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屋》系列小说已经成为现代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被翻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出版,为各国青少年读者所喜爱,还产生出众多的文化副产品。《小木屋》系列小说对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个人的成长历程和家庭的拓荒史描述得丰富而细腻,如一幅工笔细描的图画,然而透过它我们却可以看到美国西部开拓的壮阔历史画卷。
这本《梅溪边》是小木屋系列的第四部,描述了罗兰一家开头怎样暂居在梅溪边一个洞穴似的土屋里,后来才建起木板屋,过起了新的农耕生活,罗兰也开始上学了。突如其来的蝗虫灾害毁掉了庄稼,爸不得不出门做工,他们还经历了大火和暴风雪,但这一切都打不垮他们……
这套由9部小说构成的题为《小木屋》的系列小说。是美国一个拓荒者家庭的女儿根据早年的经历写成的。这位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Laura Ingalls Wilder,1867—1957),在已经65岁时才开始写作,经过10余年陆续完成了它。自1932年出版第一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到1971年最后一部《新婚四年》作为罗兰的遗稿出版。历时40年。
《小木屋》系列小说已经成为现代儿童文学的著名经典,不仅被翻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出版。为各国青少年读者所喜爱,还产生出众多的文化副产品。迄今为止它已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故事,拍成系列电视剧和多部电影片。作者生活过并在小说中描写过的地方——威斯康星州大森林中和堪萨斯州大草原上的小木屋,达科他州银湖岸边的农庄、德斯密特镇的旧居。成为了著名的历史遗迹,每年迎来成千上万的访问者。
《小木屋》系列小说讲述这样的故事: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国会于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案》,拓荒者可以申请获得公有土地(放领地)。从而揭开了西部大开拓的壮阔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罗兰一家开始了拓荒者的生活,而幼小的罗兰则在这一生活历程中成长起来。《小木屋》系列小说对罗兰个人的成长历程和家庭的拓荒史描述得丰富而细腻。如一幅工笔细描的图画。
青少年读者们,成年的读者们,让我们翻开《小木屋》系列小说,走进开拓时代鄢充满艰辛,奋斗,信念与创造力的历史画卷中去,走进拓荒者们那诚朴、乐观,率真而纯净的心灵中去吧!
地上有道门
模糊的车辙不再向草原远处延伸了。爸勒住马,停了车。
当车轮停止转动的时候,叭喇狗杰克一下子就躺到了车轮之间的阴影里。它的肚子贴在草上,前腿往前伸,鼻子拱进草丛中的小洞穴里。它全身都放松下来,只有耳朵还竖着。
这么多天以来,杰克整天在马车下跟着跑。它从印第安保留区的那幢小木屋开始跑起,穿越堪萨斯,穿越密苏里,穿越艾奥瓦,一直跑到明尼苏达。只要马车一停下来,杰克就知道自己该休息了。
罗兰在马车里跳了起来,玛丽也跳了起来。长时间在马车里坐着不动,她们的腿都麻木了。
“肯定是这儿了。”爸说,“从尼尔森家沿小溪向上游走半英里就该到了。我们已经足足走了半英里啦,小溪就在那儿。”
罗兰看不见小溪。她只看见长满草的堤岸,堤岸前边还露出一排柳树的树梢,正在微风中摇曳着。草原上到处都是像波浪一样起伏的草,远远地一直延伸到天边。
“那边好像有一个牛棚。”爸说,一边朝篷车四周张望,“可是怎么没看见房子呢?”
一个陌生人突然出现在马车边,罗兰被吓了一大跳。四周本来见不到一个人影的,不知道他怎么一下就冒了出来。他长着一头淡黄色的头发,圆圆的脸红得就像印第安人,眼睛灰白灰白的,好像有什么毛病。杰克朝着他咆哮起来。
“安静点,杰克!”爸说。他问那个人:“你就是汉森先生吧?”
“是啊。”那个人回答说。
爸慢慢地大声说:“我听说你要到西部去。你这个地方要卖吗?”
那个人慢悠悠地打量了一阵篷车,再瞅了瞅佩特和帕蒂这两匹马儿。又过了一会儿,他才说道:“好啊。”
爸从篷车上跳了下来。妈说:“孩子们,可以下车来跑一跑啦。这么久坐着不动,你们一定累了。”
罗兰踩着车轮爬下来的时候,杰克也站了起来。但没听到爸的命令,它还得待在马车下面。它望着罗兰沿着那边的一条小路跑去。
小路穿过阳光照耀着的那片浅浅的草地,一直延伸到堤岸边。堤岸下就是那条小溪,溪水在阳光下闪动着起伏的光波。那一排柳树就长在小溪对岸。
小路越过堤岸后转了一个弯,然后向下倾斜,紧贴着长满草的高高的河堤向前延伸着。
罗兰小心地走下去。堤岸在她身边渐渐升高,她已经看不见篷车了,只看见头顶上高高的天空。溪水在她脚下喃喃细语。罗兰向前走了一步,然后又走了一步。小路的尽头是一块宽广的平地,之后有一段台阶往下通到小溪边。接着,罗兰看见了一道门。
那道门直立着贴在草坡上,就在小路尽头的拐弯处。它看起来像是一间房子的门,不过门后面的东西部藏在地下。门是紧关着的。
门前趴着两只大狗,模样很丑。它们一看见罗兰就慢慢地站了起来。
罗兰吓得拔腿飞跑,沿着小路跑到了安全的篷车跟前。玛丽站在那儿,罗兰悄声告诉她:“那边地上有一道门,还有两只大狗……”她回头一看,两只狗正朝这边走过来。
篷车下响起了杰克低沉的怒吼声,它朝着那两只狗露出锋利的牙齿。
“那是你的狗吗?”爸问汉森先生。汉森先生转过头去对狗说了几句话,罗兰一句也听不懂。可两只狗却一下就明白了,一前一后地溜过堤岸的边缘,消失在远方。
爸和汉森先生慢慢地朝牛棚走去。牛棚很小,不是用圆木盖的。牛棚的围墙上长着草,牛棚顶上也长满了草,在风中摇摆着。
罗兰和玛丽待在篷车边,杰克站在一旁。她们望着草原上的草在风中摇曳起伏,黄色的野花在上下点头。小鸟时而飞蹿上天,时而落进草丛。天空像圆弧一样高高地拱起,天边与圆形地面的边缘在遥远的地方刚好吻合在了一起。
爸和汉森先生走回来,她们听到爸在说:“好吧,汉森,我们明天到镇上去,把文件签了。今晚我们就在这儿露营啦。”
“好啊,好啊!”汉森先生同意了。
爸把玛丽和罗兰抱进篷车里,然后把车驾到草原上。他告诉妈,他已经用佩特和帕蒂换了汉森先生的土地,还用小兔儿马和车篷换了汉森先生的庄稼和耕牛。
P1-3
走进拓荒者的生活和心灵
这套由九部小说构成的题为《小木屋》的系列小说,是美国一个拓荒者家庭的女儿根据早年的经历写成的。这位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Laura Ingalls、Wilder,1867—1957),在已经六十五岁时才开始写作,经过十余年陆续完成了它。自1932年出版第一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到1971年最后一部《新婚四年》作为罗兰的遗稿出版,历时四十年。
《小木屋》系列小说已经成为现代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被翻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出版,为各国青少年读者所喜爱,还产生出众多的文化副产品。迄今为止,它已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故事,拍成系列电视剧和多部电影。作者生活过并在小说中描写过的地方——威斯康星州大森林中和堪萨斯州大草原上的小木屋、达科他州银湖岸边的农庄、德斯密特镇的旧居,成为了著名的历史遗迹,每年迎来成千上万的访问者。
《小木屋》系列小说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呢?
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国会于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案》,拓荒者可以申请获得公有土地(放领地),从而揭开了西部大开拓的壮阔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罗兰一家开始了拓荒者的生活,而幼小的罗兰则在这一生活历程中成长起来。
第一部小说《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描写幼年的罗兰和爸、妈、姐姐玛丽、小妹妹琳琳一起,生活在威斯康星州佩平镇附近大森林里的一幢小木屋里。一年四季,大自然景象变化无穷,家庭生活温馨而甜蜜,爸打猎、种地,妈料理家务、照料孩子,爸闲下来就给孩子们讲故事、拉琴、唱歌,亲戚们交往、互助、聚会,乐趣无穷。
第二部小说《农庄男孩》的主角是少年阿曼乐,后来成为罗兰的丈夫。他住在纽约州北部的一个农庄里,他帮助父亲劳动,挤牛奶、犁田、剪羊毛、收玉米,并渴望自己能拥有一匹小马,最后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部小说描写了阿曼乐怎样形成了勤劳、坚毅、正直的性格。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系列中的第三部小说,也被人们视为《小木屋》系列的代表作。在开拓新生活的期望鼓舞下,父母亲带着不满七岁的罗兰和姐姐妹妹,驾着大篷车离开了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他们经过明尼苏达州、艾奥瓦州和密苏里州,驶过结冰的湖面、渡过激流、攀登悬崖,到达堪萨斯州大草原。他们建起小木屋,在独立镇附近定居下来。爸开垦荒地、打猎,一家人抵抗过狼群的袭击,躲过草原大火,挨过热病的生死关头……因为当时印第安人保留区不向定居移民开放,他们不得不选择离开。
罗兰一家离开堪萨斯州大草原后,经密苏里州、艾奥瓦州,到达明尼苏达州。第四部小说《梅溪边》描述了罗兰一家开头怎样暂居在梅溪边一个洞穴似的土屋里,后来才建起木板屋,过起了新的农耕生活,罗兰也开始上学了。突如其来的蝗虫灾害毁掉了庄稼,爸不得不出门做工,他们还经历了大火和暴风雪,但这一切都打不垮他们。
不过,梅溪边的生活并不如意,收成不好,负了债,玛丽又因病失明了。爸决定到达科他州去做一份铁路工程的工作,并希望能申请到一片放领地,由此开始了第五部小说《银湖岸边》。罗兰第一次坐了火车,看到了工人修建铁路的情景。他们定居在银湖岸边,不久工程结束,严冬即将来临,他们只得暂住在银湖北岸测量员的房子里,后来搬进镇里。爸终于艰难地得到了草原沼泽地带的一片放领地,新生活又开始了。
第六部小说《好长的冬天》描写罗兰一家获得银湖岸边放领地后,开始欢乐地劳作,不久,为了躲避即将降临的大风雪,又搬进镇里。阿曼乐先从纽约州迁到明尼苏达大农场上,后来也为了在西部获得垦殖的土地,来到了镇上。接着是长达数月的严冬,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酷寒,铁路被雪阻断,小镇与外界隔绝,食物和燃料殆尽。阿曼乐和另一个男孩冒着生命危险出镇找回粮食,帮全镇人渡过了难关。
人们度过漫漫冬季,走出困境,德斯密特镇也日渐繁荣。在第七部小说《草原小镇》中,罗兰上学了。为了帮助爸妈,让玛丽能到盲人学校读书,罗兰努力学习,并获得教师资格。进入青春期的罗兰,心理和性格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阿曼乐喜欢上了罗兰,在传道会后送她回家,得到了她的好感。到小说结束时,罗兰终于得到了教书的工作。
《快乐的金色年代》的主题是罗兰和阿曼乐的爱情。罗兰到南达科他州教书,阿曼乐每个礼拜冒着风雪严寒驾马车接送她,三个月中他们增进了感情,罗兰终于接受了阿曼乐的订婚戒指。接着,他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回到阿曼乐的放领地上他们自己的新家。
最后一部小说《新婚四年》的内容是罗兰婚后四年间的生活。他们是幸福的,却又经历了许多灾难和艰辛。他们就像罗兰的爸妈一样,阿曼乐耕作,罗兰辛勤持家,努力创造自己的新生活,第二年还生下了女儿罗丝。但他们又曾双双生病,阿曼乐还留下了麻痹后遗症,草原大火给收成造成了损失,第四年末出生的小儿子夭折了,房子又被火烧毁。但罗兰认为新生活就像打一场战争,这种精神在她心中滋长,她坚信未来会更好。
《小木屋》系列小说对罗兰个人的成长历程和家庭的拓荒史描述得丰富而细腻,如一幅工笔细描的图画,然而透过它我们却可以看到美国西部开拓的壮阔历史画卷。作者仅仅选取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和她的家庭的拓荒历程,以此作为典型写成了一部民族的史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罗兰一家不断迁徙,抱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荒野中艰苦卓绝地劳作,充满了开拓精神与创造活力。拓荒者们与大自然搏斗,但又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书中的日月星辰、风雨冰雪、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无不变幻多姿、充满诗意,即使是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变,也别具魅力。拓荒者们人际关系是那么单纯、和谐,家庭成员、亲族和朋友间的情感,包括罗兰与阿曼乐的爱情,都是那么真诚、美好,他们甚至对狗、猫、马、牛等家畜也充满了眷顾与柔情。
罗兰心灵成长的历程就是上述特点的集中体现,或者说她的个性、人格就是那个特定时代、环境和经历所塑造的。幼年的她天真、好奇、细腻、活泼,对事物非常敏感,具有很强的审美力,随着年龄增长,她又体现出勤劳、勇敢、坚毅、热爱自由的品德。罗兰的形象多么美好,多么令人喜爱。
作者本人曾经说过:她写书的理由首先是要为今天的孩子们保存下她童年的生活记录,帮助他们理解从她生活的时代起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今天,我们在高度物质化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疏离了大自然,淡漠了人际关系,与此同时我们的心灵也被紧紧封闭起来,蒙上了灰尘,投上了阴影。孩子们尤其被应试教育束缚了天性,被学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相信他们能从罗兰的成长经历中获得思想、人格、价值观上的启发和滋养,而父母们读读这套书,也会获益良多。
青少年读者们,成年读者们,让我们翻开《小木屋》系列小说,走进开拓时代那充满艰辛、奋斗,有坚定信念与创造力的历史画卷中去,走进拓荒者们那淳朴、乐观、率真而纯净的心灵中去吧!
伍厚恺
2008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