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内容与形式都很特别的书。作者点评名医得失、探讨医事虚实、揭示医学内幕、分析医史真伪、数说人类功过,从人文层面上审视医学历史与现象,比较东西方医学的特色与得失,淋漓酣畅地展示出医学鲜为人知的一面。书的视角新颖、选材别致、文字优美、语言幽默、笔锋犀利、思想深刻,为读者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阅读领域,让人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医学的真实与荒谬,以及人类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的愚昧与智慧、脆弱与顽强、平凡与神奇,再现了历史的严酷无情和人类在选择与进步时的代价与经验。
全书分为“人体是个永远的谜”、“一路相缠的那些疾病”、“轻声低语说方药”、“医事总是裹着几层雾”、“吃的、喝的、玩的、乐的”、“千奇百怪的治疗方法”、“嘿,这些医学人物”七个部分。
点评名医得失,探讨医事虚实;揭秘医学内幕,分析医史真伪,细说养生之道,从人文层面审视医学历史与现象,比较东西方医学的特色与得失,淋漓酣畅地展示出医学鲜为人知的一面。
30多年前,本书作者立下重誓:今生今世做一名与扁鹊、华佗、张仲景一样的好医生。走出医学院大门之后20多年的实践与钻研,作者开始并不断怀疑医学理论的科学性,怀疑扁鹊、华佗等名医技术的真实性,怀疑医学古籍的现时价值,怀疑教科书中关于疾病的概念、病因病理的分析方法与观点……于是,作者由一名医生,开始了向医之上的历史与文化的追寻者和思考者的嬗变。
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下,把玩人类过去病痛与生死的过程,从事物的本质与细节中,去发现医学历史进程中的曲折、坎坷、艰辛,还有那些由伪讹、荒谬以及残忍与血腥构成的医事碎片……
作者不是在医学之中谈医学,而是以医学为载体,从发生在医学之中的事件、现象以及医学历史人物着手,放眼于医学之上人类文化的传承、交融、冲撞以及成败、荣辱,从曾经发生在病痛王国里的黑暗、愚昧、残暴、荒谬的历史之上,展示人类在生存与健康过程中的勇气与智慧、顽强与坚韧、崇高与神圣。
太美的不一定真实,太真实的又不一定美丽。人体这个属于我们的宇宙,正是这样的。
当你拉开历史厚厚的帏帘,从纯粹的艺术角度来审视人体,你便会发现另外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宇宙,并且,这个宇宙还有一个惊人的地方,这就是古代的东方人与西方人的视角,在这一点上高度一致。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西方传统医学也讲人与宇宙对应;中医讲人与自然法则相宜相适,西医也讲人体是自然的缩影与具象反应;中医让人体与天地合拍,并冠以美质美感的名称;西医从大自然中找出人体生命运动的形态和规律。如果说要谈一个当下的热门话题,谈一谈中西医结合甚至中西医合一,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回到两千多年前,回到充满自然、崇高和道德的那个年代、那个世界,因为在那个年代、那个世界,真早就存在着中医与西医关于人体描述与认知的交汇点。
如果从远处观察中国的人体,你将会欣喜地看到一幅美妙的图象:头顶上的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也就会是圆的,反之,人体的脚正好印证了大地之方:天上有月亮和太阳,人体有左眼与右眼;天下有九洲,人体有九窍;天有风云雷雨,人也有喜怒哀乐;四季与四肢相关,五脏与五音合鸣,六腑通达六律;寒战与发热的表现好比大地有冬天与夏天;大骨如高山巍峨,毫毛如苇草依依;十二大关节交给每个月去清点,十个指(趾)头细数有节律的旬日,牙齿告诉人们什么星宿的数字,骨节提醒生灵每年周而复始的日子……
假若你侧过身子,快步走到地中海边,当你不断地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先哲交谈,你的眼前也将渐渐浮现出人体的动画场景;天空中人的头颅高昂,大地人的双脚稳立;人体肌肉的田野纵横阡陌,血液的河流和小溪不息地奔流;火光总是闪烁着人体的温度,空气流动着呼吸的气息;大海在胃中翻卷,骨头石头一样耸立;血脉的树枝随呼吸摇晃,头发的青草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偶尔放一个响屁——地球有时也会突发地震……而心脏,则是那颗不可殒落的太阳,是人体力量与统治的根源。
这两种说法何其相似,甚至给人以如出一辙的感觉。
其实,并非东方的古中国人和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人这样认知事物,2000多年前的印度、埃及和两河流域的人类都是这样看待人体的。古代的人类用并不科学的象征和类比手法宋认知人体,播种的是想象,收获的是美感。当现代科学横空出世之后,人们开始不满足于祖先们建造的,人体宇宙,他们转过头来,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义无反顾地打开人体内部的天地,像搓粟子一样,将人细分成块,细分成条,细分成面粉一样的颗粒,细分成人类自己的肉眼怎么也看不见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从而细致而精确地打开了人体中另一个宇宙的大门。就这样,被物质化、数字化了的人体,又向我们展开一个崭新的世界——
在我们大约4.5平方米不同颜色的皮肤下面,隐藏着烟波浩渺的生命组织,那里有300万个汗腺,1600万个(女性则为400万个)毛囊,10亿个千姿百态的神经末梢有如飘洒的细雾,弥漫在身体的最深最远的地方。我们的每个人体,是由大约100万亿个细胞组成,100万亿个星辰一样的细胞组成无数个银河,在人体内部交相辉映。
如果从源头讲起,要形成一个生命构造与特征,就需要约10万个基因,而这10万个基因,则是由30亿个遗传密码组成的。
还有,我们每投给别人一个淡淡的微笑,就会春风一样拂动17块肌肉;我们每每自由地呼吸一次,便会有5.5亿个肺泡与之伴舞;当氧气们愉快地进入人体血流的隧道,就会单向奔走950公里,从而抵达各个挥动着欢迎之手的脏器……
P3-5
医生是一门非常容易让人变得自信和武断的职业,这是因为对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是个完全由医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过程,无论客观指标提示些什么,医生最终会有属于他自己的结论。所以,我自信和武断地认为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是我自己。
当我习惯性地翻开书,便会觉得墨香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好闻的气味,并且,看到别人日进斗金地赚取经济效益,我的心跳也不会加快一两次,别人的世界是属于别人的,与我的痛苦与欢乐没有关系,这同我每天关滋滋地享受书卷的这种幸福却总是被别人忽略是一个道理。
说自己好阅读是有些片面的说法,因为这还要看读的是些什么样的书了。30多年前,当我虔诚地翻开全国大专院校统编的《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等教材的时候,就立下重愿:今生今世做一名与扁鹊、华佗、张仲景一样的好医生。然而,当我在医学的海洋里游弋的时候,我的那颗不安分的怀疑之心,也影子一样伴随着我,让我开始怀疑医学理论的科学与否,怀疑扁鹊、华佗等名医技术的真实性,怀疑古籍的现时价值,怀疑教科书中的疾病的概念、病因病理的分析方法与观点,还怀疑辨证论治之辨证法……然而,我总是一丝不苟地默记着书中的内容,因为我知道,这些内容都是要经过考试来确认的,而照本宣科才正是中国式考试的精髓所在,当时的我——一个初入医界的小人物,哪敢有半分含糊或者半点嘀咕?
后来,阅读的目光渐渐伸向历史、哲学、宗教、文学,在宗教史、科学史、思想史、医学史、文化史、民俗史等学科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后来,永不放弃的怀疑之心与永不妥协的思考之心成为了一对好朋友;后来,不再因为中医兴衰废存的叫喊声而怒目横眉、摩拳擦掌,而是从地球村的角度来关注人类的过去、今天与未来;后来,开始从多个国家、多个民族医学历史的丛林之中采撷色彩斑驳陆离的医学细节,摆放在水火不容却又偏偏结伴而行的中医与西医面前……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在过去的时光中,我由一名医生,开始了向医之上的历史与文化的追寻者和思考者的嬗变。于是,我开始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下把玩人类过去病痛与生死的过程,从事物的本质与细节中,去发现医学历史进程中的曲折、坎坷、艰辛,还有那些由伪讹、荒谬以及残忍与血腥构成的医事碎片。
当现代医学保姆一样呵护人们身体的时候,卓有成效的医生们却越来越依赖现代技术了,几乎无所不能的技术在拉近人和机械之间关系的同时,也让医生们疏离着可以净化或升华人的精神世界的其他知识——这个观点是我在与几乎所有的同行交谈之后形成的。我周围的那些勤恳而善良的“白衣天使”,长年累月工作在疾病的对立面,他们无一例外地运用手中的技能和心中的智慧来为病人服务。说到疾病与诊断,几乎谁都可以侃侃而谈,然而,对于他们所谈及的医学内容,如果再往远处讲、往源头上讲、往来龙去脉上讲,这些习惯滔滔不绝的医者往往都会选择缄默——所有人都可能存在知识的盲区,被不太重视人文关怀教育的医学院校教育出来的医生们,自然也不能例外。
一个成年人会羞于启齿自己小时候尿床之类的往事;一个民族有时候会患上健忘症,会漠视自己身上过去的疼痛、耻辱或罪孽;走到今天的人类,会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伤痛随着疤痕在岁月中烟消云散呢?所以,只有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才能让人明白事理,才会使人增长见识与勇气。对于医学历史的追寻、探索、反思以及批判的意义,原本就应该在这里。人类过去的真实与虚假、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高贵与卑贱,就这样都成为我写作的源泉。因为我认为,人们有理由分享我在这个领域耕耘与收获的果实,正像每一次医学的发现与创新的结果总是让人受益一样,我劳作最终的意愿也是这样的。
2006年春节期间的一天早晨,我从梦中醒来,眼前浮现着“华佗之讹”四个字。此后的一周内,我是在书房里度过的,好不容易写出了《华佗之讹》一文。谁料想这仅仅是个开端,在此之后近两年的日子里,我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下去,我写医学人物,写医学事件和现象,写医学制度,写药物,写疾病与治疗方法,写养生……我知道,这是我多年以来对这一类问题怀疑、研究、比较、思考的爆发。通过利用周末或晚上写作,我写出20余万字,终究写成了这本书。
根据文章的内容,我将书分作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人体是个永远的谜”,我将有关人体解剖与生理的文字归入其中;第二部分叫做“一路相缠的那些疾病”,写的都是些疾病的外壳与渊源;在第三部分,我以“轻声低语说方药”为名,写我在药物与方剂中的一些发现与看法;写那些让人惊奇、让人迷惑的医学旧事的文章,我放在第四部分,取名“医事总是裹着几层雾”;写饮食、保健、养生的这类文字,汇成书的第五部分,起一个很随意的名称叫“吃的、喝的、玩的、乐的”;我把历史上一些早已被人淡忘或是鲜为人知的治疗技术与方法写出来,名叫“千奇百怪的治疗方法”,这些就放在书的第六部分;最后一个部分是这本书的“重头戏”,在“嘿,这些医学人物”中,我评说、批判、否定或赞颂了几名医界泰斗,也许,我会被人嗔我不知轻重或者不知死活,但,我做了。
总而言之,我不是在医学之中谈医学,而是以医学为载体,从发生在医学之中的事件、现象以及医学历史人物着手,放眼于医学之上人类文化的传承、交融、冲撞以及成败、荣辱,从曾经发生在病痛王国里的黑暗、愚蠢、残暴、荒谬的历史之上,展示人类在生存与健康过程中的勇气与智慧、顽强与坚韧、崇高与神圣。人类的这些品质、也只有人类才具备的这样的品质,使人类从远古洪荒中走来,越过过去和今天,昂首阔步走向阳光明媚的未来。因为,深解健康之意的人们,只有在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最微妙、最真实、最关键的交往中,才能体现出的人类的仁爱和悲悯,才会从社会、民族与人类的高度,去理解、去掂量生命与健康的真正含义和价值。
我很愿意这样做。这样做当然与经济效益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唯一原因是有话在心里,不吐不畅快。假若这些文字对读者的健康有所作用,那也只能算作一点社会效益,对我来说,也可以算是个意外的惊喜了。
2008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