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黔东南纪行》借用著名文化学者之眼,让读者从他的视野里去看黔东南。余秋雨将肇兴、隆里和西江等黔东南旅游的闪光点很好地提炼了出来,站的角度很高。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他都用独特的视角作了诠释。图文并茂是本书系的一大看点,余秋雨的黔东南之行图片生动有趣,有效地为读者弥补了从文字里想象的缺憾。短短的行程,让余秋雨专门为一个地区打造几篇文章,这是罕见的,说明了余秋雨对黔东南对原生态有着深厚的感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解读贵州(余秋雨黔东南纪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余秋雨黔东南纪行》借用著名文化学者之眼,让读者从他的视野里去看黔东南。余秋雨将肇兴、隆里和西江等黔东南旅游的闪光点很好地提炼了出来,站的角度很高。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他都用独特的视角作了诠释。图文并茂是本书系的一大看点,余秋雨的黔东南之行图片生动有趣,有效地为读者弥补了从文字里想象的缺憾。短短的行程,让余秋雨专门为一个地区打造几篇文章,这是罕见的,说明了余秋雨对黔东南对原生态有着深厚的感情。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在游历贵州时所写下的一些文章。分为“黔东南原生态考察手记”、“沿途漫谈”、“日记,随笔”三部分。书中的文章主要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考察黔东南原生态文化时的感受,特别是对一些县、镇、村寨的漫谈随笔,更是表达了作者对原生态文化的渴望,通过这本书可以较全面地了解黔东南;但作为黔东南人,则更要了解这本书,去体味和宣传自己家园的美和文化。 目录 第一部分 黔东南原生态考察手记 伞下的侗寨 蚩尤的后代 我本是树 沿途漫谈(录音整理) 隆里 互生和谐的文化孤岛 肇兴 真正的公民社会 岜沙 人即树的生命哲学 三宝 谦恭自然和谐山水 西江 美丽超乎想象 镇远 诸神狂欢地 小结 原生态黔东南的力量 第二部分 日记,随笔 隆里 回忆 肇兴 鼓楼 岜沙 小黄 三宝 记忆 西江 银饰 镇远 河流 凯里 黔东南的微笑 跋 试读章节 伞下的侗寨 这是翠绿群山间的一个小盆地,盆地中间窝着一个几百户人家的村寨。村寨的房屋全是黑褐色的吊脚楼,此刻正朦胧着灰白色的雾气和炊烟。把雾气和炊烟当作宣纸勾出几笔的,是五座峭拔的鼓楼。 鼓楼底层开放通透,已经拥挤着很多村民和过路客人,因为在鼓楼边的花桥上,另一些村民在唱歌,伴着芦笙。 唱歌的村民一排排站在花桥的石阶上,唱出来的是多声部自然和声,沉着、柔和、悦耳。这些村民有一年被选到法国巴黎的一次国际合唱节里去了,才一开口,全场屏息,第二天巴黎的报纸纷纷评论,这是中国所有歌唱艺术中最容易被西方接受的一种。 村民们没有听过太多别的歌唱艺术,不知道法国人的这种评论是不是有点夸张。但他们唱得比平时更来劲了,路人远远一听就知道:咳,侗族大歌! 不错,我是在说一个侗族村寨,叫肇兴。地图上很难找得到,因此我。。定要说一说它在地球上的准确方位:东经109°10',北纬25°50'。经纬交汇处,正是歌声飘出的地方。 唱歌的村民所站立的花桥就像一般所说的“风雨桥”,很大,筑有十分讲究的顶盖,又把两边的桥栏做成两溜长椅。不管风晨雨夕还是骄阳在天,总有不少村民坐在那里观看河景,说说笑笑。此刻,桥头的石阶变作了临时舞台,原来坐在桥栏边的村民没有起身,还是坐着,像是坐在后台,打量着自己的妻子、女儿、儿子的后脑勺。 这些站在桥头石阶上唱歌的村民中,不同年龄的妇女都穿上了盛装。中年妇女的服装比较收敛,是黑色为底的绣花衣,而站在她们前面低一级石阶上的姑娘们,则穿得华丽、精致,配上一整套银饰,简直光彩夺目。据说,姑娘们自己织绣多年的大半积蓄,父母亲赠予她们的未来嫁奁,都凝结在这套服装中了。这里的财富不隐蔽,全都为青春在叮叮当当、闪闪烁烁。 领唱的总是中年妇女,表情比较严肃,但她们的歌声在女儿辈的身上打开了欢乐的闸门。我一遍遍地听,当地的侗族朋友在我耳边轻轻地介绍着歌曲内容,两头听下来终于明白,这样的歌唱是一门传代的大课程。中年传教给青年,青年传教给小孩,歌是一种载体,传教着人间的基本情感,传教着民族的坎坷历史。像那首《珠郎娘美》的叙事长歌,就在向未婚男女传教着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忠贞,为了爱情与忠贞应该作出什么样的抗争,付出什么样的牺牲。 歌声成了民族的默契、村寨的共识、世代的叮咛。但是,这种叮咛从来不是疾言厉色,而是天天用多声部自然和声完成。这里所说的“多声部自然和声”已不仅仅是一个音乐概念,而是不同年龄间的一种共同呼应、集体承认。这里的课本那么欢乐,这里的课程那么简明,这里的教室那么敞亮,这里的考试那么动人。 这所永恒的学校,大多以女性为主角。男性是陪衬者,唱着雄健有力的歌,作为对母亲、妻子、女儿问世代叮咛的见证。他们更以芦笙来配合,不同年龄的男子高高矮矮地吹着大小不一的芦笙,悠悠扬扬地搀扶着歌声走向远处。女性们获得了这样体贴的辅佐,唱得更畅快了。 我听一位在村寨中住了几年的外来人说,在这里,几乎每天在轻轻的歌声中醒来,又每天在轻轻的芦笙中睡去。我一听就点头,因为我这几天住宿的那家干净的农家旅馆,边上就是一条河,永远有一群一丝不挂的小男孩在游泳,边游边唱。在近旁洗衣服的小女孩们不唱,只向小男孩们泼水。她们是主角,是主角就不轻易开口。明天,或者后天,她们就要周周正正地站在花桥石阶的最低一级与大人们一起歌唱了。那些小男孩还站不上去,只能在一边学吹最小的芦笙。 我们平日也可能在大城市的舞台上看到侗族大歌的演出,但到这里才知道,歌唱在这里不是什么“余兴节目”,而是全部生活的起点和终点,全部历史的凝炼和传承,全部文化的贮存和展开。 P5-7 后记 在本书就要出版发行的时候,出版人对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策划秋雨先生的黔东南之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骚客名士去过黔东南,唯独只有余秋雨形成了黔东南余秋雨旅游路线?其实,秋雨先生一直反对所谓的策划,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城市(区域)形象的研究者来说,又是一个以策划为生的人,我们的认识又恰恰缘于策划,更准确地说,缘于他的《文化苦旅》。 城市(区域)形象策划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别人认知一个城市(区域)的美,进而提升一个地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然而,在这个时代,美是已经消亡或者快要消失的事物,连同对美的记忆也都快消失殆尽,这个工作就变得难上加难。 至今,我顽固地相信上苍对我有偏爱,让我这个资质平庸毫无美感的人从事一份极具挑战、需要大智慧大美感的职业,况且还一帆风顺;我更相信命理和缘分,不然,我能在对一个男人来说最重要的年龄三十八岁、面对我的职业生涯最重要的转型时,在一个深刻影响中国进程的重要地方——桂林兴安认识秋雨先生。 《文化苦旅》一书至今对多少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在我这个年龄段的同道学人几乎都受益于这本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在为统一中国有着标志性意义的古老灵渠找到现代亮色时,知道《文化苦旅》并看过《都江堰》一文的人,毫不犹豫都知道,这个功夫非秋雨先生莫属。其实,在更早一点,我尊重的长者原深圳华侨城董事长马志民先生送给我的礼物就是余先生的《文化苦旅》。那时他对我讲,花点精力好好地读一下余先生的书会对我的专业发展有益处。想来那时真浅薄,因为在那个时代读余秋雨的书几乎是一种时髦,因而也就没有往深处走,只是觉得读了余老师的书可以少看点历史书了,文笔隽永大气,在流水行云的字里行间,我能轻快地了解历史,根本没有想余秋雨和旅游有什么关系。 也正是这一次,我开始了对秋雨先生的全新认识。 通过种种努力,尤其是时任兴安县委书记唐柳林亲笔写了一封非常诚挚的信,坦诚兴安的困惑,余秋雨被打动了,在特别繁忙的情况下,从台湾讲学回来后,如约来到桂林兴安,为漓江书院沉寂一百五十年后重新开讲。那一天,大雨倾盆,在灵渠的华嘴上临时打起一把巨大的红雨伞。兴安万人空巷,很多人专门从南宁和桂林赶来,大家划船过渡,打着雨伞,倾听秋雨先生的演讲。秋雨先生就在滂沱的大雨中,在那把巨大的红雨伞下,面对千年灵渠,开始了《中国文化的穴位》的主题演讲。他讲了灵渠的重要性,比较了灵渠和都江堰的不同,尤其是他提到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去看都江堰而不来看灵渠,不是灵渠不重要,而是灵渠的审美价值没有像都江堰一样得以提升。听完这番高论,我才知道,如果仅仅把秋雨先生看成是一个作家的话,只能是我的无知。当接受黔东南的策划项目,确定了是“原生态的力量”的主题后,秋雨先生毫无争议地成了官方和民间都一致确定要邀请的嘉宾。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秋雨先生的到来,为黔东南的旅游产生了加速度。 当人们都在众口铄金余秋雨的是非的时候,他已早早地走出《文化苦旅》,在世界各地游走,用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华文明。在为我们曾经的骄傲建立现代坐标的同时,他更早地知道,必须回归到原生态才能为现代文明补血给氧。他曾这样写到: 原生态文化体现了文化自然生长的尊严,体现了文化时空的真实关系,是其他一切文化的根脉所在,基因所存,在今天它更以粗陋的形态维系着创造的原始性与生动性、无限性。 真正的文化遗产是一种安静的自在,它是有关我们祖先生活方式的证据,也许体现了彼时彼地的某种集体精神价值。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信仰,秋雨先生走进了黔东南。 当黔东南决定由我来策划编写一本我和秋雨先生关于黔东南原生态的书籍时,我这才想起,我对于黔东南原生态的考察关注已经五年有余了。从最初的好奇到真正理解黔东南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系,开始感知原生态的伟大,接着提出“原生态的力量”这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思考,到去年七月秋雨先生的黔东南之行,的确,是该系统地整理整理了。 近来,黔东南日益被游客追捧。秋雨先生七月走过的路线更是演变为“余秋雨路线”,上十万的游客冲着这条线路开始他们的文化苦旅。这个中国最美也是最宁静的山问小路开始人生鼎沸了。对于策划这一我的职业来说的确是成功了,然而,我至今难以对自己的这一行为给出一个道德的评价。旅游是为了什么?旅游是为了人为地延长我们有限的生命,尽可能的去感知体验我们未知的世界。然而,我们的悖论在于我们通常会用我们所谓的现代价值观去衡量我们未知的事物。正因如此,我才对日益显赫的黔东南旅游有了一丝担忧,那些我们所谓的现代观点是不适合黔东南的,缺少的是对黔东南的敬重。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要用一本书的篇幅来表达我对黔东南的感激与敬重,并由衷地希望这些不会成为我对黔东南天神地灵的不敬,不会构成生活在那方水土的自然之子的冒犯,更不希望黔东南在我们文字和照片中沦为时髦的词语,从而丧失原生态固有的活力。 邂逅黔东南,值得用一生来感激。 喻帆 2008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