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与老子并称“老庄”。他的著作中包含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都是相对的。庄子的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庄子和他的门人等著有《庄子》,亦称《南华经》。《庄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文献,同时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极其优美的文字、极其简单的故事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读后流连忘返,有“沉醉不知归路”之感。本书对《庄子》作了详细的解读。
本书所引《庄子》原文,是采用1993年岳麓书社出版的《百子全书》中所收的《庄子南华真经》这一版本,署名为“周庄周撰”。岳麓书社的这一版本,是采用清光绪元年(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百子全书》原版,并经校勘。
南怀瑾先生从庄子的智慧中悟道人生,把人的生命价值提高到两个阶段:一是做入世的圣人;二是由入世的成功经过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后变成出世的圣人。
生活有时一叶障目,耽于眼前物欲,我们便不知道也不相信有“至德之世”的美妙意境。生活需要庄子的浓墨重彩、美仑美奂的理想王国。
十二、比什么不重要,拿什么来比才重要
本章讲《庄子》寓言“申徒嘉让子产自愧”
君子忧道不忧食,真人乐道不乐人。
申徒嘉训子产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
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众矣,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庄子·德充符》)
庄子说:
申徒嘉被人砍断了一只脚,与郑子产同拜伯昏无人为师。
子产嫌申徒嘉残疾,对他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停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停下。现在我出去,你怎么不停下?见了我这执掌政务的大官就应当回避。”
申徒嘉说:“我跟伯昏无人先生已十九年,从不曾觉得我是断了脚的人。你与我同在伯昏无人门下,应该彼此心灵相通,以德相交。你却还要用外在的形体来要求我,难道不是过错吗?”
子产听了申徒嘉一席话,觉得十分惭愧,立刻改变面容说:“你不要再说下去了。”
庄子这个故事讲做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状态,进入应有的境界。
申徒嘉是残疾,这就是他的实际情况。申徒嘉境界高于子产,因为子产做人还高高在上,没摆正自己的位置。
申徒嘉对自己不忌讳。因此做人勇猛精进。他甩掉了思想包袱,心里就爽,看事情就明白。
申徒嘉一开始知道自己不行,必须求教于人,求助于人,所以他来拜伯昏无人为师。进入师门后他与众人无异。都沉醉在修行中。
这时子产闯进来,作为刚人道门者,子产眼中还有差别,还不能达到“齐一”境界,当然应该被训。
重做赤子
子产是当时的大富人,又是贤人,但就是因为他太贤了,以至看不起人。他与申徒嘉本是师兄弟,但语言行为中如此践踏同门。显然过分。
申徒嘉针锋相对,毫不示弱,这也是正确的。申徒嘉做人的风格很像孟子。
孟子不怕梁惠王,申徒嘉不怕郑子产。
子产在申徒嘉面前有种优越感,他以为自己高人一等。申徒嘉鄙视他。
人因富而自恋,实属丑态。
人因贫而自洁,乃是做人的大境界。
富者蓄财,以为自己极大,殊不知钱随风走,世上并无永远的富人。
贫者除了自身以外,别无长物。这样好,人若不能赤贫,则不能重做赤子。
“赤贫”,指人回到赤裸裸的婴儿状态,一无所有,但也可以说应有尽有。老子说:“复归于婴儿”,就是这个意思。
智慧是最大财富
贫者自知其贫,更知其富,是真正的富人。 富者只知其富,不知其贫,其实是穷人。若有富者知贫且知富,则富可敌国。
但即使如此,那些东西在有智慧的人眼中还是渺小的。
要求真。
你给女朋友买一根项链,不如带她去看星空。天上群星闪烁,这是一根真正的项链把你们连在一起。
一切现成。
说什么贫穷,天上的鸟儿不会耕种也有收获,地上的流水永远饮用不尽。放低标准,你就是富翁。你把人生目的定得那么高,把自己当上帝了,但你绝不是上帝。
饥饿是最好的美食
我问庄子:为何说饥饿是最好的美食?
庄子说:主要是饥饿时人知道饮食的美好,而人在饱足时会践踏一切。古时帝王有后妃三千,不如山村农家夫妻之美。
我说:只恐山村农家之妻,却想做皇帝的妃子。而一旦有一天真的那样,那个农民只能在皇帝面前三呼万岁。
庄子说:不会的,真正的农民自傲之极,笑看红尘,我自耕黄土。
我说:但农民毕竟斗不过皇帝。
庄子说:说什么斗,各过各的呗。世上只有一时的皇帝,谁见真的千秋万世做下去?而你永远把自己当农民,就会明白这黄土的意义。
P61-64
多情庄子梦蝴蝶
一只蝴蝶在汽车丛中飞来飞去
马里·何塞说
它肯定是庄周在纽约观光
但那只蝴蝶
不知道是蝴蝶
梦见它是庄周
还是庄周
梦见他是蝴蝶
蝴蝶从不疑惑
它飞
——这是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墨西哥诗人帕斯的一首诗。的确,“庄生晓梦迷蝴蝶”曾使许多人着迷、误解。
南怀瑾先生说过,于国学丛林中,最欣赏的便是“多情”的庄子。世上皆有“孔孟”、“老庄”之谓。言称国学中,儒家以“孔孟”为首,荀、董、朱、王依次排序,他人不可与孔老夫子相提并论,更不可随意颠倒;但道家却没有这样的规矩,后世除有“老庄”之谓,还有“庄老”之议,意指庄子在道家的地位,还要超过孟子在儒家的亚圣之尊。是否真的如此?多半无人追究。只是庄子以普通的漆园小吏,不似孟子那样周游列国,出入公庭,但庄子的后世之名,却大大超过孟子,直追孔子的老师老聃先生,却是不容置疑的。
庄子是个思想家,这从后世对他诸多或“左”或“右”的注解中。可以看到。同时庄子也是一个大文学家,他的文章洒脱、缜密、华丽、通俗而深奥。
可惜的是,后来形形色色的“权威”注家断章取义乃至生吞活剥,将一篇浑然天成、淋漓尽致的《庄子》注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或许他们是真心崇拜庄子,但把庄子注成一个说些没头没脑的话、故弄玄虚呓语迭出的避世高人,却是好心办了坏事。
前人写《庄子》的文章,体例大都如斯:列一些《庄子》原文,对难懂的字句加一点简单的注释,然后根据这段文章写一篇读后感,而这读后感多是牵强附会地硬回到庄子的时代,杜撰出一些古人的生活“实景”,而后发一通“幽古”之情。如果有可能再纠正一下他人对庄子的“曲解”,以便说明自己的才是正统与权威。
庄子需要理解,但又有几个人能写到庄子心里去呢?我们只能去近似地理解庄子,以求更多地走近庄子的内心。天下滔滔,人心为名利所趋,从来不问何处有净土可退守。
南怀瑾先生融进庄子的智慧中悟道人生,把人的生命价值提高到两个阶段:一是做入世的圣人,二是由入世的成功经过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后变成出世的圣人。
生活有时一叶障目,耽于眼前物欲,我们便不知道也不相信有“至德之世”的美妙意境。生活需要庄子的浓墨重彩、美仑美奂的理想王国。物质上一无依靠,单仗精神力量去构筑乐园,两千多年前的庄子遭受的压力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南怀瑾先生讲述庄子智慧时,指出庄子不学道家鼻祖老子一味“守”、“不争”的做法,而是选择了半积极的入世态度。社会的变动不仅有负面的影响,也给了许多人发展的机会。只是这种机会,在庄子看来是不可与权力相结合的。庄子留给我们的,就是“大道直如发”,勇敢过生活的热忱。
相见恨晚。只愿诸位随南怀瑾先生走进庄子,借庄子的酒杯,浇除心中的郁结。
本书所引《庄子》原文,是采用1993年岳麓书社出版的《百子全书》中所收的《庄子南华真经》这一版本,署名为“周庄周撰”。岳麓书社的这一版本,是采用清光绪元年(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百子全书》原版,并经校勘。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