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精髓的深入浅出的好书。这本书以平实的语言,一边说故事一边讲道理,介绍了海德格尔的家庭背景、童年和青年时的生活,他故乡的政治文化及宗教传统,他大学时期的思想转变,如何成为地下哲学王及与犹太姑娘,后来的著名的政治哲学家——阿伦特的恋情,纳粹时期的拙劣表演,光复以后政治上的顽冥与哲学上的深邃,并且按照海德格尔著作写作的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地讲述评论了海德格尔整个思想的发展过程。
该书不仅仅是一本海德格尔的思想传记,而且是一本20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精髓的深入浅出的好书。这本书以平实的语言,一边说故事一边讲道理,介绍了海德格尔的家庭背景、童年和青年时的生活,他故乡的政治文化及宗教传统,他大学时期的思想转变,如何成为地下哲学王及与犹太姑娘,后来的著名的政治哲学家——阿伦特的恋情,纳粹时期的拙劣表演,光复以后政治上的顽冥与哲学上的深邃,并且按照海德格尔著作写作的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地讲述评论了海德格尔整个思想的发展过程。 该书不仅仅是一本海德格尔的思想传记,而且是一本20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史。 内容推荐 本书不是孤立地评介海德格尔思想,而是把海德格尔思想放到当时的哲学、宗教、政治思潮中,通过比较,确定海德格尔思想的来源、从属的政治倾向,以及他比同代人的同类思想高明在何处。为此,传记作者用了大量笔墨,介绍了一次大战前后曾经名重一时,但现在已经被人们遗忘了的思想家的思想。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被抛 麦氏教堂上的那片天 地方上的教派分裂主角 敲钟的小男孩儿 唯一的兄弟 此一此一此在 双亲 在教会的卵翼下 在康斯坦茨 世俗与其他 弗赖堡高级中学 差一点儿当上耶稣会修士 第二章 跻身于反现代主义者之间 亚伯拉罕·阿·桑克塔·克拉拉 生命的彼岸价值 美妙的逻辑 海德格尔发现了布伦塔诺和胡塞尔 19世纪哲学的遗产晾干德国唯心主义 “仿佛”哲学 到文化价值中避难有效与有钱 第三章 橄榄山的时刻 事业上的计划 博士论文 虛无存在吗 《响起来了》 在神甫圣下面前的祈祷 生命哲学的彼岸 哲学生活的开始 狄尔泰的体验生活与尼采的享受生活 柏格森的巨流 马克斯·舍勒 鲜花盛开的庭院 第四章 战争爆发 1914年的观念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考 对经院哲学的蒸馏 邓·斯各特 高级教职论文服兵役 破格提拔未果 男人团 结婚 第五章 现象学的凯旋 开放的感性 头脑中的世界 胡塞尔和他的追随者 疯狂的制表匠 基础工作 诗:作为哲学的秘密追求 作为现象学家的普鲁斯特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 父与子 伊里莎白·布洛赫曼 海德格尔的生活乐趣和“疯狂的处境” 第六章 革命时代 马克斯·韦伯与书斋先知的对抗 圣徒贬值 海德格尔的讲台 存在问题的早期历史 体验生活与离异生活 世界活动 破坏的哲学 海德格尔的达达主义 生活的透视 经历过的瞬间的黑暗有亲缘的精神:海德格尔和年轻的恩斯特·布洛赫 第七章 脱离天主教 “现实生活”与“向上帝的祈祷” 解构工作 卡尔·巴尔特的上帝 如何在降落中研究降落规律 同雅斯贝尔斯友谊的开端 1923年讲授“存在论” 《存在与时间》的前奏 第八章 马堡的聘请 与雅斯贝尔斯的战斗同盟 马堡的幽灵 在神学家之中 汉娜·阿伦特 巨大的热情汉娜为明晰性而战 隐蔽中的胜利 把生活简单纯粹高贵地置于心灵之前 《存在与时间》的诞生 母亲的亡故 第九章 《存在与时间》 “卷首语” 什么样的存在? 什么样的意义? 从何开始? 作为海藻殖民地的此在在存在中 畏惧 操心渡河 人到底有多少本真性?普列斯纳和盖伦另有抉择 海德格尔的道德哲学注定使然与自由 集体的人生此在:是团体还是社会? 第十章 时间的规定性 对伟大瞬间的期待 卡尔·施密特、蒂利希和其他人 精神的现状 决断性和虚无从学派压力下解放出来 人生此在的誓言 博伊隆的晚祷 怀念与鲁莽 恶 达斡斯的大辩论 海德格尔和卡西尔在魔山 黑夜与白昼 第十一章 秘密代表作:1929-1930年的形而上学讲稿 关于无聊 秘密与惊恐 海德格尔的自然哲学尝试 从石头到意识 开放的历史 第十二章 共和国的临终总结 普列斯纳 发挥拆毁作用的“架拱” 朋友与敌人 海德格尔的歧义性:个人还是民众 第一次柏林招聘 卡尔·曼海姆 关于认知社会学的争论 自由主义的急救措施 以不可调和性为生 柏拉图 洞穴中的海德格尔 关于“授权”的观念实存如何变得更实存 第十三章 1931-1932年冬天在小木屋里:“粗大的木料需要粗大的楔子” 纳粹革命 洞穴中集体暴动 存在到来了 渴望非政治的政治 贱民与精英的结合 希特勒“神奇的手” 海德格尔的参与 当选校长 校长致辞 爆炸中的老古董 未带福音的牧师 第十四章 校长致辞及其影响 大学改革 海德格尔是反犹太主义者吗? 海德格尔的革命活动 与1968年运动的相似性 为人民服务 科学的状态 第十五章 哲学同政治之间的短路 单数的人和复数的人差别的消失 不带差别的存在论 来自柏林的第二次招聘 海德格尔为纳粹运动的纯洁性而进行的斗争 作为告密者的革命家 第十六章 当我们思维的时候,我们在哪儿? 柏林的托特瑙山 讲师科学院的计划 脱离政治舞台 “我现在讲授逻辑学” 海德格尔自己选的英雄:从希特勒到荷尔德林 “世界变暗”和现实存在着的国家社会主义 第十七章 世界图像的时间和全面动员 海德格尔的撤退置于作品之中的真理 气势庄重的实用主义 国家奠基人、艺术家、哲学家 对权力思维的批判 尼采和海德格尔——谁克服谁? 在汪洋大海上修造木筏 第十八章 海德格尔的哲学日记:《哲学论文集》 海德格尔的哲学念珠 大古琴 一次小升天 意味深长的沉默 第十九章 受到监视的海德格尔 1937年巴黎哲学大会海德格尔的恼怒 关于德-法谅解的想法 海德格尔与战争 “行星在燃烧中” 思维与德意志 第二十章 海德格尔参加人民冲锋队 弗赖堡被毁 惊恐不安的田园生活:维尔登施泰恩堡 海德格尔面对清查委员会 雅斯贝尔斯的鉴定信:“拘谨、专制、封闭”禁止教书 法国发现了海德格尔 考叶维、萨特和虚无 海德格尔读萨特 被错过的会面 访红衣主教精神崩溃和冬季的森林中的康复 第二十一章 当我们思维时,我们在干什么? 对萨特的回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 人道主义的复兴 高调 战后德国的现身情态 由虛无的占位者到存在的牧人 海德格尔对自己的解释:回转。 不作图像,既不为人,也不为神作图像 第二十二章” 战后的马丁·海德格尔、汉娜·阿伦特和卡尔·雅斯贝尔斯 一个关于个人的和哲学的关系史 第二十三章 另外一种公众社会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 托架与泰然任之 梦之乡 海德格尔在希腊故乡之梦:普罗旺斯讨论班 梅达德·波斯 措利孔讨论班:作为治疗法的人生此在分析 中学毕业生之梦 第二十四章 克珊德拉的警告 阿道尔诺与海德格尔 阿摩尔溪流[Amorboch]与田间路 从关于本真本己性的行话到60年代的本真本己的行话 对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言说与沉默 《明镜周刊》的采访 保罗·策兰在弗赖堡和托特瑙山 第二十五章 暮年 再谈一次阿伦特 海德格尔与弗兰茨·贝肯鲍尔 落叶、负担、终曲 难忘之事 存在问题和存在的意义:两则禅的故事 桥梁 纹身 鸱枭死 重归麦氏教堂镇的那片天 附录 译后记 重印后记 试读章节 1928年已经成为名人的马丁·海德格尔,在给他以前在康斯坦茨天主教寄宿学校上学时的班长的信中写道:“也许哲学以最强烈、最持久的方式向人们指出,人总是一个刚开始的新手。哲学探讨最终无非就是意味着当一个刚开始的新手。” 海德格尔开端的赞扬具有多种含义。他想当开始开端中的大师。他到希腊这块哲学的开端中去寻求已经逝去的未来,而在当代他却想在生活中找到使哲学持续涌流之源。而这些恰恰发生在“人生之心境情调[Stimmung]”中。对那些硬性规定必须从思想开始哲学思考的哲学,他持批判态度。海德格尔说,哲学应该始于“人生之心境情调”,始于惊异、畏惧、忧虑操心、惊叹好奇和狂欢。 对海德格尔来说,是“人生之心境情调”把生活与思维联系在一起。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断然拒绝在自己的生活中对本人思维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做任何研究探索。在讲授亚里士多德的某堂课上,海德格尔用下面十分简练的话作为开场白:“他诞生、工作而后死去。”海德格尔希望后人也能这样谈论他自己,因为他的最大的梦想就是,为哲学生活,甚至消失在自己的哲学之中。这当然和他的人生心境情调有关:他急于(也许过于急切)发现现存东西中最紧迫的东西,以便稽查出其中的隐秘。也许,最紧迫者莫过于生活本身。海德格尔的人生之心境情调使他自己言道:“人生此在即是被抛”,存在[Sein]则“被揭示为负担”。因为“对于它是否愿意进入‘人生此在’一事,作为此在本身的人生此在何时曾自己自由作过决定?或者有朝一日能自己决定?”(《存在与时间》,第228页) 海德格尔喜欢作大动作。所以人们从来弄不清楚,海德格尔是在谈论西方世界还是在谈论他自己,是就存在本身还是就他自己的存在进行辩论。但是,如果“哲学不是起源于思维,而是起源于人生之心境情调”这条基本原则的确有效,那么便不允许我们把一种思想只放到同其他思想的较量中,即置人思想传统的高原之上。当然海德格尔同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他这样做的唯一动机是为了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传统显然不允许把他自己的人世[Zur-Welt-Kommen]作为偶然馈赠[Geschenk],或者作为承诺甚多的莅临来体检。所以那一定是一场大变故,他的人生之心境情调所向往的就是这种大变故。 他感到,自己“被抛”于其中的那个世界,并不是他1889年9月26日出生在那里,在那里度过童年的上世纪末的麦氏教堂镇。但这块土地毕生令他魂牵梦绕。当那个作为他对现代性吹毛求疵的后盾的故土世界将他抛了出来时,他方才感到自己是被抛了。我们不要忘记,出生并不意味着人世的完成。在人的一生当中,人必须反复诞生多次。而且可能永远不能完全贴近世界。现在我们先谈海德格尔的第一次诞生。 他的父亲,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是个箍桶匠兼麦氏教堂镇的天主教圣·马丁教堂的司事,于1924年去世。他肯定经历了儿子与天主教的决裂,但却未能赶上经历儿子哲学上的成功。母亲死于1927年。海德格尔在她的灵柩里放了一本刚刚出版的《存在与时间》。 他母亲的家族世居邻村格根恩。每当凛冽的寒风从施瓦本山的高原上袭来的时候,麦氏教堂镇的居民们便说,“从格根恩刮下来的……”。母系祖上几代都生活在村里的国有庄园“窿洞农民田庄”。。1662年西妥教团修道院准许海德格尔的一位高外祖雅克布·肯普夫在位于普福伦村附近的这所森林庄园中务农为生。1838年海德格尔的另一位外祖用3800古尔登将田庄赎为己有。但是在精神上仍然保持着教会子民的身份。 海德格尔父系的祖先都是小农和小手工业者。他们是在18世纪从奥地利移居此地的。麦氏教堂镇的镇史研究者发现,海德格尔血缘可以上溯到麦格勒尔和克罗伊策尔家族。17世纪最著名的布道者亚布拉罕·阿·桑克塔·克拉拉就出身于麦格勒尔家族。而另一个家族中则诞生了作曲家康拉丁·克罗伊策尔[Konmtin:Kreutzer]。海德格尔在康斯坦茨天主教寄宿学校时的宗教指导教师、后来的弗赖堡教区大主教孔拉德·格勒贝尔也是海德格尔的远房亲戚。 麦氏教堂镇是一个很小的小镇,坐落在博登湖、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间,是阿雷曼地区和施瓦本地区交界处的一块贫瘠而穷困的土地。阿雷曼人天性持重,性情忧郁,好冥想沉思。而施瓦本人性格爽朗,坦率,耽于梦想。前者倾向于冷嘲热讽,后者更乐于驰骋激情。马丁·海德格尔两种天性均沾。约翰·彼得·黑贝尔是阿雷曼人,荷尔德林是施瓦本人,两人都被海德格尔选作自己的庇护人。在海德格尔看来,两人均受到各自乡土民情的陶冶,而后都出脱为大世界中的伟人。海德格尔对自己持同样的看法:“向太空的广阔自由开放,同时又生根于大地的幽冥之中。”(《思想的经验》,第38页) 1942年,有一次海德格尔在课堂上解释荷尔德林的多瑙河赞歌《伊丝特尔》。在他的讲稿中夹着一张在公开发表的文本中未予收录的字条,上面写着:“也许诗人荷尔德林,注定要成为一位思想者的有决定性意义的赠品:其祖父于《伊丝特尔赞歌》诞生之时在位于上多瑙河激流之畔、山岩峭壁之下的牧场羊圈中出生。”(珀格勒:《海德格尔对自己的政治理解》,第41页) 是自我神化吗?无论如何这是一次按照自己的愿望来确定自己出身的尝试。在威尔登施坦山巅城堡之麓、麦氏教堂镇脚下、多瑙河畔的一所房子上,闪烁着荷尔德林的光华;18世纪海德格尔家族生活在这里。这所房子还在。房子现在的主人向来人叙述着,头戴巴斯克圆帽的教授如何频频光顾此地。 在多瑙豪斯和威尔登施坦城堡附近静卧着一个小镇博伊隆,它环抱着一所天主教本笃会的修道院。这里过去曾是奥古斯丁教团唱诗班的男修道院,里面有牲口栏、粮食垛以及一座颇具规模的图书馆——这个静谧的修士世界一直吸引着马丁·海德格尔,即便是在他和天主教决裂之后亦是如此。在20年代,寒暑假期间他间或光顾修道院,在僧房中盘桓数周。1945年到1949年间,盟军禁止海德格尔从事任何教学活动。那时,博伊隆修道院是他能在公众场合公开露面的唯一场所。 P15-18 序言 海德格尔,他的人生,他的哲学,这是一段很长的故事。它包含着整个世纪的激情和灾难。 哲学上,海德格尔来自悠久遥远之乡:他把赫拉克里特、柏拉图、康德视为同代,与他们十分亲近,以至于使海德格尔能够聆听到这些前贤们的未尽之语,并且将它们表达出来。在海德格尔这里。整个奇妙的形而上学尚存,但是尚存于形而上学业已沉寂的时刻;也可以说,它尚存于形而上学为别的东西敞开自己心扉的时刻。 海德格尔的激情所在是提问,而不是回答。他所追问、寻觅的东西,被他称之为存在。海德格尔在他的整个的哲学生涯中,不断地提出关于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义无非是把在现代已受到威胁,以至于行将消失的人生的秘密重新赋予人生而已。 海德格尔是作为天主教哲学家开始他的哲学生涯的。他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挑战,发展出了关于人生此在的哲学:人生此在处身于空洞的天空之下,生活在暴力统治吞噬着一切的时代,他是被抛的,但又赋有筹措自己人生之天赋。这是一种呼吁每个个人接受他的自由和责任的、严肃对待自己的死亡的哲学。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提问存在就意味着,使人生此在轻装洒脱,就像为航船起锚[Lichtet],以便使它自由驶向大海一样。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史是一则可悲的讽刺:在这个过程中,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解放、洒脱的特征,反而使思维在它面前感到倍受威胁,困窘不堪。解除思维的这种窘困的日子将会到来。到那时人们也许已经超脱了,足以回应色雷斯侍女对这位哲学天才某些不幸蒙难的深刻思想的嘲笑。 海德格尔的政治纠葛一直对思维的困窘发挥着影响。出于哲学上的原因,海德格尔曾短时期当过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者,但是,帮助他从政治黑幕中解放出来的也是他的哲学。他当时的所作所为对他是一种教训。从此以后,趋向于权力的意志对精神的诱惑性问题也被包括到他思考的范围之内。海德格尔的哲学之路始于对果断[Entschlossenheit]的思考,经过关于伟大历史时刻的形而上学,最后达到了泰然任之[Gelassenheit]和对世界体贴关怀的思想。 马丁·海德格尔——一位来自德国的大师。 他真的是一位大师:他出身于神秘主义者大师艾克哈特的学派。没有人能像他这样在非宗教的时代为宗教体验保留了一片天地。他找到了一种思想方式,既能坚持贴近事物,又能防止堕落为陈腐。 他的确非常“德意志化”,就像托马斯·曼笔下的阿德里安·莱弗金那么“德意志”。海德格尔的人生和思想史是又一个浮士德故事。哲学中的特殊德意志道路的可爱、魅力和高深莫测日益为人们认识,它本应是欧洲际的事件。最后,由于他在政治上的纠葛,他也确实是保罗· 策兰诗中的那种“来自德国的大师”。 这就是海德格尔,这个名字书写了德国精神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章。无论如何人们总要谈论他,不管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或者出于善与恶的彼岸。 后记 在本书的翻译中,凡海德格尔的专有术语,译者均按给自己定的译法,尽量意译为通俗易懂的汉语词汇,这也多少合乎海德格尔遣词造句的精神:避雅不避俗。他把大量不登传统哲学大雅之堂的德文口语、俗字略加调整,取为他自己的生存论概念,从传统哲学表达方式看,不伦不类,十分诡谲。但这种新造的文风正好是他“远哲学近生活”思想倾向的体现。但愿译者的尝试,多少能传一点海德格尔的这种“神”,并获得读者们的认可。 和我写作《亚里士多德传》一书时一样,整个移译工作是在“两地书”中完成的。我在德国的乌帕河畔用铅笔写成又乱又丑的汉字,按期于周末寄给远在北京的“她”。“她”则在工余假日将其辨认录入到“窗口”里去。这位“她”就是工资收人高于我两三倍的“拙荆”。尽管这种内助并不是我“得天独厚”,但我仍为此万分庆幸。也愿这种内助普天皆是。本人对哲学的愚忠甚至得到“犬子”理解,并且不断在“技术上”提供支持和帮助,使我时常感慨系之。正是囿于这种生存体验,我不赞同海德格尔把无情无绪看作人生在世的最基础的结构,而更倾向于马克斯·舍勒的洞见:“爱与亲密无间”、心心相印与携手共进,才是人生在世的最深沉的基础结构。这不仅为我与“她”的生存共在所证明,更为我与学界同人友好同舟共济的经历所证明。 译稿初成,杜丽燕女士和柯小刚先生不辞辛苦仔细审读了全书的译文,张祥龙先生和邢滔滔先生审读了1至9章的译稿。他们向译者贡献了很好的建议,勘正初稿中的大小错误,数以千计。黑尔德(K.Held)先生和特拉沃尼(P.Trawny)先生、鲍姆(Walter Baum)先生、奥特林豪斯母女(Gabriele und Bettina 011linghaus)都为译者理解原文提供过有益的帮助。书中海德格尔的几首小诗都经过杜丽燕女士的润色。译者只能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当然,译文中仍然会有很多问题与错译,应由译者全权负责,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文本应一年前就交给商务印书馆,但因诸事冗杂,延误至今才得完稿。为此,对商务印书馆,特别是本书编辑陈小文先生对译者的理解与支持,以及他对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艰辛表示由衷的谢意。 译者 1998年10月15日 识于京西骚子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