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来,作者陆续发表了二百五十余篇文章(不包括序言、书评、讲座、笔谈),今选录五分之一(内容已吸收到《唐人小说与政治》、《郑板桥丛考》《现代国学大师》等专著中的文章,不再选录,避免重复),编为《冬青书屋文存》,奉献给读者。
作者曾研究过刘禹锡,他是作者喜爱的一位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给白居易的一首诗中有“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的句子,具有老当益壮之精神,作者非常欣赏,用以自励,所以将自己的室名定为“冬青书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冬青书屋文存/大家小品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卞孝萱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五十年来,作者陆续发表了二百五十余篇文章(不包括序言、书评、讲座、笔谈),今选录五分之一(内容已吸收到《唐人小说与政治》、《郑板桥丛考》《现代国学大师》等专著中的文章,不再选录,避免重复),编为《冬青书屋文存》,奉献给读者。 作者曾研究过刘禹锡,他是作者喜爱的一位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给白居易的一首诗中有“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的句子,具有老当益壮之精神,作者非常欣赏,用以自励,所以将自己的室名定为“冬青书屋”。 内容推荐 《冬青书屋文存》按文章所涉及的时代先后分卷。卷一为魏晋南朝,卷二、三为北朝唐宋,卷四为清,卷五为现代。书后附“1959—2007卞孝萱论文目录”,作者的用意是:检验自己五十年来的学力;另一个用意是:自己文章中提出的新观点和首次引用的宝贵材料,常为人袭用而不注明,读者看了“目录”,比较自己与别人文章发表之先后,便知真相。 目录 卷一 魏晋南朝 1 蔡琰作品辨伪 2 《孔雀东南飞》诗中的时刻 3 关于“兰亭论辨” 4 《瘗鹤铭》之谜 5 《钟氏族谱》钟嵘序辨伪 卷二 北朝唐宋(上) 6 北朝隋唐的“道” 7 武璺六题 8 唐玄宗与太平公主夺位斗争在小说中的反映——论《虬髯客传》的作者、作年及政治背景 9 鉴真三题 10 “永贞革新”四题 11 “牛李党争”正名 卷三 北朝唐宋(下) 12 殷■《丹阳集》辑校——附《丹阳集》辨伪 13 《琉璃堂墨客图》残本考释 14 牛肃与《纪闻》 15 《■志》浅探 16 陈谏与《彭城公故事》 17 韩愈五题 18 刘禹锡六题 19 《河东柳氏宗谱》中《谱牒论》非柳宗元 20 元稹《莺莺传》“忍情”说新解 21 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之政治背景 22 元白次韵诗新探 23 张籍王建交游考 24 《崔少玄传》作者考 25 南卓与《烟中怨解题叙》 26 《唐诗类选》是第一部尊杜选本 27 评范仲淹的两篇文章 28 《韵语阳秋》新跋 29 两本《唐宋诗醇》之比较研究 卷四 清 30 袁江《东园图》考 31 《红楼梦》三题 32 盐商“二马”对文化事业的贡献 33 “扬州八怪”六题 34 日本官版《平山堂图志》跋——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实物 35 陈端生是“陈”云贞吗? 36 阮元与张肇岑——孤本《石鼓斋印谱》跋 37 从《扬州画舫录》看饮食文化 38 水云楼与《水云楼词》 39 从《仪征厉氏支谱》看一个家族的发迹 40 丁氏八千卷楼兴废考——《丁氏宗谱》跋 卷五 现代 41 学者诗人书画家商衍鎏 42 钱锺书三题 后记 1959—2007卞孝萱论文目录 试读章节 题名为蔡琰所作的诗有二,一是《悲愤诗》,一是《胡笳十八拍》。《悲愤诗》有两首,一是五言体,一是骚体。从《文学遗产》上所发表的文章中看出,对《胡笳十八拍》及《悲愤诗》骚体的作者,有不同的意见;对《悲愤诗》五言体,几乎都说是蔡琰所作。我除了认为前者出于假托外,对后者也存在着怀疑。这篇小文,主要是为说明五言体也是出于假托而写的。文中附带涉及骚体及《胡笳十八拍》。 文学作品是生活和现实的反映。《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都属于自叙性质,诗中所说的事实,十分具体。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蔡琰的生平以及东汉末年南匈奴的情况,与诗对照,从而辨别其真伪。 下面,顺着五言体的次序,并联系到骚体及《胡笳十八拍》的有关的内容,逐一地对照史书,指出其伪造的痕迹。 诗云:“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人关,迥路险且阻。”按照诗中的叙述,蔡琰被掳,是在袁绍、曹操等声讨董卓,董卓发兵镇压的战役中,这大约在汉初平元年或二年(190、191)。可是,《后汉书·董祀妻传》明白地告诉我们:“兴平中(195),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时间相差四五年,必然是一真一伪。 自宋朝以来,就有人注意到“诗”与“传”的差异,因而怀疑诗非蔡琰所作,如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苏轼文集》卷四十九《书·答刘沔都曹书》;卷六十七《题跋·(蔡琰传)》)。但也有人(如蔡居厚)相信诗不伪,认为蔡邕生前,蔡琰就已被掳(《蔡宽夫诗话》)。看来,前一种见解可供参考,而后一种见解需要纠正,因为:蔡邕是董卓所尊重的人,他的家属,应得到董卓的保护;董军掳掠蔡邕的女儿,未免与情理不合。退一步说,万一蔡琰被董军掳去,当时蔡邕也有力量将她营救出来。 清朝的何焯、沈钦韩却根据蔡居厚的错误见解,作了若干引申(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二十四;沈钦韩《后汉书疏证》卷十)。近来,仍有人受他们的影响,例如: 刘开扬在《关于蔡文姬及其作品》一文中说:“蔡文姬便很可能是在陈留郡圉县被李催、郭汜等的乱兵中的羌胡(胡是来降的月氏)掳到了关中去的,后来右贤王去卑和白波帅韩暹等率众与李催、郭汜战,获得胜利,文姬便又没于右贤王。” 高亨在《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一文中,表示同意刘开扬的意见,并说:“文姬被掳入胡的经历相当复杂而曲折。”认为“她被胡羌所掳后,随军西行入陕”,“至于她怎样没入南匈奴,或董卓士兵中有南匈奴人直接掳去,或原被董卓士兵中羌人所掳,转卖给南匈奴,或……史书不载,无从明悉”。 我不禁要问:是事实本身复杂曲折呢?还是设想得复杂曲折呢?不仅《董祀妻传》中没有记载,就是《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中也没有表达出蔡琰入南匈奴有这样一段出羌人胡,经历四五年,走了几千里的复杂曲折过程。《胡笳十八拍》一开始就说:“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义节亏”,并未提到羌人)无根据的设想很难使人相信。何况原诗在“海内兴义师”句后,紧接着就是“卓众来东下”,这里的“卓众”,只能解释为镇压“义师”的董军,而不能牵扯到与此役毫无关系的李催、郭汜身上去。 可见,《悲愤诗》与《董祀妻传》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诗中的这个漏洞是无法弥补的。 诗云:“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这几句对于蔡琰在南匈奴住处的描绘,也与事实不符。 我先从东汉以来南匈奴的地理环境说起。《后汉书·南匈奴传》说:建武二十六年(50),汉朝准许南单于“人居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同年,因北匈奴攻南匈奴,又准许南单于“徙居西河美稷”(一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部左翼中旗”,一说在山西离石市“左国城”。从当时南匈奴部落分布情况来看,后说较为合理,因“左国城”正是位于分布线的后方中央)……中平五年(188),南匈奴内乱,单于羌渠被杀,一部分人立于扶罗为单于,另一部分人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从此南匈奴分裂为二。次年(189),于扶罗因抄掠汉人,兵受挫伤,“复欲归国,国人不受”,只得留居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兴平二年(195),于扶罗死,呼厨泉立,也“不得归国”。这是南单于居址逐步内移的简单情况。 伴随着南单于的向内移徙,南匈奴的部落也在向内移徙着。当南单于居美稷时期,南匈奴部落便屯聚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地(今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省北部一带)。当于扶罗回不了美稷,而留居平阳时期,也就有一些部落迁移到河东(今山西省南部一带)。《南匈奴传》说:“建安元年(196),帝自长安东归,右贤王去卑……侍卫天子,拒击李■、郭汜。及车驾还洛阳,又徙迁许,然后归国。”唐李贤注:“谓归河东平阳也。”右贤王去卑的部众屯聚在河东,是南匈奴某些部落随着南单于内移的一个例证。 蔡琰没于南匈奴左贤王(不是右贤王),这位左贤王是谁?其部众屯聚何处?《晋书·载记第一》说:“于扶罗死,弟呼厨泉立,以于扶罗子豹为左贤王。”这是兴平二年的事,蔡琰也就是这时被掳的。同书又说:“魏武分其众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太康中,改置都尉,左部居太原兹氏。”《四夷传》的记载与此相同,唯在“兹氏县”前加了一个“故”字,就更清楚一些。因为“兹氏”是汉朝县名,后魏改称“元氏”,北齐废,其故址,即今山西省高平市。根据以上资料,可以肯定,蔡琰在南匈奴,就是住在这位屯聚于兹氏的左贤王豹的部伍中。P3-5 后记 五十年来,我陆续发表了二百五十余篇文章(不包括序言、书评、讲座、笔谈),今选录五分之一(内容已吸收到《唐人小说与政治》、《郑板桥丛考》《现代国学大师》等专著中的文章,不再选录,避免重复),编为《冬青书屋文存》,奉献给读者。 《文存》按文章所涉及的时代先后分卷。卷一为魏晋南朝,卷二、三为北朝唐宋,卷四为清,卷五为现代。书后附“1959—2007卞孝萱论文目录”,其用意是:检验自己五十年来的学力;另一个用意是:我文章中提出的新观点和首次引用的宝贵材料,常为人袭用而不注明,读者看了“目录”,比较我与别人文章发表之先后,便知真相。 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冯其庸教授为《文存》题写书签,使这本小书大增光彩。陕西人民出版社为《文存》的出版,付出了人力财力物力。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七年大暑于南京大学冬青书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