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健康心理学(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心理解读)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
作者 李凌//蒋柯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中,作者不仅比较完整地介绍了国外健康心理学的现有成果和主要体系,还结合并体现了我国对相关问题的传统观点与研究进展,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如对健康领域中身心关系模式的假设,对健康心理学与相近学科关系的梳理,对健康心理学研究视角的整合,对ICF、健康促进、健康管理、应激管理等新理念的重点推介等。多着笔墨处也显示了作者对健康心理学发展方向和重点的认识,有其独到之处。本书的理论阐述和概念说明清晰,研究材料和具体资料丰富。读者从中不仅可在理论上了解心理行为和身体健康的关系,而且能学到许多如何通过心理行为的调节来增进、维护身体健康及预防、治疗疾病的实际知识。

本书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健康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同时对于凡关注健康、想要通过心理行为促进健康或是希望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预防中的重要作用的其他人士来说也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本书立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强调预防,强调生命的质量,强调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影响,强调人们对自身健康所肩负的责任,强调社会支持系统在健康保障中的强大力量,充满人文关怀和生态意识。本书不仅比较完整地介绍了国外健康心理学的现有成果和主要体系,还结合并体现了我国对相关论题的传统观点与研究进展,而且融入了作者的思考与探索,对健康领域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都不无启示。

目录

第一部分 健康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 人类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展

第一节 什么是健康

第二节 关于疾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脉络

小结

第二章 健康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健康心理学的基本界定

第二节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 健康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

第四节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健康心理学在中国

小结

第二部分 行为与健康

第三章 健康行为、健康促进、健康管理

第一节 行为与健康

第二节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第三节 健康管理

小结

第四章 饮食与健康

第一节 健康的与不健康的饮食行为

第二节 体重标准与测量方法

第三节 进食障碍

第四节 肥胖与减肥策略

小结

第五章 吸烟行为与健康

第一节 人类吸烟的历史

第二节 吸烟危害健康

第三节 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戒烟的策略

小结

第六章 酗酒行为与健康

第一节 酗酒的定义

第二节 酒精的生理作用

第三节 饮酒与健康

第四节 酗酒的病因

第五节 对酗酒行为的治疗

小结

第七章 高风险行为与艾滋病

第一节 艾滋病的定义和症状

第二节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

第三节 与艾滋病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

第四节 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关怀

小结

第三部分 应激、应对与健康

第八章 应激:来源及影响

第一节 应激与应激源

第二节 应激反应与健康影响

第三节 应激研究:巨砾模式一细砾模式

第四节 应激理论

小结

第九章 应激:应对、管理和预防

第一节 应对与应对方式

第二节 影响应激反应和应激应对的中介因素

第三节 应激管理

第四节 工作应激和员工援助计划

小结

第四部分 慢性功能障碍中的心理社会因素

第十章 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

第一节 疼痛概述

第二节 疼痛的测量

第三节 疼痛理论

第四节 疼痛的行为解释

第五节 影响疼痛的心理因素

小结

第十一章 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学背景

第二节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第三节 可变和不可变的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理和社会干预手段

小结

第十二章 影响癌症的心理社会因素

第一节 癌症是什么

第二节 癌症的种类与行病学特征

第三节 与癌症相关的心理和行为因素

第四节 癌症患者的心理干预

小结

参考文献及延伸阅读

后记

试读章节

二、行为医学

行为医学是综合行为主义理论和生物医学知识来探讨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学科,首先由美国国家科学学会提出,很快地,《行为医学》杂志出版,行为医学社团也建立起来。1977年美国耶鲁大学会议上,把行为医学定义为:行为科学和生物医学科学的交叉领域,通过两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新的知识和技术,并将这些知识与技术运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之中。行为医学主要关心与了解与躯体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精神病、神经疾病和药物滥用只有在最终引起躯体紊乱时才被包括在内。这一新的学科主要有两个特征(Gentry,1984):首先,它的会员来自多个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的不同学科;其次,它的观察角度已超出心理学范畴,成为行为模式。它认为人类的行为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学习:1.经典条件反射的方式。即通过与非条件刺激相关的条件刺激来引发反应,从而获取能力。2.强化方式。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惩罚则可以减弱行为。生物反馈就是基于强化方式的一种新的治疗技术,旨在借助先进的仪器,通过学习和训练,让病人监测自己的生理过程,使自主神经系统建立起操作性条件化反射,从而能对其进行主动的调控。行为的学习方式为调整人们的不良行为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比较而言,行为医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侧重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病人,着重探讨疾病的防治问题;而健康心理学把广泛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为自己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对象更多的是健康的人,更侧重于应用心理科学方法增进人们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不过,从大的范围来说,心身医学、行为医学和健康心理学,三个学科有相似的目标和研究内容,并分享知识、技术与成果。许多专家同时是这三个学会的成员。尽管三个学科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信奉一个原则:健康与疾病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不同学科角度对这三个领域进行研究,并共同致力于促进健康和减少疾病。所以,三个领域的相互独立,主要是基于组织上的意义。也许唯一可以区分的是其各成员的自我训练方式。行为医学的成员最为广泛,各种学科的原理与知识汇集于此;心身医学的经典范式是应用医学的原理,尤其是精神病学方法来进行研究;而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成员几乎均为心理学家。它直接从其他心理学分支借鉴原理和方法,包括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三、临床心理学

1896年,Lightner Witmer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了第一家心理诊所,致力于帮助有学习困难的儿童。1907年,Witmer又创立了该领域的第一份刊物《心理诊所》,提出“临床心理学”这一术语,并把它定义为:为了促进改变,通过观察或实验对个体进行的研究。1945年,临床心理学成为APA的第12分支。根据APA对其的介绍,临床心理学领域整合科学、理论和实践,以理解、蓣测及减轻失调、残疾和不适,并促进人类适应、调整及个人成长。临床心理学关注处于所有社会经济水平、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一生中智力、情绪、生物、心理、社会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

具体而言,临床心理学关注心身失调和身心失调,前者是由心理原因导致躯体疾病,而后者是由躯体疾患、中毒、酒精、药物伴发所致的心理或精神障碍。

临床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均属于心理学分支学科,心理学理论基础相同,所从事的工作部分重叠。但是,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心理问题的人,而健康心理学则侧重于健康人群和躯体疾病病人。临床心理学更加关注的是心理问题或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而健康心理学主要集中在身体的完满或疾病。临床心理学的工作重点是心理病理的评估和干预,更侧重三级预防,所以强调诊断标准及咨询和治疗技术,而健康心理学则更关注“治于未病”,重在培养人们的健康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预防身体健康问题的发生。健康心理学更加全面地关照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康复、愈后等整个过程中心理影响因素或影响心理的因素等,比如人性化的医疗环境、医嘱依从行为、医患关系,还有病人家属等。所以,临床心理学家更主要的在医院的精神科,而健康心理学则应该是所有医生、护士都要具备的基础知识。不过,健康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完善程度远不及临床心理学。

四、医学心理学

很多时候,医学心理学被定义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与诊断和治疗科学不同,它致力于操控病人的艺术(Rice,1998)。医学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所采用的研究和实践方法大都与临床心理学相同;医学心理学专业人员大都集中在医学院校工作,侧重于心理的生物学方面,其推动力也主要来自医学院校而不是心理学。

在英国,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它更侧重于精神病学而不是心理学。在美国,则将医学心理学作为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只有少数医学院校有医学心理学教学或研究机构,其余大多数这方面的工作者则分属在临床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领域内。在我国,医学心理学是各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医学心理学成了心理学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所有分支学科的总称,即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都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工作也都是医学心理学工作的组成部分。

现代医学心理学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运用于医学,认为身体和心理是不可分的,疾病和生病也不是同一回事。循此思路,所有疾病,无论是心理的还是身体的,都应被视为受此两者的影响。医学心理学的目的在于运用社会、心理和生物医药等所有分支的知识,来预防、评估和治疗各种形式的身体疾病以及适应生病;特殊的行为、心理治疗及药物的方法被用于帮助人们对疾病作出反应,并且通过与个体的能力、性格和个性风格相匹配的应对和管理技能,防止人们进一步患病。这些观点与健康心理学基本一致。如果非要说出两者的不同,似乎与心身医学莉健康心理学之间的区别大体相似。同时,也可以说,行为I丢学和健康心理学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医学心理学的工作范围,标志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五、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另一个容易与健康心理学相混淆的概念(尤其在我国现阶段)。其实,健康心理学更多的是以身体健康作为核心而关注作为其前因(如消极情感的致病作用)或是后果(如病患的特殊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的心理因素的。健康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方法,探讨和解决有关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各种心理学问题;研究心理学在矫治人的某些不健康行为,特别是预防不健康行为与各种疾病发生方面的关系和功用;探求和提示关于改进医疗与护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节省卫生经费和减少社会损失等方面的心理学观点和意见。

而当代心理卫生运动是从如何正确认识精神病和给精神病人以人道主义的待遇开始的。1908年由比尔斯(C.Beers)等人发起成立的全世界第_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其主要目标在于:1.保持心理健康;2.防止心理疾病;3.提高精神患者的待遇;4.普及关于心理疾病的正确知识;5.与心理卫生有关的机构合作。1930年5月5日,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到会的有53个国家的3042名代表,中国也有代表参加。大会产生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它的宗旨是:“完全从事于慈善的、科学的、艺术的、教育的活动。尤其关心世界各国人民心理健康的保持和对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和预防以及全人类幸福的增进。”

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健康心理学中,心理学是一种视角,一种研究和干预健康问题的取向;而在心理卫生领域,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就是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身。  此外,变态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也与健康心理学有所交叉,如饮食障碍、成瘾行为等。不过,健康心理学更加关注这些不良行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而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异常(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动机、智力和人格等方面的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是在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防治领域中起作用。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在理论上与普通心理学(即正常心理学)一起从正、反两方面更全面地说明人的整个心理现象。

P40-43

序言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心理学的一个年轻的分支,至今正好30年的历史。它试图打破生物医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壁垒,将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将人的健康视为生物 心理 社会三位一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它强调预防,强调生命的质量,强调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影响,强调人们对自身健康所肩负的责任,强调社会支持系统在健康保障中的强大力量。而这些,也正是现代人在促进社会发展、追求文明进步的同时却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之后越来越深的领悟。健康心理学切合了时代的需求,代表着一个方向。

不过,健康心理学的境遇并不良好:在医学领域中,由于生物医学取向一如既往的强势地位,心理学的影响仍旧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心理学领域中,人们则似乎更加关注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对身心、心身问题虽有探讨但涉猎不深,多少有些鞭长莫及或是力不从心。实际上,生理和心理仍然处于分权割据的状态。也许,未来健康心理学的发展更需要学科之间的联手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自2003年开始招收应用心理学方向的本科生,正是从那时候起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新的基础课程开始设置,之后又相继被列为网络课程、自学考试课程和第二专业课程。本书的内容和思路也是作者伴随着这个过程一点点明晰起来的。

本书中,作者不仅比较完整地介绍了国外健康心理学的现有成果和主要体系,还结合并体现了我国对相关问题的传统观点与研究进展,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如对健康领域中身心关系模式的假设,对健康心理学与相近学科关系的梳理,对健康心理学研究视角的整合,对ICF、健康促进、健康管理、应激管理等新理念的重点推介等。多着笔墨处也显示了作者对健康心理学发展方向和重点的认识,有其独到之处。本书的理论阐述和概念说明清晰,研究材料和具体资料丰富。读者从中不仅可在理论上了解心理行为和身体健康的关系,而且能学到许多如何通过心理行为的调节来增进、维护身体健康及预防、治疗疾病的实际知识。

本书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健康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同时对于凡关注健康、想要通过心理行为促进健康或是希望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预防中的重要作用的其他人士来说也值得一读。

健康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我国刚起步,由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健康心理学著作也还鲜见。希望本书的出版会推动我国健康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希望作者在这块新开垦的园地中辛勤耕耘,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

缪小春

2008年1月于华东师大

后记

2008年,恰逢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的第30个年头,我们不揣冒昧,把自己几年来在执教和研究中所形成的对这门学科目益清晰、深入的认识、理解包括一些思考,集结起来,形成本书,期望有助于推进国内相关领域的读者对这一新兴学科的了解和学习。

本书由李凌和蒋柯合作完成。其中,李凌负责全书框架的搭建,第一、二、三、八、九章的编写及最后的统稿定稿工作;蒋柯负责第四、五、六、七、十、十一、十二章的编写。在总体一致的前提下,我们保留了两作者各自的思考和行文风格,也让读者可以接收到更多元的信息。

除了所列的一些主要参考书之外,我们在编写的过程中还查阅了大量的期刊、网络资料,吸纳了很多研究者、特别是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者的最新成果,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致谢,但在文中我们都标注了作者和成果发表年份,一方面以示对研究者劳动成果的尊重,另一方也旨在提供基本线索,以供感兴趣的读者追根溯源。

谢谢缪小春教授长久以来的倾心扶助和对本书的热心举荐;谢谢彭呈军编辑一直以来的信任、鼓励和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劳和努力;谢谢所有听过我们讲授这门课程的学生,正是他们的积极参与、坦诚反馈以及在互动讨论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支撑和激励我们不断更新、不断深化,最终能有所积淀和体认;谢谢所有真诚关心、默默支持我们的朋友和家人。

虽然我们尽心竭力,渴求完美,但由于学识和经验所限,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谅解和匡正。

李凌 蒋柯

2008年1月于上海华东师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