他们专制残暴的统治,在宫廷内外演绎出多少惊心动魄、曲折离奇的故事,也留下了多少千古之谜。
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打江山到爱新觉罗·福临登上太和殿的最高权力神坛,再到宣统被驱赶出紫禁城,大清王朝历12帝、13朝,在风雨飘摇中残喘了296年。这12个皇帝的血腥、风流、阴谋、悬疑、谜案传承了大清王朝由强盛到衰弱的主线。
本书汇集了明清28位皇帝的小传,涵盖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朝廷政务、后宫生活及得位根由、身死原因,截取他们生平中最得意之事、最失意之事、最痛心之事,历数品评他们的千秋功过,层层揭开他们的身后留下的谜团,以史实为依据,兼涉轶闻、生活。因而,具有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 明清帝王的贤愚仁暴、国运的兴衰更迭、政治的清浊荣枯、民生的安乐艰辛,都能给后世以镜鉴。今天我们品读历史,钩沉帝王的史迹,传述他们的轶闻,小而言之,于今之借鉴、增知、休闲,不无裨益;大而言之,个人的修养成长,家庭的维系安顿,处世的进退取予,行事的韬略谋断,也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