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反爱情小说,,故事围绕一个北京某学院对外汉语教授的异国艳遇展开,描述了他在一场又一场异国女郎中的追猎中,渴望探求爱情与两性关系的本质。作者的创作手法强烈的类似于犹太作家的自省,人物与环境相当的真实。正是这两点使得整部小说字字玑珠。作者让小说中的人物自然释放出其天性中一直被压抑的邪恶心态,然而,在所有这些表象后,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作者隐藏着的那个渴望美德、世界安宁、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内心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身体上的国境线/金收获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贺奕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反爱情小说,,故事围绕一个北京某学院对外汉语教授的异国艳遇展开,描述了他在一场又一场异国女郎中的追猎中,渴望探求爱情与两性关系的本质。作者的创作手法强烈的类似于犹太作家的自省,人物与环境相当的真实。正是这两点使得整部小说字字玑珠。作者让小说中的人物自然释放出其天性中一直被压抑的邪恶心态,然而,在所有这些表象后,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作者隐藏着的那个渴望美德、世界安宁、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内心世界。 内容推荐 北京某学院对外汉语教师庄祁,在暑期班结业的当晚偶遇意大利女学生依莎贝塔。两人的关系虽然仅仅维持了五天,却对庄祁的心态造成了浣的影响。依莎贝塔回国之后,庄祁开始沉迷于一场又一场对于异国女郎的追猎,并且自鸣得意于已经了感情上收放自如、不受羁束的理智和成熟。三年过去,依莎贝塔重返中国,庄祁才蓦然发现自己并没有摆脱对她的依恋。这时的依莎贝塔似乎完全变了个人,情绪起落无常,令庄祁困惑不已。两人若即若离,这期间依莎贝塔点点滴滴地道出了自己离奇的身世和精神病史。与此同时,庄祁又与大自己七岁的有夫之妇、美国外交官夫人卡罗琳陷入了微妙的感情纠葛。穿越现实的纷繁芜杂和对昔日交往过的多位女友的回忆,庄祁渴望探求爱情与两性关系的本质…… 目录 身体上的过境线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那不是一段普通的情感,也就是说,它不会以人们常见的方式淡漠、枯朽和变质。那甚至不是情感本身,难以给它一个确切的命名。站在首都机场一层大厅标有“国际到达”字样的绿色灯牌下,我注视着正从通道鱼贯而出、形形色色的中外旅客们。从幼年开始,对火车站、机场和码头这类地方,我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挚爱。一到这种地方,置身于刚刚抵达或正待启程的人流当中、,我就总会产生前程未定、归宿不明的空虚感,而这正好切合了我对自己以及人生根深蒂固的看法。飞机划破长空的轰鸣,汽笛骤然的尖啸,耳畔稠浆般的喧哗,对了,还有女播音员们无一例外像是捏着半边鼻子发出的职业性的柔声软语,都会在我神经上引起长久不息的兴奋。于是,别人眼里的行囊之累,劳顿之苦,于我却总被作为某种形式的享乐慨然接受下来。 眼下,我并非过往旅客中的一员,但情绪上依然深深濡染着四周动荡不安的气息。每隔几分钟,位于头顶一侧的电子显示屏便会在一阵唰唰声里更动一次。各航班依降落时间先后渐次消失在屏幕最上方。自我进门以后,“CA9030罗马12∶05”一行已经向上攀升三格。它夹在分别从洛杉矶和汉城起飞的两次航班之间,前后各有五分钟的间距。如此紧凑的排列,自然造成了出口处一次人头攒动的小小高潮。站我前面的一位姑娘早早就把右手高高举起,凭着惊人的耐性良久兀立于半空,直到发现目标的一刹那才开始拚命挥动。不少人擎着写有不同语种文字的牌子,显然是为迎接公务方面的来客。几步开外,至少有两三个家庭已经在就地庆祝起各自的团聚。一切重逢的场面都包含着转瞬即逝的迷幻气息。我忽然想起从前做过的一个梦: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开始把身子一点点地吞噬下去。 一时间,我不禁为置身这样一个场所而神志恍惚起来。我到底要做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迎候依莎贝塔阔别三年后的归来么?在一周前我不期然收到的那封短信上,依莎贝塔用的是一种近乎神经质的口吻:“……我一直没有告诉你,我已经报名参加你们学院的暑期汉语班。因为一开始,我还确定不了到时候是否真能成行。你知道,我得忙着应付我的学业,要视条件是否允许。但是现在,我却迫不及待地想回中国去,越快越好,哪怕打点行装马上动身。我在这里的生活已经陷入可怕的危机。中国也许是我眼下唯一可去的避难之所。我感到我的脑袋空了,身体空了,情感也空了。我要去北京安安静静地呆上一段时间……”她同时将航班班次和抵达日期附在信尾,却并没有直言表露叫我到机场接她的意思。那么,我是否可以据此以为,在记忆被过往的光阴镂蚀得只剩下一个空壳之后,我们俩还能重新接续起当初那份短促的亲密关系呢? 信的结束语是“吻(复数)依莎贝塔”。但是试问,这又能说明什么?这个字眼究竟是代表西方人的通行礼数,抑或属于情侣间的亲昵用语?在这二者之间,我至今依然无法对它的确切含意作出取舍。当然,还不仅仅是某个字眼的问题。与其说我对这个意大利姑娘多少有些了解,毋宁说她形成了我意识中一片谜样的空白。依莎贝塔,她只能与穿行于阳光中的云翳,与凝结在玻璃上的水雾同在。 事实上,三年前我和依莎贝塔从相识到分别,前后不过五天,正是这短短的五天成了我精神历程中的一个断点。这断点,既是终结又是发端。这断点,清晰而又无可名状。我还清楚地记得在这同一幢大楼二层的检票口,我和她相拥吻别的情景。我甚至还能隐约回味起留在她皮肤上那种名叫“Evergreen”的植物浴液的香味。那是怎样的五天啊。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事情,似乎多得不可胜数。她的汉语刚刚入门,而我对意大利语一窍不通,因此我们的交流几乎全是通过英语进行的。用外语谈情说爱的感觉,就好比是在野外星光下打量自己的足尖一样。她启程回国的前一天夜里,我们还曾半认真地聊起过所谓的未来。然而,在我们耳鬓厮磨之际为未来信手勾画的两幅粗枝大叶的草图中,是否真能找到彼此重合的部分呢?这时候,高挑个子的依莎贝塔终于进入了我的视线:她正推着转轮车上的大包行李向门口的工作人员询问着什么。 …… P3-P5 后记 感谢《收获》杂志将我的这部小说收入“金收获丛书”出版。由于篇幅所限,杂志只是刊发了全文的三分之二左右,而局部的修改工作甚至直到发表之后也仍在进行。 这部小说自1998年10月底开始动笔,用一个来月的时间写出前两章后即告中断。一方面,是因为整部作品的框架在心目中尚未成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借春节回家探亲之机,忙于为计划中的另一部与家族历史有关的长篇搜集材料。回到北京后,本想趁热打铁,开始将计划付诸实施,只是手头的材料头绪纷繁,一时难以厘清才被迫作罢。将近1999年5月的一天,我打开电脑,再次找到了已经快要被我忘记的那个开头。我决定继续把它往下写。 在缓慢而有些郁闷的写作过程中,反复思虑,加上同时发生在身边的某些事情触动了我,我逐渐明确了小说的重心。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反爱情小说,或者反过来说也行,这是_部以反爱情为主题的爱情小说。但我又知道,和小说本身比起来,和我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比起来,这些说法其实都是不足为道的。 至2000年7月间,我写出了小说的初稿。之后,便进入了更为艰苦的修改阶段。在北京的几位朋友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而《收获》杂志的编辑们,更为这部小说的完善付出了令人感动的辛劳。 小说发表后迄今短短两个月引起的种种反响,完全可以写成一篇长文。即便是在赞扬声中,不少人也不加隐讳地认为这是一种“半遮半掩”的“色情文学”,不过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个人隐私”和“龌龊心理”的“窥视欲”。我家乡的一位朋友将杂志拿给他的女友,女友看完发出愤怒的质问:“这个人真是你的朋友么?你怎么能跟这样滥的人交上朋友呢?”就连我的父亲,也感受到了身边舆论的压力。他为我开脱的说词是,这只是我“从事严肃文学的一个插曲”,或“写作长篇的一次练笔”。一些熟识的朋友担心我还能不能在我任教的学校里继续呆下去,而包括一些同事在内的人则指责我“胡编乱造”,其论据是“中国人怎么可能和外国人有那么深的精神交流?”还有一位素未谋面的姑娘,在电话里要求我回答:“我也认识不少住在北京的外国人,他们都过得挺幸福的;为什么你写的外国人一个个都那么痛苦,而且痛苦得无边无际?”一天晚上,在北京后海的一家酒吧,我当着五六个西方朋友的面,花两个多小时为他们翻译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他们的观点是,如果说中国人读这部书,关注的是如何“看”外国人,那么外国人读这部书,关注的则是如何“被”中国人“看”。我说:“我想告诉中国人,虽然这部书里的外国人看起来多少都有点奇怪,可人性上与我们中国人还是共通的。”他们则半开玩笑说:“是吗?恐怕中国人读了这部书后,只会觉得外国人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奇怪了!” 我想说的是,我无意回避或者阻挠人们对这部作品真实性的诘问,即想知道它在多大程度上与我的个人生活相吻合。回想最初的阶段,我曾经多次犹豫。的确,很多被我作为借镜的人物原型,日后如有机会读到这部书,会一眼就认出自己。但我又想,人生何其匆促,而对于发生在如此匆促的人生中一些过眼烟云般的往事,也许只有记录下它们,才是最好、最恰当、最表珍惜之情的纪念。 这样一种观点,我冒昧希望出现在本书中的所有人物们也能表示同意。 至于读者,我更愿意他们仅仅把这当作一部小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