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宋真宗的1008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强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的叙述对象是大宋王朝的童年,这个童年奠定了整个大宋三百二十年的基业,也决定了她最终的命运。最终灭亡的命运,就写在她童年那张看起来天真烂漫的脸上。本书选择了十个与北宋前期政治文化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试图展现大宋王朝在历史转型期的作为。在阅读这段历史时,笔者采用断片式的描述,穿越历史常识,关注一些被以前的历史建构者所一再忽视的材料,注意这些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合理的历史想象,提供一种新的历史建构可能。

内容推荐

大宋王朝开启了中国的近世,人们把她之后的社会称为“宋以后”的社会。本文的叙述对象是大宋王朝的童年,这个童年奠定了整个大宋三百二十年的基业,也决定了她最终的命运——被灭亡的命运,就写在她童年那张看起来天真烂漫的脸上。本书选择了包括宋太祖、宋太宗、赵普、范仲淹等人在内的十个与北宋前期政治文化相关的人物或事件,通过我们轻松美妙的探索之旅,再现千年以前大宋王朝在历史转型期的生动故事。

目录

序:阅读历史的愉悦

赵匡胤与史上最有价值的肉个阴谋

 “陈桥兵变”的历史语境

 兵变中的三个赴难军人

 “将军皇帝”还是“皇帝将军”

 “烛影斧声”:真假难辨的故事

 结语

“顾命大臣”范质的一个上午

 这个上午很重要

 耐人寻味的三个动词

 那一瞬间的犹豫

 谈谈易代之际的文官

 结语

“烛影斧声”后的宋太宗

 宋太宗的“心结”

 勤政自赎与美政理想

 努力成为将军的皇帝

 “祖宗家法”与“文治”

 结语

赵普与大宋第一奇案“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曝光前的赵普

 “金匮之盟”:传说还是事实

 从“三传约”到“独传约”

 历史究竟隐藏了什么

 结语

宋真宗的1008

 宋真宗与王钦若的谈话

 盛世的名片——“符瑞”

 宋真宗是个好导演

 太平盛世与中国的“愚人节”

 谁妖魔化了1008

 结语

“天书”是怎样“炼成”的

 “天书”并非乍现

 “天书”如何乍现

 “天书”为何消失

 结语

宋仁宗的“北辰”梦

 宋仁宗和他的时代

 宋仁宗的角色意识

 宋仁宗与北宋文人社会

 结语

范仲淹的宦海浮沉

 范仲淹的崛起

 讲讲水洛城的故事

 “水洛城事件”、“庆历士风”和“庆历新政”

 “滕子京事件”的来龙去脉

 “滕子京事件”的影响

 结语

进奏院“最后的晚餐”

 “进奏院风波”的文化冲击

 《宋史》对进奏院风波的解读

 《宋史》的“审判”有问题

 听听苏舜钦怎么说

 说说我的看法

 结语

一本字帖与北宋前期士风

 《淳化阁帖》是怎么来的

 “颜书”在宋初的传播

 庆历士人“发现”“颜书”

 “后庆历”士人眼中的“颜书”

 谁“巅峰”了“颜书”

 结语

附录一 本书主要人物小传

附录二 大宋王朝大事简表(一)

后记

试读章节

“陈桥兵变”的历史语境

赵匡胤在960年之前的发迹史,我们不必去管它了,因为不少东西被加入了修饰的色彩,在缺乏历史见证的情况下,每一次重复的叙述都面临许多官方史家所预设的陷阱。关于“历史”,胡适先生曾把她比喻成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虽然听说有人论证胡氏没有说过这句话,那是别人“栽赃”,但是我倒觉得这句话蛮有意思的。小女孩爱胡乱打扮自己,不过这种打扮往往瞒不过智者的眼睛。赵匡胤更值得信赖的历史应该从960年的陈桥兵变开始,无论御用史官如何渲染、打扮,这个本来没有多大声誉和战功的青年军官,在960年之前,很少有机会进入帝国权力的核心地带,即使他在周世宗死前靠运气取得了皇家保卫部队司令长官的职位,但是他并没有牢牢掌握周帝国的大部分军权,摆在他面前的依然是一条机遇与危机并存的道路。

赵匡胤在自己家人和亲信的支持下,抓住了这场政治大博弈中那稍纵即逝的机遇,成功地使自己坐上皇帝的宝座。政变一切水到渠成,整个过程中只有三个军人的反对声音,这说明赵匡胤那领黄袍披上的时机是多么完美。关于政变当天的情况,不少史料都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记录出于替历史“梳妆打扮”的需要,都强调赵匡胤内心的“不得不”,把一个久有异志的乱世军人塑造成一个仁义之君的形象,不过这种显而易见的夸饰很容易被细心的读者指认出来。赵匡胤政变的关键在于当时的情势,后周政权正处于“主少国疑”的危险境地,而“疑”的焦点不约而同地指向握有京城重兵军权的赵匡胤。近百年的“城头变换大王旗”,使后周此时的政变完全可以被老百姓预期,而每一次大的政局变动,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引发社会动荡,军人和阴谋家往往是这种“改朝换代”的最大受益者,倒霉的还是那些平头老百姓。这才是早在赵匡胤的军队走出汴梁城之前,整个京城就开始骚动不安的原因。既得利益者在考虑如何保住自己在新主子面前的地位,如学士陶穀之提前酝酿好周帝的退位诏书;还没有获得足够利益者则打算如何趁乱大捞一笔,我一直怀疑赵匡胤的猛将王彦升就是这样一个家伙。当然更多的还是命运在乱世中风雨飘摇的普通人,刚过了几年安稳日子的他们,也在想方设法如何把损失降到最小。

“陈桥兵变”是个历史预期中的阴谋,因此对它过多的粉饰才显得荒唐而无聊,正像一个知道大人不相信但还是在拼命撒谎的孩子,他的表情越真诚,我们越觉得可笑。赵匡胤出于“观众”需要在陈桥驿的表演没有问题,军队返回京城前他的约法三章也没有问题,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这不是一场突发事件,这样的阴谋总是会发生,窥伺中原帝位者大有人在。笔者不是在这里为历史功利主义者或机会主义者张目,但不得不郑重地指出,赵匡胤背信弃义、恃强凌弱的军事政变行动,其产生的效果却是正向的,发生在陈桥驿那个不眠之夜的阴谋,成为中国政治史上最有价值的阴谋之一。陈桥驿阴谋之价值实现,还有赖于两个条件。其一是赵匡胤的前任领导周世宗励精图治,已经粗定中原,为赵匡胤的事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否则天下很可能因为这样的兵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分崩离析;其二是,这个阴谋还必须有赖于十几年后另一场针对赵匡胤本人的阴谋——“烛影斧声”的支持,在那场阴谋中,赵匡胤成了历史前行的牺牲品,他的牺牲使他的工作显得更有价值,否则,在晚唐五代的历史惯性下,赵匡胤更可能的命运是一个乱世枭雄,谈不上构筑彪炳千秋的大宋基业。

兵变当日赵匡胤在陈桥驿与那批如狼似虎的部下,约定了进京城的注意事项(因为头天就已经安排好了接应工作,进京只是一种态度,预期是不会发生什么大的战斗),部队就浩浩荡荡离开陈桥调头回京。京城老百姓早已作好心理准备,这些见过乱世真相的人们不幸生在这倒霉的时代,又不幸居住在乱世的政治中心,早已经对这一切变得麻木了,或许他们正在胆战心惊地迎接又一次兵乱带来的痛苦。但是赵匡胤的军队却没有任何对老百姓的骚扰,不过史书上说连商店都在照常营业,那一定是在拍胜利者的马屁,属于小姑娘乱“涂脂抹粉”的部分,但市民生活没有受到大的干扰大概也是事实。赵匡胤发动兵变,他的部队此时乃“叛军”性质,而京城的留守部队倒是正经八百的“政府军”。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京城上上下下,除了皇宫里的后周小天子和他手下的几个不知真糊涂还是假糊涂的大臣不知道外,绝大多数人都在静静地等待“检点做天子”的那一刻到来。赵匡胤和他的死党也为这一天早就作好了准备,军队中的策反工作已经很成熟了,几个关键部门都安插上他的亲信。赵匡胤假装熟睡的当晚,负责沟通的信使就已经踏上回京的路程。因此赵匡胤第二天率众返回京城的时候,一切都已注定,似乎没有一点军事行动的味道。他的部队没受到任何阻拦,几乎全部的留守政府军都顺水推舟,乐呵呵地当上了“叛军”。不过此时的“叛军”身份大概过不了二十四个小时就会成为“论功行赏”的资本,即使再笨的军人也都能明白这个理儿。五代乱世的军人大都是这么干的,所谓“仁义道德”、“礼义廉耻”早就不知被抛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些保卫京城的家伙们,如果改日再来一个更有实力的李匡胤、张匡胤什么的,他们大概还是坚定的“风派”。

话虽这么说,但还是有三个军人并不在此“风派”之列,他们是如何度过这宋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天呢?P2-5

序言

历史如同一个人的记忆,经常呈现出一种选择性。作为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只可能有一个,即使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地再现她,也不能漠视她存在的唯一性。但对历史的叙述却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其中可能会有那么几种参与构建我们的历史记忆,进而固化为我们的历史常识。于是很多时候,历史就在我们的“常识”中渐次展开。

这种对历史事实不同侧面的叙述,虽然在不断地影响我们对史实的判断,甚至有时候表现出一种执拗,迫使我们去相信历史学家所描述的“事实”,但是这样的工作依然值得我们抱有同情。永远无法知道的真相或许并无实际意义,通过历史学家的叙述而无限逼近她,却是一段美妙的思维探索之旅。大概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人和其他物种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这种更具精神意义的快乐,与任何物质利益无关,应该是尚未在物欲前丧失理性的读者所独有的心理现象。因此,对历史研究而言,任何一个“常识”都有必要经历不断“解构”与不断“重构”的过程。什么时候这项工作静止了,真的一切都“盖棺定论”了,我反而觉得非常值得担忧。现实是一切历史的延续,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存在一个微妙的联动关系,历史不会死在记忆里,历史会死在未来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虽然不可能为人所知的历史实相只有一个,但是历史却有着自己的生命和灵性,她躲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偷听着关于她自己的传说,只要不为“常识”所蒙蔽眼睛和思想,这些“传说”通常可以由我们做出。

本书就试图去做这样一件事。大宋王朝开启了中国的近世,人们把她之后的社会称为“宋以后”的社会,但是很少有人用“唐以后”或“明以后”来描述在一段时间内有共性的社会存在。大宋王朝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使我们的生活至今还处处浸润着她的智慧;她成功地实现了由贵族门阀政治到庶族文人政治的转型,使每一个普通的读书人都有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但是她确实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文人政治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游荡在“宋以后”的社会中。对这样一个谜一样的时代,我们更有重新审视“历史常识”的必要。本文的叙述对象是大宋王朝的童年,这个童年奠定了整个大宋三百二十年的基业,也决定了她最终的命运。最终灭亡的命运,就写在她童年那张看起来天真烂漫的脸上。本书选择了十个与北宋前期政治文化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试图展现大宋王朝在历史转型期的作为。在阅读这段历史时,笔者采用断片式的描述,穿越历史常识,关注一些被以前的历史建构者所一再忽视的材料,注意这些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尽可能通过合理的历史想象,提供一种新的历史建构可能。

笔者无意去颠覆或改变常识,穿越只是一种态度、一种修辞,说到底本书还是一个大众化的休闲读物。我期待这样的千年探寻之旅,或许会为读者带来精细而又新奇,深沉而又自由,只属于人类思维的历史阅读愉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