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采用英国学者约翰·厄里(John Urry)于1990年提出的“旅游凝视”(tourist gaze)这一概念作为理论分析工具,以摄影这一“旅游凝视”的有形化表现作为研究进路(approach),以图像表征(摄影照片)为研究重点,综合应用了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从共时态的(synchronic)和历时态的(diachronic)研究视角,从元阳梯田旅游地的现有发展态势中分离出旅游者的凝视、当地人以及政府三个核心要素,分别阐述这三者在元阳梯田旅游地发育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和相互作用,并从中抽象出审美文化、消费文化对旅游地建构的作用。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方现代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一个理论背景
1.1.2 社会转型期中的西部旅游开发:一个现实背景
1.1.3 摄影、旅游与元阳梯田:一个应有的学术关照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样地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样地概况
1.3 本书结构
第二章 主体·权力·旅游消费:“凝视”理论的谱系
2.1 拉康的主体理论
2.2 福柯的知识一权力之说
2.2.1 精神诊疗学的“道德式”凝视
2.2.2 临床医生的“认知式”凝视
2.2.3 现代社会的“全景敞式主义”
2.2.4 福柯“凝视”理论的基本要义
2.3 厄里的“旅游凝视”理论
2.3.1 旅游凝视的性质与分类
2.3.2 摄影是旅游凝视的有形化
2.3.3 旅游凝视与消费地方
2.3.4 “旅游凝视”理论:后现代地理学的空间批判
2.3.5 “旅游凝视”理论的应用、修正和拓展
2.4 旅游、摄影与图象表征
2.4.1 文献来源与选择标准
2.4.2 评述思路与方法
2.4.3 摄影与图片是旅游地形成和发展的强有力媒介
2.4.4 旅游营销文本中的权力意义
2.4.5 照相机作用下的旅游者与当地人
2.4.6 西方学界关于摄影与旅游之研究工作的评价
2.5 旅游消费:拉康、福柯到厄里
2.6 旅游地演进过程
2.6.1 国外相关研究
2.6.2 国内相关研究
2.6.3 旅游地演进过程研究的评价
第三章 基本概念、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3.1 基本概念
3.1.1 旅游地与元阳梯田旅游地
3.1.2 旅游地的发育与元阳梯田旅游地的发育
3.1.3 旅游者的凝视与摄影
3.1.4 表征与图像表征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方法
3.2.2 论证思路与分析框架
3.3 调查开展与数据分析
3.3.1 调查工作
3.3.2 样本分布情况
3.3.3 二手资料情况
第四章 元阳梯田旅游地发育现状概述
4.1 客源市场初步形成
4.2 旅游淡旺季日益明显
4.3 旅游空间正在构建
4.4 游客类型趋于丰富
4.5 旅游地形象开始建立
4.6 当地人开始参与旅游业
4.7 旅游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4.8 外来资本注入
4.9 小结
第五章 旅游者的凝视与元阳梯田旅游地的发育
5.1 元阳梯田的图像表征内容
5.1.1 唯美梯田
5.1.2 现代人的“返璞¨隋结
5.1.3 “我们”与“他们”
5.2 旅游者的行为特征
5.2.1 影响旅游者行为特征的文化背景
5.2.2 旅游者的行为特征
5.3 旅游者凝视的文化作用力
5.3.1 文化作用力的外在表现
5.3.2 文化作用力的内在本质
5.4 旅游者凝视的经济作用力
5.4.1 旅游者凝视的经济作用力的外在表现
5.4.2 一个案例
5.4.3 旅游者凝视的经济作用力的本质
5.5 小结
第六章 当地人与元阳梯田旅游地的发育
6.1 当地人的基本生活状态
6.1.1 梯田是哈尼人生存之本
6.1.2 贫困是梯田景区农户的最大问题
6.1.3 外出务工是当地人的选择之一
6.2 旅游者凝视下的当地人
6.2.1 躲避、抵触与索求赏酬
6.2.2 展示与表演
6.2.3 当地人对“唯美梯田”式表征的态度
6.2.4 箐口村案例
6.3 旅游业早期参与者分析
6.3.1 旅游业早期参与者的形成原因
6.3.2 早期参与者的行为特征
6.4 小结
第七章 政府与元阳梯田旅游地的发育
7.1 政府介入旅游开发的方式
7.1.1 方式一: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完善
7.1.2 方式二:招商引资
7.1.3 方式三: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
7.1.4 方式四: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7.2 政府的旅游经营与管理模式
7.2.1 模式一:箐口村案例
7.2.2 模式二:北京云星宇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案例
7.3 小结
第八章 元阳梯田旅游地发育过程的解释
8.1 解释
8.1.1 元阳梯田旅游地的历时态发育
8.1.2 元阳梯田旅游地的共时态发育
8.1.3 元阳梯田旅游地发育过程中的精神与文化动因
8.2 讨论
8.2.1 讨论一:元阳梯田顺利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地的可能性
8.2.2 讨论二:梯田农耕文化保持其内在活力的可能性
第九章 表征、权力与发展:旅游地作为“地方”
9.1 表征、话语与主体一自我认同
9.2 旅游地一空间的再现与生产
9.3 第三空间——元阳秩序的形成
附录一:元阳梯田旅游地游客问卷
附录二:海外游客问卷
附录三:关于元阳县旅游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观看先于语言,正是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位置。照相机、摄影技术的出现,全面改变了人类观看与被观看的方式,使观看与被观看的行为固化和物化,并带有了公共性和社会性。显然,摄影不是一个简单的机器操作,照片更多的是一个主动的意指行为的产物。
摄影是现代旅行文化中最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当今中国,摄影文化消费异常活跃,照相机镜头对准的地方往往逐渐演变为旅游地。我国西部某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保存完好的地方常常是摄影爱好者追捧的对象,一批新兴旅游地因此孕育而生,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哈尼梯田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方人文地理学界发生了一个重大理论事件——“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其核心之一就是将文化研究和社会理论纳入人文地理学的分析体系中,强调关注社会文化和政治过程对空间与地方的塑造。
巴特勒(R.W.Bulter)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目前旅游研究领域为数不多的几个成熟理论之一,但围绕该理论进行的已有研究多是针对某一成熟旅游地(如发展期、巩固期和停滞期)而言的,很少有学者关注旅游地演进的初期阶段。更确切地说,很少有人针对“为什么一个地方会发生旅游现象”、“一个普通的地方如何逐步发展成为旅游地”等问题进行研究。客观事实是:在旅游地发育初期阶段,外来游客与东道主之间的文化与经济背景常常是反差最大的。作为我国目前最引人注目的由摄影地发育而来的新兴旅游地——元阳哈尼梯田,其所代表的传统农耕文化,与摄影游客所拥有的现代工业文化之间,就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反差如何表现、如何解决,都将给旅游地今后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基于以上现实与理论发展背景,本研究旨在回答这样一个研究问题:元阳梯田如何逐步发育成为旅游地?具体表现为:摄影文化是如何介入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地的发育过程中的?旅游者的凝视究竟给元阳当地人带来了什么?当地人如何反应?政府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凝视”与“被凝视”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文化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缘起与结果?
本研究采用英国学者约翰·厄里(John Urry)于1990年提出的“旅游凝视”(tourist gaze)这一概念作为理论分析工具,以摄影这一“旅游凝视”的有形化表现作为研究进路(approach),以图像表征(摄影照片)为研究重点,综合应用了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从共时态的(synchronic)和历时态的(diachronic)研究视角,从元阳梯田旅游地的现有发展态势中分离出旅游者的凝视、当地人以及政府三个核心要素,分别阐述这三者在元阳梯田旅游地发育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和相互作用,并从中抽象出审美文化、消费文化对旅游地建构的作用。
本研究的主要解释是:
第一,从历时态角度看以下四方面。
(1)旅游者的凝视是元阳梯田旅游地发育的起点和基本动因,有四个重要节点:摄影人“唯美梯田式”的凝视;传播;地方神话;消费。前三个重要节点反映了旅游者凝视的文化作用力的表现与结果,第四个节点则与旅游者凝视的经济作用力有关。在旅游地的发育过程中,旅游者凝视的文化作用力是先于旅游者凝视的经济作用力出现的,而旅游者凝视的经济作用力的实施,使元阳当地人与旅游者之间发生真正有效的经济联系,当地人由此开始参与旅游地的发育进程。
(2)元阳当地人进入旅游地的发育过程,有四个重要节点:贫困;当地人的非均质化;文化掮客的传介;梯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贫困是当地人是否参与旅游业的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旅游业早期参与者从当地人群体中分离出来,使当地人出现“非均质化”趋向,这实质性地推进了元阳梯田向旅游地发育;文化掮客衔接了当地人与外来旅游者之间的文化交流,、调和了双方矛盾,促进了梯田农耕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不论是早期参与者,还是未进入旅游服务的其他民众,他们都对旅游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即梯田生态系统的维护与保持,以及旅游景观的维护。
(3)政府是旅游地发育进程中的“节奏调控者”,其角色扮演体现在“产品化”、“制度化”和“市场行动者”三个方面。政府调控的时机和方式对旅游地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4)从旅游地的整个演进过程看,旅游者凝视的文化作用力与经济作用力在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本研究的解释与厄里的有关论述存在明显差异。
第二,从共时态角度看,旅游者的凝视、当地人和政府之间具有三种不同的交互组合方式,这决定了旅游地不同的发育态势。
(1)旅游者的凝视+当地人-旅游地。旅游者的凝视与当地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政府没有介入,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元阳梯田旅游地的探查期。
(2)旅游者的凝视+政府-旅游地。旅游者的凝视与政府间发生紧密的联系,而最重要的利益诉求主体——元阳当地人却被忽视。
(3)旅游者的凝视+当地人+政府-旅游地。旅游者的凝视、当地人与政府之间耦合良好,关系协调。
第三,元阳梯田旅游地发育过程中贯穿了精神与文化层面的动因。
本研究揭示出旅游地演进的内在原因,即不同阶段的旅游者,其凝视特点不同,社会组织与结构的功能也不同,当地人、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表现,由此推动了旅游地的发展,而元阳秩序则是旅游地形成的根本原因。显然,这是对巴特勒理论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