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自然,人们既能至道,也能顿悟。智慧的终极,是最终放弃智慧去经历那个绝对,敞开自己的心胸。有智者味道的智慧并不是上等的智慧。真有智慧的人仿佛他并没有智慧……本书多层面、多角度地向我们展示了道家思想的“综罗百代,广博精微”,阐释了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精髓,梳理了道家思想之流变承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家二十讲/伟大传统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梁启超//胡朴安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通过自然,人们既能至道,也能顿悟。智慧的终极,是最终放弃智慧去经历那个绝对,敞开自己的心胸。有智者味道的智慧并不是上等的智慧。真有智慧的人仿佛他并没有智慧……本书多层面、多角度地向我们展示了道家思想的“综罗百代,广博精微”,阐释了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精髓,梳理了道家思想之流变承传。 内容推荐 《道家二十讲》多层面、多角度地向我们展示了道家思想的“综罗百代,广博精微”,阐释了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精髓,梳理了道家思想之流变承传。钱穆、张荫麟、潘雨廷、胡孚琛、张广保、林语堂、徐复观、冯友兰、方东美、牟宗三、唐君毅……引领读者探寻道家文化之旅。 目录 一 从“知不可而为”到“无为无不为” 二 庄子的人世方法 三 道家与道教 四 道家的自觉 五 道家是个幽默派 六 历史上的庄子 七 新道家与玄学 八 “真而又真之真实” 九 道家及其对自然的探索 十 道与艺术精神 十一 道家学说的全盛期 十二 道家玄理之性格 十三 老子言道之六义 十四 说“仙”与“道” 十五 道家的社会关怀 十六 自然——禅宗的道家之源 十七 为道学正名 十八 老子的智慧 十九 道家的生死观 ——《庄子》、《列子》和《答约伯》之比较 二十 “人无道则不立” ——近现代道家和道教的发展 试读章节 今天的讲题是两句很旧的话:一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一句是“为而不有”。现在按照八股的做法,把他分作两股讲。 诸君读我近二十年来的文章,便知道我的人生观是拿两样事情做基础:一、“责任心”,二、“兴味”。人生观是个人的,各人有各人的人生观。各人的人生观不必都是对的,不必于人人都合宜。但我想,一个人自己修养自己,总须拈出个见解,靠它来安身立命。我半生来拿“责任心”和“兴味”这两样事情做我生活资粮,我觉得于我很是合宜。 我是感情最丰富的人,我对于我的感情都不肯压抑,听其尽量发展。发展的结果常常得到意外的调和。“责任心”和“兴味”都是偏于感情方面的多,偏于理智方面的很少。 “责任心”强迫把大担子放在肩上是很苦的,“兴味”是很有趣的。二者在表面上恰恰相反,但我常把它们调和起来。所以我的生活虽说一方面是很忙乱的,很复杂的;另一方面仍是很恬静的,很愉快的。我觉得世上有趣的事多极了;烦闷,痛苦,懊恼,我全没有;人生是可赞美的,可讴歌的,有趣的。我的见解便是孔子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和老子的“为而不有”。 “知不可而为”主义、“为而不有”主义和近世欧美通行的功利主义根本反对。功利主义对于每做一件事之先必要问“为什么”。胡适《哲学史大纲》上讲墨子的哲学就是要问为什么。“为而不有”主义便爽快地答道:“不为什么。”功利主义对于每做一件事之后必要问“有什么效果”,“知不可而为”主义便答道:“不管他有没有效果。” 今天讲的并不是诋毁功利主义。其实凡是一种主义皆有它的特点,不能以此非彼。从一方面看来,“知不可而为”主义,容易奖励无意识之冲动;“为而不有”主义,容易把精力消费于不经济的地方。这两种主义或者是中国物质文明进步之障碍也未可知,但在人类精神生活上却有绝大的价值,我们应该发明它享用它。 “知不可而为”主义是我们做一件事明白知道它不能得着预料的效果,甚至于一无效果,但认为应该做的便热心做去。换一句话说,就是做事时候把成功与失败的念头都撇开一边,一味埋头埋脑地去做。 这个主义如何能成立呢?依我想,成功与失败本来不过是相对的名词。一般人所说的成功不见得便是成功,一般人所说的失败不见得便是失败。天下事有许多从此一方面看说是成功,从别一方面看也可说是失败;从目前看可说是成功,从将来看也可说是失败。比方乡下人没见过电话,你让他去打电话,他一定以为对墙讲话,是没效果的:其实其他方面已经得到电话,生出效果了。再如乡下人看见电报局的人在那里乒乒乓乓地打电报,一定以为很奇怪,没效果的;其实我们从他的手里已经把华盛顿会议的消息得到了。照这样看来,成败既无定形,这“可”与“不可”不同的根本先自不能存在了。孔子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他这句话似乎很滑头,其实他是看出天下事无绝对的“可”与“不可”,即无绝对的成功与失败。别人心目中有“不可”这两个字,孔子却完全没有。“知不可而为”本来是晨门批评孔子的话,映在晨门眼帘上的孔子是“知不可而为”,实际上的孔子是“无可无不可而为”罢了。这是我的第一层的解释。 进一步讲,可以说宇宙间的事绝对没有成功,只有失败。成功这个名词,是表示圆满的观念;失败这个名词,是表示缺陷的观念。圆满就是宇宙进化的终点,到了进化终点,进化便休止,进化休止不消说是连生活都休止了。所以平常所说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指人类活动休息的一小段落。比方我今天讲演完了,就算是我的成功;你们听完了,就算是你们的成功。 到底宇宙有圆满之期没有,到底进化有终止的一天没有,这仍是人类生活的大悬案,这场官司从来没有解决,因为没有这类的裁判官。据孔子的眼光看来,这是六合以外的事,应该“存而不论”。此种问题和“上帝之有无”是一样不容易解决的。我们不是超人,所以不能解决超人的问题。人不能自举其身,我们又何能拿人生以外的问题来解决人生的问题?人生是宇宙的小段片,孔子不讲超人的人生,只从小段片里讲人生。 人类在这条无穷无尽的进化长途中,正在发脚蹒跚而行。自有历史以来,不过在这条路上走了一点,比到宇宙圆满时候,还不知差几万万年哩!现在我们走的只是像体操教员刚叫了一声“开步走”,就想要得到多少万万年后的成功,岂非梦想?所以谈成功的人不是骗别人,简直是骗自己! P1-3 序言 关于儒、释、道的三本书,《道家二十讲》最难选。中国近代,传统儒学受到批判,而佛学却得到振兴。后新儒家代表中国文化向世界宣告。儒学也备受关注。唯有道教自明清以来,一直衰败得很。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道家与神仙家有何异同?方术又和道家有何关联?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搞不清楚的。 道乃宇宙万物所共有,法乃人类智慧所发明。道只有一个道,各家则讲各自的法。而术乃依法证道或护法行道之种种手段。法有上中下三等之差别,术更有古今邪正巧拙利害之不同。诚如张广保先生所言,“道教的所谓‘衰落’,其实仅仅限于它的形迹,即它的教相,衰落的只是它的‘教’这一部分。”“教”有兴衰存亡,“道”则恒常不灭。 倒是西方对中国人的道家思想有足够重视,英国人李约瑟阐述道家的世界意义,日本人汤川秀树论证道家的现代性,美国人卡普拉推崇道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李约瑟甚至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一棵烂掉了根的大树。”董光璧先生更是将这几位西方科学家都归人新道家。 道家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语),故本书所选文章也面目多样:欲了解道家思想之流变,可读钱穆、张荫麟、潘雨廷、胡孚琛、张广保;欲掌握道家的艺术精神,可读林语堂、徐复观;欲辨析道家义理,可读冯友兰、方东美、牟宗三和唐君毅;当然,更多的还是从“人生观”入手。“无为而无不为”,道家扫荡现实人生,不为什么,而什么都做了。 另书中行述与现代汉语规范相抵牾之文字,完全尊重原有版本。 特此说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