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是近现代中国书画史上的一代宗师,诗、书、画、印均可盖世,是“海上画派”的领袖人物。
吴昌硕的篆刻,上取鼎彝,下挹秦汉,苍劲厚朴,饶有笔意。他的书法融合篆刻用笔,凝练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之气。他用篆籀的笔法作画,以深厚的篆刻、书法、诗文修养入画,形成了苍茫古厚、大气磅礴、自然稚拙的独特画风,一扫清末画坛的柔媚之风,令人耳目一新。
吴昌硕的艺术影响是深远的,众多现代绘画大师如齐白石、黄宾虹、陈师曾、傅抱石、李可染等,无不受到他的影响。本书通过鉴赏吴昌硕的书画作品,希望读者对吴昌硕的书画艺术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在近现代中国书画史上,吴昌硕当之无愧为声震四海的一代宗师。他既是一位诗、书、画、印四绝的大家,又具有高洁正派的操守,可谓“五绝盖世”。他的弟子王个移曾有如此的概括:“人谓先生书过于画,诗过于书,篆刻过于诗,德行尤过于篆刻,盖有五绝也。”其中吴昌硕在绘画上的影响最大,但功夫最深的是书法,造诣最高的是篆刻,而诗文是他书画的思想源泉,并增强了书画印艺的表现内力。他的诗、书、画、印浑然一体,又各有千秋,体现在作品中,形成气势磅礴、标新立异的独特风格。吴昌硕的人品高于艺品,他以勤奋而内敛、朴实而高尚的人格魅力为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的艺术成为海派后人前赴后继的标的,驰誉海内外,影响近百年来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走向,历久弥馨。
吴昌硕的艺术道路先从学印开始,再学诗、书,后学画,最后将四者融会贯通。他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深厚传统,并独立发挥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在艺术上达到了个人气质、文化修养、生活经验和绘画表现力的高度结合,从而在书、画、印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可谓画中有书、印,印中有书、画,书中有画、印,且各有诗情意境。
吴昌硕用一生凝成的大量“笔墨”作品,是传诸后人的一份丰厚而珍贵的艺术瑰宝,是留给后人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吴昌硕书画鉴赏》尽可能从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和角度全面地阐发和呈现吴昌硕的艺术成就,使读者对他的艺术风格演变过程及艺术成就形成直观认识,共飨大师留下的诠释不尽的艺术经典。
吴昌硕除了在篆法和章法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外,在刀法上也有独到之处。他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程式及一元审美的观念,在实践中,创造出独特的刀法,奏刀时冲切相结合,使刀如笔,且以钝刀硬入,大胆迅疾,一气呵成,不多加修饰。正所谓“信刀所至意无必,恢恢游刃殊从容。”(吴昌硕《刻印》诗)这种刀法使印文的线条粗实而有律动之美,丰富了其篆刻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在继承前人的冲切刀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吴昌硕融众家所长,将冲、切刀法相结合,或冲中带切,或切中带冲,甚至切中带削,刀法创新而多变。他将冲刀的猛利、爽劲与切刀的含蓄、朴厚融为一体,将书意和刀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虚素》(图39)和《禅甓轩》(图40)这两方印是吴昌硕冲、切刀法结合的典型作品,也是正锋、偏锋刀法的综合体现。综观全印,刀法痛快淋漓,行刀驾轻就熟,一气呵成。所刻线条往往一边较光洁,一边较毛糙。“光”的一边应以冲刀法刻成,富有疾涩的节奏感。而毛的一边应以切刀法刻成,带有微曲的短线相接的痕迹。细而长的线条多用正锋入刀,粗而短的线条多用偏锋入刀。印文中两笔相接处或一刀而成的弧形之笔,明显可以看出偏锋刀法的效果。吴昌硕在篆刻创作中,不拘泥于已相当成熟的纯粹的冲刀法和切刀法的故有程式,大胆地探索新刀法,成功地将冲、切等刀法融会一炉,使得印文有骨有肉,兼方带圆,刀趣横生。
作为明清篆刻刀法观念的核心,“印从书出”的观念开拓了以刀法来表达笔意的新发展。正如明代篆刻家、印论家朱简所说:“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刀法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吴昌硕的篆刻即在“印从书出”的刀法观念下,以刀法表达笔意为指归。他在刻印过程中对入刀的角度、运刀的速度和力度所决定的线条的气势与舒展,以及搭笔处的虚实、结字的变化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如《安吉吴俊章》(图41)一印,为仿汉将军印章法,使刀如笔,虽细薄而道劲方折的线条,给人一种力度美。古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吴昌硕将书法熔于刀法之中,印文用“写”而非“描”,印证了他长期以来坚持的“印从书出”的观念。此印印面布白空虚,笔画之间距离相对较大,文字之间欹侧自然,尤其中间“吴俊”二字,左抑右侧,上提下伸,增添了全印的动感。印章右、下两边留红较多,极其生动地烘托了印文。其击边之法也表达了刻刀无法表现的艺术效果,任意斑剥,似无意而实有情。《任和尚》(图42)为1889年吴昌硕为任伯年所刻印章。此印细挺有致,平板中见变化。印文“任”字拉长,而“和尚”二字横向拉扁,首先从体式上形成对比。“和”字取繁体,意在造成与疏笔的“任”、“尚”字的繁简对比,强化其繁,以求鲜明。“和”字的“禾”部做这样的处理既不违反篆法,又与“任”字“亻”部有所不同,又与“尚”字上面两点呈弧形上翻相呼应,使这些圆笔与平横之笔形成了曲直对比。此印较多地运用了向背对称的圆曲线条,有同方向的,也有反方向的,有从上至下的排列,也有从左至右的排列,一组组点画的宽度、弧度有所不同,印文大体呈对称状态,新颖别致。众多的对比因素使印文处处见变化,整体布局又协调一致,温润和雅。与此同时,这些灵动多姿的线条减弱了古拙雄浑的韵味,但却不失端庄典雅的韵味与风貌。印中不露刀痕,有力度但很内含,可见刀法已经融入笔意。
“钝刀硬入”是吴昌硕篆刻刀法的一个最大特点。他刻印用的刀,与人不同是圆杆钝锋,以“钝刀硬入”,呈现着一种纯朴、苍劲、浑厚的气魄和趣味。他善于利用刀刃的角、腹部等,冲、披、削,随意由之,有时连预写的印稿也只是粉本而已。《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图43)是一方多字白文大印。而《我爱宁静》(图44)是一方白文印。从两方印章的边款可知两印均以“钝刀刻之”,而得拙意,故有“(缶翁)钝刀硬入之趣为前人所无”的评论。此二印气势磅礴,印文笔画粗实饱满,起止、搭笔和转折处没有棱角,刀痕较浅且无凌厉之势,章法紧密,辅之以残破,显出浑厚之风。这恰恰是秦汉古印因年深日久,水土侵蚀,自然风化而给人以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等残缺美的效果。吴昌硕正是吸收了这种特殊的效果,在传统的冲、切刀法的基础上,以“钝刀硬入”作印,辅之以敲、击、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钉头等,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并创造性地将篆刻艺术中刀石效果产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残缺美的审美新境界。P23-25
在近现代中国书画史上,吴昌硕当之无愧为声震四海的一代宗师。他既是一位诗、书、画、印四绝的大家,又具有高洁正派的操守,可谓“五绝盖世”。他的弟子王个移曾有如此的概括:“人谓先生书过于画,诗过于书,篆刻过于诗,德行尤过于篆刻,盖有五绝也。”其中吴昌硕在绘画上的影响最大,但功夫最深的是书法,造诣最高的是篆刻,而诗文是他书画的思想源泉,并增强了书画印艺的表现内力。他的诗、书、画、印浑然一体,又各有千秋,体现在作品中,形成气势磅礴、标新立异的独特风格。吴昌硕的人品高于艺品,他以勤奋而内敛、朴实而高尚的人格魅力为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的艺术成为海派后人前赴后继的标的,驰誉海内外,影响近百年来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走向,历久弥馨。
吴昌硕的艺术道路先从学印开始,再学诗、书,后学画,最后将四者融会贯通。他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深厚传统,并独立发挥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在艺术上达到了个人气质、文化修养、生活经验和绘画表现力的高度结合,从而在书、画、印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可谓画中有书、印,印中有书、画,书中有画、印,且各有诗情意境。
吴昌硕用一生凝成的大量“笔墨”作品,是传诸后人的一份丰厚而珍贵的艺术瑰宝,是留给后人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吴昌硕书画鉴赏》尽可能从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和角度全面地阐发和呈现吴昌硕的艺术成就,使读者对他的艺术风格演变过程及艺术成就形成直观认识,共飨大师留下的诠释不尽的艺术经典。
作者
2008年8月8日