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书为“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中的一本,由著名作家刘心武主编,配合语文教学,对《边城》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并附有名家导读、读后感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桔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涨水时在城上还可望着骤然展宽的河面,流水浩浩荡荡,随同山水从上流浮沉而来的有房子、牛、羊、大树。于是在水势较缓处,税关趸船前面,便常常有人驾了小舢板,一见河心浮沉而来的是一匹牲畜,一段小木,或一只空船,船上有一个妇人或一个小孩哭喊的声音,便急急地把船桨去,在下游一些迎着了那个目的物,把它用长绳系定,再向岸边桨去。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做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匕,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人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白河的源流,从四川边境而来,从白河上行的小船,春水发时可以直达川属的秀山。但属于湖南境界的,则茶峒为最后一个水码头。这条河水的河面,在茶峒时虽宽约半里,当秋冬之际水落时,河床流水处还不到二十丈,其余只是一滩青石。小船到此后,既无从上行,故凡川东的进出口货物,皆由这地方落水起岸。出口货物俱由脚夫用杉木扁担压在肩膀上挑抬而来,人口货物也莫不从这地方成束成担地用人力搬去。
这地方城中只驻扎一营由昔年绿营屯丁改编而成的戍兵,及五百家左右的住户。(这些住户中,除了一部分拥有了些山田同油坊,或放账屯油、屯米、屯棉纱的小资本家外,其余多数皆为当年屯戍来此有军籍的人家。)地方还有个厘金局,办事机关在城外河街下面小庙里,经常挂着一面长长的幡信。局长则住在城中,一营兵士驻扎老参将衙门,除了号兵每天上城吹号玩,使人知道这里还驻有军队以外,其余兵士皆仿佛并不存在。冬天的白日里,到城里去,便只见各处人家门前皆晾晒有衣服同青菜。红薯多带藤悬挂在屋檐下。用棕衣做成的口袋,装满了栗子、榛子和其他硬壳果,也多悬挂在屋檐下。屋角隅各处有大小鸡叫着玩着。间或有什么男子,占据在自己屋前门限上锯木,或用斧头劈树,把劈好的柴堆到敞坪里去,一座一座如宝塔。又或可以见到几个中年妇人,穿了浆洗得极硬的蓝布衣裳,胸前挂有白布扣花围裙,躬着腰在日光下一面说话一面做事。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单纯寂寞里过去。一份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但这些人想些什么?谁知道。住在城中较高处,门前一站便可以眺望对河以及河中的景致,船来时,远远地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纤夫。那些纤夫也有从下游地方,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船来吋,小孩子的想象,当在那些拉船人一方面。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做主妇的心了。
这小城里虽那么安静和平但地方既为川东商业交易接头处,因此城外小小河街,情形却不同了一点。也有商人落脚的客店,坐镇不动的理发馆。此外饭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莫不各有一种地位,装点了这条河街。还有卖船上用的檀木活车、竹缆与罐锅铺子,介绍水手职业吃码头饭的人家。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红筷子,不拘谁个愿意花点钱,这人就可以傍了门前长案坐下来,抽出一双筷子到手上,那边一个眉毛扯得极细脸上搽了白粉的妇人就走过来问:“大哥,副爷,要甜酒?要烧酒?”男子火焰高一点的,谐趣的,对内掌柜有点意思的,必装成生气似的说:“吃甜酒?又不是小孩,还问人吃甜酒!”那么,酽洌的烧酒,从大瓮里用竹筒舀出,倒进土碗里,即刻就来到身边案桌上了。杂货铺卖美孚油及点美孚油的洋灯,与香烛纸张。油行屯桐油。盐栈堆火井出的青盐。花衣庄则有白棉纱、大布、棉花以及包头的黑绉绸出卖。卖船上用物的,百物罗列,无所不备,且间或有重至百斤以外的铁锚搁在门外路旁,等候主顾问价的。专以介绍水手为事业,吃水码头饭的,则在河街的家中,终日大门敞开着,常有穿青羽缎马褂的船主与毛手毛脚的水手进出,地方像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又可以抽烟。来到这里的,虽说所谈的是船上生意经,然而船只的上下,划船拉纤人大都有一定规矩,不必做数目上的讨论。他们来到这里大多数倒是在“联欢”。以“龙头管事”为中心,谈论点本地时事,两省商务上情形,以及下游的“新事”。邀会的,集款时大多数皆在此地,扒骰子看点数多少轮做会首时,也常常在此举行。常常成为他们生意经的,有两件事:买卖船只,买卖媳妇。
大都市随了商务发达而产生的某种寄食者,因为商人的需要,水手的需要,这小小边城的河街,也居然有那么一群人,聚集在一些有吊脚楼的人家。这种妇人不是从附近乡下弄来,便是随同川军来湘流落后的妇人,穿了假洋绸的衣服,印花标布的裤子,把眉毛扯得成一条细线,大大的发髻上敷丁香味极浓俗的油类。白日里无事,就坐在门口做鞋子,在鞋尖上用红绿丝线挑绣双凤,或为情人水手挑绣花抱兜,一面看过往行人,消磨长日。或靠在临河窗口上看水手铺货,听水手爬桅子唱歌。到了晚间,则轮流地接待商人同水手,切切实实尽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P8-11
世界文学名著是人类历史上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闪耀的光芒穿越历史时空,经过尘世的磨练、岁月的洗刷,被一代代的读者奉之为经典,具有不朽的价值。对于处在成长过程中、正在初步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青少年来讲,文学名著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世界文学名著·名家导读版”系列丛书,由我国著名作家刘心武担任丛书主编,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语文新课标制订专家组核心成员、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张翼健等几位专家担任编委,是现今市场上专家阵容最大的一套丛书。
由于作品的时代性,现代的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缺乏兴趣,加之阅读能力有限,在实际阅读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难点、疑点,读不懂名著。还有一些名著属于成人化的作品,孩子在理解上也有一定的困难。目前市场上出版的名著有一个共同的缺陷:没有解决学生阅读时的困难。名著没有解读,学生阅读时就很难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每一章节设置了“导语”和“阅读心得”从思想性、艺术性、写作技巧等多个方面对名著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解读剖析,扫清了学生阅读时的一切障碍。在全书的末尾,还有多位专家对名著进行解读与分析,更能帮助学生从一个更深、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名著。在这套丛书中,我们对名著的解读是全方位的。
“世界文学名著·名家导读版”系列从书,会使你“读”得更愉快,会使你充分享受阅读名著的无限乐趣,愿“世界文学名著·名家导读版”系列丛书能成为你真正的朋友。
沈从文的小说大部分都是紧紧围绕湘西的风土人情着笔,“乡村少女和老头子”又构成了其小说中人物世界的两个系列。《边城》又可看作人物系列的代表作。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优美静寂的茶峒小景,有深翠的细竹掩映,还有像老艄公和翠翠这样一群善良的人做故事的主角,此地此景,不仅暗含着一种神话般的野性美而且不乏现代人对爱情的憧憬,怎不让人心向往之。但是作家并没有写得大起大落,重墨渲染,而是用一种很自然而然的笔调抒情,简直把湘西写绝了,把湘西人的淳朴善良写活了,形似而神备,内蕴深邃而旨趣甚远。
在《边城》里,作家还善于运用简单的意象来象征某种生命的运数。如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车路一马路,碾坊一渡船”两组相互对立的意象来预示大老、二老和翠翠之间的爱情悲剧。人生的不可知与偶然促成了这场悲剧的直接发生。反映了人在其生命的某一阶段的不稳定性,人的命运仿佛被一种东西紧紧抓着,在许多扇门中看你打开了哪一扇。这一点似乎可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在生命的渡口边,人有时就像一棵风中的芦苇,脆弱易折;又仿佛像命数安排好的一场戏剧,是悲是喜早已注定。这些意象的运用使作品的内涵升华到生命哲学。
再说《边城》的结构。以“自然”为灵魂,人物的上场、退场都在平淡中进行,顺理成章,没有丝毫做作之态。
像《边城》这样的作品于我似乎没有评价的资格,上面的文字只当枕边私语,伴着我走进梦中的边城。
1.《边城》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一部田园诗杰作。
——刘西渭
2.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沈从文《边城》)高呢?
——汪曾祺
3.《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
——刘洪涛
4.《边城》还有着另外一个更加深沉的目的,这就是有意向当时片面理解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取消艺术创造规律,对文艺现象作庸俗社会学理解的不良社会风气的挑战。
——王维志
5.《边城》是一部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者创作时“心里怀着不可说的温爱”,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表现出一种优美、自然而又不违背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易森
6.《边城》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可是,为了极力避免文字表面的热情,边城的时代投影又是极淡极浅的。
——朱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