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出版社的“花城谭丛”出版第二辑四种:陈乐民的《春泥集》、黄裳的《嗲馀集》、邵燕祥的《教科书外看历史》和钱满素的《一个大众社会的诞生》。四种都是广义的杂文选本,各有侧重。本书为《一个大众社会的诞生》,该书大部分篇章谈论美国的政治、法律、文化、社群,从中可见这个多元化的“大众社会”的成长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大众社会的诞生/花城谭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钱满素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花城出版社的“花城谭丛”出版第二辑四种:陈乐民的《春泥集》、黄裳的《嗲馀集》、邵燕祥的《教科书外看历史》和钱满素的《一个大众社会的诞生》。四种都是广义的杂文选本,各有侧重。本书为《一个大众社会的诞生》,该书大部分篇章谈论美国的政治、法律、文化、社群,从中可见这个多元化的“大众社会”的成长历程。 内容推荐 公正,平等,民主,自由……这些美丽的语词,只能诞生于一个真正的大众社会。 美国的文明,从林肯、布克尔·华盛顿、罗斯福,一路走来,历史印下一道艰难奋进的辙痕。无论中西文化如何迥异,人类向无知与偏执挑战的勇气,从来是必需的。 目录 清教神权的“半约” 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修正 美国司法复审权的确定 林肯的噩梦 对罗斯福新政的几点回顾 炉边谈话和群众集会 《党派评论》的一波三折 一个大社会的诞生 个人·社群·公正 多元背后的共识 价值中立的两难 聚焦公共知识分子 回味美国大选 向无知与偏执挑战 心甘情愿走进地狱 错位的怪诞 纳粹女人的献身精神 韦斯特解构美国梦 说梦 布克尔·华盛顿的教育自救 《篱笆》和1957年的美国黑人 “我没什么来由就是感到快乐” 董乐山眼中的美国 洪秀全的洋为中用 不堪回首话帝王 解译中国文化的密码 理想的轨迹 个体的死亡正是人类的更新 快和慢,我们能把握多少? 不被打搅的权利 个人与时尚 文化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克服内外阻力实现男女平权 家庭·妇女·贤内助 从暴力和伤感中挣脱 什么样的婚姻最牢靠? 从哈佛女校看美国的妇女解放 试读章节 教会乃是由可见圣徒之约而建,理所当然只有圣徒才能成为正式的教会成员,或者说只有成员才算是圣徒。1635年,马萨诸塞法律规定人人都必须上教堂,虔敬上帝,听从牧师,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教会成员。教会事务由全体正式成员决定,从成员中产生的自由民才能参与政府事务,才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不能成为教会成员的人被称为“未重生者”,即未改造好的意思,被排斥在教会和政府的权力之外,新英格兰清教神权也因此被历史学家称为“圣徒革命”或“圣徒专政”。圣徒们喜欢这套“拣选”理论,因为他们由此获得了自由民主,享受着高人一等的特权。 但是,怎样才能辨别和确定谁是“可见圣徒”而成为教会成员呢?如何区别真诚和伪装呢?清教教会对此十分严格,惟恐教会中混入异己分子,这可是破坏与上帝之约的大祸。为此,他们设定相当复杂的审批程序:首先,希望入会者必须私下向教会的长老提出申请,长老初审后认为有希望,便召集全体成员讨论,这时申请者必须当众详尽地剖析内心,陈述自己的宗教转变过程,说明灵魂深处确实受到过圣灵的感化,经历过一场彻底悔悟、皈依上帝的脱胎换骨的重生体验。此外,申请者还需熟知信仰的内容,能从《圣经》中引经据典。全过程中的每个程序还都有一定的时间要求,当全体成员听后一致认为可信,表示同意,他就被荣幸地接纳为成员,成为立约人,更重要的是,成为圣徒了。 如此严格的成员审批制度是与清教神学以及清教徒自认为承担的改造人类、拯救人类的神圣伟业相匹配的,目的是确保神权统治的延续。马萨诸塞殖民地的成功取决于教会,教会的成功取决于成员的虔诚。在这一点上,出生于英国的第一代移民比较能达成共识。这种审批制度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大,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抱着这一信仰和目的来到北美荒原的。他们大多能叙述出自己的宗教皈依过程,相信自己是上帝所选。当这一制度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时,自然不必担心教会成员来源的不足。 然而始料不及的是,仅仅二十多年后到了移民第二代,情况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代不过是生于斯而已,他们并未选择来到北美,他们也从未经历过形成他们父辈思想的那种激荡的英国宗教斗争。他们的宗教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教诲,因而难以感受到父辈的那种激情、狂喜和自豪。更何况今非昔比,殖民地的生存条件也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世俗情绪渐渐滋长。许多人乏善可陈,说不出灵魂深处是否曾经发生过革命,也有人对当众陈述的形式本身感到难堪而不欲为之。英国清教移民和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子女间出现了代沟,这算得上是美国这个移民国家中反复发生的代沟问题的第一例吧,其严重的后果便是申请人会和符合人会标准的人数锐减。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人出来作假撒谎,蒙混过关?想来他们毕竟是虔诚的基督徒,相信什么都瞒不过无所不知的上帝,不敢犯欺蒙上帝的大罪。 于是,清教领袖突然发现自己面临一个两难局面:如果坚持严格的教会成员审批制度,成员人数势必下降,不仅第二代要下降,还要影响到第三代,因为只有成员的子女才能受洗,而只有受过洗的孩子长大后才有可能成为成员。成员数量不足,教会便将萎缩,到一定程度必将危及殖民地的神权。但是,如果放弃成员审批制度,那不仅直接有悖于他们的信仰和教义,违反圣约,而且随着不合格者的混人,势必影响教会的纯洁,同样危及神权统治。牧师们一个个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这两难局面还只是来自教会内部的压力,与此同时,外部压力也在与日俱增。圣徒之治似乎正在演变成特权阶层的统治,1643年马萨诸塞的总人口为15000,其中自由民只有1708人。由于被排斥在教会外的人数越来越多,不满情绪也随之扩展。殖民地法律在1638年规定,每个人都必须纳税来维持教会,非成员们便埋怨他们纳了税却没有参与的权利,他们一直上告到英王,声称殖民地当局剥夺了他们作为英国人的权利,英国方面于是考虑要取消马萨诸塞的特许状。 矛盾的日益尖锐迫使教会作出反应。他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坚持原则,准备着玉石俱焚;要么作出妥协,使人定的原则适应已经改变了的人。具有务实精神的清教领袖明智地选择了后者。1657年,他们拟出一个方案,称为“半约”或“不完全圣约”,1662年被马萨诸塞殖民地当局正式采纳,此时距离他们初登美洲不过短短32年。根据“半约”,乏善可陈的教徒被允许继续留在教会内,成为“不完全成员”,因为他们不能参加象征正式成员的圣餐仪式。但他们的子女可以受洗,还有望成为正式成员。此举是清教神权在改变后的环境中,为了维持局面而被迫作出的妥协。此风一开,“不完全成员”竟占了教会的大部分,圣徒之约暧昧地变成了半圣徒之约。“半约”在理论上始终难以自圆其说,关键在于这个“半”字,清教讲的是“因信称义”,凭的就是诚信,信这个东西,信则信,不信则不信,半信亦即半疑,还谈什么诚信呢? “半约”采取的是折中道路,正如所有的折中方案一样,马上受到反对者来自两方面的批评,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上半叶。对正统清教徒来说,“半约”无疑于半途而废,他们批评它违背初衷,违背圣约,罪不可赦,必使新英格兰遭受上帝的严惩。改革者则批评其不彻底,在斯托克布里奇,人称“西部教皇”的所罗门·斯托达德牧师决定自行其事,大开拯救之门,凡愿人会者只要无明显过失皆可入会,并接受圣餐成为正式成员,他的理论是圣餐仪式本身便可给人以宗教转化。这样做等于完全放弃了教会的可见圣徒之约,也就从根本上瓦解了清教神权的圣徒统治,而波士顿殖民地当局对此除了撰文谴责,也已无能为力。P6-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