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旧式
——《隋书·帝纪第一·高祖上》
高祖指隋朝的创建者隋文帝杨坚。
杨坚(公元541年—604年),小名那罗延,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北周时承袭父亲杨忠爵封为隋国公。长女为宣帝皇后,更加获得礼重。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静帝年幼即位,次年任丞相,总揽朝政,封隋王。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废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年号为开皇。开皇七年、九年,先后灭后梁灭陈,结束南北朝分立局面,统一全国。在位推行均田制,削弱豪强势力,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确立三省制,改州、郡、县三级地方政区为州,县两级制,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法。晚期为政苛刻,肆行杀戮。被太子杨广(炀帝)杀死。见于本传的成语还有“文经武略”、“扬镳分路”、“逆天暴物”、“昼伏夜游”、“登庸纳揆”。
北周武帝宇文邕立杨坚的长女为皇太子妃后,杨坚更加获得武帝的礼重。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六月,太子继承帝任,是为宣帝,杨坚以皇后父亲的身份被任为上柱国、大司马,掌管军权。次年初,升大后丞、右司武,不久转任大前疑。皇帝每次出巡,均被委任居守京师。静帝继位之后,被授予假黄钺、左大丞相,掌管百官。因为宣帝年幼,众王伺机出兵夺权,赵、魏封国内起兵至十多万人,荥州、建州、沛郡、兖州纷纷响应,还请求陈国的军队援助,被杨坚派遣的军队打败,斩杀了毕王宇文贤,并安定了其他众王的心。其后,杨坚又讨平陈国的人寇及内乱,先后诛杀了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迪,独掌了大权。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十二月甲子,北周静帝下诏褒扬杨坚的功勋,晋爵为王,以隋州之崇业,郧州之安陆、城阳,温州之宜人,应州之平静、上明,顺州之淮南,士州之永川,昌州之广昌、安昌,申州之义阳、淮安,息州之新蔡、建安,豫州之汝南、临颍、广宁、初安,蔡州之蔡阳,郢州之汉东二十郡为隋国。准许佩剑上殿,入朝不用快步小跑,朝拜、祭祀、庆典时不直呼其名,赏给九种最珍贵的礼物等,位居众侯王之上。隋国设置丞相以下的官职,一切依照原有的格式(隋国置丞相以下,一依旧式)。
杨坚再三辞让,静帝不准许。于是就接受了封王的爵号,接受了十个郡的封赏。
一依旧式:意谓一切按照原来的规格或方式进行。
文经武略
一《隋书·帝纪第一·高祖上》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春二月壬子,北周静帝诏令,以前赐给杨坚家族的姓氏普六茹氏,全部恢复旧姓杨氏。同日,命百官到相府劝说杨坚接受静帝的封赏。同月22日,静帝下令举行杨坚封王的典礼,并表彰他护卫北周王室的功勋说:
朕因为没有德操,幼年承袭皇帝的大位,上天显灵降下灾祸,历遭大凶。妖魔群丑觊觎,密谋吞图江山社稷,宫廷之内,互相疑虑惊心。公下接受先王的遗命,立志匡扶辅佐王室,让朝廷内外众人和睦相处,悄悄地运作重要的职能,奸猾的人震慑害怕,谋略刚刚显露,使危难的王朝如泰山一样牢固。这是公下再造了皇室,建造了霸主的基业。伊始于我皇祖、皇考的年代,已深受重任,入朝掌握禁兵,对外掌管封国的政事,文武两方面的才能,长久地在朝廷民间流传(伊我祖、考之代,任寄已深,入掌禁兵,外司藩政,文经武略,久播朝野)。
文经武略:谓文武两方面的才能或成就。喻指才干成就,指规则、治理国家的文事武功。亦作“文经武纬”。
扬镳分路
——《隋书·帝纪第一·高祖上》
隋开皇三年冬十一月(公元583年12月),隋文帝分发使者到全国各地巡查风俗,因而下发诏令说:“朕为天下的君主,深思治理天下之术,意欲使生民遵从教化,以恩德代替刑罚,求取民众的善行,旌表乡里的德行。民间的真情伪行,都欲听到。已诏令分发的使者,所到之处赈济抚恤,分头上路(所在赈恤,扬镳分路),将遍及四海,必须让他们变成朕的耳目。如果发现具有文武才能的人,还未为当世所知悉,应该以礼节遣送他们入京,朕将按能力铨选擢拔。其中有志节高远,超越常人等次绝伦的人,亦着令使者就地加以旌表擢拔,务令有一美德、善行的人都受到奖励。远近的官司,远代及当今的风俗,大小必须记载,回京复命的时候奏闻。庶几使人足不出门户,坐在廷中而知晓万里之外的事情。”
扬镳分路:镳,马嚼子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借指马车。意谓分头上路。亦比喻各干其事,各奔前程。亦作“分道扬镳”。
逆天暴物
——《隋书·帝纪第二·高祖下》
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派遣兼散骑常侍程尚贤、兼通直散骑常侍韦恽为使者出使陈国,两国共通和好。不久,诏令说:
“过去有苗氏不宾服,唐尧予以征伐;吴国的孙皓僭位称帝暴虐不已,晋武帝出兵诛伐。当今有陈国占据江东,违逆天理,残害生灵(有陈窃据江表,逆天暴物)。朕刚刚受命称帝的时候,陈宣帝陈顼还在世,意欲教之以道义,不以奉行天命征伐为务,两国使者不断往来通好,希望其转变为善。时日还不多,其恶行已有所闻。他们重金招纳逃叛亡命之徒,侵犯我们的城堡守卫的军队,进犯吴越之地,肆行作恶,残忍无比。当时朝廷的军队大举出征,载着战书,陈顼在反地收兵,深受震慑恐惧,道歉自责请求和好结约,不久殒命。哀怜其国逢大丧之祸,于是诏令班师。”
隋文帝的诏令力陈陈国的罪行,令水陆军队作好征伐准备,次年初即灭了陈国。
逆天暴物:暴,残害。违逆天理,残害生灵。
昼伏夜游
——《隋书·帝纪第二·高祖下》
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文帝派遣使者出使陈国,两国共通和好。数天后,隋文帝又诏令全国,力陈陈国的罪行,令水陆军队做好出师征伐陈国的准备。
隋文帝的诏令:“叔宝继承前代互通使者之风,因而请求两国继续和好,互通旧好,共促和睦。每逢看到朝贡的珠宝入朝,使者出使,何尝不殷勤开导晓喻,劝诫其自新。而他们是狼子野心,越走越远,淫威侮辱仁、义、礼、至、信,怠惰遗弃天、地、人,诛戮残杀骨肉之亲,灭绝贤才俊杰人士……或者图谋攻占城邑,或者劫掠行人盘剥官吏,白天躲藏起来,夜间出来行动,像老鼠和狗那样偷盗(或谋图城邑,或劫剥吏人,昼伏夜游,鼠窜狗盗)。”
隋文帝下诏力陈陈国罪行的次年正月,隋国灭陈。
昼伏夜游:昼,白天;伏,躲藏;游,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出来行动。多指坏人做坏事。
P1-4
本书收集成语四百七十多条,人物简介二百八十七人。记事始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迄于北汉广运六年(公元979年),历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七个朝代以及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十个国家,纵贯近四百年历史。全书将近五百条成语、三百个各类人物汇聚一起,虽然萧兰并撷,珉玉杂陈,却能综合反映一千多年前一个历史时段各类人物风云际会、昭悬日月的事迹,让人窥见一个历史时段的轨迹,一些典故还阐幽发微,让人感悟、嘉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典章、法制等内容还可从典故中窥见一二,可供读史参考。
本书撰写经历了一个寒暑。它的完成,终于使我与河南卢氏县李啸东先生为之辛勤笔耕历五个寒暑的“《二十四史》成语典故”丛书圆满地画上了句号。本套丛书分为八册,由我撰写《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隋唐五代史》(含《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四册,计一百三十余万字。这一百三十余万字的著述,让我阅读了八部断代史,共计七十八册、一千零四十九卷、一万四千七百六十五千字。此外,还披阅了数十种典籍。这都是在审查验收、编辑加工市县志稿,完成单位繁忙的工作之余做的。我主要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并且充分地用好平时中午及晚上的时间,尽量坚持中午工作一小时,晚上四到五小时。因为长期伏案,颈椎、腰椎劳损疼痛,有一段时间是一面推拿治疗一面写作的。前两年还可以坐着写作,实在无法坚持了,就在书桌上安置一个茶几,后三年改为站着写作。又因长期阅读量大,撰稿任务繁重,眼底数次出血,深感在自然光线之下阅读写作远比在灯光之下好,就充分地利用好白天的时间,凡星期天及节假日,天一亮就开始伏案至天黑,夏天午休半小时,冬天尽量不午休。五年来,我几乎无暇他顾,杜绝庆吊之礼。近一年多,因为过于劳累,加上家事拖累,身心备感疲惫,常企盼能好好地休息一段时间,但书稿未完,只好一天又一天地企待,时间愈久,向往之情愈深,愈见迫切。此种经历与感受,与我少年时代曾经历过的竟然那么相似。
我的母亲认为贫穷生于懒惰。在我十三四岁学校放寒、暑假时,她要我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挣一点劳动工分,以补贴艰难的家境。当时“农业学大寨”,大干苦干,夏收夏插两个多月时间,天未亮就到了田头干活,天黑后才收工,每天在烈日曝晒下干重活十多小时,饥饿劳累,又困又乏,不堪言说。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生产队放假一两天,美美地睡上一觉。没有一两天,半天也好。终于盼到夏收结束了,但县、公社统一规定“双抢”(指抢收割、抢插秧)大忙季节不准放假,又开始天天企待夏插结束。夏插结束,放假了,喜悦之情生于胸臆,难以形容,即美滋滋地睡个够,方觉驱散了两个多月的劳累疲乏。俗话说:“人到落魄,方懂得饮食金贵。”不到极度疲倦困乏,难以深刻领略休息的美妙与乐趣,这是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难以体会得到的。此书脱稿,我企待已久的“夏插”终于结束了,我为自己终于完成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而感到庆幸、欣慰。啸东先生比我小两岁,精力旺盛,原先夜夜挑灯,全然不知疲倦,然而近一年多来也觉疲惫交侵,苦累难当,这也是积年累月孤灯虚耗所致的。
福生于清俭。熟知我的友人,力劝我要有劳有逸,不明白我为何要数年倾全力于一书。这也与我的经历相关。小学时候,故乡的中心学校有十多个大箩筐的少年读物,不准外借,只有中午可阅读。每天放午学回家,填饱肚子,我即赶忙跑回学校的图书室看书,上课钟声响过才匆忙跑回教室听课。常常是人进了教室,思绪还留在图书室中。就这样,两三年下来,学校图书室的书籍都被我读完了。山村贫困,无书可读。初中及高中时正值“文化大革命”,除教材及政治读物外,其余都被列为“封、资、修”书籍禁阅,也无书可读。20世纪70年代初期,读到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的新编长篇小说《绿竹村风云》,觉得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让人喜不胜收。其后陆续有一些新编小说出版,只要能弄到手,我都贪婪阅读,还梦想过阅读所有新编的书籍。1972年高中毕业后我还回母校请求老校长帮助借阅《史记》,老校长告知此类书籍还未开放,不能借出,爱莫能助。后来,在中学教师学习班借到《红楼梦》悄悄阅读,人家规定要一星期奉还,只好夜夜挑灯,不知东方之既白。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后,新版书籍增多,始能有选择地阅读。但时至今天,我多年想购买当代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史讳举例》一书始终未能买到,非常遗憾。我深知,不同的读者对象需求不同的书籍,目前出版的书籍还未能完全满足各类读者群的需求,我愿意以自身绵薄之力为国家历史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作一点应有的贡献。有所向往才会有耐心。这就是我不辞辛劳数年倾全力于一书的缘由。此处谈及这些,意在让读者诸君加深对本丛书的了解。
该套丛书的编写,肇始于啸东先生,先有《(史记)成语典故》的撰写,尔后才有其余各史的撰写,他的探路之功应当永志。本人撰写的四部典故书籍,前两书得到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副主任、广西通志馆馆长、广西历史学会副会长、广西钱币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冼光位作序;后两书得到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广西历史学会会长钟文典作序。《(后汉书)成语典故》由广西兽医研究所龙武、林洁帮助标出部分成语在书中的页码;《(三国志)成语典故》得到广西民族出版社廖汝年先生审阅全稿,黄可钊先生提议加强用历史的观点评价人物;此两书还得到胞弟廖琦春先生帮助阅读部分文稿,订正讹误,并编写人物姓名及条目首字笔画索引。《晋书》及本书的编写,得到莫英女士帮助标出全部成语在书中的页码,便利撰写与核对。在此,谨向关心、支持和帮助本丛书编写出版的同志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限于学力、时间等诸多因素,本书及本丛书错漏舛互在所难免,敬请诸方家法眼匡正于世。
廖盛春
完稿于邕城广西通志馆宿舍思静斋
我国历史上的成语典故,通常都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风俗民情等有关。它用字不多,一般是四字一句,评人论史,叙事抒情,言简意赅,颇具画龙点睛之妙,读来极富情趣,多有教益,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盛春同志编著的《<二十四史>成语典故·晋书》和《<二十四史>成语典故·隋唐五代史》,是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二十四史》成语典故”丛书中的两种。在此之前,他已编著并出版了《后汉书》和《三国志》两部史书的成语典故,连同现在即将出版的两种,则由他编著的“正史”成语典故,已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正史”成绩可观,难能可贵。
综观已经编著完成的《晋书》和《隋唐五代史》成语典故书稿,内容十分丰富。前者选取并解说了《晋书》中的成语六百条左右,成语典故四百余条,介绍历史人物二百二十余人。后者选取并解说了隋唐五代各朝的成语五百条左右,成语典故四百余条,介绍历史人物二百八十余人。所有成语典故,主要选自“正史”的本纪、传和志各个部类,每部书稿都四十万字左右。它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了晋代和隋唐五代纷繁复杂的历史实际,展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思想言行与独特性格。而且所有的成语典故都先探明源流,交代出处,注意引用书证,说明历史背景,诠释成语典故本义,且视需要兼及其引中义,历史、辩证地讲清问题,寓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既是青年朋友学习文史的好读本,也有利于大家了解祖国悠久而且丰富多彩的历史,是一本普及与提高结合的好书。
盛春同志年轻时曾从事文教和地方行政工作,并先后在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习。1983年以后,专攻方志理论研究和志书编纂工作。经过十年努力,在同志们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一百三十五万字的《藤县志》主编任务,随即转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主要负责各市、县送审志稿的审查、验收及编辑加工的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二十四史》成语典故的编著。扎实的文史功底,勤于思考、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使他在志书编纂和历史成语典故的编著中不断取得良好的成果。
21世纪的修志工作已经开始,而《二十四史》中尚有多部史书的成语典故编著工作尚待完成。预祝盛春同志在这两项工作中继续前进,修志与历史研究相辅相成,取得双丰收。是为序。
钟文典
于桂林桂湖之滨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广西历史学会会长。)
此书含《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共有五十一册、七百三十四卷、九百五十七万字。
《隋书》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十志三十卷,列传百十卷。自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至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主要纪载了隋代三十八年历史。《旧唐书》二百卷,其中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自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唐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午),主要记述了唐代二百九十年历史。《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其中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自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唐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记述唐代二百九十年间历史。《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其中本纪六十一卷,列传七十七卷,志十二卷。记事上起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下迄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主要记载五代十国时期主要史实。《新五代史》七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二卷,世家十卷,年谱一卷,附录三卷。记事自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始,至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止,记载五代十国时期五十四年的历史。
本书收集成语四百七十多条,人物简介二百八十七人。记事始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迄于北汉广运六年(公元979年),历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七个朝代以及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十个国家,纵贯近四百年历史。全书将近五百条成语、三百个各类人物汇聚一起,虽然萧兰并撷,珉玉杂陈,却能综合反映一千多年前一个历史时段各类人物风云际会、昭悬日月的事迹,让人窥见一个历史时段的轨迹,一些典故还阐幽发微,让人感悟、嘉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典章、法制等内容还可从典故中窥见一二,可供读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