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视觉文化,创造视觉艺术,启发视觉智慧,开拓视觉智慧,开拓视觉人文。
本书为“麓山视觉文化丛书”之一,既探究了雕塑大师的创作奥秘,也关注了边缘雕塑家的创作经验。其中对国内雕塑家的研究都基于对实际创作过程的认真考察和对雕塑家本人的亲自采访,而对国外雕塑大师的研究则立足于大量外文资料的搜集和具体创作过程的分析。
本书既探究了雕塑大师的创作奥秘,也关注了边缘雕塑家的创作经验。其中对国内雕塑家的研究都基于对实际创作过程的认真考察和对雕塑家本人的亲自采访,而对国外雕塑大师的研究则立足于大量外文资料的搜集和具体创作过程的分析。因此,关于雕塑创作的动机兴起、意象生成和形式建构的探讨显得十分真切,关于雕塑艺术的创作规律和演变机制的研究显得特别实在。
本书融历史叙述与逻辑分析、个案考察与综合论述于一体,系统地研究了古今中外雕塑创作的六种典型模式,对雕塑创作实践和雕塑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和指导性作用。
第一章·矛盾境遇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创作
第一节 逐层凿刻与空间设想——《圣马太》的雕刻技法
第二节 心象置入与物象放出——从“杜乔石”到《大卫》
第三节 世俗情趣与宗教精神——未完成的“圣母”浮雕
第四节 意味与形式——未完成的“奴隶”雕像
第五节 未完成的完成——未完成的“皮耶塔”雕像
第二章·激情蔓造
◎罗丹的雕塑创作
第一节 旧作品的衍生功能——关于一种雕塑方式
第二节 回归最初的感觉——《施洗者约翰》与《行走的人》
第三节 意义的升华——从《战败者》到《青铜时代》
第四节 造型的宝库——《地狱之门》的功能和命运
第五节 意象的整合——《加莱义民》的演进
第六节 折中处理与温顺修正——《雨果纪念像》的创作
第七节 屏蔽造型的惯性——《巴尔扎克》的突转
第八节 从具体形象到抽象观念——《思想者》的演变
第三章·过程体验
◎亨利·摩尔的雕塑创作
第一节 “隐匿的城堡”——素描草图·雏形雕塑·实验模型
第二节 语言的痛苦——放弃“素描打稿”
第三节 直接雕刻——对雏形雕塑和实验模型的硬质加工
第四节 捕捉灵感——《戈斯拉战士》和《核能》的诞生
第五节 开拓空间——开洞、断体、穿弦和环境预设
第六节 生命的意象——“母与子”图式与“侧卧”姿势
第七节 非理性过程——在雕塑过程中寻找和发现
第四章·自觉寻索
◎潘鹤的雕塑创作
第一节 无奈的删除——《课余》的改动
第二节 艰难的转换——《艰苦岁月》的演变过程
第三节 个性的存留——拒绝对《青年毛泽东》的修饰
第四节 自觉地修改——《广州解放纪念碑》的变更
第五节 切点的寻找——《开荒牛》的诞生
第六节 不断地完善——从《雕塑家之手》到《自我创造》
第五章·民间情状
◎郑于鹤的雕塑创作
第一节 形象的酝酿——生活印象的捕捉与加工
第二节 语言的锤炼——雕塑语言表达的斟酌
第三节 意蕴的开掘——佛教造像中形与意的微调
第四节 类型的蜕变——三组生肖群像的演化
第六章·边缘景况
◎刘骥林的雕塑创作
第一节 形式的探索——《对歌》的“突围”
第二节 环境的预见——从《欢庆》到《和谐》
第三节 建筑式雕塑——《生命之树》的边缘探索
第四节 形象的创造——雕塑中的艺术变形
第五节 资金的制约——《红头巾》的“减肥”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