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披露保险业巨头的发展内幕。首次记录平安集团高速成长的传奇!20年前,平安是在深圳蛇口诞生的一家小公司。20年后,平安是在世界舞台舒展长袖的金融集团。20年间,平安的成长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巨变。今天,平安集团起于保险,志在综合金融集团的理想,正在一步一步实现。而其跻身世界500强的速度和辉煌成就更是举世瞩目。平安缘起何方?怎样的创业者,怎样的团队,怎样的管理和经营创新,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金融企业?平安崛起的背后,又是怎样联系着中国的金融开放和改革?或许,平安的未来仍有许多未知……但是,忠实记录一路走来的中国平安,更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变革中的中国金融业和置身其中的领袖企业……
20年前,平安是在深圳蛇口诞生的一家小公司。
20年后,平安是在世界舞台舒展长袖的金融集团。
20年间,平安的成长折射着中国金融业的巨变。
今天,平安集团起于保险,志在综合金融集团的理想,正在一步一步实现。而其跻身世界500强的速度和辉煌成就更是举世瞩目。
平安缘起何方?怎样的创业者,怎样的团队,怎样的管理和经营创新,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金融企业?平安崛起的背后,又是怎样一幅中国的金融开放和改革的画卷?
或许,平安的未来仍有许多未知……但是,忠实记录一路走来的中国平安,更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变革中的中国金融业和置身其中的领袖企业……
序一 造就基业长青的中国企业 柳传志
序二 平安——中国金融业的一朵奇葩 胡祖六
楔子/1
序篇 源远流长/5
1872,轮船招商局/5
袁庚蛇口/7
说服袁庚/9
在改革大潮中诞生/14
第一部分 创业风云(1988-1992)/17
第一章 起程
中国保险业的新起点/19
“开业头一年先不谈什么利润了”/20
5月27日的开业庆典/22
招兵买马/25
渐渐打开局面/27
第一个年底总结表彰会/29
第二章 蛰伏期
无心插柳:来自刘鸿儒的指点/31
形势比人强,只好翘首等待/33
海南岛上的机会/34
第一个特区外机构/35
“要有压力感和紧迫感”/37
走出蛇口,落脚深圳/39
蓄势待发/43
第三章 转折年
春天的故事/45
拓荒天津卫/46
成为“中国平安”/48
破冰机动车辆保险/53
承保卫星发射——这是一个责任问题/54
证券业务,从一个部门到一家公司/56
平安夜/58
第二部分 寿险为王(1993-1997)/63
第四章 拓土开疆
马明哲的决心/65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67
麻雀变凤凰/69
银湖会议:变革营销体制/71
平安总动员/74
摩根与高盛的故事/75
先结婚再谈恋爱,这是中国国情/77
第五章 遍地英雄
资本国际化的连锁效应/81
行业体制变革奏响之年/82
创业艰难百战多/84
“激情”的寿险/88
群雄并起的时代就要来临/91
资产一体化的艰难/92
第六章 繁荣危机
增员,增员,增员/95
最大的危机就是人没有了危机意识/96
第一次大规模行业整顿/98
降息制造出一颗定时炸弹/100
第三部分 变革与考验(1998-2002)/103
第七章 外脑麦肯锡
困难时分/105
“河水湍急,我们为什么不请懂行的人搭座桥?”/106
画了一幅“改革地图”/109
踏上脱胎换骨的路/111
“需要企业自己的功夫”/114
10周年/116
发展势头被摁进了制度约束的河道里/117
第八章 踩在新产品上起跳
新产品策略/120
投资连结保险的前奏/122
上海试点/125
所向披靡的非传统产品/127
“明显跑赢大市”的投资账户/131
股市陡转直下/134
山雨欲来风满楼/136
第九章 直面“投连风波”
丢了颗钉子——第一件退保/139
新世纪第一年结束了/141
羊群效应与池塘涟漪/144
品牌保卫战/147
芭堤雅讲话:百年老店,诚信为基/150
最具规模的公益活动/153
愈演愈烈/155
第十章 行动与反思
“客户关怀工程”/160
不是滑铁卢/162
“究竟错在哪里”/164
代价不菲的一堂课/168
新的商业伦理概念:企业公民/170
新价值管理文化/171
第四部分 分业经营集团上市(2003~2004)/179
第十一章 牵手汇丰
137岁的汇丰与14岁的平安/181
不同时期选择不同股东/184
汇丰带来了什么/185
重在执行/187
第十二章 漫漫分业路
分业经营的回顾/189
“第二个10年远景和战略是什么?”/191
气喘吁吁的市场/194
“一意孤行”的马明哲/195
终于挂上了集团的牌照/198
狼来了——纵论WTO/200
行业的上市元年/202
谋求集团整体上市/203
第十三章 挺进资本市场
“非典时期”闯荡北京/206
名正言顺的员工投资集合/208
把福亚银行收归名下/210
人才国际化的高峰:梁家驹进场/211
三队奔波全球路演/213
“我们是潇洒走一回”/217
一个新时代的开始/220
第五部分 大金融(2005-2008)/223
第十四章 领跑的保险
咬着不放的“综合金融”/225
寿险服务与管理的升级/229
“当冠军的念头”/231
激越的“龙门飞跃”/233
千亿市价、万亿梦想/241
二元化战略/244
第十五章 银行掘进
做大银行的机会/246
一场久拖不决的博弈/248
另一场收购战/250
得失之间/252
平安银行诞生/256
第三根业务支柱:资产管理/257
第十六章 回归A股
路演与询价/261
平安的3月1日/264
用追求领先的文化,承受万亿元级的竞争强度/267
新理念:运营管理的后台集中/272
交叉销售渠道为王/277
“帆船酒店”——综合金融理念的载体/279
综合金融、专业经营/283
尾声 新征途的起点/285
后记/287
附录一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架构/289
附录二 公司发展大事记/291
附录三 人名录(以姓氏拼音排序)/293
附录四 媒体聚焦平安/297
袁庚蛇口
1978年,中国历史的一个新起点。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的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成为时代变革的标志。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一再提及这篇文章,“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精神来个大解放”。“解放思想”,这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它翻动着全民压抑已久的期望,挣脱着铁桶般的精神束缚,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半年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共同孕育的力量将中国推向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阶段。中国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无论是“白猫黑猫论”、“摸着石头过河”的生动语言,还是报纸上频繁出现的“革新”、“开放”、“竞争”、“民主”等新词汇,都昭示欣欣向荣、令人期待的未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时任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的袁庚把一份报告呈给了当时主管全国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手中。报告中说,“从1872年12月23日李鸿章向清廷奏呈《试办招商轮船折》,到招商局创办一批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工交金融企业,从1950年香港招商局全体员工率在港的13艘船舶起义,到如今全部资产仅剩1.3亿元,已到了非改革不能图生存的地步。”改革从何处入手?袁庚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选定在临近香港的宝安蛇口公社境内建立工业区。既能利用国内较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又便于利用国际的资金、先进技术和原料,把两者现有的条件充分利用并结合起来。”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靠近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的地方——深圳蛇口,袁庚打算以“百年招商”的名义建一个现代企业的孵化池。“成立数百家公司,从企业资金来源、企业法人地位、尊重股东意志、遵守市场规则方面,都要和国企迥异”。当中国南端响起第一声开山炮的时候,在海滨迎风而立的袁庚已经把思绪放飞到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未来。
袁庚是当年“东江纵队”的老革命,“文革”中含冤入狱。1973年,被关押在秦城监狱长达五年半的袁庚,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无罪释放。呼吸到自由空气的袁庚被安排在交通部工作,“单独出国考察,进行外事活动”,“后来被委派在香港招商局任常务副董事长”。在招商局的平台上,在对自由港的体味中,袁庚对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百姓生活水平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思想意识因而相当开放”,对传统国企的体制弊端也感受得更为强烈。
蛇口工业区以后的发展证明了袁庚的远见卓识。在他主政的14年间,家底1.3亿元资产的招商局集团成为拥有200亿元资产的庞然大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口号令人耳目一新,国贸大厦日进一层的“蛇口速度”传遍全国,向往着南方新生活的年轻人通过汽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向蛇口潮水般涌去。蛇口解放着自己的思想,以近乎一往无前、孤注一掷的姿态向前飞奔。许多日后成为中国改革大方向的实践都在此发轫:基建招标、多产多奖、公开招聘、合同用工、住房制度改革、社保与医疗制度改革,甚至舆论监督、民主普选等。在这块弹丸之地上,袁庚和蛇口工业区进行了一次意义深远的伟大实验。
“袁庚是个浪漫主义者?”
“是个理想家,但更是个实干家。”
这是一位记者在蛇口采访一位中央领导时的对话。袁庚的理想气质加上敢干实干,使蛇口这块改革试验田在那个沉寂已久的时空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那是蛇口的时代,是中国改革看深圳、深圳改革看蛇口的时代。 平安,就诞生在这样一块热土之上。
说服袁庚
1988年,商品经济的概念在中国已经尽人皆知。经过4年的高速增长,整个中国经济出现了一种“危险的燥热”。“十亿人民九亿商”的说法固然夸张,但流通领域空前活跃、车驰马跳中物价持续上涨的危险则是现实。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经商的想法从没有像这个时候一样强烈,中国的物价也从没有走得这么高。1988年,国家公布的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了18.5%。
在南方,2.14平方公里的蛇口半岛上,同样热火朝天。诞生了10年的蛇口工业区已经聚集了几百家形形色色的外资、港资企业。这些企业里有大量的外国人,也吸引了各地南下淘金的打工者。“由一个企业独立地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并在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上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这是“蛇口模式”的历史定论。
1985年年初,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派调配一组组长马明哲,去参加一个研讨会,重要的与会者是联合国劳工署考察团。在这次会议上,劳工署一位副署长针对蛇口工业区实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按国际惯例,这笔钱由独立的实体来管理”。这位戴眼镜、头发花白的专家详细陈述了这种管理方式的好处。1979年,蛇口工业区建立伊始,便着手建立社会保障机制,要求在蛇口开办工厂的“资本家们”为每一个“打工仔”、“打工妹”缴纳养老、医疗、雇主责任险,缴纳比例为劳务费的20%,费用由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代为收取。
蛇口盛行之风是革新、突破。联合国劳工署副署长等专家的意见很快被采纳,招商局社会保险公司的招牌很快挂了起来。它全权接管了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的社保相关职能,“退休金改为由社保公司统一运作”。距此六七年之后,中国城市退休养老保障制度在上海迈出了第一步。
具体负责筹谋此事的马明哲,一年后由社保公司经理助理升任副总经理,全面主持社保公司工作。
中国保险业的一位传奇人物,登上了时代赋予他的舞台。马明哲,1955年底出生,祖籍吉林。其父是军人,随军南下广东湛江,其母是归侨。马明哲的成长经历,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生于抗美援朝时期,长在自然灾害年代,读书时正值“文革”,当过知青和水电厂的工人,母亲被打成特务直到1981年才平反。20世纪80年代初,马明哲在湛江地委当通讯员,为领导开车。彼时在广东,“医生、司机、猪肉佬”是“三大宝”,司机乃是一个颇为风光的职业。后来,马明哲到了湛江地委公交系统政治部,以工代干,有了干部身份。直到1983年,他又被呼啸的改革潮吸引到了蛇口工业区。
1986年,而立之年的马明哲经常犯愁。“社保公司已经成立,汇聚了工业区大量的统筹资金,将来要用作支付职工退休金,如果遇上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这笔钱放在银行里肯定要贬值。”几个月前,社保公司已经把一部分钱投资给了一家领带厂、一家丝绸厂、几家商店以及一家信息技术企业(2000年之后,在国内ERP应用软件市场上,这家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投资实业,绝非稳妥,一是回报率低,二是资本变现能力差。”
“大家看到香港的商业保险做得不错,认定公司在工业区同样可以尝试。”社保公司决定利用手头资金,搭锅支灶,将原来社保中的雇主责任险转变为工伤险,从这个险种人手开始操持办理商业保险。“那时蛇口的气氛是什么都可以说,可以做,可以试。”米还没下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下称“人保”)深圳特区分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保险监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分行——的副行长亲自赶到蛇口。马明哲负责全程接待,并从这位人保总经理的口中得知:“工伤保险属于商业保险的范畴,社保公司无权经营。依据《保险暂行管理条例》,现向你们正式提出此问题。”
P7-10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就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作为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管理比较完善、不断拼搏进取的企业,有了一支有社会责任感、懂市场、能创新、把全部身心都交给企业的企业家队伍。我把这些企业的品牌和这支企业家队伍看做中国经济的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在中国平安创办20周年之际,中信出版社准备出版一本关于平安发展历程的著作,希望我写点感想。坦率地说,我对平安并不十分熟悉,接触也不多。联想诞生于中关村,主要是科技型企业,以制造为主,它所探索的是在中国市场上如何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如何建立自己的队伍、战略和品牌,最终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并努力成为领先者。而平安诞生在蛇口,是金融服务领域的服务型企业,它所探索的是如何在中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下,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以往相对垄断的市场格局,全面提升自己的实力,进而向着国际性的综合金融控股集团方向迈进。
虽然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但是,作为同样诞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新兴企业,同样是在市场竞争中打拼出来的企业,联想和平安的发展还是有不少相通之处。平安是20年前在蛇口的一家小小办公室里开业的,当时社会上对于“保险”还没有什么认识,包括马明哲在内只有13个员工,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推销。读到这里,我就不禁想到,1984年11月,已经40岁的我在中科院计算所那间20平方米的传达室里,和10名科研人员创立公司的情景。
读完此书,结合联想的实践,我最深的感受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让一个新生的企业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基业长青,必须把企业家个人的创新才能与良好的公司体制、机制和管理文化结合起来,同时与政策、社会等外部环境之间保持良性的互动。
在平安筹办、创办和发展的过程中,马明哲先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显示出了企业家的精神和才能。据说“企业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是在法语里,指“指挥军事远征的人”。后来,有人把企业家定义为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冒险者;也有人把企业家看做“创新的灵魂”,认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还有人指出,企业家是专为稀缺资源的协调做出判断的人。无论是哪种理论,或是中外企业发展的实践,都说明,企业家的投入、敢负责、创新和管理能力等,是推动企业前进的重要力量。这一点,我想没有谁会否认。
但是,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能不能实现企业的长治久安呢?我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精力、知识总是有限的,而市场则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创业型的企业家不能自觉地在企业里建立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团队、管理制度和文化,不能持续地凝聚和调动大家的力量,群策群力,万众一心,那么企业发展将会缺乏可持续的驱动力。
我感到,没有什么特殊背景的平安之所以能够走过20年的历程,成为一家优秀的金融服务企业,除了改革开放的天时地利,最要紧的是它比较早就开始解决体制、机制、管理文化的问题。平安从1994年就引进高盛、摩根士丹利作为股东,后来又引进汇丰,加上员工持股,公开上市,建立起了被投资者接受的公司治理结构;在这样的治理结构下,公司制定了长、中、短的目标和计划,并且建立起以市场业绩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计划环环相扣,目标层层分解,奖罚都有依据。此外,公司管理团队的国际化,对企业文化的培育,以及强大的服务后台的建设,还有,十分注意和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沟通,以获得探索和尝试的“试验权”,这都是平安成功的原因。
2004年,联想创办20周年的时候,中信出版社出版了《联想风云》一书。那个时候,联想刚刚并购了IBM公司的PC业务,看好者不少,看淡者也很多,“风云”二字很传神地表现出那时联想面临的环境。但是,依靠长期形成的管理基础,依靠以杨元庆为首的全体员工坚韧不拔的努力,现在已经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并购。我觉得,与其说这是联想的成功,倒不如说是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的成功。
现在,平安也在尝试国际化,尝试综合金融之路,而只要是创新和尝试,总是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和困难,甚至是阻力。不过,我相信,有中国坚定不移发展市场经济、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大环境,有逐步焕发出来的内需市场的活力,有20年的经验积累和扎实的管理基础,平安的前途是光明的。我还是相信那句老话,“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倒,靠自己永远不倒”。我也期待着在未来,无论联想,还是平安,都能一次次迎来自己新的10年、20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柳传志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20年前,生于蛇口的平安是一家只有13个人、只能做财产险的小企业。20年后,中国平安入选了“财富500强”,排在中国内地非国有企业的第一名。与此同时,平安在2008《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中名列第293位,在151家上榜的中国企业中,排名第9,蝉联非国有企业第一名。
马明哲说,能够在短短的20年间,成为世界500强的公司,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得益于各级政府及监管部门的支持,得益于我们4000万客户的厚爱。平安的20年,是“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成长之旅,这一过程布满荆棘,充满挑战,这一来之不易的成就仰赖于海内外股东的信赖和支持,仰赖于全体员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奉献。
平安,不愧为中国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的一枝生命力异常旺盛的奇葩。
然而,长期以来,关于平安发展历程的翔实可靠的书籍却一直没有问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马明哲本人十分低调,尤其怕宣传个人,对“立言”一类总是谢绝回避。在平安内部,他有许多讲话,但也只限于内部,外部知之甚少。
差不多三年前,《联想风云》、《道路与梦想》出版后,我们就向中国平安提议,出版一本关于平安发展历程的图书。中国平安是中国的平安,当企业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已经有几千万客户的时候,平安的利益相关者已经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通过出版的方式,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平安,对平安的公司治理也有积极意义。
中国平安的品牌宣传部接受了我们的建议,并且为本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资料支持和采访支持。特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是一本合作的著作,作者中既有从十多年前就报道过平安的资深媒体人士,也有财经创作领域的著名策划人,同时还得到了平安品牌宣传部的无私帮助。
我们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帮助读者了解平安成功的原由,更能通过这个从蛇口走出的企业发展的风雨历史,理解中国市场经济演进的不易和路程。
编者
2008年8月
在所有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中,平安保险是最年轻的一家,而且是首家跻身其中的非国有企业,这个记录足以让平安成为最值得研读的中国公司之一。
平安保险的20年,是一个成长速度的传奇。一家保险公司如此迅速发展为综合性金融集团,并且进入世界500强,这一过程本身,就值得关注与思索。它总是在扮演着一个“抢跑者”的角色。无论是最早开始做寿险,还是最早规划综合性金融集团,平安的“抢跑”虽然总是充满争议,但这正是创新者必须面对的生存环境。
平安的“抢跑”体现着一家优秀公司所必须具备的危机意识和远见,与此同时,它的快速复制、无排斥移植、借助“外脑”和支付昂贵“过桥费”等手段,它一心要与国际最顶尖公司抗衡的目标,又成为其善于奔跑的内在动力。尽管平安的壮大离不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环境,但同样环境下胜出的公司却屈指可数,而至今仍然领跑的平安保险,恰恰折射出了标杆企业的光芒。
——“中国百家标杆企业”学术委员会
作为平安集团的战略伙伴,汇丰很高兴能目睹一家优秀的金融服务企业茁壮成长。本书详述平安的成长过程、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是立志创业者、工管学生以至普罗市民的一本珍贵的参考典籍。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 郑海泉
我眼中的平安,是一家不断进行保险创新、金融创新的企业,它还在公司战略、国际化、人才政策方面都走得很超前,可圈可点。我相信这本《大道平安》会让企业管理者和学者有所收获。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
谈及平安,她取得的成就早已家喻户晓。然而,平安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金融改革背景下走过的艰苦奋斗的二十年,也很少有人能理清脉络。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周密的细节梳理与精致的文字表达,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平安传奇。
——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
平安的成长是以开放的深圳、崛起的中国、全球化的世界为大背景的金融业传奇,这个传奇所涉及的主题如创业者的使命感、探索者的执着、压力下的成长和复兴的梦想,部首次在这本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 巴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