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之惑
◎1.孩子不是“神童”、“天才”,是否意味着家教失败?
我是一个失败的家长。这种失败从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现在,和一般大的孩子相比,已经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没有任何过人之处。相貌平平、学业平平,既没有什么特长,也没有表现出“出人头地”的上进心。虽然孩子品行不错,待人有礼貌,也从来不给老师家长添麻烦,有时候还挺懂事地帮家里干点儿家务活儿,可现代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如果不能“技压群芳”、“力拔头筹”,孩子将来怎么生存?我翻过一些培养孩子的书,有的专家说,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学习的天才”,可我在自己女儿身上无论如何也没有发现“天才的萌芽99。是孩子愚钝,还是我们当家长的埋没了孩子的天才?我宁可孩子什么家务活儿也不会干,只要学习好,有点儿“才气”,将来有点儿“出息”就行。
▲症结:把“普通”和“平凡”误读为“缺陷”
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现代社会,人生选择的领域越来越宽广,然而,人们对“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理解却越来越窄。邻居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同事的孩子上了北大、清华,亲戚的孩子出国留学或成了明星、大腕,都会让为人父母者羡慕不已,似乎这是成功的“唯一标志”。倘若自己的孩子不能步其后尘,则认定自己是“失败的家长”,孩子是“不成器的东西”。这实在是一个绝大的认识误区。按照概率论的观点,65亿地球人至少99.9%都是平凡而普通的。包括“望子成龙”的家长本身也不例外。“神童”与“天才”正因为稀少才格外引人注目。把大多数孩子的“普通”和“平凡”误读为“缺陷”,是许多家长产生挫败感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读,首先是由手本来就普通的父母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生活在急剧变革、激烈竞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家长把握自身生活的能力开始捉襟见肘。“不要怪我不明白,是我身边的世界变化太快”,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所有的愤懑、无奈、尴尬,可能还有对命运的不服气,一股脑儿地转化成“拔苗助长”的巨大热情。孩子稚嫩的肩膀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爱你没商量”地压上了两代人的沉重期望。这种希望孩子实现自己破灭的人生梦想的心态,使许多家长情不自禁地对孩子提出他们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达到的要求,甚至断送孩子童年的幸福。这是家长的悲哀,更是孩子的人生悲剧。
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读,第二个原因是许多家长用自己的美好愿望代替了孩子真实的资质。用开玩笑的话说,许多家长以为自己生出了牛顿、爱因斯坦,但事实并非如此。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曾经运用国内心理学家修订的“韦氏一比内量表”对省城从幼儿园到初中阶段的1200多名儿童少年进行了智商测量,结果显示,96%以上的孩子智力量表得分在90分一110分之间,属于中常水平;2%~3%的孩子智力量表得分在111分~130分之间,属于“比较聪明”,并表现出不同的智力优势;只有极个别孩子智商超过130分,而且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智力优势。虽然,智商并不是决定人生成就大小唯一的要素,阿甘的故事也证明了“白痴天才”确实存在,但是智力和学习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也已经被许多研究和观察结果所证明。因此,就智力因素而言,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读博士、当教授、拿诺贝尔奖,或者当将军、做统帅,成为“人上之人”。如果用孩子考试成绩是否第一名判断家庭教育成功与否,99%的家长都是“失败者”,而家长的挫败感反过来又会向孩子持续地传递一个负面信息:你很笨、你不行、你将一事无成。试问,多么坚强的神经能经受得起这种持续的负面刺激?
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读,第三个方面的原因是舆论的误导。近年来,家教图书市场不断掀起“剑桥”、“哈佛”、“牛津”男孩儿女孩儿旋风,大众传媒也不断地创造“一夜成名”、“一书成名”、“一歌成名”、“一跳成名”的神话。特别是邻家小妹成为明星大腕,更加刺激了许多家长培养神童天才的敏感神经:没看出那孩子遗传基因比我们孩子强多少啊?“彼孩也,吾孩也,彼能是而吾却不能是,不相信,不服气!”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义无返顾地投入了“造星运动”:体育生、艺考生逐年升温,孩子的第二课堂成为某些专业教师回报最为丰厚的“第二产业”,“复读生”成为重点高中专用名词和创收渠道,满大街都是“未来的艺术家”、“明天的体育健将”,而越来越多的孩子却遇到了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的“学习困难”。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进大学成为许多家庭教育的“目标”,而越来越多的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却感到“人生失去了目标”,这一“悖论”也许是许多为孩子奉献了一切的家长始料不及的。
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读,第四个原因是许多家长把“神童”、“天才”假定为“人生的最佳状态”或“幸福的标志”。事实恰恰相反,真正的天才常常是孤独、寂寞、不被常人理解的,常常是属于未来的。“生前寂寞身后名”是绝大多数天才的“命运”。有多少家长真正希望孩子成为这样的天才?
◆他山之石:一位戒毒所政委的忠告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有机会探访了我国沿海某都市的一家戒毒所。据说,这是整个东南亚地区当时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戒毒机构。2000张床位,可以同时接受自愿戒毒和强制戒毒者。对于自愿戒毒者,这是一家特殊医院;对于强制戒毒者,它既是特殊的医疗机构也是矫治违法行为的执法机构。在自愿戒毒区,笔者见到了几个豆蔻年华的少女。下面是作者与一个13岁女孩儿之间的对话。
“小姑娘,愿不愿意告诉我,最早是怎么接触到毒品的?”
“初中一年级。爸爸妈妈总是忙,我学习不太好,也没有什么朋友,但是喜欢唱歌跳舞,特想当明星。放学以后经常在迪厅周围晃荡,后来就混进去跟着瞎跳。看到一些大哥哥、大姐姐们摇头、摇手、摇脚,觉得特别‘酷’,然后知道了可以‘嗑药’。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说,偶尔吃点儿不会上瘾的,要吸白粉或者打针才会上瘾,所以就‘上当’了。”
“我很高兴你已经认识到‘嗑药’是上当了。如果让你对那些和你同样好奇的中学生们说说自己的体会,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
“千万不要相信偶尔吃吃不会上瘾的鬼话,千万别到那些危险的地方去。”
“你说的‘危险’的地方主要是指哪些地方?”
“比方说,街角的小混混那儿,有些通宵关起门来营业的游戏厅,乱七八糟的迪厅之类的地方吧。”
“现在对戒毒有信心吗?”
“说不好,应该有吧。大夫说我用(毒品)的时间比较短,只要自己有决心就行。”
P1-3
定位之惑
1.孩子不是“神童”、“天才”,是否意味着家教失败?
2.“第一所学校”教什么?
3.“第一任教师”干什么?
4.孩子的“健康”有标准吗?
5.孩子的“人格”可以培养吗?
6.“智商”和“情商”哪个更重要?
7.“好孩子”有标准吗?
8.我属于哪种类型的家长?
9.权威型家长一定有“权威”吗?
10.专制型家长为什么“治不了”孩子?
11.溺爱型家长一定能培养出有“爱心”的孩子吗?
12.放任型家长能“放心”吗?
13.家长该不该和孩子真讲“民主”?
14.假如孩子可以选择,我是好家长吗?
15.家长有哪些“法定的义务”?
16.家长的“道义责任”有边界吗?
课业之惑
17.孩子上学越早越好吗?
18.孩子为什么对学习没兴趣?
19.学习需要“提前量”吗?
20.孩子上课为什么“老走神儿”?
21.孩子写作业磨蹭怎么办?
22.孩子“敌视”作业怎么办?
23.孩子为什么总是粗心?
24.孩子聪明但不用功怎么办?
25.孩子厌学怎么办?
26.孩子逃学怎么办?
27.孩子爱翘尾巴怎么办?
28.为什么孩子考试总是紧张?
29.孩子考试受挫怎么办?
30.孩子过分看重名次怎么办?
31.孩子“偏科”怎么办?
32.培养文体特长是一条人生捷径吗?
33.任何特长都可以培养出来吗?
34.怎样指导孩子度过学习的“平台期”?
35.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沟通之惑
36.“代沟”是怎么产生的?
37.孩子为什么有话不愿意对家长说?
38.应当怎样表扬孩子?
39.孩子为什么“老虎屁股摸不得”?
40.孩子为什么要“追星”?
41.孩子的“时尚”家长看不顺眼怎么办?
42.孩子攀比品牌怎么办?
43.买衣服的权利应该什么时候交给孩子?
44.向孩子隐瞒家庭困难有必要吗?
45.不让孩子参加亲友的葬礼对不对?
46.父母婚变孩子有没有知情权?
47.怎样减少父母离异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48.青春期的孩子可不可以有异性朋友?
49.怎样看待孩子“比友谊多点、比爱情少点”的感情?
50.孩子收到了“约会”小条怎么办?
51.怎样对待孩子和异性同学之间的礼尚往来?
52.孩子过生日开“Party”该不该支持?
53.孩子可以带同学回家吗?
54.怎样和孩子讨论性问题?
55.孩子的“好朋友”有标准吗?
56.孩子不会交朋友怎么办?
57.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怎样交朋友?
58.学习不好的孩子可不可以做朋友?
59.性格内向的孩子怎样交朋友?
60.孩子和老师“对着干”怎么办?
61.发现老师处理问题失当怎么办?
62.两代人教育观念不一致怎么办?
63.孩子不尊重家长怎么办?
64.孩子“自我封闭”怎么办?
品行之惑
65.孩子为什么不会“感动”?
66.孩子为什么不会“分享”?
67.孩子心里没有别人怎么办?
68.孩子“贪婪”怎么办?
69.孩子有不良嗜好怎么办?
70.孩子撒谎怎么办?
71.孩子懦弱怎么办?
72.孩子依赖性太强怎么办?
73.孩子懒惰怎么办?
74.孩子邋遢怎么办?
75.发现孩子看“黄碟”、“黄书”怎么办?
76.孩子迷上网络游戏怎么办?
77.孩子迷上网聊怎么办?
78.孩子非要去见网友怎么办?
79.孩子“上网成瘾”怎么办?
80.孩子怎样“上网”更安全?
81.孩子受人欺负怎么办?
82.孩子欺负别人怎么办?
83.孩子交了“坏”朋友怎么办?
84.怎样处理孩子的过失?
85.孩子经常犯错误怎么办?
成长之惑
86.孩子的志向哪里来?
87.孩子的爱心哪里来?
88.孩子的责任感哪里来?
89.孩子的好习惯哪里来?
90.孩子的自知之明哪里来?
91.孩子的知人之明哪里来?
92.孩子的竞争能力哪里来?
93.孩子的合作能力哪里来?
94.该不该鼓励孩子做学生干部?
95.怎样指导孩子制定生涯发展规划?
96.怎样指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时间?
97.怎样指导孩子应对人生的挫折?
98.怎样指导孩子适度表达和宣泄情绪情感?
99.怎样培养孩子自律人格?
结束语:成功的家庭教育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这不是一本承诺培养“天才”和“神童”的书,但肯定是一本对绝大多数家长“有用”的书。为了让子孙后代拥有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选择了计划生育。但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却成了“输不起”的教育。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我们甚至没有“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家长对教育的探索总是比孩子的成长慢半拍。尤其是近些年,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给家长们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众多的困惑。为了帮助家长朋友解决这些难题,未雨绸缪地掌握应对策略,从从容容做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成长的欢乐”,一起分担“成长的烦恼”,笔者根据多年从事青少年教育、心理辅导和家教咨询的经验,以孩子知、情、意、行的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培养为主线,围绕当今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99个问题,分析症结,引入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为家长提供可供选择的应对方法。
本书彻底抛弃了家长学校教材常用的教科书体例,也摆脱了“现身说法”类家庭教育只针对某个孩子的局限,把家庭教育置于社会变革大背景下,针对众多家长经常遇到的问题与困扰,采取了“问题——症结——他山之石——应对策略”四段论述方式,观点鲜明地提出问题;通过症结分析点中家庭教育“死穴”;用他山之石启发家长思考;用应对策略为困惑中的家长“支招儿”。
为方便家长阅读,每一种困惑及其解决方法独立成篇,让家长朋友能在10分钟至20分钟之内读完一段,并受到某些启迪。全书围绕“定位之惑”、“课业之惑”、“沟通之惑”、“品行之惑”、“成长之惑”五大类99个具体问题顺序展开。孩子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问题构成了本书的内部逻辑。阅读本书,您会感到同样的问题就发生在自己家中;开卷之后,您会感到一份清凉和温馨;家长在教育理念和方法方面迈出改进一小步,将会推动孩子朝着健康成长方向迈出一大步。
本书彻底抛弃了家长学校教材常用的教科书体例,也摆脱了“现身说法”类家庭教育只针对某个孩子的局限,把家庭教育置于社会变革大背景下,针对众多家长经常遇到的问题与困扰,采取了“问题——症结——他山之石——应对策略”四段论述方式,观点鲜明地提出问题;通过症结分析点中家庭教育“死穴”;用他山之石启发家长思考;用应对策略为困惑中的家长“支招儿”。
为方便家长阅读,每一种困惑及其解决方法独立成篇,让家长朋友能在10分钟至20分钟之内读完一段,并受到某些启迪。全书围绕“定位之惑”、“课业之惑”、“沟通之惑”、“品行之惑”、“成长之惑”五大类99个具体问题顺序展开。孩子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问题构成了本书的内部逻辑。阅读本书,您会感到同样的问题就发生在自己家中;开卷之后,您会感到一份清凉和温馨;家长在教育理念和方法方面迈出改进一小步,将会推动孩子朝着健康成长方向迈出一大步。
这不是一本承诺培养“天才”和“神童”的书,但肯定是一本对绝大多数家长“有用”的书。
本书彻底抛弃了家长学校教材常用的教科书体例,也摆脱了“现身说法”类家庭教育只针对某个孩子的局限,把家庭教育置于社会变革大背景下,针对众多家长经常遇到的问题与困扰,采取了“问题——症结——他山之石——应对策略”四段论述方式,观点鲜明地提出问题;通过症结分析点中家庭教育“死穴”;用他山之石启发家长思考;用应对策略为困惑中的家长“支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