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
儿童文学家郑渊洁说:“父母生育的孩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天才,另一种是普通人。父母对孩子实施教育,实质上是转基因教育。要么将天才转变为普通人,要么将普通人转变为天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说:“每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的智能强项,而每一种智能强项的充分培育和发展都能导向成功。”这就是说,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天才,或者说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和教育。
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发明家,虽然他拥有卓越的成就,但是他在童年时却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愚笨和低智商的孩子。
爱因斯坦小时候很不活泼,3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讲话,被一些邻居认为是白痴。7岁的时候,父母把他送到学校,学校死板的教学让他提不起精神,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们都认为这个学生是一个傻瓜。9岁以后,爱因斯坦才会正常说话,学习成绩也很一般,举止缓慢,不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
但是,父亲却没有因此而打击小爱因斯坦,而是经常鼓励他,对他说:“我觉得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儿都不会做。也许你在某一方面表现得没有他们好,但那是因为你的思维和他们不一样,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
爱因斯坦的母亲贤惠能干、文化修养极高,她也不相信他愚笨,有一次她在弹钢琴的时候发现爱因斯坦正歪着脑袋入神地听着曲子,而且听得非常认真,一双大眼睛充满了神往的表情。于是,从那以后,她一有时间就为爱因斯坦弹奏动听的曲子,而爱因斯坦也对音乐入了迷。在母亲的指导和训练下,爱因斯坦学会了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常常爱提出一些怪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别人都以为爱因斯坦的脑子有毛病,而他的母亲对此却十分自信地认为:“我的小爱因斯坦并不傻,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在父母的鼓励和爱护下,爱因斯坦的智力迅速发展,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并开始走向科学研究的巅峰之路。
爱因斯坦的父母的默默引导,成就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巨匠。试想,如果爱因斯坦的父母像别人认为的那样对待孩子,对爱因斯坦不抱希望,进行消极教育,那么,还会有后来的爱因斯坦吗?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10000个潜在的天才,也许最后只有一个真正成为天才,而其余的9999个潜在的天才被早早地扼杀在幼年。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在学校或考试中表现并不出色,但在其他方面拥有过人的才能,然而他的父母或许注意不到这些,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是不聪明的表现,于是对孩子产生失望的情绪,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
这一方面是因为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让人觉得只有高分数的学生才是聪明的,才是天才。所以,很多父母在这种不良影响下,片面地以学习成绩来判定自己孩子的好与差,这种片面的观点,无疑会影响孩子的未来。
也许你的孩子学习一直成绩平平,甚至更差,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简直一无是处,但是作为父母,一定不要只凭学习成绩就去否定孩子的一切,你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其他的闪光点,比如你的孩子或许对背诵课文的能力很差,但是他却有可能流利快速地背诵小数点后几十位的圆周率……每个孩子其实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最起码是某一方面的天才。
专家建言
英国教育学家贝纳德特·泰南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真的能够超越他人。”家长们应当开阔自己的视野,从多方面看待孩子,挖掘孩子的才能和独特天赋,并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悉心的教育。相信这样的父母能成为孩子优秀的领跑人,相信孩子会有美好的未来。因此,以下三个方法需要做父母的在平时家教过程中多加注意。
方法一: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是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在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他们会注意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备心理因素,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被轻视、被贬低或受指责的环境中,孩子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形成胆小怕事的毛病,这会使他们失去积极进取的勇气和动力。
一位母亲经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糟糕啊,看看你的那些同学,都比你强。”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考了90分,而自己的孩子才刚刚及格。于是这位母亲对孩子说:“这次月考人家能考90分,你怎么才刚刚及格,真不知道你整天都在想什么,什么脑子啊?”作为母亲,她说这些话的本意是为了促使孩子进取,但是她不明白这些话会严重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把孩子远远推到自信的门外。
孩子需要父母的呵护,特别是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因为呵护和安慰以及鼓励能极好地抚慰孩子的自尊,相反,辱骂和批评只能让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父母要明白,教育孩子时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方法二:有效的激励才能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作为父母,应当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求知欲,并对孩子给予真诚的赏识和鼓励。唯有真诚的激励,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海涛上五年级了,调皮、捣蛋、不好好读书,让他的父亲深为头疼。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父亲发现海涛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缺少自信。为了帮助孩子找回自信,父亲为海涛编制了一套三年级的数学试卷让他做,结果海涛轻松地考了86分,父亲对海涛给予了表扬,他说:“儿子,你真行啊!考得不错啊!”海涛听到老爸的表扬,兴奋极了。于是父亲接着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要你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还想做一套试卷吗?”
在兴奋的心情下,海涛强烈要求再考一套试卷。于是父亲借机要求儿子好好学习,过几天再考。过了几天,海涛考了父亲为他编的第二套三年级的数学试卷,这次考了96分,父亲高兴地搂着儿子说:“儿子,你真棒啊,爸爸没看错人,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儿子!”从那以后,海涛像变了个人似的,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成绩很快赶上去了,现在成了班里的优秀学生。
这就是激励的力量。“孩子,你真行。”简单的几个字,道出了教育孩子的真谛:激励,是孩子前进的动力。要想做好孩子人生跑道上的领路人,父母就应该懂得孩子需要不断的激励。给孩子激励,孩子就会创造令父母意想不到的成绩,父母的激励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源源不断的动力。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