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是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以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总部位于波士顿的剑桥城,与哈佛大学相邻的是与之齐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有意思的是,两所大学校园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这正体现了哈佛大学开放性办学的精神。
哈佛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用心拜读,其中的智慧是指引我们一生的航标。本书是对哈佛教授讲述的人生哲理的最新诠释,是哈佛精神的集中体现。翻开本书,你会感到其好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那里口若悬河而又言之有物;书的章法严紧,逻辑顺畅,好似年轻人那样思路清晰,表达流畅;书中哲理深刻而文字轻浅,正如成年的智者那样深刻而语言风趣,让你在品读一个个哲理后,有种斩获丰盈的感觉。不亲临哈佛,同样感受哈佛高深的文化内涵;不身处哈佛课堂,也能聆听哈佛教授讲授的人生哲理,这是本书带给你的最大的教益。
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哈佛大学培育出了7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还有众多的企业家和各界名人。本书浓缩了哈佛三百多年来教给学子的人生哲理和成功智慧,在分析哈佛名人成功历程的同时,剖析哈佛大学和哈佛精神给普通人带来的教益。让你不进哈佛,也能聆听哈佛教授讲述的人生哲理,帮你塑造非凡的自我。
在本·沙哈尔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他对幸福感做出这样一种阐释: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走在哈佛的校园中,你随意找个学生打听一下,就会发现,如今,在哈佛最受欢迎的不是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而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教授的幸福课,他的名字叫泰勒·本·沙哈尔。
“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感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本。沙哈尔说,他正是源于这个理由,才在哈佛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毕业以后也没有去大公司任职高薪职位,而是留在了母校任教。
在本·沙哈尔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他对幸福感做出这样一种阐释: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他在课堂上说:“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
“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做支出,把正面情绪当做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一种‘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有关“幸福感”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的心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曾听一位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尤利乌斯·马吉出生在苏黎世郊区的一个贫困的农家,异常窘迫的家境,让他没有读完初中,便开始了艰难的打工生涯。然而,多年过去了,他唯一的特长只是像父亲那样磨面粉。父亲曾悲哀地对他说:“你这辈子就是磨面粉的命了。”
马吉不甘心地回答父亲:“不,我不会一辈子迈着沉重的步子,一圈圈地推着两扇磨。”父亲撒手而去时,留给他唯一的遗产便是那两扇简陋的磨盘。望着那转了无数圈的磨道,望着那两扇默默无言的磨盘,不服输的马吉在思索着走出窘境的途径。
20岁那年,马吉从朋友舒勒医生那里得知——干蔬菜不会损失营养成分。他想:若将干蔬菜和豆类放在一起磨,一定会磨出富有营养的汤料。那样,岂不可以让那些家庭主妇们熬汤更快速、更方便?
他立刻借钱购置了设备,开始磨自己想象的那种汤料。就这样,一个灵感加上果断的行动,马吉很快便赢得了人们难以想象的成功——最早的速溶汤料。产品一投放市场,便大受欢迎。然而,马吉仍不满足,他的眼睛继续紧紧盯着那磨盘,思索着接下来该磨出什么样的新产品。经过反反复复地尝试,他终于在1890年,磨出了可以改变沙司、凉菜、鱼肉、汤和配菜味道的万能调味粉。后来,他又磨出了广为畅销的浓缩肉食品。到1901年,他已是拥有资产超过亿元的大型跨国公司的老板。
在苏黎世大学举办的一次演讲中,马吉自豪地告诉人们:“即使命运只赠给我两扇简单的磨盘,希望也会给予我信心、智慧和执著,让我磨出亮丽的人生。”
幸福的人生,在于自己一步步地努力创造。也许命运在你的人生之初并未向你露出微笑,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也许阴云密布的日子会比艳阳高照的时光多很多,但对于像尤利乌斯。马吉这样的人来说,这一切都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始,是人生风景中一个短暂的片段。积极且勇敢地向前迈步,生活总会不时地展现笑容。 有一天,一群人在一个公交站牌处等车的时候,远远地看见一个小孩子拉着妈妈的手过来了,好像还在争论着什么。待到他们走过来了,才听清楚,原来是在为去不去动物园看大象而争执不下。
小孩子不依不饶:“我就要去动物园看大象,为什么你不让我去!”
妈妈劝他:“不是早说过了,今天出太阳了就去,但今天没有出太阳啊。而且天气预报说还可能要下雨呢,还是改天再去吧。”
“妈妈骗我,今天出太阳了……”
妈妈笑了起来,问道:“哪里有啊,不要骗人,你说说,太阳到底在哪儿?”
小孩子抬起头来,东看看、西瞧瞧,然后指着天空喊:“不是在那儿嘛。”
“没有啊,那只是乌云而已呀。”
“对呀!”没想到,小孩子一副非常认真的样子,“太阳就躲在乌云的后面呢,等一会儿乌云一走开,不就出来了吗?”
听到小孩的话,所有等车的人都笑了。对于积极的人来说,太阳每天都在天空中,虽然有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它,那是因为它正躲在乌云的后面,而乌云总有散开的时候,就如人生总有诸多的幸福会接踵而来一样。
哈佛教授本·沙哈尔在他的幸福课上告诉学生:从根本上说,幸福感的源泉在于积极的心理。
P3-5
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哈佛是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以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总部位于波士顿的剑桥城,与哈佛大学相邻的是与之齐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有意思的是,两所大学校园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这正体现了哈佛大学开放性办学的精神。
哈佛大学创办于1968年,在美国的大学中可谓历史悠久。
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筹建一所像英国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以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并拨款400万英镑。由于创始人中不少人出身于英国剑桥大学,他们就把哈佛大学所在的新镇命名为剑桥镇。
1638年正式开学时,第一届学生只有9名。1638年9月14日,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J.哈佛病逝,他把720英镑和400余册图书捐赠给这所学校。1639年3月13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把这所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1780年扩建成哈佛大学。
在美国,各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徽,以此来承载自己的理念。哈佛的校徽主体部分以三本书为背景,在上面的两本书上分别刻有“VE"和“RI”两组字母,在下面的一本书上刻的是"TAS"这组字母,“VERITAS"在拉丁文中就是“真理”的意思。
哈佛人崇尚对真理的追求,哈佛学子在入学时都会牢牢地记住哈佛的校训:“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d Magis Amicus VERITA.”翻译成中文,就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一位教授这样解释哈佛校训:由这三句话组成的校训言简意赅,精炼入神。但如果没有一定知识背景的人,光看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名字,就会感到很陌生,也更难理解和体会这句话的真切含义了。
哈佛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无论是世俗的权贵还是神圣的权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阻止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多年以来,在美国的学术界渐渐形成了一种学术标准,对真理的执著探索以及道德水准的提高至今仍然是这一标准的核心,而这一标准的源头,正是出自于哈佛大学!
有人分析,哈佛的创办者是一批清教徒,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求真求实的做人态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哈佛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无畏前行。
哈佛大学第19任校长昆西曾着重指出:“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追求真理,而不是去追随任何派别、时代或局部的利益。”
教师是大学的灵魂,哈佛大学十分注重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每任校长都着力吸引、凝聚和培养一流的学术人才,聘任最优秀的学术教授。哈佛大学第2l任校长艾略特说:“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第23任校长科南特说:“大学者,大师云集之地也,如果学校的终身教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那么这所大学必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第25任校长博克则说:“要使我们学校常居于前列,归根到底是要有好的教授。”正是这种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使得哈佛大学名声远播。
哈佛注重教育的责任感,始终以学术水平为唯一标准来聘任教授。同样,高素质的教授使得哈佛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迄今为止,哈佛大学的教授团中共产生了34名诺贝尔奖得主。这一数字其他高校无法企及。在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中,共有7位当选过美国总统。他们是约翰·亚当斯、约翰·昆西·亚当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约翰·肯尼迪和乔治·沃克·布什。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哈佛的人才引进战略和人才培养模式功不可没。
哈佛在注重学术思想、学术地位的同时,同样崇尚个性化教学。他们不需要那种只会考试的学生,同样不需要只会简单、死板地灌输学生知识的教授。大多数哈佛教授在讲课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或风趣幽默,或轻松活泼。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不仅要讲授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给学生灌输人生哲理,使得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端正和成熟。他们知道,教育的目的在于利人和推动社会的进步。高智商的“坏人”要远远比那些拿着凶器横冲直撞的人危险得多。
正是这种人生教育与学识教育的结合,使得哈佛教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深入,更具人情味。现如今,在哈佛诸多的教授中,人气最旺的当属幸福课教授本。沙哈尔。他的课引导了大学教育的一种潮流,那就是教会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会做人、做事,让他们懂得更多的人生哲理,在饱学知识闯荡社会时,能够更好地看待他人、善待自己、体味生活、感悟幸福。本·沙哈尔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也曾这样告诫学生:当人对未来充满憧憬时,那种感觉仿佛就像你已经在经历那一刻的美好,但这不过是个想象的黑洞,无休止地融人我们毫无关联的期待与先人为主。
美国著名牧师内德·兰赛姆,在94岁临终时留下的一句遗言经常被哈佛人提及,“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的思想认识和人生态度,如果可以重新活一次,他以成熟的、经历了社会检验的阅历重新选择人生,必然会少走不少弯路。
哈佛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用心拜读,其中的智慧是指引我们一生的航标。本书是对哈佛教授讲述的人生哲理的最新诠释,是哈佛精神的集中体现。翻开本书,你会感到其好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那里口若悬河而又言之有物;书的章法严紧,逻辑顺畅,好似年轻人那样思路清晰,表达流畅;书中哲理深刻而文字轻浅,正如成年的智者那样深刻而语言风趣,让你在品读一个个哲理后,有种斩获丰盈的感觉。不亲临哈佛,同样感受哈佛高深的文化内涵;不身处哈佛课堂,也能聆听哈佛教授讲授的人生哲理,这是本书带给你的最大的教益。
编著者
2008年6月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哈佛幸福课教授 本·沙哈尔
你应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应该将自己的禀赋发挥出来。
——哈佛心理学教授 赛德兹
我把人在控制情感上的软弱无力称为奴役。因为一个人为情感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受命运的宰割。
——哈佛经济学教授 詹纳斯·科尔耐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哈佛经济学教授 劳伦斯·萨莫斯
我早已致力于我决心保持的东西。我将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什么也无法阻止我对它的追求。
——哈佛法学院教授 德里克·博克
当人对未来充满憧憬时,那种感觉仿佛就像你已经在经历那一刻的美好,但这不过是个想象的黑洞,无休止地融入我们毫无关联的期待与先入为主。我们用想象去涵盖未来,反而会抹杀自己对未来更为可靠的理性预测。
——哈佛心理学教授 丹尼尔·吉尔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