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严肃又严谨的书,一本厚重且学生的书。
本书作者花了7年时间写作,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公开的档案、文献、报刊、专著、文集、回忆资料集、调查报告等等。这本记述人民公社盛衰史的书,用无数珍贵的史料,勾画出那段悲壮的、悲哀的、悲痛的历史,那段我们不该忘记的历史。读过它你就知道,这位记者的使命感、勇气和踏实严谨、埋头做事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1978历史不再徘徊 |
分类 | |
作者 | 凌志军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严肃又严谨的书,一本厚重且学生的书。 本书作者花了7年时间写作,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公开的档案、文献、报刊、专著、文集、回忆资料集、调查报告等等。这本记述人民公社盛衰史的书,用无数珍贵的史料,勾画出那段悲壮的、悲哀的、悲痛的历史,那段我们不该忘记的历史。读过它你就知道,这位记者的使命感、勇气和踏实严谨、埋头做事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 内容推荐 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人民公社历史的纪实著作。本书所叙述的人民公社的历史,是本世纪中国乃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凝重的一幕。 作者是职业记者,为完成此书耗时工作。书中以人民公社二十七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中心,真实地记录了人民公社产生、发展、终结的过程,描绘了人民公社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人物;通过农村的历史透视当代中国的历史,通过农村的改革透视社会主义运动的改革,并作出颇有见地的分析。 目录 再版前言 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 小岗寒夜 二十位农民的契约文书是否赝品 中南海关于人民公社制度的争论 农村两亿人食不果腹 无力回天的陈庭元终于大彻大悟 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 合作化中的“大同梦” 邓子恢被批判,导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加速进行 中国农业史上对合作化最具威胁力量的事件 “包产到户”的首次出现 人民公社在“大跃进”中诞生 “六十条”:人民公社第一个成熟的制度 三年“自然灾害”的悲剧 浙江出了两个半单干理论家 “包产到户”使四百万人受牵连 第三章 大梦谁先觉 五万个人民公社为城里人提供了多少食物 几百万农民乞讨为生 “三年决战”与安徽“六条” “真理标准”讨论对人民公社的影响 “责任制”:一个持续时间最长含义变化最多的概念 凤阳的“四级所有” 第四章 一步一回头 1978年12月13日:一个历史性的日子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与“新六十条”在同一天通过 省委书记的迂回战术 中国的改革从改变人民公社制度入手 第五章 从昔阳到风阳 “张浩事件” 陈永贵的辉煌与黯淡 “要吃米。找万里” “包产到组”:向人民公社制度的挑战 尊重农民的选择 第六章 相持不下的日子里 从“包产到组”到“包产到户” 三个不怕死的县委书记 张世贤和迟世光为何未能成为英雄 人民公社最后的意识形态屏障 人民公社在九个贫困省区开始瓦解 第七章 公社精神的破产 昔阳的欺世盗名昭揭于众 经济问题缘何演变成政治问题 “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制度 “学大寨”:号令六亿农民的政治旗帜黯然失色 公社精神永远不会再放光彩 第八章 余韵缭绕 “切三刀”:关于“包产到户”的折中方案 秋后算账:人民公社不如包产到组,包产到组不如包产到户 1982年第一天,中共中央再次颁布关于农村的新文件 人民公社失败原因的种种分析 人民公社最后的解体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看得出来,华国锋对江青的判断是继承了毛泽东对林彪的判断,但他的表述显然不具有毛泽东那样的简洁与自信。为了支持他的结论,他提出的证据冗长而笼统。他实际上是在述说中国若干年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遭受“四人帮”的迫害。包括周恩来这一代开国元勋;包括依然权力在握的和失去权力的各级党的领导人;包括工人和农民;包括青年;包括军队;包括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甚至包括毛泽东本人。华国锋希望中国所有的人,都能和他站在一起来痛恨“四人帮”,这无论从心态还是从策略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所描述的这样一幅图画之黑暗,与过去几十年党在人民中间极力渲染的光明成了鲜明的对照。党中央主席有勇气承认这样的事实,令人惊讶。华国锋的错误不在这里,可是他把这一切归咎于“四人帮”,并且作出“右得不能再右”的结论,则令人生疑。他把毛泽东列人受迫害者的队伍,显然是想把毛泽东的夫人排除出毛泽东的体系之外。既然毛泽东是左派,江青们是一定要成为右派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敌人。这样的推理固然可以成立,但它在日后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则又出乎“英明领袖”的意料之外。 现在,面对五千领导者和他们背后的亿万农民,陈永贵尽其所能为华国锋的逻辑提供注释,不过,显然并不成功。他对着听众陈述了“四人帮”反对大寨,反对华主席,也反对毛主席的罪行。所列虽然详尽,却有些琐碎。平心而论,江青与华国锋在毛泽东去世后确已势同水火,但是若说江青一贯反对大寨,实难令人信服。凡对中国农事稍有注意的人都会知道,“四人帮”是如何鼓动“学大寨”的风潮,大寨的男女老少又是怎样感极而泣地迎接江青的到来,而且,人们也很难看清大寨的经验与“四人帮”之“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有何区别。所以,将“四人帮”归人“极右派”,就连华国锋在政治局里的同事是否完全同意,都很值得怀疑。这一点在两年之后终于得到证实。而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还不能意识到,在他们的“万炮齐轰”之下,不仅“四人帮”的理论将在中国破产,而且人民公社的理论也会遇到麻烦。对人民公社的理论进行修正是必要的,而学大寨运动的继续推进,无疑是在强化这种理论。在把有害的大寨经验作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加以巩固的时候,又怎能在七亿农民中间清除“四人帮”留下的遗产? 但是,按照华国锋的做法,当日农村中弥漫着的对于大寨和对于公社的种种不满和失望,便成了“四人帮”的罪孽。陈永贵在他的报告里面,即用很大的精力来指责“四人帮”到处破坏学习大寨,“闹的很多地方分田单干,两极分化,黑市买卖猖獗,集体经济瓦解”。陈还把一个叫做温州的偏狭的地方作为攻击的目标,毫不含糊地说,那里的分田单干是“四人帮”纵容的结果。这位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宣布,包产到户是“四人帮”向学大寨的运动发起的政治挑衅,因之,与“四人帮”的分道扬镳,也就是“对少数地方的‘三自一包’,分田单干,要坚决纠正”。很明显,这样的方针如果得以延续,将给中国农村带来重大的政治后果。 陈永贵的讲话令满场掌声经久不绝。这些鼓掌的人里面,显然没有一个人会想到,正是由于与“四人帮”奉行的理论的决裂,导致了两年之后的中国出来一个“分田单干”的小岗,且从此一发难收。 华国锋取得了胜利。他打倒了“四人帮”,但却留下了中国农民已经厌恶的一种制度。他的胜利最辉煌的时刻是在1977年,而人民公社终于日暮途穷以至败象毕露,亦出现在这一年。 P16-17 序言 本书的写作始于1989年夏,用了7年才算完成,初版和二版的印行也都是1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引起一些争论,有人持有尖锐的批评态度,结果被当作“问题图书”暂停发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几位专家受邀审读,给予正面评价,所以才有二版的重印和发行。经过一番周折之后,竞又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图书奖项。这一过程也许反映了那时候社会思想的莫衷一是和蹒跚前行。 在关于这本书的种种褒贬中,万里说过的几句话叫我难忘。他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也是本书所叙述的诸多事件的亲历者。1978年他是安徽省省委书记,后来进入中南海,成为国务院副总理。他的最后职务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97年2月,他听到了关于这本书的争论。他说他已经看过这本书,接着又说:“这本书写得好。写的是历史,材料真实充实,从中可以看到农村一系列‘左’的政策及其严重恶果。‘左,的危害对社会主义革命、对共产党太严重了。这样的‘社会主义'这样的‘共产党’,人民怎能真正拥护?照此下去不亡党亡国才怪呢!”他还说:“人民公社的书,好像过去还没有看到谁写。这本书实际上写的就是人民公社的兴起与失败。有人说‘失败’二字不好,不赞成用‘失败’。我看‘失败,这两个字用得好,这是事实,而且是历史的结论。” 现在时过境迁,很多人不太知道这本书了。但总有些朋友对我提起它。有人说它是我写得最好的一本。我不敢说“最好”,但它的确是我写得最痛快的一本书。我特别怀念写这本书的那些日日夜夜。不仅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全身心地投入一件自己想要做的事,更因为当时心境特别纯粹,一心一意秉笔直书,没有保留,不像后来写作时总要瞻前顾后。 2008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周年。可以说,今天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所有故事,都是从1978年开始的。若要了解更多的来龙去脉,则须追寻到70年代、60年代和50年代。所以1978年在我看来是承前启后的一年,也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的最重要的一年。也许正因此,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对于重新出版这本书表示浓厚兴趣,这当然也是我很乐意的事。 就让我把这本书献给那些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们,作为我的一点敬意吧。 作 者 2008年3月30日 后记 本书初版一万册于1996年1月付印,并于6月发行。最近,责任编辑李春林来电话,说要将此书再版。 较之第一版,现在的这本书作了一些修订。大部分是文字方面的错误,包括错别字以及用词的不严谨。也有些是事实细节及时问顺序方面的错误。现在有机会修正这些错误,在我是一种幸运。至于书中基本脉络、事实和观点,均一仍原议。 感谢读者的厚爱。我知道今天的读书人大都居住在城里,与乡下较少直接联系,所以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读者倾心于这段出自农村和农民的历史。 也感谢所有对本书第一版提出意见的人,包括周瑞金、姚力文、吴长生、张广友、章世鸿和马立诚。尤其感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郑惠、韩钢。作为党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他们给予本书以充分的肯定,打消了我对自己工作最后的疑虑,他们提出了十九条修正意见,使我有可能将一些史实表述得更加准确。 作 者 1997年5月20日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记述人民公社盛衰史的书,用无数珍贵的史料,勾画出那段悲壮的、悲哀的、悲痛的历史,那段我们不该忘记的历史。读过它你就知道,这位记者的使命感、勇气和踏实严谨、埋头做事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 ——《中国青年报》 这是一本严肃又严谨的书,一本厚重且学生的书。 作者的剑术是客观的,分析是理性的,没有那种令人厌的亢奋的情绪化色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直笔,不为尊者讳,不为贤者饰,也不曲意躲闪更不违心涂抹,努力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叙述、解析历史,这确实是很可贵的。 ——《解放日报》 本书作者花了7年时间写作,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公开的档案、文献、报刊、专著、文集、回忆资料集、调查报告等等。从内容上看,作者力图做到言出有据,绝不任意杜撰。 ——中央党史研究室 郑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