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么忙碌,但很可能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有次看到一个学生下课时满脸烦躁,便随口问了一句。他叹口气,说是与老同学相约回母校看老师,结果聊着聊着,群里开始出现类似的话语:
“抱歉啊,我也超想去,但这两天实在太忙了!”
“我估计也去不成,作业一大堆,还要准备演讲,学生会事情又多到爆炸。”
“对啊,真羡慕你们专业这么闲,我们下次再约吧。”
然后最先说“我什么时候都行,看你们安排”的人,也仿佛在为自己辩解一样,“我前段时间也忙到爆炸,就这两天有点空,要么就下次约吧,让我先把论文写掉。”
听到别人抱怨忙碌,一个情商正常的人,都会照例表示一下心疼和同情。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抱怨的话语中多出了一丝自豪或是炫耀的口吻,而心疼的人,口吻也变得不那么自然。
以前读《爱丽丝梦游仙境》,印象很深刻的是红桃皇后对爱丽丝说:“你必须拼命奔跑,留在原地。”幼时,只愤愤不平觉得怎么可以这样刁难人呢?长大之后才发现,这就是成年人世界的普遍状况:我们努力再努力,像陀螺一样地团团转,时时刻刻脑袋里塞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爬得更高了吗?我们爬得那样缓慢,就仿佛谜语里那个每天白天往上爬三米、晚上掉下去两米的蜗牛,我们不能原地不动,首先是让自己不至于被其他人甩下,不至于无法维持现状。
也许是地球转得太快,所以我们因为不愿落后而变得那么浮躁。希望用各种忙不完的事情来填充自己的生活,用忙碌掩饰孤独,用忙碌掩饰自己的一事无成,用忙碌欺骗自己说:“我已经很努力了,是这个世界对我不够公平。”甚至觉得忙碌能体现我的优秀,能力越大责任越多。
可是,扪心自问,你真的很忙吗?
在网上看到一个笑话:“我对拖延症说:我要杀了你!拖延症说,可以,但是能再过两天吗?我说,好的。”
有个朋友对我说,她事情很多,要干吗干吗,所以没时间出去玩。过了两天,她还是很忙,我问她又在忙什么,她说的依旧是那几件事,只是她前两天忙着和别人抱怨,忙着拖延,于是那几件事,让她足足忙了一周。其实她可以周一和我一起吃饭,周二也可以和我喝咖啡,因为她永远把时间留给了让自己心力交瘁的拖延症。
那些让你永远“忙碌”、无法休息的事情,真正花在上面的时间有多久?
就像面对暑假作业,总是有三类学生:一放假就做完作业然后开开心心玩的,没心没肺玩到快开学然后恶补的。最糟糕的是,每次想出去玩都对自己说,作业还没做呢,但是留在家里却也是磨洋工。然后四处抱怨:学校作业多到丧心病狂,害得我都没时间出去玩。
你每天晚上都熬夜,带着沉重的黑眼圈和别人说太累,可你有多少时间在刷朋友圈刷微博给别人的精彩生活逐个点赞;你总是加班,上班时却在摸鱼聊天,或是因为昨晚没睡好而困倦;你一大早去了图书馆,带上了许多书本和试卷,又把它们原封不动带回了寝室……你不知道自己的时间去了哪里,只是因为疲惫而认定自己忙碌。
拖延症,既然是症,总有办法治的。为什么你发烧了要去医院,拖延症却要成为放任自己把生活搞得一塌糊涂的借口呢?或者既然要拖延,不如彻底放弃治疗,前几天安安心心玩,最后几天赶你的deadline(约定的最后期限)。
也许你真的很忙,忙着加班忙着参赛忙着考研忙着做家务……就像很多人喜欢挂在口头的那句“我现在忙碌是为了以后活得悠闲”,就像那些很少陪伴孩子的家长会说的“我忙着赚钱环不是为了给孩子花”。P3-5
曹卢,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辅导员教师,学生口中的卢哥,正能量使者;自媒体的认真玩家。始终坚持原创不严肃文学精神的公众号【曹老师不思议】,从很初的个人生活分享到潮流型格推介、独立旅行指南,曹老师的个人品牌愈发鲜明。其中,持续更新的【也许事实不是那样】系列是曹老师对这个主流青年世界的“任性”发声,这本书就是臻选这些令人惊讶、颌首、会心一笑的文字合辑一册。
从我有计划写书的念头开始到现在,估摸着已经有两年多了。两年可以改变很多人和事,比如书名。本来书名叫《我说的也许不对》,和我公众号写的东西名字是一样的。哪知有天闲来无事在网上搜搜是不是有重名的,发现原来早已经有人用这个名字出版了。无奈只好重新取名,就有了现在这本《也许事实不是那样》。
人在初次做一件事儿的时候都会特别害怕和心虚,比如出版这件事。就像我在之前一篇文章里说的,这本书差点在中间一段时间难产。有段时间,我看到自己写的东西真的特别嫌弃,加之自认为文体就属于不讨喜的那种,所以很想毁了它。好在脸皮厚和朋友的安慰才把这本书坚持下来。这本书的内容基本都写于这两年的头和尾,而中间这段时间就是在自我混沌中删了恢复,恢复了继续删。
混沌的理由有很多。比如,我始终觉得自己的语文从小是体育老师教的,除了知道主谓宾就没有其他可言了。自己写的东西读了一遍又一遍后就自己也看不下去了。既苍白又幼稚,大概说的就是我写的东西;又比如,我给几个身边从来不怎么看我公众号的朋友看了下内容,问他们是不是很难看。得到的反馈大抵是“还行”“不算难看”。“不算难看”真的有比“难看”好一点吗?人在自信心非常低的时候其实很少会自我安慰。因为通常我们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如果“难看”属于最后一档的话,那么“不算难看”“还行”大抵就是前面一档,并没有很好的意思。我想,这应该就属于典型的自己吓自己;再比如,因为自己的体制内身份,一直被教育的便是“枪打出头鸟”。人年纪越大,越怕出轨的生活。相比做一个安安分分的大学老师,出版这种事儿,做得好算是长面子的事情,做得不好算是给整个学校抹黑的事吧。所以想到这,压力就不仅仅对自己了,突然觉得肩负着太多东西。我甚至连最坏打算都做好了。当然,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理由,不再赘言……
写这段总结性的话是在飞机上。在这之前,我大概用了3个月的时间改了好几遍。从最初发表在公众号到现在交给出版社,内容上大致已经变了四五成,所以大可当作一本全新的东西看,即使你之前已经看过公众号的所有内容,当然我相信这样的人也不多,除了我家人之外。在这要感谢一个朋友,他的名字叫沈巍。当我读到麻木得改不了一个字的时候绝望地求助他,这家伙也是够仗义,不出几天便交了版更客观的修改稿。大体上删了很多累赘和重复,甚至有些几行字叙述的内容在他的妙手回春下浓缩到了四字成语。当你真的觉得自己走到死胡同的时候,死撑没有好处,我们还真是需要靠旁人点醒的。只是被他这么一改,原本可以勉强凑上十几万字的内容现在也落得只剩不到十万。啊!我之前是有多么哆唆啊。沈巍说:“很奇怪,凡是我喜欢的东西,都会红。”后来,我问他你喜欢这本书吗?他点了点头。哈哈,兴许是会畅销了。
这本书的封面其实一开始不是这样子的。最初的版本是一本看上去非常禁欲的封面,按照我的理解大体你跑到书店或者你去卖书的网站找,所有畅销书的封面差不多都长那样吧。虽然好看,但是易忘。后来我找到了张宇宙Kiro,一个生活在北京的老朋友。有一次,他来上海参加一个电视剧发布会,电视剧的宣传海报便是他的杰作。我和他聊到最近有出版的计划,也是没抱希望地问了句:“你要不要试试帮我画画?”其实问出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后悔,因为他很贵啊!没想到他竟然一口答应了,外加一句:“你看着给吧。”好啊!太义气了,感觉那就不用给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收到了封面和插画,那时候我在台湾旅游,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看到作品后,欣喜不已。
“以梦为马,莫负韶华。”
张宇宙Kiro:离开上海的前一天,老曹跟我说,来给我的书画插图和封面吧,我说好。那天老曹穿着黄绿色的裤子,灰绿色的大衣,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郁郁葱葱。回北京之后收到一些老曹发来的照片,有风景也有人,大多是些旅行零散的镜头,车窗外,街道,树叶。于是就萌生了“一个人的旅行”的想法,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人生也如此。封面是夏天的夜晚,青年人“以梦为马,莫负韶华”,但老曹说,他更喜欢独角兽。所以就加了一只角。
上面是Kiro的自述,曾经我还纠结要不要放自己的照片在书里,后来觉得略显“做作”,没想到Kiro倒是将一个真实的我画出来了。这也是我爱他的画的原因。我特别喜欢“以梦为马”这句话,毕竟和我讲的大道理“梦想”不谋而合。也是希望每个人都有梦。
当然,作为整本书的最后一篇内容,我不想写得特别像获奖感言,感谢这感谢那的。该感谢的都用行动表现了,就不在书里酸了。反正写得好、写得不好,都算是交差了。你喜欢就到我公众号夸夸我,不喜欢骂骂我也可以,有争议都是好事儿,最怕一潭死水最后自己哭得稀里哗啦的,你说是吧。
算了一下,我大部分的东西都是在飞机上写完的。所以善始善终,我在云层高空中画个句号吧。
谢谢你。
老曹
2017年2月26日
近日,受到老曹邀请让我为他的新书写序,颇有些惊讶。我与他从未谋面,相识于好友的微群,素日里,这位大学老师时常会发些旅行心情的博文和相片与大家分享,字里行间透出他是一个耿直的性情中人,无一丝久居城市矫揉造作的痞气。
三十而后,我开始挚爱朝食落花、暮饮春露的怀旧生活,老曹和我相遇在这个时光,想必是晨风晓露最好的安排,让我可以借由他那些直言不讳的字句,坦荡地面对内心深处不愿沾染的尘世。
内文一篇《不结婚而已,又不是犯罪》,正如标题,不知何时起,“不结婚”成了父母眼中最大的罪责。年节聚餐,这些所谓的“大龄剩斗士”便成了众矢之的,亲戚冷嘲热讽有之、殷勤献媚有之。这些年,看着身边许多朋友从相恋、相爱到相守再到分离,许多人应该与我们一样,不是不结婚,而是不想随意将就自己的人生。
从摄影、旅行、异地恋……每个人都坚守着自己的七又四分之三亩田。不幸被老曹言中,这三项在我之前的恋爱中相继命中。那些瓦黛青墙、落日余晖,或闲步于斜阳小径的景致,皆需在对的时间、对的天气,以及对的人集齐时才能达成。无论是喜欢备足攻略的行动派旅行者,还是和老曹一样随遇而安似闲云野鹤的探索式游历,皆是个人自身的习性,无关他人。但以结婚为前提的相恋,两人的脾性能否如磁铁那般惺惺相惜,则是婚姻是否长久的前提。
另一篇充斥着无奈的《少一些关心……》,深深道出那些平日里甚少来往,却在你功成名就或落难时来“关心”你所谓的朋友。明面上与你称兄道弟,暗地里恨不得掘地三尺挖些你的隐私抛之于众。以前,得知总忍不住对那些人心生恨意,为何要败坏自己,现今通晓世态人情,心似浮萍,不屑与其怄气。将仅有的闲暇时光奉于家人,围炉而坐,为父亲斟一壶佳酿,给母亲添一件心仪的衣衫,吃着寻常日子里普通的家宴小菜,方觉人间美味。
此书看透人间疏离,清风淡月,无论你说的对错与否,我皆无意奔波于世景。日暮上香、吃茶一杯,素衣简食的静好生活是我当下的选择。
就像你我的友谊,落笔沁泉,相熟不言!
曹卢著的《也许事实不是那样》从生活、感情和青春三个方面描绘了当代以95后为主的年轻人的模样,抨击了一些社会现象,以“毒鸡汤”的方式将年轻人的生活、感情和青春加以细致描写,以自我经历和社会评价为基础,给予了现代年轻人极具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指引和建议。《也许事实不是那样》被定义为“毒鸡汤”版大学生知识手册、18禁高校新生必读书,不同于以往油腻腻的鸡汤文,本书从头至尾都以犀利的文风给现代大学生展现了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模样。
曹卢著的《也许事实不是那样》看透人间疏离,清风淡月,无论你说的对错与否,我皆无意奔波于世景。日暮上香、喫茶一杯,素衣简食的静好生活是我当下的选择。就像你我的友谊,落笔沁泉,相熟不言!他用自己文字的力量去感染身边的青年人,用例行亲身实践告诉我们青春的力量!他的青春,他的不一样,是他对生活达观的态度,对于热血的坚持,对于他人始终如一的关怀。正是因为这样的不一样,我们对他的感情才会一样的浓烈,我们的青春才会一样的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