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继1993年吴家驹教授主编出版《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一书后,对本病最新知识和动态的一次系统的整理。
本书内容翔实,系统详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红眼病概论、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学、实验室检测、预防控制、防治知识问答、附录等内容。适于广大医务人员用做防治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专业参考用书和培训教材。本书也通俗易懂,还可作为科普宣传读物,向广大公众进行预防红眼病的知识宣传,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避免产生心理恐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眼病防治手册 |
分类 | |
作者 | 李苑 |
出版社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继1993年吴家驹教授主编出版《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一书后,对本病最新知识和动态的一次系统的整理。 本书内容翔实,系统详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红眼病概论、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学、实验室检测、预防控制、防治知识问答、附录等内容。适于广大医务人员用做防治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专业参考用书和培训教材。本书也通俗易懂,还可作为科普宣传读物,向广大公众进行预防红眼病的知识宣传,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避免产生心理恐慌。 内容推荐 如何预防和治疗红眼病,是广大医务人员和公众共同关心的公共卫生问题。本书系统详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红眼病概论、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学、实验室检测、预防控制、防治知识问答、附录等内容,这是迄今为止较为完善的融专业性和科普性于一身的红眼病读物。本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帮助专业人员和公众更好地了解、防治此病,既可作为广大医务人员的参考用书和培训教材,也适合对社会公众做宣传教育的科普资料。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病原学 第一节 链球菌(肺炎球菌) 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 第三节 科—威氏杆菌 第四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 第五节 肠道病毒70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种 第六节 腺病毒 第三章 流行病学 第一节 国内外流行概况 第二节 流行的基本环节 第三节 流行规律及其特征 第四节 流行因素 第四章 临床学 第一节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第二节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第三节 流行性角结膜炎 第四节 咽结膜热 第五节 其他几种细菌和病毒传染病引起的结膜炎 第五章 实验室检测 第一节 微生物检测基本实验技术 第二节 常用的细菌免疫学鉴定技术 第三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第四节 链球菌(肺炎球菌)的检测 第五节 流感嗜血杆菌(科—威氏杆菌)的检测 第六节 肠道病毒EV70和柯萨奇病毒变种24的检测 第七节 腺病毒的检测 第六章 预防控制 第一节 预防措施 第二节 监测 第三节 报告 第四节 病例的调查处理 第五节 暴发或流行因素调查 第六节 现场消毒 第七节 疫情控制措施 第八节 洪涝灾害期间的预防控制 第七章 防治科普知识 第一节 红眼病防治(总) 第二节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 第三节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防治 第四节 流行性角结膜炎防治 第五节 咽结膜热防治 附录一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附录二 洗手原则与正确方法 附录三 眼药水正确滴法 结束语 试读章节 第五节 暴发或流行因素调查 在红眼病的暴发或流行中,通过对暴发或流行因素的调查,可以查明病因、寻找病因线索和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预测发展趋势,最终终止暴发或流行。 1.找出传染源 急性患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根据发病时间和流行病学依据找出首发病例,对首发病例和典型病例症状及体征进行详细的面访调查,进行必要的核实诊断;对每个病例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以掌握病例的人、时、地的三间分布,分析病例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 2.发现传播的主要因素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及经水传播是红眼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医源性传播也不可忽视。通常需要收集发病地的以下资料: (1)一般资料,包括居住地、工作地点、学校、娱乐场所、旅行地点的卫生状况、供水系统情况。如果发病人群居住在集体宿舍,则还需了解宿舍的布局、食堂的餐饮情况等。 (2)特殊资料,包括当地人群特殊的生活习惯、风俗,是否发生过洪涝灾害等。 (3)人员活动情况,近期是否组织过集会、聚餐、游泳、外出旅游等活动,以及医院就诊史。 3.资料整理与分析 整理和分析调查获得的各种资料,计算该次暴发或流行的罹患率、二代发病率、家庭聚集性等指标。判定该次暴发或流行的主要因素,提出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为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第六节 现场消毒 一、消毒范围与对象 根据红眼病是通过患眼一污染的手/物/水一健眼途径接触传播的特点。因此其消毒范围主要是: (1)病例的家庭或集体宿舍、就诊的医院门诊。 (2)发病学生上课的教室、就餐的集体食堂等。 (3)病人工作的办公室、车间、就餐的集体食堂等。 (4)红眼病流行的公共场所,包括游泳池、公共浴室、理发店、旅馆等区域。 对病人应做到“三分开”与“六消毒”,“三分开”是指:分饮食;分住室(条件不具备者至少要分床);分生活用具(包括餐具、洗漱用具等)。“六消毒”是指:消毒双手;消毒生活用具;消毒衣服、被单;消毒患者居室;消毒洗漱的污水、污物;消毒擦拭眼部分泌物的物品。 除做好疫点和病人的终末消毒、随时消毒外,还应做好病人的陪伴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卫生防护,应随时消毒双手,注意不用手揉眼睛。 二、消毒方法及试剂的选择 1.消毒剂 要严格选用有效的消毒方式及试剂,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一般常用的乙醚、氯仿对杀灭肠道病毒无效,只有高压、煮沸、焚烧可彻底杀死病毒,肠道病毒对热及干燥敏感,加热至5CC30分钟即可灭活。此外,紫外线、75%酒精、甲醛和含有效氯的消毒剂也能有效灭活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具有较强的活力和致病力,5%的石炭酸具有杀灭作用,75%的乙醇仅有抑制作用,0.1%的新洁尔灭对部分病毒株有杀灭作用,其他消毒剂对其均无杀灭作用。该病毒耐热性较差,50℃1小时或煮沸3分钟即可灭活;对化学消毒剂的耐受力较强,加热虽可将其杀灭,但不大可能做到每次使用前都将毛巾和面盆煮沸,患者的手也不可能进行高温清毒。对于不能加热的物品可用福尔马林或70%酒精浸泡5分钟以上。另外将患者用过的物品放置在于燥环境中,一般第2天就不具有传染性了。石炭酸虽可杀灭该病毒,但刺激性较大,在实际应用和普及方面存在不少困难。有文献认为“消洗灵”(主要成分为氯磷酸三钠)是比较理想的消毒剂,该产品属无毒、速效、广谱消毒剂类,使用方便,尤其对该病毒有较好的消毒效果。 腺病毒引起疾病,一般常用的乙醚、氯仿对杀灭腺病毒无效,紫外线照射30分钟或加热至56~C 30分钟即可灭活。 细菌如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的疾病,抵抗力相对较弱,对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消毒剂应具备消毒剂批准文号,使用前应详细阅读产品使用说明书,明确有效期、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消毒方法 (1)煮沸消毒法:适用于餐(饮)具、服装、被单等耐湿、耐热物品的消毒。煮锅内的水应将物品全部淹没。水沸开始计时,持续15~30分钟。计时后不得再新加入物品,否则持续加热时间应从重新加人物品再次煮沸时算起。 (2)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法:适用于餐(饮)具、服装、污染的医疗用品等的消毒。 (3)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法:适用于各种家居、办公用品表面的消毒。操作时用布浸消毒剂溶液,依次往复擦拭被消毒物品表面。必要时,在作用至规定时间后,用清水擦净以减轻可能引起的腐蚀作用。 三、疫点消毒 1.家庭内消毒 病人的用具要严格消毒,病人用过的毛巾、手帕、茶杯、餐具、洗漱用具每天一次煮沸5分钟;脸盆用3%漂白粉上清液浸泡3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被子、枕头、枕巾、衣服、被单等每天一次日晒;不能煮沸消毒或浸泡的物品,用75%酒精擦拭。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接触患者后用75%酒精消毒双手。 2.公共场所的消毒 教室、车间等公共场所凡病人用手接触过的物品,要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擦拭消毒。要注意细小环节的消毒,包括开关面板、门把手、学习用品、课桌、仪器设备、工作台、水龙头等经常用手触摸的地方。教室、车间等要实行湿式扫地,可用清水或84消毒液拖扫。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毛巾要高温消毒,盆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擦拭消毒。 3.医院的消毒 医务工作者检查治疗病人后需用75%酒精消毒双手。使用的仪器、物品用75%酒精擦拭消毒。 四、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 消毒因子大多对人是有害的,因此,在进行消毒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以防止消毒事故的发生和因消毒操作方法不当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消毒可在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对于液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黏膜的损伤,高压、煮沸灭菌时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P138-143 序言 经历2003年的SARS之后,中国公共卫生翻开了新的一页。随着人类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现代交通大大缩短了地球人之间的距离,全球生态环境在悄然发生着有利于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变化。近年来新旧传染病此伏彼起,人类的健康和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就是其中的挑战之一。该病俗称“红眼病”,因其潜伏期短、传染病强、发病率高,为纳入国家丙类法定报告管理的传染病。高发地区包括华北、华东、华南的大部分省市。例如,1988年7月至8月,在绵绵的连日阴雨中,北京市和天津市报告AHC病例数40万例以上。1988年7月至9月广州市也发生AHC流行,患病人数高达49万。2007年的夏季,本书作者所在地的深圳市宝安区也发生过大规模暴发的流行,对民众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生产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可以说AHC已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为了防患未然,深圳市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了几位精通本病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和眼科学的专家,编写了这本《红眼病防治手册》。这是继1993年吴家驹教授主编出版《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一书后,对本病最新知识和动态的一次系统的整理。 本书内容翔实,适于广大医务人员用做防治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专业参考用书和培训教材。本书也通俗易懂,还可作为科普宣传读物,向广大公众进行预防红眼病的知识宣传,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避免产生心理恐慌。 相信本书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曾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教授、博导 后记 为了今后更好地满足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需求以及广大公众防治红眼病的健康愿望,我们欢迎广大读者对《红眼病防治手册》第一版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反馈信息请发至主编电子信箱:nosatre@163.com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