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分两块对上海人进行解读。一块是锁定计划经济时代,上海人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保持一个城市人的尊严而作的种种努力。另一块放在改革开放后,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大背景下,此时的上海人,生活空间和消费能力已大有改善,但随之而来的市井文化层面的变化,秩序与观念的紊乱,让人怅然。物质与精神,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同时沉浮,这一点在城市生活中不幸得到验证。沈嘉禄从一个侧面将真实的上海人呈现在读者眼前,使我们不仅看到了上海人的隐秘生活和公众形象,还从人的角度展现了上海的城市风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人活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沈嘉禄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该书分两块对上海人进行解读。一块是锁定计划经济时代,上海人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保持一个城市人的尊严而作的种种努力。另一块放在改革开放后,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大背景下,此时的上海人,生活空间和消费能力已大有改善,但随之而来的市井文化层面的变化,秩序与观念的紊乱,让人怅然。物质与精神,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同时沉浮,这一点在城市生活中不幸得到验证。沈嘉禄从一个侧面将真实的上海人呈现在读者眼前,使我们不仅看到了上海人的隐秘生活和公众形象,还从人的角度展现了上海的城市风貌。 内容推荐 上海人究竟是怎样生活的?这个问题,一贯戴着有色眼镜看上海人的外地人有自己的一套答案:斤斤计较蝇头小利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而同样戴着有色眼镜看外地人甚至自己的上海人也理直气壮地有着一套与之截然相反的答案。而沈嘉禄,《新民周刊》主笔,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眼里的上海人活法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他能跳出固有的成见和框框么? 作者希望通过个人的体验与对他者的观察,加上一些有典型性的故事,表现上海人的生活智慧与进取精神,还有一种内在的集体性格,当然也包括种种为人诟病的缺憾与短处。 全书语言风格幽默诙谐,所举事例真实可信,描写上海人的集体性格公正客观,读来轻松自然。文字中所呈现的上海地域文化积淀,足以发人深省。 目录 上海人节约的N个细节 上海人的吃相 螺蛳壳里做道场 西北风里调徽章 无限风光在顶上 寒夜的公共浴室 一群彩色的蚂蚁 红木家具的悲喜情怀 飞刀插在指缝间 波洛先生的白煮蛋 给万吨水压机喷上红漆 失眠吋,我听到了 牛奶瓶的碰撞 看那亭子间里的灯光 后春节的情感微澜 在琴弦上滑行的日子里 中学时代的冬妮娅 手抄的青春 大扫除 学习鲁班好榜样 婚礼倒计时的小插曲 名牌与圣女 怀旧,上海人的心理按摩 上海人的禀赋与性格缺陷 上海人,感觉不要太好 室内装潢的两个洋相 养老院,你去不去? 节俭成癖的“老宁波” 看客又在瞎起哄 洗头的別样怀抱 社交,你花了多少钱? 拼盘生活 一次事先张扬的打包 丽娜,妈咪送你上学去 金字塔尖的舞蹈 情人节晚宴 浓了QQ,淡了墨汁 热力四射的阿姨 劝戴先生画动漫 石库门里的画画老头 圣约翰的老歌 他总在幕后微笑 老家具上刻图章 课植园雅集 新天地里的流金岁月 王唯铭的“欲望号街车” An Deco:城市浮华的见证 月份牌里的美人看过来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后记) 试读章节 在那个文化信息相当闭塞的特定阶段,上海的女性却能从外国电影女主角的服饰上发现异国风尚的蛛丝马迹,比如用普遍认同的“阿尔巴尼亚花”编结一顶滑雪帽或一副并指绣花手套,为平淡无奇的世俗生活增加点色彩。后来还从越南电影里见识了一种轻便的夏衫,一块碎花细布,对折后上面剪一个洞,两边对称剪两个洞,略微收一下腰,左右缝拢,就成了一件套衫,市民管这叫“越南衫”。女孩子都爱穿,凉快、省钱,当然也相当性感,胳膊露得像两截白藕,以至于后来我就读的中学就明令禁止女学生穿越南衫进校。 当时上海人结婚,嫁妆里必备一台蝴蝶牌或蜜蜂牌缝纫机,女主人如果心灵手巧的话,一家人的四季衣服都包圆了,美化自己的成本大大降低。 上海人对中国服饰史最杰出的贡献还是发明了“节约领”(俗称“假领头”),发明者真是激发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伟大灵感来剪裁这只领子。节约领的妙处在于用最少的布料维持了上海人的体面,而且换洗起来也相当方便。有些节约领做得非常考究,领子是百折不挠的硬扎,系领带也不会露拙,所需纺织品专用券仅为区区一寸。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东路时装公司底层还辟有节约领专柜,每天围着许多顾客,保持了强劲的销售势头。上海的节约领以花色繁多、内衬挺刮、线脚均匀、价廉物美而风靡沪上、行销全国。 顺便说一声,在上海人发明节约领的时候,法国人发明了比基尼泳装。它们有一个共性:所需布料最少。而本质的区别在于,比基尼是外向型的,穿上后能够充分展现美丽的胴体,节约领则是内敛型的,穿上后可以藏拙。穿节约领系领带后来就成了外省人嘲笑上海人的一个典型细节。 与节约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绒线领头,那是贴在女式大衣领子上面的。女式的棉质风雪大衣,一般是灰色的,领子容易脏,也不够厚实,聪明的上海女孩子就从家里找出编结绒线衫的剩余材料,两三个人聊天的当口就可以轻松完成,既保暖又时尚,还能使大衣领子免遭污损。 上海是一个产业城市,于是工厂的劳防用品也被上海人开发出来。比如纱手套,一年可以省几副下来,拆开来染成红的绿的,再结成一件纱衫,让孩子穿,保暖性稍差,但聊胜于无。同样,劳动布的工作服也能省下来,改一下让正在嗖嗖上蹿的孩子穿,在中山装一统天下的那个时候,这种劳动服与文革前小青年爱穿的茄克衫略微相似,但劳动服沾了工人阶级的光,你还不能拿它说事。 今天的年轻人可以指责上一代人素质低,惯于揩公家的油,拿劳防用品做生活资料,但从那个时代熬过来的人只会泛起一层心酸。那时候,有一个口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据说是周恩来总理倡导的。即使缝缝补补之后,那件破衣服也舍不得扔掉,按线缝拆开,刷了糨糊褙硬衬,可以做鞋面。那年头男的穿松紧鞋,女的穿搭襻鞋,冬天则有蚌壳棉鞋。黑面白塑料底,三元六角一双,对多子女家庭而言,也是不小的开销,自己做就省多了。硬衬是鞋面的里衬,然后再配黑色直贡呢鞋面和黑白两色滚条,内衬白布。鞋底有两种,一是布的,自己纳,穿起来很轻巧,很适宜坐办公室的人穿。为了防潮,还可以到皮鞋摊钉一副前后掌;二是塑料底,店里也有卖,一元零五分一副。鞋面鞋底配齐后,送皮鞋摊请老师傅绱一绱。我们弄堂旁边一个鞋摊,由四个聋哑师傅组成,手艺精进,远近闻名,盖因他们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耳。破布的另一种出路是扎拖畚。上海人一向是爱清洁的,亭子间虽然仅能容膝,但地板始终一尘不染。 那时候的上海布店,还经常出售零头布,所需布票很少,价钱也便宜,是家庭主妇的最爱。零头布若买得巧,可以做外套、短裤、马夹等。还有一种边角料论斤买,比如三角形的彩色织锦缎的边角料,难不倒聪明的上海女人,照样能拼出被面子、窗帘及沙发套来。 “文革”刚结束后一段时间里,布票还在发挥作用,但爱美的热潮已悄然涌动。于是上海的服装店推出一种两面穿的两用衫,一面是咖啡色的灯芯绒,一面是藏青色或米黄色的卡其布,一鸡两吃,温柔地抚慰了一颗颗爱美的虚荣心。 上海的家庭主妇是精于算计的。水,早就充分利用了,淘米水再用来洗菜,洗衣服的水再用于拖地板。大热天,最后一桶洗衣水用来冲水泥地,随着水汽的蒸发,地面就降温了,过一会在弄堂里纳凉就不会感到暑气难当。上海的弄堂一般都有一两口井,近井楼台先得水,可以镇西瓜啤酒、洗衣服、拖地板,每周一次的里弄集体大扫除也是用井水。纳凉用的蒲扇,烫了姓氏以防流失,滚了布边致使耐用。 电,也是用得很省的。特别是夏天,户外活动时间增加,家里的灯就开得少,孩子看书打牌吹牛皮都围聚在路灯下。也有从家里拖一根电线出来的,看电视,吃老酒,左邻右舍也来借光。 上海石库门房子里的水龙头和电表曾经是一幢房子里的所有居民合用的,然后按人头分摊到每家每户。这笔账我在读小学三年级时就无比庄严地计算过,四舍五人,七上八落,算得我头皮也要抓痛。电灯以40瓦为界限,收音机以六管为界限,分一盏或半盏。算水费也是如此绞尽脑汁,偶:六来了外地客人,或知青回沪探亲,住十天以上,就算半个人。当时一条弄堂里总是有那么一两个孤老头,为省几个小钱索性剪掉电线,点菜油灯算了。后来由政府贴钱,给每家都装上水表电表。照理说情况应该有所改善吧,怪了,上海人会在水龙头上罩一只马口铁罐头,小铁条横插贯通,上锁一把,以防盗用,此种情景常遭外地人嘲笑。但这些措施到位后,水电资源大大节约则是明显的好处。不仅是石库门房子里的居民如此,新式里弄房子里经济条件稍好一些的居民也秉承这个思路,煤气开关照样加装一把锁。 上海人在饮食上也是很“做人家”的。上海人爱吃泡饭,常遭外省人讥笑,其实这种开水泡软的冷饭,是最最节省能源的。寒冬腊月,上海人还喜欢吃菜泡饭,隔夜冷饭加吃剩的冷菜共煮一锅,相当暖胃。上海人居家的招牌菜是咸菜炒肉丝,咸菜切末肉丝切丝,炒得入味,经得起吃,肉丝表示荤腥,以示改善伙食。这道菜的妙处还在于,可以全家分而食之,又不及红烧肉那样大开销,还可以作为面浇头。负笈海外的游子,回国后最解馋的早餐往往就是母亲下厨做的一碗咸菜肉丝面。 P5-8 后记 今天,文学就像一个沉浸在哀怨申的大龄美女,在细雨微风中离我们而去,她的背影,如果用一句烂熟的新闻语言来描述,叫作“渐行渐远”。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来,前四五年这一阶段,我还能保持每年几万字文学作品的产出量。有一度我做编辑,每天下午三点钟上班,晚上十点过后回家,上午可以写几个钟头。当时身体也还可以,只要有时间,有想法,手指一触及键盘,文字就奔流直泻。 最近几年状态欠佳,要到现场采访,还经常去外地出差。写稿子要追求一种所谓的深度,我又不会拆烂污,比不得有些青年记者脑子活络,从网上东扒西扒就是洋洋洒洒的一篇。我受传统教育深,胆子小,守规矩,又看重作家这个名声,在写字这档事上向来火烛小心。一个选题在手,特别是比较重大的题目,吃饭走路都在盘算,希望写得与众不同,对得起新闻类周刊界定的那一群“主流读者”。这样一束,留给文学的时间就更少了。前些年,每年可以写一个短篇或中篇小说,像一个转行后的木匠拿出锯和刨,再找几决废木料敲敲打打做成一只凳子,为的是纪念一份手艺。 下班如果没有饭局——谢天谢地,回家后吃饭,看电视新闻,七点半后看报,十几份报纸厚厚一叠在那里等我。看完后,两手墨黑,脑子里乱成一团稻草。重复信息太多,需要梳理,垃圾也不少,需要清除。还有每周三四汾新闻杂志,也是要花些时间细读的。 我在新闻这一行当中纤夫般地前行,而新闻又给了我什么呢?在入行前我总劝说自己,这可能是拓展视野、深入生活的一个极佳平台。不错,生活在记者眼前展现它丰富的一面,各色人等也在暴露他的本色,许多人与事都是小说的极好题材。但是,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今天的社会处于尘土蔽日的转型期,资本在咆哮,权力在寻租,霉菌在滋生,创面在扩大,消费主义的光焰刺伤了民众的眼睛,时尚的艳舞麻痹了民众的警觉性。知识分子失语或呓语很让民众失望,他们中的所谓“精英分子”或者被资本收买,或禁不住名利诱惑,缺钙很普遍,遍地找奶嘴。第一桶金的挖掘往往伴随着肮脏的交易,又因为原罪已得到冠冕堂皇的救赎或赦免,这种“操作经验”居然成为某些富人炫耀的智力资本。一部分人巧妙利用法规制度的漏洞,通过短线投资暴富,很快改变了经济地位。此类传奇的传播又使更多的人在内心深处无限膨胀着对财富的神话式渴望,通过诚实劳动、勤奋劳动改善生活质量的努力一下子变得很笨拙很落伍了。从故事的元素来看,生活远比小说精彩,在特定的时段内,它将小说中的各种能够想象的偶然性几乎穷尽了。人物,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远远比我能写出来的更有意想不到的复杂性——这也许是今天的小说常常将人物抬高到形而上层面的缘故吧,但我更喜欢血肉丰满的真实感强的人物。 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受到了大面积重创,作家的社会角色和作品的干预能力被人们嘲讽和怀疑,文学的爱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以及对灵魂的净化功能也受到了风尚的腐蚀。如果没有高超的提炼能力,如果不能升华到哲学和历史的高度,写出来的小说肯定连自己也打动不了。但这又需要更耐心细心的观察,需要时间和知识积累,特别是对中国转型期的社会特性和各阶层人的不同位置、不同作用有足够的认识。还有感情的培养,往往不是在哭泣中,更不是愤怒中,而是在沉默中。 此外,在操作层面上,文学语言作为思想的利器需要天天磨砺。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它需要用精准的字句来包装,语言上的要求首先是简洁明快。这种通讯语言的训练也是长期的,好在我有小说创作的训练,很快做到了,而且还能体现恰当的文学性。但是,它对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和个性表达而言,伤害也是明显的,为了简洁,有一度我几乎不习惯主观视角的描写了。而丧失了主观感受,即使你努力向文学靠拢,也会变得十分苍白。 为了避免武功荒废,也为了抵抗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学语言的挑战,并对它表示应有的尊敬,我通过操练随笔来维持基本的能力,确认一个写作者的角色寻找。这几年来,我每年有一两本随笔集出版并获得读者好评,多少给了我些许安慰。而这本《上海人活法》,是我多年来对这一特定题目文章的梳理与集结,希望通过个人的体验与对他者的观察,加上一些有典型性的故事,表现上海人的生活智慧与进取精神,还有一种内在的集体性格,当然也包括种种为人诟病的缺憾与短处。我知道,上海人的集体性格是我的文字所不能穷尽的,但是,读者可以看到我眼中的“那一个”上海人,他(她)是精明的、笨拙的、潇洒的、劳碌的、无奈的、淡泊的、睿智的、狭隘的、通脱的、时尚的、怀旧的、狷介的、狂躁的、激进的、热忱的……我们身上,可能都有他者的影子。每个上海人,都是上海的一张脸。 毫无疑问,所谓的上海城市精神,很大程度上并不静止于一种抽象概括,而是变幻于“上海人”这一群体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上海人与外省市人的差异,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有大有小,但一言以蔽之,性格决定命运。而上海人的性格,又是上海这座年轻城市的历史与环境所决定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上海人是很值得研究的。尤其是当我们面向未来,在口号上相当豪迈而内心多少有点迷茫的时候。 我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上世纪70年代及至世纪新开元以来的这个时段。这是中国经济从濒临山崩海啸走向高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从贫乏走向富足、精神享受从单调走向丰富的关键时段,但同时也是西方文化大举进入的时段,是上海市民爬出老虎天窗,站在屋顶上向远处眺望的时段,自然,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构架遭受强力撼动的时段。上海人生活在一个最早与外国资本通商的口岸城市,蜗居在一个至今还在吸纳大量外来劳动力的移民城市,行走在一个因前人建立起文明秩序而备感欣慰、如今却不得不重建新秩序的城市,自觉不自觉地在上海引领中国走出困局、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奋力扑向现代化目标的艰难过程中,将会表现出何种智慧及生活态度?我想可能是读者所关心的吧。 以上文字也是我写作本书的原因和出发点。 谢谢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长陈鸣华兄对拙作的首肯与雅教,他多次与我探讨上海人这类选题的写作途径与立场,使我获益匪浅,他的诗人气质多次感染了我。谢谢戴敦邦先生为此书精心绘制了精荚的插图,我们在《上海老味道》一书中已经有过愉快的合作,其实是戴先生的插图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叙事的不足,并有点石成金之妙。谢谢文字与美术编辑,谢谢我的读者。还要谢谢我的妻子,在很多情况下,她努力扮演伊索的角色,我只是个记录员。 车站到了,但我不能下车,我的旅途终点不是这一站。我希望再过几年,内心比较平静些,重返小说创作的实验活动。是文学给了我力量,给了我希望,文学创作的心境使我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轻松。今天,我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这大约是一个两栖写作者蹒跚前行中的妥协。 记于2008年2月,上海遭遇六十年来最大一场冰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