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悠远的回响/现当代经典散文品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宏杰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徐宏杰主编的《悠远的回响/现当代经典散文品读》系“现当代经典散文品读”丛书的一种,精选了29篇现当代经典散文。一段童年的歌谣,一抹故人的微笑,都在如水的岁月里沉淀出美丽的模样。当然,没有长跑健将会鄙视当年的蹒跚学步,也不会有伟大的书法家对小时候歪歪斜斜的笔迹嗤之以鼻:那是跬步,那是小流,那是千里之行的起点,那是汪洋之海的开端。生活需要回望,需要停下匆匆的脚步想想过去。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莫不如此,让过去的事情如石子在心湖中投出悠远的回响。回顾过往是为了让回忆的清泉把目光洗得更亮,再前行时,才能看到更远的远方。
目录
第一篇论文/苏步青
雪/鲁迅
松堂游记/朱自清
桃园杂记/李广田
童年/唐弢
我的母亲/老舍
苏州拾梦记/柯灵
药王庙/张中行
山屋/吴伯箫
父亲的玳瑁/王鲁彦
最后的一天/许广平
悼鲁迅/林语堂
怀鲁迅/郁达夫
旭水酒缘/魏明伦
满脸苍蝇/孙绍振
一个王朝的背影/余秋雨
我与绘画的缘分/[英]丘吉尔
古城初夏/[日]岛崎藤村
苦难的记忆
——为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四十五周年而作/刘小枫
沙漏/[比利时]梅特林克
不朽
——我的宗教/胡适
桃源与沅州/沈从文
书厄小史/散木
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
逃向上帝/[奥地利]茨威格
伤逝/台静农
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
父亲/[美]利奥·罗斯滕
后记
序言
《现当代经典散文品读》丛书,按照内容分为
10册,选入的近三百篇散文,是现当代中外优秀散
文名篇,几乎可视为百年散文史的缩影。编选者视
野开阔,粹取拣择中,可见出其独特的眼光。选入
的文章,篇篇可读,文字优美,有发人深省的内涵
。既有文学大家的名篇佳什,又有一些年轻作家的
感人至深的新作,甚至包括当代一些网络作者的好
文章。作者中有学养丰厚的著名人文学者,也有研
究自然科学的科学家、发明家。编选者立意在知识
的丰富、美好人生的发掘、伟大智慧的分享。在知
识性、思想性和欣赏性等多方面,丛书都有较高的
价值。读起来使人时而低徊欲泣,时而激扬蹈励,
时而心入浩茫辽阔中,时而意落清澈碧溪前。这套
书可以作为在校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也可以作为
一般读者经典阅读的进阶。
每篇散文后所附“品读”文字,也是值得“品
味”的,对帮助欣赏、理解所选文章极有帮助。篇
幅一般都不短,内容丰富,不是泛泛的作者介绍,
也不是说一些写作背景和特点的话,而是意在“品
读”所选文章背后的价值世界。不少品读文字,更
像是一篇研究作品。如《诗意的栖居》一册中所选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
、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是建筑学中的名作。
它涉及艺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艺术要追求变
化,这个道理很多人讲过,但这篇文字则谈重复在
艺术创造中不可忽缺的价值。人们常常将重复当作
一种缺点,但梁先生认为,没有重复就没有艺术。
重复是音乐的灵魂。《诗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重
复的艺术,那回环往复的沓唱是《诗经》的命脉。
重复也是建筑的基本语言,颐和园七百多米的长廊
,人民大会堂的廊柱,因重复而体现出特别的魅力
。编选者在细腻的分析中,发掘此文深长的意味,
给读者以重要启发。由趣味学习,到专业学习,这
套书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用优美的语言,自由
而较少拘束的形式,表达当下直接的生命感受,散
文也可以说是当下生命体验的记录。因此,好的散
文家,一定是对人生、自然、生命、宇宙、理想等
有感觉的人,一定是对世界有“温情”的人。那种
整天沉浸在琐屑利益竞逐中、对生活持漠然态度的
人,不会有通灵清澈的觉悟,不会有朗然明快的理
想,也写不出有感染力的文字。好的散文不是“写
”出的,而是从清澈、真实的心灵中“泻”出的。
我通读这套书所选的文章,仔细品味编选者的点评
,丛书中无处不在的清新气息,给我极深的印象。
就像本丛书所选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美从何处寻
》中所说的,世界充满了美,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
的眼睛。美不光在外在的形式,更在那生命的潜流
中。正因此,散文,不是美的文字,而在传递一种
美丽的精神。人,不在于有光鲜的外表,而在于有
一种光明的情怀。外在的“容”可以“整”,内在
精神世界是无法通过技术性的劳作“整”好的。这
套书在知识获取的同时,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护
持人的生命真性、分享生命的美好等方面,都具有
独特的价值。
这套宏大的散文名篇选读丛书,是由徐宏杰先
生花近十年时间独立完成的。他是当代闻名的语文
特级教师,是语文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权威学者,他
在教学之余,投入如此心力,来完成这样的作品,
为他深爱的学生,更为全国广大读者。这样的精神
尤令人感佩。这套书中凝结着他三十余年教学经验
和研究所得。他曾经跟我说,他是以充满敬意的心
来做这项工作的。从我阅读的感受,他的确是这样
做的:从选文到解说,他以敬心体会所选文章背后
的温情和智慧;又以敬心斟酌自己的品读文字,力
求给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信
息。
朱良志
2018年4月10日于北京大学
导语
徐宏杰主编的《悠远的回响/现当代经典散文品读》收录了怀旧忆往、抚今怀昔的文章,抒写去国怀乡,思亲怀人的美好感情,为读者提供文质兼美的散文读物。如老舍的《我的母亲》、台静农的《伤逝》等。书稿中原文及评读文字各占一半,评读文字从作者简历、时代背景、写作技巧、内涵欣赏等多角度着手,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陶冶情操,同时提升写作技巧。评说文字通俗易懂、雅致可读,达到了评文与选文双美的境界。本书适应国家全民阅读形势要求,对提高普通读者阅读水平和欣赏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后记
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与诗、词鼎足而三的
重要文体,有着崇高的地位。唐宋以来的古代散文
已经被人们奉为经典自不待言,近代以来特别是自
“五四”以来的近百年时间里,优秀的散文作品无
论在内容构成或是思想情致方面,都可与古代经典
比肩。近年来,写作散文的作家越来越多,喜爱阅
读散文的读者也越来越多,应运而生的散文集也林
林总总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我总觉得散文的选本和
阅读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对近百年来
的散文作品没能很好地梳理和总结,尤其对年轻人
来说,缺少必要的指导。于是,我产生了一个较为
大胆的想法:梳理一下近百年来的散文精品,对作
品及其作者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和分析,为读者更好
地阅读现当代经典散文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读本,
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撷选和推广,能使一部分作品在
历史长河的淘漉中留存下来,成为后来人的经典。
而这,也是选文和出版的主要动机。
在撷选本丛书的作品时,我着眼于选择那些叙
述内容真实、表现手法质朴、能真实地记录作者现
实生活的思想和感情轨迹之作。所选散文的作者中
,著名学者、知名教授、有成就有社会影响的作家
占相当的比重,他们的散文,或含蕴深厚,意境优
美深邃;或摇曳多姿,情思高蹈浩瀚,无论芸芸众
生,峥嵘岁月,抑或江河湖海,大地山川,或灵动
飘逸,或凝练深刻,或趣味灵动,或高雅蕴藉……
本丛书所选入的散文大多无愧于这样的评价。因此
,一册在手,与经典同行,就能与作者进行思想交
流,就能以丰富的知识启迪智慧,以睿智的思想陶
冶情操,从而在读者的心灵里打开一个情趣盎然而
又诗意充沛的境界。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性
情渐趋浮躁的今天,我们非常需要这样的阅读。
读书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同样的道理,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国家谁在看书
,看什么样的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国际阅
读学会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
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体说来,阅读
经典,可以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
族精神;可以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建构
核心价值观。阅读经典,是接受教育、发展智力、
获得知识信患的最根本途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
化传播活动。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编写了《现当代经典散文
品读》。本丛书的编纂和作品的入选,是编者这个
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期对特定作品的看法和眼光,
代表着个人的审美体验,不要求读者一定要认同编
者的看法,更不能代表作者的原意。因此,对本丛
书编写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做一个简略的归纳,
供读者朋友参阅。
一、鉴于丛书的容量,首先面临一个不容回避
的问题,即是如何在浩瀚的散文中遴选出既恰当又
是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来?毫无疑问,作为旨在拓宽
阅读领域和提升阅读效果的散文读本,唯一的标准
,那就是作品本身。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读者和
写作者的心灵对话,一如心仪的挚友,在山间道旁
的谈文论道,读者需要的恰恰是不拘任何形式的“
随意性”。我们尊重阅读是“很个人”的提法,更
何况强调开卷有益的阅读本身,更无须过于条理化
、理论化,阅读者的追求也并非一种文学样式的全
部、一种文学流派的前世今生、一个作家创作上的
成败得失。
二、丛书的编撰体例,每篇散文都附有“作者
简介”和“简评”两个部分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相
关资料,是阅读前的必要准备;简评部分的文字则
尽可能地拓宽阅读的视野,是阅读的引申、提炼,
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建构起一个有机统一且有益于
阅读的抓手。比如,读梁思成先生的散文《千篇一
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一般读者可能对作者笔下的建筑领域里一些专业
问题不是十分了解,“作者简介”和“简评”则对
梁思成先生作为古典建筑领域里的顶级专家和教育
家所从事的工作大体上予以介绍,为阅读做了必要
的铺垫。文本虽是梁思成先生写中国古典建筑的散
文,但作者拳拳赤子之心在字里行间很自然地得以
升华,也就很容易引起阅读过程中的强烈共鸣,作
者笔下的中国建筑艺术给读者带来的心灵上的冲击
是难以忘怀的。
三、丛书共分10册:(1)华丽的思维;(2)悠远
的回响;(3)精彩的远方;(4)文化的清泉;(5)诗意
的栖居;(6)理性的精神;(7)心灵的顾盼;(8)且观
且珍惜;(9)现实浇灌理想;(10)岁月摇曳诗情。每
个分册写在前面的一段文字,是编者阅读经典的心
灵感悟和情感抒发,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对入选散文
的解读,更不能先入为主地影响读者的阅读。
四、选入的散文,内容上可能涉及一些至今尚
无定论的思想学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有的
尚在研究、探讨之中;有的虽有了比较统一的看法
,但也不一定就是最终的结论;有的观点虽然在现
实中影响比较广泛,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分
歧,等等。编者力争在简评文字中尽可
精彩页
鲁迅先生的《野草》是公认的比较难读的散文诗集,但是我们翻开这部书,就会发现将近一半的文字还是比较容易读的,何况,“作者后来在《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中,对其中八篇的写作背景和寓意都有明确交代。……英译本序没有提到的另一半《野草》,与作者所举八篇颇不相同——它们都跟‘过去’有关。……《野草》完成之后所作的(题辞)中一再宣布‘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告别的姿态非常坚定……何谓‘过去的生命’?……宽泛地讲,‘过去的生命’包括作者自1881年出生直到1927年写作这篇(题辞)的整个生命历程。”(郜元宝《鲁迅精读》)作者也并未简单地沉入“过去”,而是站在20年代的“现在”的立场来努力扑灭依然不肯消失的“过去”的阴影。“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从低沉的自我忏悔开始,到企盼获得来自客观力量的终极性解决,这一思想也就是《野草》的主体架构。
鲁迅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人生哲学集中而形象的体现。其中《雪》是其中一篇著名的抒情性很强的散文诗,反映的是鲁迅这一时期哲学思考的重要命题:对人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思考;并且以一个失败者、反思者和忏悔者立于天地之间,目的就不再是单纯的不屈不挠的挑战,还蕴含着“求乞”,怎样求乞,求乞什么。《雪》中所表现的,他可以向“天”,向“地”,向“虚无”求乞,甚至希望灵魂能够像“死去的雨“雨的精魂”那样“奋飞”“旋转”“升腾”弥漫”于太空,却并不真的融入神性的天地。作者在文中以诗的笔触塑造的三个意象:“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分别象征了鲁迅所思考的三种人生存在的生命形态。“暖国的雨”是生命的合理存在的象征,“朔方的雪”则是生命的现实的也是最终的存在形态。鲁迅对之寄予了不同的情感:“暖国的雨”固然是理想的人生,鲁迅对它爱护然而不安,因为不曾经历痛苦磨难的人生是不能被看成“幸运”的;“江南的雪”象征的是鲁迅向往的生命境界,然而仍有所保留,它不可能永恒,必将随美的消失而被人们遗忘。只有“朔方的雪”是鲁迅真正肯定和认同的。通过对江南雪景柔美和北方雪景壮美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加体现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散文诗《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战争爆发的前夜,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作者笔下的三种雪自然有了三个不同的意境和内涵:一是尚未化为雪的“暖国的雨”;二是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三是孤独、自由、奋飞向上的“朔方的雪”。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被化妆、快速融化的“雪罗汉”,意在通过描写北方的雪用以表达对北方局势的不满,并认为要像北方的雪一样通过奋斗来争取自由。作者对三个形象的基本态度似乎也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作者的人生态度相吻合了。
文章的篇幅不长,鲜明地阐述了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区别,不过是各有各的“幸”与“不幸”而已,正如人生的“幸”与“不幸”的钟摆永远在两极摇晃一样。苏联作家巴甫柯夫说:“幸福是不可捉摸的。你从来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要考查你是不是幸福,只有去看看你周围的入。”
鲁迅是南方人,对雪却情有独钟,本文正是作者体验冬雪的一次集中表述。作者对江南的雪满怀深情,用浓墨重彩绘出一幅萌动着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图,意境新美,内涵丰富。作者赞美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从质与形上突现其特色。
P10-1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