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管风琴看听读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马慧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又是钢琴节。周围的人们都不关心的,我心中秘密的狂欢。

昨晚的独奏者是一个叫做Andrew BrOWnell的美国年轻人,看上去没名气,不过是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并且得过莱比锡巴赫音乐比赛第二名——有史以来获奖的第一个美国人。小朋友年轻英俊得让人不放心。看看资历,居然还弹管风琴,是洛杉矶某教堂管风琴师。再仔细看,竟然还是我们学校毕业生!他现在在伦敦Guildhall音乐学院读博士。

他弹得可真好。上来是亨德尔的组曲,很有羽管键琴的味道。现在的音乐研究,一定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怎么在钢琴上弹羽管了。但钢琴确实有很大的优点,就是用压力来区分声部。当然,羽管之美终究也是无法取代的。我听这些古乐器总是在想,钢琴和羽管键琴都有强大的存在理由,甚至30%羽管,70%,钢琴的弹法,也有足够的道理。鱼与熊掌,怎样才能兼得呢?

后面的舒伯特还是非常激动人心,让人坐不住。这是舒伯特奏鸣曲D.958,跟D.960差不多著名,凄惨、美丽、欢愉、幻觉……从幻觉中拔出来,不由可惜观众人数太少,上座五分之一左右。是因为他不够有名还是本来想听钢琴的人就少了,还是今晚有足球赛?当然,跟生前悄寂的舒伯特相比,世界上的热闹之争,都该放手让它去了。

今晚是著名的西蒙大人出场。今年钢琴节没有去年那么惊奇,因为我已经习惯他的样子了,矮小驼背,脖子歪着,走路几乎要裁倒,弹琴大声哼唱,比古尔德还古尔德,音乐厅中间的人都能听见。曲目仍然是主流的硬家伙,不过今天的车尔尼0p.33变奏曲倒是头一次听。其中小小的串音让我激动得心狂跳。那是典型的浪漫情绪,短促、俏皮、愉快、不深刻不留恋,蜻蜒点水一下就走。我自以为发现一个小小的奥秘,就是装饰音和经过句,在浪漫作品中是区分一流二流的有效分野之一。这样说当然也很粗糙,但是装饰音是如此重要,它要轻轻漂浮,落得稳妥,要缠绵并且清脆,要跟前后文“自圆其说”而不突兀;经过句要明亮并有深浅,好像古希腊的雕塑——明明是石头,能雕刻出肉的效果。这就是大师了。西蒙在我眼中的胜算也在于此,每次我听到那么美丽的经过句,总是毫不犹豫地被他说服,也被他的音乐征服了。

我打印了贝多芬0p.109拿去听,在声音里耐心地翻页。一直相信,西方古典音乐的人文性主要来自贝多芬。它复杂到疯狂、期待英雄气概、艰苦不屈、执着到底。西蒙在台上无言地弹奏,我悄悄替他过度诠释一下:是不是这个古稀之年双手曾经骨折的老人,靠着贝多芬的精神奋斗回舞台呢?钢琴家席夫说过,“和神一样的莫扎特相比,贝多芬是我们中的一个,但他是最好的一个”。

最后一首是肖邦C小调幻想即兴曲,op.66,也是弹烂的曲子。肖邦的气质,是真正的高雅,尤其是,有压抑有撕裂,但跟柔和妥贴的呼吸、细腻富于变化的旋律结合在一起,好比吹斜的芦苇之态,风情中有妩媚和骄傲。很久不听肖邦的我,今晚感受格外强烈。西蒙有个特点,是结尾大家用力的和声,他却轻轻带过,挑逗一般。

他总是慷慨地加演,可见演奏欲望真是很强。这次又加演三首,都是浪漫派小曲,在他手下简直圆熟得成精了,动作小得要命,小风儿一阵就都刮完了。

这次开幕词是他亲自写的,因为是钢琴节第25届。很感人的话: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这个钢琴节已经举办了25年,但这是真的。让我们期待,它还可以再继续25年。

你也许读过报纸上的无聊文章,说独奏会这种形式已经死了。不,这不是真的,我们将证明这个老骨头还有着新的生命。

不管怎样,一场持续25年的爱情值得纪念。让我们继续下去吧。”

随想两位女钢琴家  有位漂亮的俄罗斯女士Olga Kern,据说是克莱本比赛30年来第一位女性冠军。她弹李斯特、拉赫马尼诺夫、贝多芬等等非常令人激动,不过说实话我对这种激动印象已经不深了。Kern是标准的金发美女,讲话一口粗重的口音。独奏会上她加演“野蜂飞舞”,自然十分出彩,干净得如砍瓜切菜,音符则如金属屑般四处飞。

她的大师课上,好几个小姑娘弹琴(基本都是华人)。有时她一边讲,一边跟着弹琴的孩子一起弹。尤其是在最后辉煌的段落,两台钢琴同时发出坚实的巨响,场面十分有趣。在这种疯狂的段落,两人不可能速度绝对统一,但即便如此,听上去大体比较整齐。有时她说着什么,就很爽朗地大笑起来,看上去十分愉快,跟舞台上矜持的美女形象判若两人。这情景在我看来十分友好——她陪小孩弹琴的那一刻,让我感动极了。过去我学琴,老师有时也会同我一起弹几个音,让我十分踏实。“友好”一说,自然来自我的臆想——因为,在弹琴这件极度孤寂的事情上,我想任何一个用心的人都会慢慢体验到人生本身的孤寂。弹琴之外,音乐界名利场的你死我活,更让人心冷。

我们说起钢琴家或者任何古典音乐演奏家,在不听音乐的人看来总难免有“神化”的危险。可是如果你用一天一天的光阴经历那种实实在在的孤单试试看?古典音乐尤其是钢琴小提琴的演奏,是一种特殊人生道路的浓缩,因为在别的职业你很少能看到三四岁就开始踏上训练之路、一股脑干到老、中间不得喘息的生活模式。看似平静的音乐演奏,背后有多少变故和失败,人在其中难免被异化——诺奖得主耶利内克笔下钢琴家的变态故事,其实在情理之中。

钢琴节最后一场是阿根廷女钢琴家弗里特的独奏。那天大师课上,她给小朋友讲曲子,完全沉浸在里面,极度耐心和兴奋,忘记了时间。主持人不得不想尽办法提醒她注意时间。那个小朋友在弹海顿,让我吃惊的是,她一个劲让小孩加大对比。

今天她的独奏会,上来第一首就是海顿奏鸣曲,她弹得像我想象的一样浪漫,倒没让我觉得那么不应该,只是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海顿的曲子,我一字字地把节目单看了几遍,确信没看错,还是难以相信,海顿应该是这样的。也许,海顿比我以为的复杂得多。

生于1973年的弗里特小姐是个美女,而且极开朗。在舞台上见到这样的尤物,我总是感想多多。西蒙那样的衰迈之人,生活中不再有旅行、游玩、奢侈、女人等等世俗意义上的享乐,全部的快乐和生活就是钢琴;而这些年轻漂亮的女子,生活中会面临多少诱惑,她们为了钢琴要牺牲多少享受和刺激,孤独地苦练,经受着失败。钢琴面前,没有人日子好过,哪怕你再讨人喜欢。

这两种人,都获得了我深深的敬意。

她弹得当然是太好了,让我把巴掌拍红。总担心自己有势利眼,难免过分夸奖知名演奏家,不过我高兴的是,在这些从来没听说过的演奏家面前,耳朵仍然确切地告诉我他们的好。观众人数不太多,但结束之后大家都站起来拼命鼓掌,她很兴奋,决定加演,可是弹了一首肖邦的小狗圆舞曲,碰到一个高音A,琴键竟然不响,她不高兴地停下来重新开始,大家友好地轻笑,可音还是不响。她坚持弹完了,很不高兴地摇着头,边走下舞台边跟后面的人做鬼脸。真是活泼的人。她又出来加了首肖邦夜曲、圆舞曲,大家都高兴坏了,她自己弹完最后一个音就顺势站起来,满脸得意。不管怎样,演出是钢琴家的节日,我们的快乐都比不上她,我们羡慕她!

乌拉圭钢琴家

Enrique Graf来自乌拉圭,少见。一看简历,从小在国内学琴,得了所有国内比赛的冠军之后,才拿到美国John Hopkins大学的奖学金,毕业后开始独奏和教学生涯,在John Hopkins大学当了14年教师,不是钢琴系而是儿童音乐学校。看上去就这么简单。

他的大师课的票我没有买,因为摸不着头脑,不知他水平如何,音乐会的票我买了,因为其中有巴赫意大利协奏曲,还有莫扎特。钢琴节的内容总是浪漫派,不弄点莫扎特我觉得真是白过了。

不过,他的声音可真是把我惊呆了!如果选举今年钢琴节最佳人物,我一定会投给他而不是西蒙。当然,要感谢西蒙的慧眼,为我们请来他。

他是我最近听过的最好的演奏者。他弹巴赫和莫扎特那么优雅,是那种真正有品的演奏。可以想象,西蒙一定很赞赏他的精致和自然。比如意大利协奏曲,听上去好像羽管键琴,没有戏剧化的刻意对比,也没有刻意的拉长和加速、加重,而是以一种极其谦退而松驰的气质,愉快地弹完——你说不出他好在何处,只知道他的演奏在总体上是妥帖、“正确”的。据说他弹过爵士,我想这对弹巴赫来说是好事——可以增加一些弹性和立体的感觉。那声音听上去好像一堆碎金,铺得匀匀稳稳。

下半场他弹的图画展览会。这是我中学时的心爱,那时每次都认认真真找好标题,看哪段对哪段。现在当然懒得这么干了。听他弹当然更不用这么干——穆索尔斯基眼里的图画,此刻都没那么重要了。P5-9

目录

Chapte 1 琴音笔记

 钢琴节上的西蒙

 钢琴节花絮

 哈罗尔的独奏会

 弹琴小记

 弹琴碎想几则

 上课小记

 讲课小记

 向弗朗克致敬

 消失的声音

 管风琴之旅

 为什么听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好在哪里

 小议几则

 全集时代

 磁带

 舒伯特的四手联弹

 写给作曲家的音乐

 音乐碎想

 由B小调弥撒生出的乱想

 The Art of Piano

 The Art of Violin

 钢琴上的庆典

 DVD:巴赫管风琴作品集萃

 DVD两题

 “Great Composers:Bach”——读片杂感

 阿兰谈阿兰

 加德纳·康塔塔

 那些温泉一样的康塔塔

 布克斯特胡德、帕勒斯特里纳合唱小记

 所克洛夫

 齐弗拉

 怀尔德,怀尔德

 贾尼斯

 喜欢帕格尼尼

 闲话古尔德

 赫威特的巴赫

 莱恩哈特的《伟大的巴赫管风琴作品集》

 当代音乐识小

 养狼的女钢琴家

 消失的天才

 温哥华早期音乐节小记

 絮语格里高利圣咏

 从一本《巴赫》说起

 巴赫的孩子们

Chapte 2 旧书拾小

 兰多芙斯卡谈音乐和音乐风格

法国风格对巴赫键盘音乐的影响

关于教学

怎样练习

倾听的艺术

作为一个诠释者

我们和过去的伟大音乐

关于批评

我的自由演奏

巴赫的平均律

巴赫的托卡塔

柴科夫斯基和库泊兰

巴赫的键盘组曲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

 附记

 史怀哲谈音乐

我的第一位管风琴老师

巴赫作品中的众赞歌

巴赫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巴赫——自学而成的大师

 布索尼谈音乐

给卡斯纳先生的公开信

《李斯特练习曲》序言

关于莫扎特

 《赋格的艺术》1752年出版序言

 巴赫的遗产和责任

巴赫的遗产

我们的责任

Chapte 3 管风琴简史

 古希腊至中世纪前(公元前300年至公元900年)

公元前300年至公元500年

公元500年后

附记:音乐/艺术史背景

 中世纪管风琴历史(公元9世纪至

16世纪)

管风琴在西罗马

东罗马帝国的管风琴

阿拉伯世界的管风琴

总论

附记:音乐/艺术史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及早中期巴洛克(至巴赫之前)

的管风琴(公元16世纪至17世纪)

德语地区

意大利

法国

英国

西班牙

附记:音乐/艺术史背景

 巴赫管风琴音乐综述

众赞歌

前奏曲和赋格

奏鸣曲和改编曲

序言

又是老话题:音乐可以写吗?

这个话题在我眼里瞬间分裂成几个小问题:音乐之外,有什么可写?什么叫做“可写”?如果可写,是在什么程度上可写?我自己的回答是:凡是感官感受,无论视觉听觉嗅觉,原则上都不可写,因为一写就错,因为感官感受不是文字。甚至连文字本身也不可写,因为一旦转述,就不复是原来的文字。当然,这又难免扯到语言的牢笼——就此打住。

很多人会认为,具象、有画面的东西,是相对可写的。我想这大约是因为,画面、事件之类,跟文字的思维模式更近似,所以亲缘较近,但跟听觉、嗅觉一样,作品要复制一个“场”,让人在其中体验作者意图的感受,而这前提是需要审美者有类似经验,从这一点说,美术、戏剧跟音乐相比,没有质的区别。

自十几岁开始迷上音乐,我一直爱读谈音乐的文字,或者说,文字相当程度上推动和印证了音乐的趣味。我反对把关于音乐的文字一律视为音乐的“解释”和“图解”。看多了各类知识性、科学性、文学性的音乐文字,尤其是音乐家自己谈音乐和创作的文字,我觉得音乐本来跟文本就不能分割。那种认为音乐跟文字无关,文字必然曲解音乐的观点,不知对无数声乐作品如何解释。世上的声乐作品,天然地沟通着音乐和非音乐。不然,音乐中的情绪表达都成了无源之水。电影、舞蹈对音乐的应用,更在客观上将音乐通感化。而对音乐的文字表达,我以为应该以一种“层层堆积”的形态去想:文本表达跟音乐没有线性关系,但有成面成体的彼此带动。文本和音乐,本来各有生命,生命和生命对应,交错和模糊是必然的。

音乐在世上的命运,作者自己也很难操纵。巴洛克音乐就是很好的例子。今人听起来的纯粹音乐,写作之时往往怀有传教之意,无奈在某些环境中传教之土壤不存,听众之文化背景不配合——除非你浸染过教堂气氛,这音乐就成了纯音乐。音乐的意义,本来就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添加和减少。

此外,音乐发展至今,跟姐妹艺术和其他事物都有了无穷联系,积累了无数经验,所以它自己也分很多种,有跟成型事件比较接近的(如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之类),很顺畅地叙述形象,也有的音乐形象破碎,跟完整的故事无关。巴赫的很多器乐曲就是这样,因为动机细碎,刚有某个方向的动机出来,马上又被矛盾的动机杂化或者融化,好比沙子上边画边涂,最后也没画出什么,但具体到小小瞬间,它是有模糊形象和情绪指向的。涉及情感、情绪的东西,往往会在纸上立足。

而我一向喜欢观察和体验音乐在文字中的投射。本书就是继《北方人的巴赫》、《管风琴手记》之后又一本谈音乐的书,相当多的篇章是围绕着笔者学习多年的管风琴,包括管风琴音乐历史、练琴笔记和对作品、音乐家的札记,也编译了一些音乐家的评论和分析文字。本书提到的音乐大多较少为国内听众所知而又相对复杂,我鼓动朋友们参与到音乐,尤其是这些艰难细腻的音乐中来,用耐心收获理解。在《管风琴手记》中,我写过,期待对音乐的“一段短而坚硬的耐心”,也是这个意思。在面对艰深的音乐时,常常需要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不是没有放弃的权利,而是不要轻易放弃。我如此强调耐心,是深感于如今网络、媒体给人的“不耐心”的后遗症,广告、影视都要用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抓住注意力。这样的结果是,慢热的作品被忽视,含蓄的趣味从欣赏的领域里逐渐消失。

惭愧,我自己就不是耐心人士而是急躁人士。性急这种天性不能说不好,但对自认为非常值得的事情,我觉得应该付出一点忍耐和克制——为了我反复强调的含蓄的“大美”。我不敢说自己比别人更能领略这些美好的东西。其实我的领略,也是偶然的,要看运气。但是,专注、耐心是音乐给人的另一种收获,我用某种情景下的耐心获得的辨识能力,轻松地领略了更多的东西。今天翻翻史怀哲的书,他说巴赫的很多赋格曲,即使给最好的音乐家听,一开始也是混乱难听的,但当人慢慢熟悉之后,音乐才能一般的人,也能领略它的清晰和秩序。这话非常感动我。我对音乐的感受,正是一个音乐才能一般的人,在慢慢熟悉之后的收获。我以“广告家”自居,但仍不敢期待我推荐的东西大家一定一下子爱上。但是,那些我慢慢爱上的东西,有没有勉强或心理暗示的影响呢?没有。我有没有后悔为它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呢?没有。那我就以为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推荐这些东西。

而我的“推荐”并不止于对作品和演奏的赞美。作为一个乐器学习者,我理解音乐生活中的挫折和绝望。这些刻骨的经历,使音乐成为实在的“人生”。曾经写过看小提琴家谈小提琴音乐,“手艺是信徒之间的符咒,我们不能分享,只能为之惊叹”。那么对于管风琴,也许可以自豪地说,我可以分享了吧。此生能够有把握宣布的“自豪”,也许就这么一件事:我大约知道巴赫在说什么,也目击了管风琴家的努力。世上还有什么快乐比这恒久努力中的收获更饱满呢?尤其是,你还多少目击过管风琴这样的庞然大物从建造、安放、在礼拜中慢慢变旧、在风雨中走调和校正的点滴,这音乐就不只是瞬间的辉煌了,生命可以依偎着它,踏实地老去。

很多朋友觉得,我写的管风琴文字“远离烟火”,但对我来说,管风琴和管风琴音乐,只是普通生活里的温暖而已一一在音乐激发的幻觉中,世界奇迹般地伸展开来,生命里的谦卑和骄傲都展示了真实的面孔,种种坚执、顺服和虚怀若谷,也在世上纷纷各就各位。这些时刻是上帝送给大家多么美的礼物。

马慧元

2008年,于加拿大温哥华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继《北方人的巴赫》、《管风琴手记》之后又一本谈音乐的书,让人惊喜的是,内容更为丰富且颇具价值。开篇第一部分当然还是作者的练琴笔记和对作品、音乐家的札记。这些文字是作者学琴、练琴、演奏、读书、听音乐会、看DVD中的真实感受,用她特有的细腻而丰富的语言描绘出来。第二部分是作者编译的一些音乐家的评论和分析文字,如兰多芙斯卡谈音乐,让我们可以看到大师是怎样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在音乐之外,本书第三部分还特别的讲述了管风琴的简史,并附有大量的管风琴照片。如果说教堂建筑是欧洲建筑的代表,那么管风琴就是教堂建筑的精华。这些照片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管风琴建筑艺术的华美与辉煌。

编辑推荐

管风琴和管风琴音乐,只是普通生活里的温暖而已,然而,在音乐激发的幻觉中,世界奇迹般地伸展开来。

所谓的高雅艺术,不骄傲,不高贵,不冷漠,它来自生活中最艰难的坚持,最诚恳的关怀。而那些最细致的手艺,背后都是卑微的生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4:5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