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研究了媒介文化对女性的模式化观念,从中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的变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新旧更替。该书讨论了灰姑娘模式、花木兰模式、潘多拉模式和盖娅模式,对它们在消费文化中的各种变型及交互影响做了批判性的分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当代中国影视流行剧中的女性呈现模式)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吴菁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研究了媒介文化对女性的模式化观念,从中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的变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新旧更替。该书讨论了灰姑娘模式、花木兰模式、潘多拉模式和盖娅模式,对它们在消费文化中的各种变型及交互影响做了批判性的分析。 内容推荐 每一个时代都有关于性别的流行叙述与想象,它不仅构成了人理解自身和世界的基础,同时也意味着建构的权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正在面对重新建构性别和定位女性的过程,性别意识形态及其运作方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有更为剧烈的变化。这种剧变是与消费文化在中国社会的扩张同步发生的。女性/性以及身体,已然成为消费文化的畅销符号,作为符号的女性,在大众传媒中以大爆炸方式被生产出来,填满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 本书从最受中国大众喜爱的虚构性叙事形态的影视情节剧中选取了四种主要的女性呈现模式——灰姑娘模式、花木兰模式、潘多拉模式以及盖娅模式,考察它们在当代中国历史语境之下的动态走向及其互动关系。从这些女性呈现模式的变与不变之中阐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性别意识形态及其运作方式的变迁,这构成了本书的核心问题。在这种阐释中,也呈现了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立场以及对这种批评自身的反省。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导论 一、媒介文化中的模式化女性 二、影视情节剧中四种女性呈现模式及其变体 (一)灰姑娘模式及其演变 (二)花木兰模式及其演变 (三)潘多拉模式及其演变 (四)盖娅模式及其演变 三、基本概念与理论路线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叙事学方法 (二)原型批评方法 (三)文化研究与女性主义视角 第二章 灰姑娘模式:男性拯救的神话 一、灰姑娘模式的叙事形态分析 (一)基本人物谱系 (二)叙事结构 (三)叙事策略 二、革命版灰姑娘及其性别言说策略 (一)革命化改写 (二)性别言说及其策略 三、财富版灰姑娘的变奏及其性别意义 (一)新灰姑娘:对性别秩序的反叛与回归 (二)消费白马王子:女性看,男性被看? (三)经典环节:打碎与重组 四、小结 第三章 花木兰模式:超越性别的想象 一、花木兰模式的叙事形态分析 (一)初始情境:倾斜的秩序与秩序之内的女性 (二)叙事结构:对性别秩序的超越与回归 (三)叙事母题:女扮男装与性别身份的两难 (四)花木兰原型与影视叙事中的类型元素 二、女性偶像:1949年~1979年电影文化中的花木兰 (一)铁姑娘:主流性别话语的通俗化演绎 (二)个案分析:《战火中的青春》 (三)花木兰式困境 三、90年代以来主旋律与商业化夹缝中的花木兰 (一)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的90年代叙境 (二)新主流影视中的花木兰及其文化解读 1.传统女性身份的恢复与经典窥视情境的建构 2.商业策略与意识形态策略下的“革命+爱情” 四、艺术电影中的花木兰 (一)艺术电影与语境 (二)对女英雄与历史大叙事的解构 五、商业娱乐电影中的花木兰 (一)文化商品的“成套”生产与消费 (二)女英雄形象的色情与暴力化编码 (三)消费文化性别话语的含?昆性与批评困境 六、小结 第四章 潘多拉模式:美之惑与色之祸 一、潘多拉模式的叙事形态分析 (一)潘多拉(Pandora)词源分析 (二)故事 (三)叙事母题 1.女性关神话 2.灾难情结 二、“十七年时期”反特片中的女特务 (一)作为阶级敌人标志的女性性征及其符号系统 (二)传统性别话语与政治话语的混合 (三)“女特务”的双重功能 (四)女特务叙事中的边缘性非政治话语 三、亦旧亦新的潘多拉 (一)罪恶与伤痕:唯美怀旧剧中姨太太形象的变奏 (二)危险但可爱的潘多拉:婚外恋题材情节剧中的“第三者” (三)从红玫瑰到白玫瑰的转变:对潘多拉神话的反讽 四、潘多拉的“女权”面孔:从欲望客体到欲望主体的虚拟 (一)新面孔:将女性主义做成流行文化? (二)暖昧与流动的话语策略 (三)“诱惑”的辩证法与后现代性别权力游戏 五、小结 第五章 盖娅模式:想象贤妻良母 一、盖娅模式的革命政治型与政治伦理型 (一)盖娅模式的革命政治型 (二)盖娅模式的政治伦理型 二、多元文化中的盖娅传统:日常人生模式与诗情怀旧模式 (一)日常人生模式 (二)诗情怀旧模式 三、盖娅模式的边缘化 (一)盖娅模式的边缘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 (二)盖娅模式的边缘化轨迹 四、盖娅模式的“潘多拉”式重写 (一)传统贤妻良母:对欲望的否定 (二)盖娅模式伦理色彩的淡化 (三)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贤妻良母:“母性”的风情化包装 (四)盖娅的欲望化重构以及性别意识形态改写策略 五、小结 结论 一、女性形象/性别的“泛消费化” 二、意识形态批判:后男权时代的催眠术 三、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及其困境 参考文献 附录:本书涉及的重要影视剧索引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