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和田问玉/读图时代人文地理系列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作者 李漫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和田地区人文、自然景观和流传千年的玉文化为核心。介绍和田地区的地理、特产、民俗,于高山之巅、玉河深处探寻和田玉的美丽身影,还原古老的玉石之路,追溯我国博大、璀璨的玉文化,品赏千姿百态的和田玉器精品。编排体例新颖、独特,文字生动活泼,讲述了和田的人文地理,并对和田玉的传播与发展、器型与工艺、品鉴与收藏等知识进行讲解。

本书图文并茂,简约易懂,是值得玉文化、旅游爱好者品赏、收藏之书。

内容推荐

本书从和田的人文、地理环境和玉文化人手,勾画了和田风情与和田玉文化的丰富内涵,细腻地描述了和田如诗如画的玉乡,从和田玉韵、玉石之路的形成、帝京用玉与藏玉、历代玉器的器型与变化、传统玉器加工工艺、玉器的品鉴与收藏等方面系统讲述了和田玉的分布、开采、传输、品种、装饰、雕琢、鉴赏与收藏,带领玉、玉艺、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地理的爱好者进入和田玉韵的世界,感悟玉的艺术之美和人文内涵。

目录

第一章 访和田 大漠深处有绿洲

和田自古传美誉

民俗风情赶巴扎

第二章 采玉图 昆仑、玉河寻美玉

巍巍昆仑蕴宝玉

玉河深处采灵玉

第三章 传玉路 “玉石之路”故事多

初传中原现殷墟

美玉为信传佳话

君子比玉以明德

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第四章 品玉韵 玉风玉骨耀紫禁

千里路遥采玉料

空前繁荣治玉业

宫廷美玉冠天下

第五章 赏玉艺 美玉多姿亦多态

权威的象征——和田玉礼器

逝者的荣耀——和田葬玉

玉色亦生香一和田玉器皿

闲逸之美——和田玉文房用具

优雅地栖居——玉摆件

人格的物证——玉饰品

第六章 治玉功 巧思妙想雕美玉

量料取材一选料与设计

因料施艺——琢碾与抛光

玉艺生辉——玉器工艺手法

第七章 鉴与藏 不舍和田玉情结

佳玉无价

鉴别有法

仿古玉与赝品玉

试读章节

仿古玉与赝品玉

仿古玉是一个容易让人误读的概念,有的人认为仿古玉就是赝品玉,实际上,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看法。仿古玉与赝品玉是两个完全不同但容易混淆的概念。

仿古玉是具有仿古风格的一类玉器,被玉行称为“新活”,在玉器市场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仿古玉利用先进的工艺和较好的玉料,并借助古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造型制作而成,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比较高。

根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仿古玉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宋代开始大量制作,宋代鼓励经学研究,厚古之风盛行,官宦学者们热衷对古代器物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金石学产生并发展起来。北宋吕大临的金石学著作《考古图》收有古玉器,成为仿古玉的参照。在厚古薄今的思潮影响下,复古之风盛行,宫廷大量制作并陈设仿古玉器;到了南宋时期,仿古玉已形成规模,社会上有专门出售、制造仿古玉的行业,如杭州的“七宝社”,主要出售玉带、玉碗、玉花瓶等仿古玉器;明代,复古之风仍然炽盛,最为常见的一种仿古玉是继承宋元仿古传统,模仿古代玉器的造型,但纹样却具有本朝特征。还有造型、纹样都仿古玉器,利用作旧手段制作的仿古玉,对清代仿古玉影响很大。明代留存下来的仿古玉的种类比较多,有玉块、玉环、玉炉、玉杯、玉壶等佩饰和器皿。明代的苏州是治玉中心,也是最大的仿古玉制作中心;清代,仿古玉器达到了空前繁盛,特别是乾隆皇帝对古玉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仿古玉的发展。仿古玉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三礼图》、《古玉图》等图谱仿制古玉另一种是以古玉为依据,在纹饰上稍加变化,但仍有古风古韵。清代的仿古玉有玉礼器、玉工具、玉佩饰、玉器皿、玉陈设等种类。清代京都、苏州、扬州、杭州、江宁等地制作了很多仿古玉。

赝品玉是以低档玉料或替代材料仿制古代玉器的造型和纹样,用作旧手段伪造时代特征,充当古董出售的一类玉器。赝品古玉的出现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宋代宫廷复古风盛行,宫廷内陈设古玉,达官显贵也争相收藏古玉,作为陈设品或馈赠礼品,古玉的需求量剧增,古玉市场不断扩大,但出土玉器的数量毕竟有限,开始大量制作仿古玉,一些商贾为了降低成本、更多地获利,便制作假古董来牟利,赝品古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赝品玉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用低档玉料或替代材料进行制作。因为一件玉器的价值,与玉料品质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玉料差就谈不上制作成高档玉器。而高档玉料自身价值就很高,玉行自古就奉行“高(档)料精工”的规则,高档玉料配以精雕细作,制作成的玉器价格自然不菲,根本没有必要冒充古董。此外,赝品玉通常利用作旧、致残等手段,破坏玉料表面,更不需要用好料了。赝品玉用低档玉料制作,才能降低成本,易于获利。赝品玉所用的低档料有两种,一种是用同类低档玉料,玉料是真的,只是档次很低,表现为颜色、质地等各项指标均很差,对鉴定来说,只是玉料档次的评估;另一种是用颜色质地相近似的异种玉石料。玉料是替代品,表现为颜色质地均很好,对于鉴定来说,则是玉料的辨伪。

第二个特征是利用各种方法作旧,仿造出土古玉的“沁色”或“残相”。用低档料制作的赝品古玉,只有通过“沁色”作旧,才能掩饰低档料真面目,也符合出土古玉的本来面目。而且年代越久远的古玉,所用玉料的档次大多不高,都是现代玉行公认的“低档料”,用相应的“低档料”仿制,反而更“货真价实”。

仿古玉制作方法

从仿古玉制作历史来看,宋代、明代、清代仿古玉的制作都各具时代特色。一般来讲,仿古玉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旧玉改造,由年代较晚的人利用前代流传下来的古玉器进行再加工,古玉器有的没有纹饰或纹饰不全,有的部件残缺不全,就利用古玉器进行改造,或增添花纹,或增加款识;另一种是新玉仿制,即利用与古玉相似的玉料,按照《古玉图》、《三礼图》等考古图录或流传下来的古代玉器造型、纹饰进行仿制,然后利用“沁色”仿制时代特征。

赝品玉制作方法

表面有伤残是古玉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出土的古玉在长期埋葬过程中,受到地下水的浸泡,与土壤中的生物、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古玉在流传过程中,也会因磕碰而产生伤残。在购买古玉时,要重点观察玉器上的伤残,仔细辨别,避免上当。

赝品玉主要的做法是人工致残,有砣碾致残、砂磋划痕和敲击致残三种方法。砣碾致残,用小号的钉砣在仿古玉器的表面上顶出深浅不一、长短不齐的点坑或线条,粗略一看,像是因长期磕碰而导致的残痕,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残痕是由大小不一的点坑和丝线组成的;砂磋划痕,在抛光时故意保留一部分糙面,或者在抛光后用细砂子磨磋器表,做出隐约可辨的纤细划痕,若不仔细辨认,会以为是玉器流传过程中,因手摩挲而造成的痕迹,如果用放大镜观察,这种或隐或现、或多或少的纤细划痕清晰而方向一致,与真品明显不同;敲击致残,利用玉料有绺的性质,用特制工具轻轻敲打玉器的器身,使小绺变大绺,甚至是大绺变裂纹,在绺痕、裂纹等新出现的痕迹上再进行染色处理。

沁色辨伪

沁色是指玉器作为陪葬品埋入墓中,由于古代墓所处的地区不同(主要是土壤成分和湿度不同)和埋藏方法(如有的墓中放有水银、有的在墓外层用生石灰或木炭防潮)不一样,埋藏千年的玉器,受到尸体腐烂、土壤中各种微量元素的作用,玉器表面出现了颜色、质感上的变化,产生出不同的沁色。

沁色是出土古玉器的特征之一,也是仿古玉、赝品玉常用的作旧手段,制伪沁的技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历代所用方法不一样,沁色也不尽相同。了解和掌握玉器沁色的规律对于鉴别玉器十分重要,鉴赏家们鉴别古玉时,往往要观察沁色,以此作为断代和辨伪的重要依据。

自然沁色比较单一,与玉质呈过渡关系,沁入程度有深有浅,但沁色与玉质没有明显的界线。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伪造沁色,多是染色而成,通常做成“满沁”,但是古玉未接触水的部位,或质地致密的部位不一定有沁色。还有局部作沁色的,特点是沁色较多,多集中于裂纹处,颜色比较均匀一致,较乱或过于鲜艳,给人不自然的感觉。

盘玉

盘玉是使出土的古玉还原为本色的方法,针对五种不同出土情况的古玉,有不同的盘玩方法。

一、擦拭法

古玉体轻、质地疏松、沁色浓厚者,将古玉佩于身上,用人气先养,让古玉的质地稍硬之后,用旧白棉布反复擦拭古玉,再用新粗白棉布擦拭。反反复复摩擦,灰土、浊气、燥性从玉上渐渐褪去,沁色之处自然凝结,色泽光润。

二、水煮法

古玉质地坚硬,沁色浅薄者,可先用水煮法。将玉悬空挂在装有茶叶末的大瓷罐中,瓷罐中加入清水,用文火蒸,将沁入古玉体内的土气提出。然后趁热取出古玉,用细密的棕刷清洗古玉表面,待玉稍凉后再蒸,反复数次之后,用新粗白棉布擦拭。重复几次后,可以使出土古玉的土气褪去,焕发光彩。

三、装袋盘玩法

古玉被灰土包裹,玉质坚硬者,可用稻壳、木绒草装袋盘玩;古玉含有各种沁色,无土包裹者,可用竹叶或糠皮装袋盘玩。将玉放在上述袋中不断擦、搓、揉,使玉体通透,沁色亮丽。如果玉质腐软的古玉,需要用人气先养,待古玉的质地坚硬之后,再装在袋中盘玩。古玉经盘玩后,有的玉质会有变化,而沁色仍干枯,这种情况下,可以先用肥皂水、皂角水煮,再装袋盘玩。

经过盘玩后的玉件,重量比同类的玉料显得略微轻些,呈现出玉本来的色泽,变得通透细润,沁色显得均匀、活络、自然、不呆滞。这样的古玉叫“脱胎玉”,取其已脱胎换骨之意。盘玩后的古玉,最好把玉挂于贴身处,以人气养润,并时常用手抚摸擦拭,要注意在盘玩过程中,常用热水净手,用开水净玉。

P151-156

序言

和田,我国西部边陲一处藏金蕴玉、宜农宜牧的富饶之地,这里“稼穑殷盛,花果繁茂”,以盛产玉石、丝绸、地毯而名扬中外,有着“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都”、“瓜果之乡”等美誉。

和田位于巍巍昆仑山麓、悠悠玉河畔,山川灵秀,日月精华,孕育了流传千年、品质卓然的和田美玉。自古以来,我国玉之“贵重者尽出于阗”,温润莹洁的羊脂玉、晶莹黑亮的墨玉、色如翡翠的碧玉等名贵玉料,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主要用材。

我国玉文化有着7000多年的辉煌历史,和田玉作为玉文化的主要载体,从大漠深处,向东辗转万里传人中原,向西输出欧亚,早在6000多年前就形成了一条早于丝绸之路的玉石之路。

我国自古是一个爱玉、崇玉、尚玉之国,佩玉、藏玉、赏玉之风干年相传。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玉部》载,“玉,石之美,有五德”。玉器以其“温润而泽”、“缜密而栗”、“扣之清越以长,其终诎然”等材质之美,被赋予了礼敬、道德、审美等文化内涵。

新石器时代,玉被用作祭祀天地的礼器,也有些被制成简单的装饰品,佩挂在身上,开启了玉文化的先河。从商代开始,和田玉大量使用,安阳殷墟出土了1200多件玉器,其造型多样、制作精细程度令人惊叹;从秦代开始,和田玉成为“帝王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赋予玉以道德观念,《礼记·玉藻》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器成为贵族阶层不可缺少的珍贵物品。明清时期,和田玉器达到鼎盛,北京、苏州、扬,州、南京等地的玉作大兴,玉器工艺登峰造极。故宫藏玉三万件,绝大多数为和田玉,其中一件清乾隆时期的《大禹治水图》玉山,由一块重5300多千克的和田玉原石琢制而成,玉料由和田运至北京用了三年多时间,从绘制画样到雕琢成型历时长达七年之久,当年的治玉盛况可见一斑。

这本《和田问玉》,介绍和田地区的地理、特产、民俗,于高山之巅、玉河深处探寻和田玉的美丽身影,还原古老的玉石之路,追溯我国博大、璀璨的玉文化,品赏千姿百态的和田玉器精品,希望爱玉、赏玉、藏玉人能够喜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