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子千家千法,贵在善教得法。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人父母者,应知之善用。市教育局关工委组织退休老教师将多年宝贵的教育经验编著成书,旨在为家长朋友们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正确的呵护和教导,这有利于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志可鉴,其意深远。“少年强则中国强”,孩子是民族的希望,育子成才,不仅对家庭本身,对国家和社会亦是可贵的贡献。
本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浅出,个案鲜活,是一本较为实用的家庭教育指导用书。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悉心品味,开卷获益。
这是家长学校的一部实用教材。全书共分为6章,层次分明地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怎样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本书极具操作性,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观念,更好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教师。一个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
你知道吗?
什么是对孩子的最大保护呢?可能很多家长不知道。心理学家认为:作为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的最大保护。
第一节 家庭环境与孩子成长
家庭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把家庭称为“制造人格的工厂”。家庭环境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
家庭环境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就是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如果一个少年儿童生长在一个充满亲情、互敬互爱的和睦家庭,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容易保持平等、民主、互相尊重、彼此宽容的状态,这个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幸福感,就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天真、活泼、正直、大方,最大限度地发挥他自己的潜能。
如果一个少年儿童生长在单调、缺少爱、毫无生气的家庭环境中,其心理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潜能的发挥就会受到抑制。例如:有的孩子不敢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更不敢主动参与竞争,除了其先天性格而外,关键还是与他们的家庭气氛过于沉闷或过于严厉,从来得不到鼓励、赞赏、安慰和自我放松有直接关系。在这种环境下的少年儿童心理上容易处于戒备状态,心情压抑、情绪不稳定,心灵容易受到创伤,严重的可导致心理变态或反社会行为。如果家中有这样的孩子,当父母的应该检查自己,不要老怨孩子不争气。常听到有些父母说:咱家的条件不好,孩子缺这少那的,没法教育孩子。如果把成功的家庭教育归功于物质条件的话,贫困山区就不会走出那么多优秀学子。
如果一个家庭情调低下、文化颓废、价值观扭曲,夫妻之间冷战,那么,无论这个家庭多么富有,在子女教育上也注定是要失败的。如果一个家庭关系和睦,父母为人诚恳正直、平等待人,那么这个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再困难,其子女成功的概率也会很高。
很多事实证明:团结、祥和、温馨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而阴冷、紧张、恶劣的家庭气氛是孩子性格品德正常发展的极大障碍。
家长要为孩子负责,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那么,怎样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呢?
良好的家庭环境必须是具有民主气氛的和谐家庭环境。
众所周知,构成家庭的夫妻关系的融洽是构成和谐家庭的重要条件。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根本。一切关系都是围绕着夫妻关系而展开的。
民主平等的氛围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础。它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夫妻关系的民主平等化。夫妻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彼此关心、彼此体贴、彼此照顾、尊重彼此的感情,教育子女的态度要一致,以“爱”为基础,注重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二是亲子关系的平等民主化。在这充满竞争和剧变的时代,父母和孩子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做孩子难,做父母累。不少父母缺少心理学知识,缺少亲子之间的沟通技巧,这就造成了父母很难理解孩子,孩子不了解父母的苦衷。三是家庭其他成员关系也要民主平等化。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构建和谐家庭的基础。
“科学的符合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是很有利的”,这是我的一位在实验中学当教师的朋友跟我说的,他还给我讲了引起他有此感受的往事。他说:这是不经意发现的。那天放学铃响了,我在学生中走动着,看到已经进入中学学习一个多月的孩子们,急三火四地把桌子上的书啊、笔啊、本啊一古脑儿地装进了书包。就在这一片忙乱中,一个稳重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我向他走去,只见他把课本、作业本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放入书包。我惊讶地发现,他的书本没有一丁点的叠皱。我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好奇,好奇心使我突访了这个学生的家。这是一个包括卧室、客厅、卫生问在内不足60平方米的单室户,小小的客厅里孩子的父亲正与一位客人在交谈。我的出现使我的学生和他的母亲很惊愕,孩子随即欢快而礼貌地把我向卧室里让。我向他父亲及那位客人致意后,在母子的指引下进入了卧室。这间卧室大约16平方米,非常整洁,有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单人床。单人床靠近窗户,紧挨着窗户的还有一张不太大的书桌,书桌上摆放着几本《郑渊洁童话》,还有一叠《少年报》,不大的书架上放着几本有关炼钢的书,空间很紧凑。孩子把我让到单人床坐下,这床也是桌前的坐椅。虽然是卧室,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素雅,坐在桌前是那么的宽慰和舒心。
我插嘴说:“这个学生的父母一定是知识分子……”“不是”,我的朋友反驳了我:“他父亲是炼钢工人,三班倒,母亲在厂里是维修电工,上常白班。”“这个家庭有良好的生活方式,把孩子在家的时间安排得很科学。比如,早上起床后孩子要到室外活动10分钟,早饭后要休息5分钟才去上学。上学的路途给孩子留了10至15分钟的时间……另外,孩子的母亲告诉我,她们一家三口很珍惜晚上在一起学习的时间,跟孩子一块学,听孩子讲学校里的事。如果碰上星期六或星期天,他父亲休班时,三口人一准去玩。最后她还不好意思地说:现在有不少事听孩子的,向孩子学,真有益处,孩子知道的比我们多……”
我的这位当教师的朋友随之就总结起这次突访学生家的感受:一个家庭良好的生活方式、整洁的环境,对于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的形成有极大的好处。父母的积极生活态度,努力向上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感染着孩子。
父母在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同时,带着孩子一块成长。
我们当父母的要明白,当今时代是一个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为迫切的时代,是知识开放交流的时代。如果学习的速度小于知识更新、技术改变的速度,无论是谁都将被时代淘汰。学习进取是提高家庭成员素质的关键,家庭成员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家庭和谐。作为父母,要引导家庭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家庭成员学会学习、相互学习,营造孩子向父母学习。父母向孩子学习的氛围,达到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给孩子营造一个环境良好、关系和谐的学习型家庭。
P1-5
我们在多年的青少年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因为:一个孩子的成长,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学校教育抓好了,学生就会健康成长。这种观念忽视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单纯依赖于学校教育。
从大教育的战略观而言,坚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结合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提高全民族素质,必须先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本溪市教育局关工委组织有多年教育经验的退休老教师,并聘请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结合地区的特点编写了《怎样培养孩子》一书。这是家长学校的一部实用教材。
全书共分为6章,层次分明地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怎样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本书极具操作性,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观念,更好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本书的总体构思于2007年春由刘宝林、张秋云、梁栋、郭思多提出。全书由特级教师郭思多、高级教师毕秀丽主编,刘宝林主审,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工作,几易其稿,如今终于交付。参加编写的教师有:郭思多、毕秀丽、冯世勇、荆梦林、李慧新。如果这本书能为家长学校的发展、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就实现了我们的初衷。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教育专家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得到了本溪市关工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写人员水平所限,难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望家长及同行予以指正。
编者
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